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根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根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根源。
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学课题,通过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根源,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家庭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家庭暴力、家庭矛盾、家庭成员犯罪等,这些问题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因此,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1.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会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青少年在家庭暴力环境中长大,往往会产生攻击性、暴力倾向等问题,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因此,预防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2. 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纵容,导致子女缺乏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另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苛刻、严厉,导致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一些学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暴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因此,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1. 学校教育资源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学校教育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
一些学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本篇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和解读2023年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
引言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持续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治安、公共秩序和青少年群体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迫切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青少年犯罪类型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其中,盗窃、暴力伤害和网络犯罪是主要的青少年犯罪类型。
一、盗窃盗窃是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青少年盗窃的主要动机包括社会经济压力、缺乏监护和攀比心理等。
重要的对策是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同时加大对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二、暴力伤害与往年相比,暴力伤害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呈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与社会失范、道德败坏、家庭教育不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修养。
三、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崭露头角。
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和防范意识。
第二部分: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2023年青少年犯罪的涌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婚姻不幸福、缺乏家庭温暖等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出现。
加强家庭教育和关怀,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都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
应该加强社会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个体因素青少年个体因素对于其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问题、自我认同困难、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1. 社会经济压力:当前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加剧,许多家庭生活负担沉重。
一些青少年受到贫困、失业或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的影响,缺乏物质享受和尊严感,通过犯罪活动来获取物质需求。
2. 教育水平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一部分青少年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个人发展的机会。
这些青少年可能会感到自卑,面临就业竞争压力,导致选择犯罪活动。
3. 社会价值观扭曲: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一些不良价值观如物质主义、暴力倾向等在社会中泛滥,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犯罪。
二、家庭因素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和关心,使得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追求刺激和快乐的冲动推动他们参与犯罪活动。
2. 家庭暴力和亲子关系紧张:虐待和暴力在家庭中的存在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种不稳定和暴力的环境中,青少年可能学习到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他人的不尊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3. 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条件差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家庭可能会驱使青少年选择违法犯罪手段来改善生活状况。
三、个人因素1.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抵御错误的诱惑。
他们往往冲动、好胜,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从而选择犯罪行为。
2. 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过度自信等。
这些个人因素增加了他们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3. 良好社交能力缺失: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使一些青少年难以适应社会,无法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少年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明(化名),男,15岁,某中学初中生。
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开除,后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他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导致心理失衡,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原因:小明所在的学校教育方式较为严厉,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校园中,他感受到了压抑和歧视,导致心理扭曲。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较为复杂,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导致价值观扭曲。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案例中的小明仅15岁。
(2)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点,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3)暴力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法律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关爱和支持。
同时,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不良信息。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人性化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3)净化社会风气: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同时,加强青少年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4)加强法律援助:对于涉案的未成年人,要充分考虑其成长环境,给予适当的法律援助。
同时,加强社区矫正,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和加强法律援助,有望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注:本文案例为虚构,旨在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第2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青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市一名17岁的少年小明(化名),因盗窃邻居价值5000元的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小明曾多次盗窃他人财物,此次盗窃行为是其最后一次。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被判定为未成年人犯罪,并依法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青少年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极大。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信息等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容易受到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2.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
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抵制。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4)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2024年8月27日
13
11
三、预防犯罪口诀
❖ 6、打架斗殴致伤残,一判就是七八年。 ❖ 孙某,17岁,旷课,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打
工修车,学驾照不想学,父母农民,要求不 严,买刀好玩,失手扎到身后同伙心脏致死, 8年刑。
2024年8月27日
12
结束语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芝 加哥佩顿中学学生们三句话:“第一句话,知识是 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 桥梁。第三句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 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 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 年大计。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 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大家一起积极努力,齐抓共管,我们才能还孩 子们一方净土,还祖国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
❖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 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 年的思想。
2024年8月27日
8
三、预防犯罪口诀
❖ 1、待业青年到处漂,这种朋友不可交; ❖ 李某,17岁, 小学, 酒店配菜, 天天一起
学,在自己家伙同他人轮奸打工女,判刑6年半。 ❖ 2、暴力性犯罪,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马
加爵,巴西杀30人少女。 ❖ 3、文化素质低,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2024年8月27日
3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5、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 梁某,17岁, 初中, 盗窃,6年,福建打工做鞋底,
❖ 4、家长示范效应。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作风不正,行 为放荡,违法犯罪,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习惯。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受到更多的保护和关爱,而不是沦为犯罪的受害者或者施害者。
那么,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可以从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方面来探讨。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恶化,犯罪活动频繁,使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信息的机会更多,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
一些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由于接受不良的教育环境,缺乏健康的成长空间,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3. 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一些地区的法律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力度不够,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增多。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1. 家庭教育的不当一些家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过分溺爱或者严厉惩罚孩子,导致孩子心理健康不良,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2. 家庭成员间的冲突与矛盾一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增加了他们受到犯罪诱惑的可能性。
3. 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机会,使孩子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三、个人方面的原因1. 心理健康问题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社交环境的不良一些未成年人的社交圈子中充斥着不良的信息和犯罪活动,使他们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3. 缺乏自我认知和规划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我认知和规划,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2005年9月22日点击:1403次青少年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
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长官趋势的严峻形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不仅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表现为智能化、集团生命线、残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给青少年本身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责影响。
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外部环境1、家庭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一个人所遇见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
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部分农村家庭经济贫困,使大量青少年人辍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90%以上,农民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60%。
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从事着传统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基本上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加之农业耕地日趋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持观望态度的较多,同是缺乏科学技术和资金来源,因而农村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几乎只够维系全家人温饱和少量的青少年教育的开支。
在目前农村中、小学辍学者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家庭贫困原因所导致。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法制意识淡薄,家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农村青少年父母为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0%,并且绝大多数青少年父母不知道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他们对子女或是放任彼流,或是娇生惯养,或是简单粗暴,对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和引导作用。
——畸形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
畸形家庭对青少年影响非常之大,父母不和、离异,教育不当、管理不善。
对青少年人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方面,畸形家庭使许多青少年在性格上变得孤僻、内向,不善交往,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另一方面,该类家庭中青少年又因丧失了父母的爱抚和管理,逐汽车与其父母感淡薄,从而控制他们的力量减少了,他们像一批批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地在原野上狂奔,企图从眼前“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的景象里,找出自己的希望之光,这时只要有人稍加引诱,就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更有甚者,父母本身就品质低下,问题多多,他们不可能不影响到青少年子女,有的学者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得出了肯定性的结论:“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自身都有犯罪行为”。
“父亲没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仅占8.4%,而父亲犯过罪的孩仓犯罪比例高达37%,同时,母亲犯了罪,小孩犯罪的比例则更高……”可见,父母的言行是子女的楷模,父母的犯罪史,将对子女的言行产生及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歧途。
另外,父母过分溺爱也应属于畸形家庭的一种,它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往往会使一些子女养成自私自利和专横跋扈的性格,当他们无限地物质欲望和不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有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2、学校学校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导向标的作用。
但是,现在的有些学校在对待学习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主要表面在:——部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偏移,教育方式陈旧。
他们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出现“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无拘无束心理。
有的学校对法律、人生观、道德规范教育不重视,不注意对学生进行正当引导,造成一些学生不懂法,不讲道德,不懂得自尊、自重和自爱,缺乏修养,无正确人生观和奋斗目标。
一旦走向社会便迷失方向,陷入违法犯罪的行列。
——少数教育体罚或辱骂青少年学生,侵害青少年的人格尊严。
虽然现在社会各方面多注重学校的体罚现象,但面在仍有大量的青少年学生经常或偶尔被老师体罚、训斥。
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热爱和基本法律常识,歧视差生,不是放任不管,就是讽刺挖苦、打骂体罚,甚至把差生编入差班后座,禁止其他同学与之接近,许多学生中出现新的“厌学”情绪。
致使许多青少年退学,过早地走向社会。
这些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就形成了社会管理青少年的“真空带”和“断裂层”。
他们由于没有机会接受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也不具备参加工作的知识技能,整天闲逛在社会上,极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拉拢腐蚀,教唆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县城乡镇的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
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录像厅、桌球室、卡拉OK厅等青少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使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
3、社会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
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拜金主义思想、贪污腐败、嫖娼宿妓、生活腐化、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等等,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
目前,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黄色传媒。
所谓黄色传媒,从形式上看,有种种出版物、音像制品、娱乐用品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有暴力凶杀、淫秽色情、低级趣味等内容的淫秽物品。
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写性行为或露骨宣传色情淫蒎形象的CD片、录像带、录音带、影片、电视片、幻灯片、照片、图画、书籍、报刊、抄本、印有这类图照的玩具、用品以及淫药淫具。
黄色传媒它扩散快、毒害大、遗毒深。
由黄色传媒诱发的强奸、流氓、抢劫、凶杀等等犯罪,其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黄色传媒本身。
在性犯罪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是不同程度地受到黄色传媒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犯罪起着直接诱发的作用。
黄色传媒不仅对人产生消极影响,更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这种毒害对青少年人尤为明显,因而被称为“精神鸦片”。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时期,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越界影响。
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有强烈好奇心。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黄色传媒的影响下,容易抑制不住生理躁动,便更可能冲破现行法律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走上犯罪道路。
——电脑网吧“蓝急速”网吧纵火事件给人的教训是惨重的,它也使我们必须从另一方面来认识网吧。
电脑技术是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它给社会生产、科研、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但电脑多种功能使青少年迷恋,如网上聊天、恋爱、播放影碟、玩电脑游戏,查看网页等。
由于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分工不合理,导致电脑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没有强有力的部门和技术控制,黄色网站和反动邪教网站被青少年访问,这就给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诱因。
——司法制度我国对青少年人犯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近几年,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预防和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法规。
但是,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有关防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宣传并不到位。
另外,由于政府财力、警力等方面的限制,加之青少年犯罪人数日趋增加,许多监狱、看守所目前还无法做到对青少年犯罪成年犯分管分押。
使青少年交叉感染,容易学习更多的违法犯罪手段,沾染更多不良的恶习。
二、青少年犯罪的内部因素1、生理犯罪的发生与人的体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
有些未成年人体力不断得到发展,具备了犯罪的能力,便开始犯罪;许多青少年犯罪是在犯伤害与强奸罪的同时,开始了盗窃犯罪的生涯,最后,随着自己犯罪生涯的推进,犯罪类型会由暴力型向智能型发展。
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在这一段时期主要会有以下变化的出现:——身体你开发生剧变。
身高迅速增长、体重逐渐增加。
同时,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内脏各个器官也都发达起来,体形也明显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两性在体形上的差异逐渐明显,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办事莽撞,缺乏理性思考,热情过高,理智不够。
如缺乏正确的引导,对他们放任自流,一旦遇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向歧途,走向犯罪。
——体内机能进一步健全。
在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性的萌芽和成熟。
性激素分泌最达到一定程度时,性的生理冲动与体验往出现超常,对性有一种敏感,所以满足性的生理需要比较强烈。
有些青少年,由于这刊地接受了两性方面的刺激,使他们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以至走向犯罪和堕落。
2、心理扭曲的心理因素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下列心理的畸形最易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逆反心理的畸形。
逆反心理是每一个渴望独立的青少年都具有的一个心理,发展严重的时候,他们就会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并刻意与父母、老师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这种心理常趋势青少年出走、自杀、犯罪。
——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
好胜心得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引导的恰当,会成为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
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心理就会演变为意气心理和报复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下,他们喜欢模仿电影、电视里的情节,甘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常常为哥们儿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行凶杀人。
他们视打架斗殴为“英雄”,视冒险亡命为“快乐”。
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
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一大因素。
——性心理的扭曲与强化。
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
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少数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色情报刊、黄色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色情节,寻求刺激。
这种扭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青少年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
——利已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家长,。
不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反而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使女子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
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犯罪的成因也会呈现不同的方式。
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都来关注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就会切实地减少青少年犯罪,我国的青少年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长春市二道区检察院刘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