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1)

合集下载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桑园蔬菜间作栽培技术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桑园蔬菜间作栽培技术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桑园蔬菜间作栽培技术摘要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桑园的8种蔬菜间作栽培技术,包括榨菜、雪里蕻、花菜、莴苣、黄花苜蓿(黄花菜)、豌豆苗、青蒜、菠菜,以提高当地土地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冬闲桑园;蔬菜;间种;栽培技术如皋市现有桑园面积逾4 000 hm2,从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约200 d 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光温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稳定发展如皋市蚕桑生产,现根据生产实际,初拟8种适合新老桑园的间作模式,以供各地参考。

1 榨菜[1]1.1 播种育苗一般于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移栽。

苗床前茬不宜是十字花科作物,按苗床∶大田=1∶10~15的比例留足苗床。

播前10 d苗床施粪肥15 kg/m2、复合肥150 g/m2,播种量1.5 g/m2。

2~3片真叶时定苗,间距6.67 cm左右。

苗龄30~35 d。

1.2 定植及肥水管理定植前5~7 d,桑园施腐熟家杂灰60 t/hm2、复合肥600 kg/hm2、粪肥30 t/hm2。

每空幅栽4行,株行距30 cm×30 cm,榨菜距桑树主干25 cm。

活棵后5~7 d浇薄粪水15.0~22.5 t/hm2作提苗肥,越冬期间不施肥。

开春后,在肉质茎膨大初期重施追肥,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钾75.0~112.5 kg/hm2、人畜粪15 t/hm2,肉质茎膨大盛期看苗追肥。

1.3 病虫防治榨菜生长期间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软腐病和霜霉病等,虫害有蚜虫、菜螟等,药剂防治措施可参照雪里蕻。

1.4 采收一般掌握在肉质茎已充分膨大和刚现绿色花蕾时采收。

如皋市一般在清明左右为采收期。

2 雪里蕻[2]2.1 播种育苗一般于10月上旬满幅散播,11月收获。

品种选用九头芥。

桑田播种量2 250~3 750 g/hm2。

因种子细小,播前应精细整地。

幼苗达2~3张真叶时,按6.67 cm 间距定苗。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一)摘要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栽插、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草害防治、防寒露风等内容,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江西井冈山晚稻是江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其成本低、质优、高产、茬口弹性大、效益好等特点在井冈山市广泛种植。

抓好晚稻生产是落实江西省全年粮食生产规划,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目标的重要环节。

晚稻高产关键是要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现将晚稻高产技术和措施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杂交水稻选用晚籼中熟组合如淦鑫688、天优998、先农16号等品种。

目标产量7800kg/hm2,有效穗数277.5万穗/hm2,每穗粒数135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7g。

水稻的生育期为:6月18—23日播种,秧田期25~28d;7月15—21日移栽,7月20日至8月10日有效分蘖,8月10—20日拔节,8月13—23日抽穗,经过灌浆结实期,10月18—29日成熟。

2高产栽培技术2.1培育壮秧播种前7d,施用腐熟猪牛粪15t/hm2,秧床用干细土7.5kg/m2加育秧专用肥75g/m2混合均匀,培肥床土。

育秧方式:露地旱床育秧,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5。

大田用种量15.0~22.5kg/hm2。

秧田播种量为33g/m2左右。

采用两段育秧,防止早穗。

现有的晚稻品种感光性弱,感温性强,秧龄弹性较小。

秧龄期超过35d的秧苗,尤其是软盘育秧,由于播种量大,秧苗个体发育差,容易发生早穗,应及时采用两段育秧,即先在秧田寄插1次,然后再原蔸栽插到大田,防止早穗。

2.2合理栽插带肥带药,壮秧下田。

移栽前4~5d,秧田施用尿素75~90kg/hm2;移栽前2~3d喷施农药1次,重点防治稻蓟马、白背飞虱。

人工栽插,秧龄25~28d,栽植密度16.5cm×23.1cm或13.2cm×26.4cm,谷粒1~2粒/蔸,栽27万蔸/hm2左右,一般栽插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何种植秋延迟西瓜(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何种植秋延迟西瓜(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何种植秋延迟西瓜(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

该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每年9~11月份是西瓜供应的淡季,而这时正值“国庆黄金旅游周”期间,对西瓜的需求量非常大。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秋延迟西瓜,不仅解决了当地的西瓜供应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目前,秋延迟西瓜已成为某些地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秋延迟西瓜的生育期易受到暴雨、干旱以及干热风、病虫害等不良条件影响,造成减产、绝产。

本文着重介绍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秋延迟西瓜栽培的生育期比较短,而且这期间的气候变化剧烈,必须选择耐高温、高湿、抗病、坐果稳定、耐储运的早熟、中熟偏早及中熟品种。

特别是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小型西瓜品种,以满足栽培条件和市场需求。

主要品种有:小美、秋来喜、小巧、安生早黄玉、安生国光、安生黄美人、甜王七号及安生无子新一号。

主栽品种如下:1.小美。

极早熟品种,秋作全生育期65~75天。

果实椭圆形,外皮鲜绿色,覆有细条纹15~16条,瓜瓤红色,中心含糖量14度,单瓜重1.5~2.0公斤。

2.秋来喜。

极早熟品种,适宜秋延种植,全生育期65~75天。

果实椭圆形,外皮鲜绿,覆有细条纹15条左右,瓜瓤红色,甜度高,单瓜重1.5~2.0公斤。

3.小巧。

极早熟品种,秋作全生育期65~75天,果实椭圆型,外皮鲜绿,覆有深绿细条纹,瓜瓤晶黄色,中心含糖量高,单瓜重2.0公斤左右。

4.安生黄美人。

早熟,秋作75~80天。

椭圆形,皮色金黄,有深金黄色条带,易坐瓜,单瓜重4~5公斤。

5.甜王七号。

中熟品种,秋作85天。

果实圆形,单瓜重6~10公斤,中心含糖量13度,耐储运,坐果稳定。

6.安生新一号。

无子西瓜,中熟品种,秋作95天。

瓜圆形,绿底覆有深绿色条带,单瓜重6~8公斤,较抗病。

二、播种育苗1.严格控制播种期。

适宜的播种期是种植秋延迟西瓜成败的关键。

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延迟西瓜因栽培模式、品种、市场供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播种期,一般保护地在7月10日~8月10日播种,露地在7月5日~7月25日播种。

长江中下游地区西红花-水稻轮作模式探讨

长江中下游地区西红花-水稻轮作模式探讨
5 月下旬水稻浸种育秧,6 月上旬栽插,11 月收割,667 m2 产量 650 kg,产值 2 000 元左右。11 月下旬种植西红花种球 [2], 第 2 年的 5 月收获,667 m2 产干花丝 0.75 kg,产值约 18 000 元,种球 700 kg,产值约 19 000 元。该模式既保留了老 百姓的口粮田,又保证了农村务农人员的经济收入,被多地 以精准扶贫项目推广。 2 水稻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 2.1 水稻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成熟期早、抗逆性强的 水稻品种,主要为南粳 9108、南粳 46、淮稻 5 号、华粳 5 号 等品种。
种植技术
栽培育种
ZAIPEIYUZHONG
长江中下游地区西红花—水稻轮作模式探讨
邓世峰 王先如 张安存 陈次娥 周 莉
(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水稻收获后种植西红花,是粮食作物与园艺作物结合、水旱轮作的新型种植模式。基于此,主要 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西红花室外与室内栽培技术、茬口安排及效益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西红花;水稻;栽培技术;室内管理;效益
西红花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种植历史。1968 年,国家商业部 从西德引进了一批球茎,分发给上海、杭州、青岛、南京、四川 等省市的科研单位进行引种试种,经过数年科研攻关仅上海市崇 明岛地区引种成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推广。据不完全统计, 西红花—水稻轮作模式 [1] 在江浙沪地区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基 于此,自 2016 年起对西红花—水稻轮作模式进行研究。 1 茬口安排及效益
农业防治措施,通过肥水调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严禁 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3 西红花室外与室内栽培技术 3.1 西红花室外栽培技术 3.1.1 选地整畦 西红花属喜冷湿半阴环境且较耐寒的植物, 宜种植在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无重金属污染、昼夜温 差大的水稻种植区。种植前要清理干净田块内的杂物,翻耕 前每 667 m2 施鸭粪或商品有机肥 1 000 kg 作基肥,根据地 块不同施用不同的有机肥 [3-4],不可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 肥,然后用农用机械进行翻耕,再每 667 m2 施碳酸氢铵 100 kg、过磷酸钙 50 kg,或复合肥 30 kg。 3.1.2 球茎种植 种植前必须剔除受伤或有病球茎,以防球茎 变质及病苗感染和蔓延,然后剥除种球苞衣,按球茎大小保留 1 ~ 2 个芽胚,摘除多余侧芽,再用 50% 多团灵 500 倍液喷洒 防治或浸种 20 min,然后置于竹筐内(不宜直接放于水泥地上) 晾晒 2 ~ 3 d,做到带药下田。11 月中下旬,选择晴天在田间 种植西红花种球,每 667 m2 用种散约为 350 kg。 3.1.3 田间管理 12 月至翌年 2 月,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 雨雪天气,须加强田间巡查,开挖排水沟渠,保持田间无积 水。3 月气温回升,西红花返青,应及时采用人工清除杂草, 并去除球茎四周多余侧芽,畦面松土。同时,根据生长情况, 喷施浓度 0.3%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 2 ~ 4 次。 3.1.4 适时收获 5 月中旬,待西红花地上叶片完全枯萎时, 选择连续睛天及时挖起地下球茎,起挖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球 茎。然后放在竹片上阴干,剪去残叶残根,按球茎大小进行 分级,储存在通风干燥、阴凉少光的室内。 3.2 西红花室内管理技术 3.2.1 储藏前的准备工作 储藏室应满足阴凉、通风、光线 充足等条件。摆放西红花球茎的架子、柱子可采用钢管制作, 架子采用长 6 m、宽 1.5 m、高 2.5 m,层与层之间距离 0.4 m 的 5 层样式。每层中间采用木片或竹片制作球茎托盘。西红 花球茎上架前,用 50% 多菌灵 500 倍液全面喷施架子和球茎 托盘,进行消毒杀菌。 3.2.2 室内存放 5 月下旬,对西红花球茎按大小进行分级, 去除球茎残叶、老根,剔除受伤、带病虫斑的球茎,然后将球 茎整齐地摆放在托盘上,一般托盘可存放球茎约 10 kg/m2。 6 月为西红花球茎休眠期,应控制室内的空气湿度、温度,保

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一、模式概述南方稻麦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湖泊星布,整体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

区域内以稻麦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稻茬麦耕、收整体机械化水平高达 90% 以上,机械化植保发展较快但存在发展不均衡、整体水平较低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水稻、小麦的单产增长,导致秸秆量随之增大,在种植后茬作物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来进行秸秆处理;同时近年来秋季多雨,影响了水稻收获和小麦播种作业,导致茬口矛盾更为突出,茬口紧、秸秆量大使部分地区稻麦播栽期推迟,挤压下轮作物生育期,影响作物产量,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在苏北盐碱地旱改水区域,土壤含有盐碱成分,存在土壤板结、土壤颗粒状不明显,以及土地肥力不足的问题。

基此,通过实施本技术,以提高小麦机械化播种、降低机械化收获损失为基础,重点推动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等薄弱环节发展。

同时,针对秋季稻秸秆量较大、茬口紧张的现状,重点推进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集成小麦机械化播种技术,及复式作业机械发展,并注重小麦耕、种、管、收、烘干等各环节的衔接和农机、农艺的配套,实现稻茬麦高效化、集约化生产。

推广以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覆盖及留茬为核心技术的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通过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取代人工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提升肥料、农药等物资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 解决目前因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导致的农业用工紧张和人工成本上升等问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技术路线前茬水稻机械收获作业同时,将秸秆切碎匀抛,高留茬不利小麦播种作业需用灭茬机再次对水稻秸秆进行粉碎作业,降低留茬高度; 旋耕或犁耕整地后适时进行播种,提倡采用复式作业机械一次完成旋耕整地、播种施肥、镇压作业;播后及时进行机械开沟排水;适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化控作业;小麦成熟后适时进行机械化收获及烘干, 使得小麦含水率达到适宜储藏的条件。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目前,长江中下游早稻正处在孕穗期,中稻已进入大面积栽插期。

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的气象干旱,造成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推迟、幼穗分化受阻,一些地区中稻秧苗老化、栽插进度缓慢,给当前水稻生产带来很大困难。

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降雨过程。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研究提出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建议各地抓住近期降雨的有利时机,指导农民切实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积极应对干旱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努力夺取水稻丰收。

一、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一是加强水分管理。

进入幼穗分化期的早稻,采用浅水-湿润-露田间歇灌水;进入孕穗期的早稻要建立2-3厘米水层,实行浅水灌溉。

对水源紧缺地区,要千方百计保证基本生理需水。

二是分类追施穗粒肥。

对于近几日内即将抽穗的早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2公斤尿素,或喷施叶面肥;对于进入幼穗分化期的中熟早稻和进入孕穗期的迟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3-4公斤尿素、3-4公斤氯化钾,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

三是防控病虫害。

随着6月上旬旱后梅雨季节的到来,病虫危害会加重,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当前要重点防好二化螟,兼治稻飞虱;要在破口期前3-5天,重点综合防治穗颈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

二、一季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季节差异很大,要根据生产进程不同,采取分类管理措施。

一是抓好已栽一季稻田管。

部分空闲田和早熟油菜茬口已栽插的早中熟一季稻,目前处于返青活棵至分蘖期。

要以保苗为重点,因苗加强田间管理。

灌溉保苗,移栽后处于返青活棵期的,要保持有水层,确保活棵;对于活棵后的秧苗,视水源情况采取浅水-湿润-露田的灌水方式,以保苗为目标,待旱情解除后坚持浅水勤灌。

追施分蘖肥和穗肥,对进入分蘖期的早熟一季稻,每亩追施5-7公斤尿素、4-6公斤氯化钾的穗肥;对处于返青活棵期的中熟一季稻,在栽后5-7天即每亩施5-7公斤尿素分蘖肥。

二是抢雨栽插保面积。

充分利用近期降水的有利时机,抢时抢墒栽插。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部分:引言。

草莓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果,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一、种植草莓的计划(一)选址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草莓生长。

在选址上,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气候温和的地方。

同时,考虑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资源紧张,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资源,避免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二)品种选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草莓,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

考虑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应选择耐寒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

同时,要结合市场需求选择口感好、色泽鲜艳、甜度高的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土壤改良土壤对于草莓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改良。

可以通过施肥、翻耕等方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为草莓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栽培管理在草莓的栽培管理上,应注意及时浇水、施肥、除草、病虫防治等工作。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应加强对草莓的防晒和降温工作,保证草莓的正常生长。

(五)采摘和包装对于草莓的采摘和包装,应选择成熟度适宜的时候进行采摘,并采用适当的包装方式,以保持草莓的新鲜度和口感。

(六)销售渠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选择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销售,同时还可以开发乡村旅游等形式,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增加销售渠道。

二、种植草莓的措施(一)技术支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草莓,应加强农业技术支持,为当地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种植草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政府支持为了推动草莓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支持政策,如给予种植草莓的农户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同时加大对草莓产业链的投入,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市场开发在种植草莓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提前做好产品销售规划,开拓销售渠道,建立草莓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宣传推广为了增加草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加强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草莓的营养价值和美味,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自然条件分析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

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

河网密度达 4.8 km/km2。

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

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

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

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

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 4 000~6 500 ℃。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

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本区旱涝影响极大。

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河流的特点(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续到10月。

5个湖群(1)两湖平原湖群。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

水资源特征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

水资源的特征为:(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

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一)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

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

本区针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

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

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

茶的产品种类很多。

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

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

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二)富铝化显著的土壤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以黄棕壤为主。

长江以南,500~9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属红壤和山地红壤分布所在,黄壤大多散见于较高的山地。

本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广大山区河谷地区,都有水稻土分布。

湖荡洼地有零星的沼泽土。

滨海平原有局部盐渍土。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南北不同。

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

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

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长江一带。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 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12.2%。

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

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一、区域发展条件(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

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53.9%;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

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9.78%。

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

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

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

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一)工业发展特点(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工业基地建设(1)机械制造业。

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

2001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7%。

江苏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

浙江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

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

(2)纺织工业。

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1/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3)化学工业。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

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

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4)钢铁工业。

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

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5)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而且区内电力(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电力工业。

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

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

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

五、加速发展旅游业种植业与养殖业概况种植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

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主要为淡水养殖)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理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在保护宝贵的湖泊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于发展水体生态养殖能够取得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具体模式:洪湖市一洪湖的母湖为核心,以湖心为圆心,按地形地貌的等高差模拟设计,把全区划分为 8个经济圈:第一圈是湖心能量补偿级资源保护圈;第二圈是深水围栏养殖圈;第三圈是浅水水生生物圈;第四圈是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第五圈是子湖涝地立体养殖圈;第六圈是潜育地稻鱼共生圈;第七圈是基本农田水旱轮作圈;第八圈是庭院经济圈。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湖泊的萎缩和干涸,水面积的锐减;(2)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3)湖泊围网养殖过渡,生态系统受损;(4)水土流失;(5)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方法:周围植树;规定指标排放污水;人工湿地;生物塘系统;生态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