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1)服饰文化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

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

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侗族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部,以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为主,在地域分布范围内基本连成一片,与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多个民族构成大杂居的和谐共生的局面,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侗族文化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侗族聚居地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环境和和美美,自然环境绿色生态和谐,民族饮食习惯多样化,民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

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问题研究一.侗族文化概况(一)锦屏县自然生态景观1.自然生态景观锦屏县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东临湖南省靖州县,西靠剑河县,南毗黎平县,北以天柱县为界,境内海拔高度一般为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固本乡龙于山)全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高坡陡全县面积1596平方千米。

锦屏县享有“杉树之乡”,“高原翡翠”的美称,历史上,“锦屏以林业生产而驰名省内外,郁郁葱葱的杉树,覆盖着全县的层峦叠嶂,杉树的生长周期短,密而集中,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水土流失,如今,锦屏民间还流传这样的民谣:“十八杉,十八杉,姑娘生下就栽它,姑娘长到十八岁,跟随姑娘到婆家”,侗族人民不仅善于种树,人人都爱树,形成了人人种树、寨寨种树、年年造林的良好风尚,杉树材质好、用途广泛,被运用于各行各业,是房屋建筑制造家具的首选木材,除出产杉树之外,还产松树、楠、樟树等优质木材,林副业生产也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桐油、樟脑油、松香油和药材等,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际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构成锦屏县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

2 .非物质文化侗族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建筑别具一格,村寨与村寨之间隔山而建,保持着原生态的韵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城堡,不少侗族居民以杉树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尽是杉树家族,全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屋檐稍稍翘起微微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翘起,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这样既可以使阳光可以充分照入室内,让屋内房间看起来宽敞明亮,屋檐的设计使雨水沿着屋檐的抛物线流向远处,很好的避免了雨水滴落到室内,对防止潮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设计不仅可以采光避雨,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

自媒体视域下黔东北侗族文化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黔东北侗族文化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黔东北侗族文化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自媒体视域下,黔东北侗族文化的传播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随着新型传媒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获取信息和娱乐。

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的传统文化往往无法适应这种新型媒体的传播方式,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侵蚀。

黔东北侗族的传统舞蹈、音乐、手工艺等文化形式很难在自媒体上获得足够的传播和关注。

二、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在自媒体时代,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继承意识逐渐减弱,他们更多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黔东北侗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三、新型传播方式的挑战新型传媒的兴起,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自媒体平台的崛起,给黔东北侗族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与此也面临着传播受众的局限、信息内容的短板等问题。

如何在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下,更好地传播和弘扬黔东北侗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策略:一、发展自媒体平台针对黔东北侗族文化传播受众的局限问题,可以发展专属的自媒体平台,如建设黔东北侗族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账号等,为黔东北侗族的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一个新的传播平台。

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上,可以发布关于黔东北侗族传统文化的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黔东北侗族的文化。

二、开展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组织举办黔东北侗族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民俗展示、手工艺品制作、传统歌舞表演等,让更多的人亲身参与和感受到黔东北侗族的文化,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活动的宣传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些文化体验活动中来。

三、加强文化教育加强对黔东北侗族文化的教育工作,培养和引导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文化传承学习班等方式,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

侗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侗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侗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对策侗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对策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云贵高原东麓是我国主要的侗民族分布区,包括桂北、黔东南、湘西南所处的南侗及湘黔之间的北侗地区,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属于南蛮羁縻溪峒之地,宋明以后大量汉人涌入与当地侗、苗、瑶等少数民族杂居,迄今居住的侗族人口达200多万。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侗文化遗产,比如肇兴侗寨鼓楼群、增冲鼓楼、芋头侗寨、程阳、巴团、地坪风雨桥,以及堂安生态博物馆和颇具特色的侗族大歌。

这些侗文化遗产达600多处,大多是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国务院又公布这一地区的马胖鼓楼、坪坦风雨桥群、高椅村古建筑群、高庙遗址等侗族物质文化遗产为第六批国保单位。

同时又公布了侗族萨玛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戏、侗族傩戏、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仅凸现了这一地区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而且提升了侗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必将带动这一民族区域*、经济、文化的全新发展,乃至带动侗族群众生活观念,生活环境的全面更新。

保护、传承、发展、研究侗文化遗产也必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内容。

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各类文化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化史。

侗文化遗产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它是在特定的民族区域、民族习俗、民族崇拜、民族语言、民族审美、民族制度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之所以称为侗文化,是它有系统的、完整的文化体系、文化特点、文化背景。

它存在的形式及保护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的文化遗产,另一类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同时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侗文化遗产是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产物,其文化内涵及文化面貌是独特的,表现出文物的特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

其二,侗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的空间,是任何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不能替代的,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其三,侗文化遗产表现出浓厚原始文化的特点。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一个传统农耕民族,侗族人民在生活、信仰、风俗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侗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都在积极推动着相关工作。

在语言方面,侗语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当地的学校也在开设侗语课程。

在音乐、舞蹈等方面,侗族的传统表演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化,侗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侗族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侗族的年轻一代已经接受了更加开放的教育和文化,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侗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旅游业也成为了促进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让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 1 -。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较为艰巨的任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文化不断地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侗族文化保护区、开展侗族文化研究等,同时侗族人民也在积极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

侗族的许多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歌舞、木偶戏、侗笺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其中,侗笺字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被誉为“活化石”。

近年来,随着传承人数的减少,侗笺字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侗笺字,侗族人民开始开展侗笺字教育和传承工作,这种努力也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在保护侗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1 -。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的研究,探讨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1.传承人逐渐减少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传承人的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已经离开了传统农村生活,技艺传承得不到继承,逐渐消失。

此外,如今的年轻一代更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降低,对于传统文艺的兴趣也较低。

2.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着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风险。

新生代的歌手和听众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忽略了侗族大歌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侗族大歌的风格和内容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侗族大歌的文化多样性受到了丧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化。

3.传承方式的贫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十分贫困,传统祭祀、家庭教育和口传等方式难以为那些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传承平台。

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地帮助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因为侗族大歌的美学、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精细的技能传承,只有通过口耳相承和现场学习才能真正传承。

尽管侗族大歌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侗族大歌“非遗”传承:1.完善侗族大歌的保护政策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出台进一步细化的保护措施,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2.注重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侗族大歌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意识。

此外,应该加强村庄和社区的文化教育,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根基,防止侗族大歌在时代的河流中逐渐消失。

侗族服饰手工艺保护传承问题探析

侗族服饰手工艺保护传承问题探析

侗族服饰手工艺保护传承问题探析中国的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和手工艺品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迁,侗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侗族服饰和手工艺的传承问题主要源于传统技艺的失传。

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认同度降低,导致了技艺的传承中断。

许多老一辈的侗族人才在掌握了这些技巧后去世或无人继承,使得这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险。

侗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因素。

由于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繁琐、时间长、成本高,而现代市场对于便捷、廉价的产品更为追求,导致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狭窄,没有足够的经济收益来支持其传承和发展。

解决侗族服饰和手工艺传承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平衡,既能保护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纯粹性,又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一是加强教育和传统技艺的培训。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侗族服饰和手工艺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力度,鼓励侗族青年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工作坊,提供相关技艺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培养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人才。

二是推广和宣传侗族传统文化。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等方式,向公众展示侗族服饰和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增加人们对其的认同感和兴趣。

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推广侗族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是促进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市场的结合。

通过改良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和跨境贸易等平台,拓宽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渠道,提高经济效益,为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保护和传承侗族服饰和手工艺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侗族人民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推广宣传和结合现代市场需求等措施,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侗族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部,以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为主,在地域分布范围内基本连成一片,与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多个民族构成大杂居的和谐共生的局面,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侗族文化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侗族聚居地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环境和和美美,自然环境绿色生态和谐,民族饮食习惯多样化,民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

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问题研究一.侗族文化概况(一)锦屏县自然生态景观1.自然生态景观锦屏县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东临湖南省靖州县,西靠剑河县,南毗黎平县,北以天柱县为界,境内海拔高度一般为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固本乡龙于山)全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高坡陡全县面积1596平方千米。

锦屏县享有“杉树之乡”,“高原翡翠”的美称,历史上,“锦屏以林业生产而驰名省内外,郁郁葱葱的杉树,覆盖着全县的层峦叠嶂,杉树的生长周期短,密而集中,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水土流失,如今,锦屏民间还流传这样的民谣:“十八杉,十八杉,姑娘生下就栽它,姑娘长到十八岁,跟随姑娘到婆家”,侗族人民不仅善于种树,人人都爱树,形成了人人种树、寨寨种树、年年造林的良好风尚,杉树材质好、用途广泛,被运用于各行各业,是房屋建筑制造家具的首选木材,除出产杉树之外,还产松树、楠、樟树等优质木材,林副业生产也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桐油、樟脑油、松香油和药材等,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际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构成锦屏县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

2 .非物质文化侗族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建筑别具一格,村寨与村寨之间隔山而建,保持着原生态的韵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城堡,不少侗族居民以杉树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尽是杉树家族,全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屋檐稍稍翘起微微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翘起,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这样既可以使阳光可以充分照入室内,让屋内房间看起来宽敞明亮,屋檐的设计使雨水沿着屋檐的抛物线流向远处,很好的避免了雨水滴落到室内,对防止潮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设计不仅可以采光避雨,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

在当地很多居民会用油漆把房子刷的亮堂堂的,房屋外墙内墙和地板再膝上一层亮堂堂的膝,看起来舒适整洁,极富民族特色。

由于当地气候湿润多雨,很多侗乡居民几乎都建干阑式吊脚楼。

吊脚楼具有通风条件好、舒适、宜居,吊脚楼一般有三层,最底下一层做猪牛圈以及堆放杂物,二楼住人,三楼可晾晒衣服和谷物。

①鼓楼一提到侗寨建筑,很多人会想到鼓楼,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积淀了侗族人民多年的辛勤劳作,通常情况下,在保持相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上,鼓楼文化也在不断兴起,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鼓楼不仅仅是一种外显的物质文化因子,它更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侗族人民多元化的精神生活,通过鼓楼建筑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把侗族民族特色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鼓楼还是侗族地区人民团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团结的象征,是侗寨的标志,是侗族文化的内在特质,鼓楼在侗民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到逢年过节,侗寨青年男女老少穿着民族服饰在此对歌唱戏,风雨桥也是侗族的一大特色,风雨桥以石板建造为主,侗戏楼、风雨桥、鼓楼构成了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

“侗族鼓楼历史悠久,分布遍及所有侗族村寨,历史上侗族人民生活过的地方,都曾经存在过鼓楼”[]。

②侗族大歌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热爱音乐的民族,侗乡被称赞为歌的海洋,音乐的殿堂,侗乡人民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所谓的“饭养身来歌养心”,在《嘎人老》歌中有这样一句唱词:“不种天地无法把命来养活,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侗族大歌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自由,演唱时无指挥无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程都是以侗语作为演唱的歌词,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主要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侗族大歌反映了侗族的历史和变迁,表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精神的象征,是侗乡民俗文化的结晶。

在塑造侗族与人为善、团结和睦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旅游文化隆里古城是锦屏县重要旅游文化景点,古城始建于清代,古城历史文化悠久,相传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古代的军事重地,据说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桢讨伐吴勉起义后,调江南的官军镇守与此,在此设立龙里千户所,世代更替,直到清顺治年间,吴三桂废龙里千户所,“龙里”改名为“隆里”意思为“隆盛之里所”,古城中的宗祠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城的设计突出了当时时代背景的需要,现居住在古城中的居民多为明清时期屯军官兵的后裔,古城文化主要以汉文化为主,同时糅杂了当地的苗侗文化形成了很好地结合,在少数民族气息浓厚的古城里,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成为了古城三大族文化瑰宝,2013年隆里古城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侗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交通落后,“山里的凤凰”飞不出去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锦屏县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区山脉纵横、峰峦连绵、群山环抱、深沟谷狭。

地势险要、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甚至还有很多村寨公路没有实现村村通,很多村民出游大都是步行出山,与外界沟通显得较为困难,很多地方山高坡陡,对于公路的开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之政府对此投资力度不够,道路基础设施过差,造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等等,这些客观原因,使得很多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隐藏在大山深处无人知晓,严重的制约着民族文化的传播。

(二)民族文化教育人才流失,侗族村民思想观念趋于迂腐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很多正值接受教育的青春年华的青少年放弃学业选择外出打工,又或者是接受到了高等教育的侗族学子早已不愿意回到当地把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加之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他们认为,以他们那一辈的经历来看就是小孩不读书也可以照样成才,就算是孩子接受了教育以后出了社会还是一样的打工,这在侗族地区已成为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束缚人的身心发展的非理性观念。

另外,相当大一部分侗族村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大山深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思想观念落后。

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如此呈现的种种问题表明已经严重的制约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由于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地带被卷入大开发的浪潮中,被开发的地方,无论是当地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些风俗习惯、社会道德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建筑特点、服饰穿着等都渐渐被同化,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在无形中也渐渐被庸俗化,大量外出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愿意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大都热衷于时尚潮流的休闲服饰,而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由于接触的人群的特殊性,使用侗语交流的机会也减少,甚至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青年都不会说侗族语言,取而代之的是汉语普通话。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侗语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四)政府部门缺乏监管,职能偏差严重当地政府不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在文化保护过程中没有发挥政府的引领带头作用,缺乏监督管制,对于破坏民族工作和民族文化的行为监管力度不足,没有积极引导广大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宣传思想工作不到位,没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没落实到实处。

缺少对文化保护的法律性文件,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定位存在偏差,没重视文化的保护工作。

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村寨的鼓楼、风雨桥、旅游景点和具有民族标志性的建筑物兴建之初,大都是由村民自发筹钱集资建造而成。

由于都是木质结构,在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淋日晒之后,有些建筑物饱受岁月的洗礼,变得破旧不堪,有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因为受到人为的破坏后没有及时的维护而面临诸多困难,而后期的修缮费用到底由谁来承担,是政府?还是村委?还是旅游开发商?资金使用制度不透明。

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

三.侗族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整改力度,对于还没有通公路的村寨一一进行排查,在村寨与村寨之间修建标准化的硬化乡村道路,在道路旁边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村落的醒目标识,以达到让外来人员能够深入村落更加深刻的认识民族文化的目的,着重改善交通条件,实现村村通路,改变过去没有公路的历史,加强村落与村落之间的相互联系,让村民互通往来,让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传承发展。

(二)大力培养本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注重本土民族文化教育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优秀民族文化的接班人,尤其是侗族的青少年,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吸引着大量的青少年不断涌向城市,他们在城市里成长生活,现在,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侗族青年男女都不会说侗语,这种趋势势必会造成侗族文化传承过程面临人才缺失的困境,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有必要在本民族乡镇村的中小学专门开设侗族文化课程,开设侗语课程,利用本地特有的天然的优势。

大力培养本地区和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侗语授课教师,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原生态的语言才能传播原生态的文化,土生土长的侗族居民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传播者,所以当地居民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意识,积极承担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榜样,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三)合理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受社会趋势的影响,侗族很多青少年男女对外来文化特别青睐,例如,很多青年放弃学习侗歌,转而热衷于流行音乐,丢弃了自己本民族服饰,狂热追求潮流服装,由于这些流行音乐和服饰在青少年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因此,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外来文化闪光的一面,在保留本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融合外来文化优秀的元素,最后。

要坚持保持本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打造原生态的文化产品,防止商业化。

(四)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主体性作用当地政府在侗族文化的开发建设和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对于鼓楼等建筑物后期的维护、侗族大歌的传承者以及旅游景点的开发保护工作应该明确主体责任,在保护文化工作过程中政府和居民还有旅游开发商之间应该各司其责、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又互相协调合作、共同监督,另外,政府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从国家层面考虑,制定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用制度规范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