王维 过香积寺

合集下载

唐诗赏析-《过香积寺》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唐诗赏析-《过香积寺》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过香积寺》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

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过香积寺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答案: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

(2)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香积寺的幽静的?答案:主要是通过侧写、烘托,如写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就是以动衬静,增添了深山古寺的僻静之感(3)说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

这里诗人以倒装句,写泉声,写日色。

原句的意思是,危石间泉水呜咽,青松上日色清冷。

很显然,"咽"字和"冷"字都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即所谓移情于景,于是纯粹的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就显得有情有意,更摄人心魄了。

(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

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5)这首诗写的是香积寺,但没有一句具体描绘寺中景观,写的究竟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诗人以沉缅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显得十分含蓄而耐人寻味。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

过香积寺(王维)原文及赏析

过香积寺(王维)原文及赏析

过香积寺(王维)原文及赏析过香积寺(王维)原文及赏析过香积寺,其实他驾车赴洛阳,在途中停留。

诗中描绘了一个美丽宁静的场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下面是《过香积寺》的原文及赏析:原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王维生于中国唐朝,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和画家。

他的诗作大多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思考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幅恬静、宁谧的画面。

开篇第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描绘烛光映照在画屏上的景象,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银”字暗示了明亮的烛光和微弱的残月,与秋夜的意境相映成趣。

接下来的一句“轻罗小扇扑流萤”,描述了夜晚里扇动起来的轻罗和飞舞的萤火虫。

轻柔的罗帘和扇子的摇动,使得诗歌曲折起来,给人一种幽静、凉爽的感觉。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创造了一个安静而凉爽的夜晚氛围。

诗人通过天阶的描写,将人们引入诗中的景象,身临其境地感受夜色的宁静与凉爽。

最后一句“卧看牵牛织女星”,通过诗人卧在地上的视角,凝望天空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敬仰之情。

织女星和牵牛星是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的一对神仙,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祝福。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对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独特感悟。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一个寂静而美好的境界。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通过牵牛织女星的描写,作者还融入了对爱情的思考和祝福,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与温情。

总结起来,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境,揭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通过欣赏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享受到美丽的景色,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爱情的热爱与敬畏。

这个诗人的杰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美好的感受。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过香积寺》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雅虎〗〖在线字典〗 -
【年代】:唐
【作者】:王维——《过香积寺》
【内容】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王维《过香积寺》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过香积寺》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过香积寺》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1]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2] ,安禅制毒龙 [3] 。

【注释】[1]咽:幽咽。

孔稚圭《北山移文》:“石泉咽而下怆。

”[2]空:有宁静意。

曲:曲折隐僻处。

[3]安禅:犹坐禅,坐而修禅之意,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

制:制服,降服。

毒龙:传说佛之前身为毒龙,众生受害,但受戒后忍受猎人剥皮、小虫噬身,以至身干命终,后卒成佛,详见《大智度论》卷十四。

后以毒龙喻妄念。

【译文】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过香积寺译文及注释

过香积寺译文及注释

《过香积寺》【作者】王维【朝代】唐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过香积寺》注释:
⑴过:过访,探望。

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

”故址已废。

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⑵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⑶钟:寺庙的钟鸣声。

⑷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⑸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⑹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指佛家思想。

⑺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

《过香积寺》王维唐诗鉴赏

《过香积寺》王维唐诗鉴赏

《过香积寺》王维唐诗鉴赏【作品介绍】《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原文】过香积寺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⑵。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⑶。

泉声咽危石⑷,日色冷青松⑸。

薄暮空潭曲⑹,安禅制毒龙⑺。

【注释】⑴过:过访,探望。

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

”故址已废。

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⑵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⑶钟:寺庙的钟鸣声。

⑷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⑸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⑹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⑺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白话译文】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赏析】诗题“过香积寺”,即访香积寺。

既是去访,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先看三四两句。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过香积寺 注释译文鉴赏

过香积寺 注释译文鉴赏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
安禅:指身心进入禅定境界。

毒龙:喻指欲念,指世俗钻营机巧之心。

●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才登上了云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悠悠钟声。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傍晚在空潭弯曲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练功制服毒龙。

●鉴赏:
本篇为写寺院的名篇,描写深山古寺幽深清冷的景色,抒写作者消除世俗杂念安心修禅的心愿。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注释⑴过:过访。

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

《清一统志》:“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

”故址已废。

⑵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⑶钟:寺庙的钟鸣声。

⑷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⑸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⑹薄暮:黄昏。

曲:水边。

⑺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

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译文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鉴赏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先看三四两句。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过香积寺
题解关键词
王维字摩诘;王右丞;曾任太乐丞;安史乱中被迫受伪职,乱平后论罪降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融诗、画、乐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五言律、绝成就尤高。

内容提示
王维长于五律,在这首诗中,作者
不作正面描写,只是刻画山林的深寂幽
静,这不仅烘托出香积寺的环境幽胜、
远离人世,而且显示出诗人的恬淡清高
与佛学造诣。

此诗首联写入山数里,虽有幽径,
而不知香积寺究竟在何处?颔联写道无
行人,只见古木参天,遥闻远处寺中传
来的钟声。

颈联写危石泉声、青松冷色,
以见古寺的幽胜。

尾联点出香积寺内蕴
的佛境。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两句,向来为人所称道;“咽”、“冷”
二字是诗眼。

主旨与层次
此诗作于何时,已难考知,一般认为是后期之作。

这首诗写山林深邃幽静,香积古寺深藏,表现出一种清高
幽僻的意境,这是作者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反映。

首联写入山数里,虽有幽径,而不知香积寺究竟在何处?颔联写道无行人,只见古木参天,遥闻远处寺中传
来的钟声。

颈联写危石泉声、青松石色,以见古寺的幽胜。

尾联点出香积寺内蕴的佛境。

全诗不作正面描写,只
是刻画一种深邃幽静、迥离人世的气氛,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恬淡清高。

表现手法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向来为人所称道;“咽”“冷”二字是诗眼。

此联刻画了冷寂的气氛,烘托出香积寺的幽胜。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此篇起句极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

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高手,未易多觏。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

蘅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注疏》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串。

不知二字,即寓过字意。

以为香积寺只闻其名,未游其境耳。

今而经过,不知隔此处还要行了几程,方入云峰之内?
古木无人径,
见。

写路上景。

所见者,古木参天,中有幽径,并无往来之人。

尚未见香积寺。

深山何处钟。

闻。

写将近寺。

深山叠嶂之中,有钟声透出,究在何处也?无人、何处,承不知二字。

又未见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
闻。

写其境。

只闻碧涧寒泉,回环流动,触于危石,咽然成声。

日色冷青松。

见。

此写近寺。

只见日暮余晖,含在青松,冷然生色。

中二联,暗用闻见二字分递。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原注:《法苑珠林》:西方山中有池,毒龙居之。

昔五百商人止宿池侧,龙怒,沉没商人。

盘陀王学《婆罗门咒》,向池咒龙,龙悔过向王,王乃舍之。

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
这是寻常游览之诗,旨在描写景物。

此诗作法,重在“不知”二字,不知香积寺究在山中何处?入山数里,虽有幽径,而无行人,只见古木参天,只闻远处钟声,究竟寺在何处?写见写闻,只为不知二字作回旋。

颈联则虽行近寺旁,低头只听危石泉声,抬头只见青松石色,还没有见到香积寺本身,两联只描写寺的环境,已可想见寺的幽胜。

倘然从正面写寺的如何壮丽,如何幽静,试问有何趣味!可见有些题目,不宜正写,只宜旁写。

旁写往往容易取巧。

正写就会吃力不讨好。

结末方正写香积寺,言日暮伫立潭边,见潭水澄定,照澈凡心,一切妄想,已为所制服了。

读此诗,非但可见章法之奇,亦可见用字之妙。

试统计“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等词,那一个不古拙而合于寺院的身分?读了觉得毫无一些烟火气。

可见就题选字,也是做诗应该注意的事。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王维后期的诗,在他诗集里占有大多数的篇幅,他的山水田园的名篇如《田园乐七首》、《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都是归隐以后的作品,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

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

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

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

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

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1)王维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史上称为(单项)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2)与王维齐名的唐代山水田园派的诗人是(单项)
A.高适
B.王昌龄
C.崔颢
D.孟浩然
(3)下列诗作中是王维所作的有(多项)
A.《山居秋暝》
B.《过故人庄》
C.《破山寺后禅院》
D.《使至塞上》
E.《过香积寺》
(4)王维的《终南山》属于什么诗体?(多项)
A.律诗
B.乐府旧题
C.绝句
D.古诗
E.近体诗
(5)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单项)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王维
(1)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
(2)王维《过香积寺》:“
(3)王维《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一句中的“毒龙”,典出
《法苑珠林》:“西方山中有池,毒龙居之。

”这里又含
(4)王维等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最擅长的诗体是
(5)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作品具有
(1)日色冷青松
(2)泉声咽危石
(3)邪念
(4)五言律绝
(5)清新淡雅,意境幽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