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
建筑与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

建筑与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文化遗产,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建筑传承文化,文化赋予建筑以灵魂,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当代社会,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为迫切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人民的记忆。
建筑的传承意味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是对先辈智慧的致敬。
建筑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1 建筑风格传承建筑风格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古罗马的古典建筑风格、中国的古建筑风格等。
在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和运用传统建筑风格中的元素和形式,来传承和展示特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1.2 建筑技术传承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在传统建筑中,这些技术和工艺被用于建造,同时也传承了这些技术和工艺的智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记录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使其得以持续传承。
1.3 建筑功能传承建筑功能是建筑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文化的体现。
在建筑传承中,保留原有的建筑功能,让其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需求,既保护了历史遗产,也推动着建筑文化的发展。
二、建筑与文化的创新建筑与文化的创新是建筑传承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技术应用,使建筑与文化产生新的交融与表达。
建筑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2.1 建筑形式创新建筑形式创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新的形式和结构,以打破传统的限制,创造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建筑作品。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先进的建筑材料,可以实现建筑形式的创新。
2.2 文化符号创新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符号的创新可以丰富建筑的内涵和表达。
在设计中,可以融入当代文化元素和符号,以使建筑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表达力。
2.3 环境保护创新在当代社会,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日益密切。
建筑的创新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类专业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

建筑类专业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在建筑类专业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本文将为你介绍其中的一些。
一、建筑起源与发展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最初的建筑是为了提供遮风挡雨和保护人类免受野兽侵害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筑逐渐演变成为人类定居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成为表达文化和权力的象征。
从古代的金字塔、希腊神殿,到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再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住宅,建筑在不同时期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二、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各异,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他们对死亡和来世的信仰,古希腊的柱式建筑体现了他们对对称和秩序的追求。
建筑还承载着历史记忆,例如中国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们通过建筑结构、装饰和材料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三、建筑与社会发展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它还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的到来催生了现代建筑技术和工程学的发展,使得建筑的高度、规模和功能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建筑还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布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现代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建筑专业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新的需求。
四、建筑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筑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和挑战。
可持续建筑成为了当今建筑界的热点话题,它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追求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可持续建筑注重能源利用效率、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和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和技术,为未来的建筑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建筑类专业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多样。
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完美结合

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完美结合建筑是文化历史的载体,是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人们审美之美、物质之美的重要体现。
历史上许多建筑都是特定时期独有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当时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政治意识等多种信息。
建筑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不仅仅是建筑在功能上的体现,更是建筑在历史文化传承上的重要表现。
一、建筑历史的传承建筑是文化的体现,也是历史的见证。
当我们在欣赏一栋建筑的时候,就不难发现这座建筑是如何屹立于风雨中的,它跻身于某一阶层、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期,这个过程是建筑的历史传承。
古代的时候,建筑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物质方面的生活需求、宗教习俗、政治宣传等方面的意义。
在当下,建筑依然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文化历史的载体,更是对文化历史的见证。
二、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文化是建筑的表现,建筑也是文化的体现。
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有时候是建筑直接体现当时社会文化特征的直接表象,有时候是建筑跨越时间、空间的代表,更是文化与建筑的交融。
不论是建筑在各个方面,还是建筑在日常生活当中,文化都是建筑的表现,传承着每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这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特点,更是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是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建筑的文化承载建筑的文化承载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的装饰风格,建筑的材料使用等多个方面。
建筑设计早期,建筑师会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加入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建筑的装饰,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形式,有以传统建筑为基础、融入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同时还有一些别具一格的建筑,以及一些跨文化的建筑,均包含了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四、建筑与古代文化的联系建筑,在古代时期是社会文化的代表,它代表了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政治意识等多种信息。
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建筑是居住、生产、防御的场所,更是宗教信仰中心和政治宣传的载体。
例如埃及金字塔、中国的屋宇群落、墨西哥马雅神庙等,都是古代文化中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代表了当时一定的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
建筑师的建筑设计与文化传承

建筑师的建筑设计与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性的需求,更是应当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作为建筑师,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使命。
本文将探讨建筑师在设计中如何融入文化元素,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标。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建筑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建筑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因此,建筑师应该时刻关注并尊重文化,将其融入设计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建筑的再现和保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传统建筑的再现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建筑带有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师在设计中可以运用传统建筑的元素,通过现代的手法重新演绎,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例如,在设计古建筑保护项目时,建筑师可以参照传统建筑的结构、材料和装饰特点,并在新建筑中进行巧妙的融合。
这样可以既保护传统建筑的独特风貌,又满足现代人的实际需求。
三、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在建筑设计中,文化传承离不开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融合。
建筑师需要研究当地的历史、习俗、地域特点等,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例如,建筑师在设计一个寺庙时,可以通过研究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寺庙建筑的规律,将之融入到建筑的形式与空间中。
这样不仅能够传承佛教文化,也能够为信仰者提供一个沉思与冥想的场所。
四、现代建筑与文化创新在现代社会,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再现,还应该与文化创新相结合。
建筑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和延伸。
例如,在设计博物馆时,建筑师可以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创造出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体验和氛围。
通过灵活运用光线、材料和空间来表达文化内涵,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化。
五、建筑师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建筑师,我们有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只追求设计的新颖与独特。
我们要立足于文化传承,注重历史和地域的特点,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每一个设计中。
建筑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工作中,关注当地文化的发展与振兴,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建筑与文化

建筑与文化建筑是一种艺术,也是民族审美和文化的投射。
我曾看过北欧安静的落日,体验过香港铜锣湾的繁华,品味过新加坡鱼尾狮像的肃穆和迪拜哈利法塔的神秘。
回想起来,各地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充满文化属性,作为地区历史文化中最为凝固的艺术,一个地区的审美和文化会融合在当地建筑之中。
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文化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的差异及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建筑。
试从几个方面举例试之。
一、北欧建筑和审美特色北欧的建筑以两个教堂为典型,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北欧人的审美和文化。
一个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名叫坦佩利奥基奥教堂。
教堂被一块巨大岩石所覆盖,顶部起伏不平,与所处广场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广场上极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名叫岩石教堂。
走进内部,景观自然朴实,材料也来源自然,以未经雕凿的石头为主,内壁是未经任何修饰的岩石本来面貌。
顶部的墙体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看似松散、杂乱,好像随时可能掉下来,但从力学分析的角度又符合稳定安全的原理,教堂内原始的色调也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增添了回归自然的感觉。
岩缝中渗出的水滴,顺着岩壁流入地下水道,增强了教堂内的音响效果。
金碧辉煌的拱顶隐隐约约反射着下面的烛光,这是整个教堂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地方。
哈利法塔,又名迪拜塔。
建造之初,其目的是将“世界第一高楼”的桂冠重新赢回中东。
迪拜人试图通过打造这样极致的作品,向世界展现国家不断发展的综合实力和迪拜人民的智慧、创新与审美。
哈利法塔高耸入云,外观修长俊美,似乎能找出一些昔日通天塔的痕迹。
夜晚,星空中塔身闪烁的灯光,像人类派出的使者与外太空开展着对话,赋予了哈利法塔神秘的色彩。
它同时也是一座结合现代高层建筑艺术与当地文化的完美之作,设计者史密斯在设计中借鉴了阿拉伯当地大量的文化元素,包括典型的中东拱门和清真寺洋葱屋顶等要素,将建筑本身打造成了一个文化标志。
另一位设计师阿德里安关于哈利法塔的支翼与中心核心筒之间组织原则的灵感,则来源于沙漠之花蜘蛛兰花瓣与花茎的结构。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剖析小说中的建筑与文化对比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与文化对比分析
1. 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广大读者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以该小说为例,探讨其中所描绘的建筑物与当时法国社会文化之间的对比关系。
2. 建筑: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市区其他建筑
•描述巴黎圣母院的外观、结构特点,如哥特式建筑风格、拱形窗户等。
•对比巴黎市区其他建筑,如宫殿、教堂等。
强调巴黎圣母院在当时的独特性和壮丽程度。
3. 文化:中世纪法国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比
•分析《巴黎圣母院》所描绘的中世纪法国社会文化,如封建制度、信仰体系等。
•比较现代社会与中世纪社会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4. 建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探讨巴黎圣母院如何反映了中世纪法国社会文化特征,如教堂作为权力象征、宗教与政治的交融等。
•分析小说中建筑物改变对人们生活、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5. 巴黎圣母院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解读巴黎圣母院作为一个象征性建筑物的意义,如代表中世纪欧洲的繁荣与辉煌、对人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赞美等。
6. 结论
通过分析《巴黎圣母院》中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对比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法国社会及其价值观念。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一个具体建筑物,更通过建筑与文化相互交织,展现了人类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
乡村建筑与文化的融合的案例

乡村建筑与文化的融合的案例
那我给你讲个福建土楼的例子吧。
福建土楼那可真是乡村建筑和文化融合的超级棒的案例。
你想啊,土楼从外观上看,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圆形或者方形的城堡。
这些土楼的建筑材料,大部分就是当地的泥土、木材、石头啥的,就地取材,这就体现了乡村的那种质朴感。
土楼里面的文化可丰富了。
首先是家族文化,一个土楼往往住着一整个家族的人,好几代同堂呢。
这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家互相照顾、互相帮忙。
在土楼里有明确的家族规矩,什么尊老爱幼啦,长幼有序啦,这些规矩在建筑里都有体现。
比如说,长辈住的房间位置可能会更中心或者更好一些,这就是文化和建筑布局的融合。
而且土楼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多文化寓意。
圆形的土楼,象征着团圆、和睦。
一家人住在里面,不管外面怎么风吹雨打,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土楼里还有很多祭祀祖先的地方,这就体现了对家族传承和祖先的敬重。
再说防御文化。
以前土匪多啊,土楼建得特别坚固,厚厚的土墙,高高的瞭望台,小小的窗户,这些建筑设计都是为了防御外敌。
这种防御功能和当时的乡村安全需求紧密相连,是乡村文化里对安全渴望的一种建筑体现。
这土楼就像一个文化的大容器,把家族文化、防御文化还有乡村的生活文化,都融合到这一堆泥土和木材构建的建筑里了。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不再只追求功能性,更加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以此展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建筑艺术。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中建筑与文化的融合现象,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建筑与文化融合的意义建筑与文化融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更重要的是展示、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
通过融合建筑与当地文化,可以使建筑具备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形成建筑与文化的互为补充的关系。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可以展示当地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形象,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建筑与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例如,庙宇建筑中的斗拱和琉璃瓦,通过其形状和色彩,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和庄重。
而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水池和亭台楼阁,则通过布局和造型,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2. 西方现代建筑中的文化符号西方现代建筑中的文化符号通常通过建筑立面和材料呈现。
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就是法国现代建筑与文化的代表,它的独特形状和金属材料,体现了法国人的创造力和工艺精神。
而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则是美国现代建筑与文化的象征,它体现了美国作为自由和民主国家的价值观。
三、建筑与文化融合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建筑与文化融合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可以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避免文化的流失和忘却。
2. 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建筑与文化融合也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培训建筑与文化从有机共生到互鉴互动重庆大学褚冬竹2019.06.26建筑与文化:从有机共生到互鉴互动一、概述文化:涵义、形成与发展二、建筑与建筑学:从现实功能到文化组成三、建筑文化的当代性:以建筑塑造文化四、从建筑文化走向城市文化五、结语与思考一、概述文化:概述文化:涵义、形成与发展文化的涵义、形成与发展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贲卦在中国,"文化"最早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
“文”作“天文”,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文”作“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化”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文化的涵义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体现了“以文教化”的思想。
在西方,Culture源于拉丁文Colere,最早为对自然事物的栽培,培养,驯养,耕种的意思,之后,它延伸为对个人技能、人格、品德和心灵的修炼,以及人际间关系和友谊的培养。
到如今Culture中蕴含的Cultivate (培育)的意义仍存留在西方的语义中。
文化(Culture )的概念:1871年,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定义:文化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涵义Edward Burnett Tylor文化的意义,乃是把人类这种猛兽养育成驯良的家畜。
——尼采尼采(1844-1900)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于其人民的内心和灵魂之中。
A nation's culture resides in the hearts and in the soul ofits people.——Mahatma Gandhi.Mahatma Gandhi甘地(1869-1948)人是文化的核心,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与社会。
文化的涵义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与追求,但一个民族总有着最核心、最内在的文化特质,这是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古罗马文明说起……古罗马全盛时期地图●地中海的中心部位:罗马原本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一个小村庄,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部位,它不仅是地中海东西交往的纽带,也是从欧洲通往非洲的通道。
●重要渡口:台伯河是意大利最长的河,从中部山岳顺流而下,下游可以通航。
罗马就在台伯河的一个重要渡口上。
●文明集中地:地中海是古代西方文明最集中的地方,罗马被埃及、希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等诸多文明环绕。
●众多的古文明与便利的水上交通成为罗马不断扩张的重要诱惑力,不断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最为庞大的帝国。
为生存而战:尚武好战的文化底色母狼哺婴:罗马人的起源传说,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的孪生兄弟因王室斗争被抛弃,由母狼哺乳长大,后建立罗马城。
传说自己是战神的后代,狼又是战神的圣兽,有助于精神上的自我激励。
角斗文化:在古罗马,人们喜欢看角斗士在竞技场上相互厮杀,这种残酷的游戏早年源自于曾经统治过罗马的伊达拉里亚人的葬礼习俗,在葬礼上,通过角斗士的格斗来向先辈们的在天之灵表达自己的勇气,绝不会做懦弱的不肖子孙。
罗马周围众多的文明使罗马人不得为了生存而用战斗保卫自己。
电影《角斗士》剧照发展实用科学●追求实用的民族精神:发展实用科学,为服务于罗马人对外军事远征,为维系庞大帝国统治机器的运转加固力量。
●重视农业:总结农业生产的经验,共和时期的政治家老加图(BC234 一BC149 ) 编写《农业志》,共和晚期的政治家瓦罗(BC116一27年)编写《论农业》。
●发展技术科学:根据战争的需要,发展了军事科学、工程技术、地理科学,斯特拉波(BC63 一BC24 ) 撰写《地理志》。
●发展建筑学:建筑作为实用科学之一,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首先是桥梁和道路,保证交通的畅行。
同时,建筑种类繁多,内有用水设备,排水系统已十分发达。
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最早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
卡拉卡拉浴场遗址巴蜀文化“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云烟。
”——李白●山川与河谷: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
●迁徙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
●交通联系: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
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
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
●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文化、艺术及工程关于艺术、工程关于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艺术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反应了不同文化的发展。
关于工程:1.一项精心计划和设计以实现一个特定目标的单独进行或联合实施的工作。
(《新牛津英语词典)2.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
(《中国百科大辞典》)3.工程是将科学应用于最有效地转化自然资源,造福人类。
(不列颠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工程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
千里江山图局部万里长城文化、艺术与工程●优秀的工程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助推文化发展的引擎之一。
●工程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
一方面,人们的工程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工程活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面貌。
●优秀的工程具有艺术性。
在高度发展的文明中,艺术往往不仅表现在音乐、舞蹈、戏剧中,也表现在工程中。
工程主体在对工程设计、营造和享用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Utilitas| Firmitas| Venustas 实用坚固美观utilitas(function commodity utility) firmitas(solidity materiality)venustas(beauty delight desire)二、建筑与建筑学:从现实功用到文化组成《建筑论文》(Essai sur l’architecture,1753,劳吉尔)一书中的卷首插图,呈现原始的“自然”茅屋成为新的建筑准则,使建筑学开始脱离对古典建筑细部的关注。
中国的历史功能使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融合:在传统中国建筑中,“正房”“堂屋”“明间”,不仅作为家族起居之所,也往往设神龛和祖先神位,是举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礼仪的场所,往往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位置。
安县龙隐镇某家族堂屋中国的历史空间布局体现文化精神:1.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舍的规制,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思想,不仅体现在宫殿、庙宇建筑中,也体现在传统的院落式民居里,营造了尚祖、礼孝的精神空间;故宫2.相反,在江南园林中,建筑与庭院的布局往往散落在园中,看似无意,却体现了空间中“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拙政园西方的历史:作为现实功用的世俗建筑与作为精神载体的宗教建筑的发展对照古罗马:卡拉卡拉浴场和万神庙古希腊:阿迪库斯剧场与帕提农神庙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建于公元212年到216年。
浴场内分为冷水、温水、热水浴室和蒸汽室及更衣室,给水排水系统、取暖等系统发达。
始建于公元前27年,由水泥浇铸成圆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顶,直径43米。
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三层楼的建筑外观,共有32排座位可容纳多达六千名观众,半圆型的露天剧场,直径三十八公尺,在场内任何一点都能清楚观赏舞台上的表演。
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
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
多利克柱式运用的典范。
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世纪:威尼斯总督府与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圆厅别墅与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9世纪,属于欧洲中世纪哥特建筑。
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意大利的一座贵族府邸。
为文艺复兴晚期典型建筑。
在维琴察的一小山丘上。
建于1552年。
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建筑成为文化的条件——时间、空间、价值建筑文化的涵义1. 人是建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
2.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是对“文化”这个属概念的限定,是一个比“文化”的外延更窄然而内涵更丰富的一种概念。
3. 建筑文化有四种形态1)建筑实体文化,如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建筑设备、建筑过程、建筑活动等,是建筑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2)建筑规范文化,如建筑管理体制、机制、建筑法规、政策等, 是建筑文化成熟的标志;3)建筑理念文化,如建筑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建筑文化的核心;4)建筑符号文化,如建筑文化术语、文字、图表等,是建筑文化的信息形态,是进行建筑文化交流的工具。
建筑与文化的动态演进:从有机共生到互鉴互动TORONTOUnion Station, Toronto1924 1927夜里如日光般灿烂明亮的街道,柏油路上无声疾驶的千百辆汽车,皇宫般金碧辉煌的商店,炫目灯火洒满大街,像广场般宽阔的大道,如平原般无垠的广场,可容纳二万名房客的豪华大饭店,轻巧的高架铁道,幽雅的绵长步道,连结两条街道的天桥,还有那仿佛欲冲向凌霄的高速列车,一切的一切,如果我们的祖先再世,看见这幅景象,会怎么说?无疑地,他们一定会非常震惊;但一九六零年代的人们对这些却不再赞叹;他们只是安静地享用这些方便的服务,并不感到特别幸福,因为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步履紧张,看见他们一脸美国式的狂热,就不难察觉,财富这个恶魔已经毫不留情地推着他们往前冲了。
儒勒·凡尔纳|《二十世纪的巴黎(Paris au xxe siècle)》写作于约19世纪80年代这一新拓居地(比特之城)将彻底打破古典范畴,对古典时代至今建筑师们所使用的语言进行重新建构。
——威廉·J·米切尔建筑实践与建筑理论:建筑文化的双重性和交互性基于当代性的讨论Ada Louise Huxtable we are an "impoverished society" that "has no money for anything except expressways to rush people out of our dull and deteriorating cities and that treats land values as the highest mo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