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术造假事件的采访与思考

合集下载

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经典案例

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经典案例

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经典案例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是科学家应当推崇的核心价值之一。

校----科学家之间是基于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关系,但是,有时候由于利益的驱动、人性的弱点,科学家也会有不端行为。

因此,为了维护科研诚信,我们需要从过去的经典案例中吸取教训,强化科学家的道德意识,营造健康的科学研究环境。

一、科研诚信案例:Hwang Woo-suk论文造假事件2004年至2005年之间,韩国著名细胞学家Hwang Woo-suk在《科学》和《自然》等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声称已经成功地克隆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胚胎细胞。

然而,经过多项调查发现,这些论文居然是完全造假的。

调查结果表明,Hwang Woo-suk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虚假数据和图片来旁证实验结果。

Hwang还通过购买和利用非法获得的卵子来制造胚胎,大量侵犯了劳工的权益。

此事件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震动,Hwang Woo-suk自己也成为了世界科学史上最大的造假骗局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科研诚信案例:于红专学术造假事件于红专是中国的牙髓病学专家,其研究成果在该领域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然而,在2010年,有资料指出,他的很多研究成果是存在造假的情况。

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的调查发现,于红专利用一个名叫“Kim”匿名发表自己的论文,并向自己投稿,来达到获奖和论文发表的目的,他还在发表论文过程中随意伪造他人的姓名或与该论文有关联的实验结果。

此事件一经曝光,于红专在中国科学界遭遇了极大的谴责。

三、学术不端案例:张维为的剽窃和造假张维为,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然而,他却在2013年被曝光存在抄袭、剽窃和造假等问题。

据调查发现,张维为在撰写论文时存在大量的抄袭、剽窃等现象,曾经对他人的论文进行剽窃,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论文发表;还编造虚假实验数据用于论文中,从而给读者带来了不实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这种不端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的学术成果,更是损害了他自己的声誉。

学术不端案例分析

学术不端案例分析

“汉芯事件”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汉芯事件”是指2003年2⽉上海交通⼤学微电⼦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号”造假,并借助“汉芯⼀号”,陈进又申请了数⼗个科研项⽬,骗取了⾼达上亿元的科研基⾦。

中国亟待在⾼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主研发⾼性能芯⽚是我国科技界的⼀⼤梦想。

陈进利⽤这种期盼,骗取了⽆数的资⾦和荣誉,使原本该给国⼈带来⾃豪感的“汉芯⼀号”,变成了⼀起让⼈瞠⽬结⾆的重⼤科研造假事件。

所谓的“汉芯⼀号”采⽤国际先进的0.18微⽶半导体⼯艺设计,在只有⼿指指甲⼀半⼤⼩的⼀个集成块上有250万个器件,⽽且具有32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钟可以进⾏2亿次运算。

经过国内权威专家验证,认为这⼀成果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在某些⽅⾯的性能甚⾄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

[1] “汉芯1号”于2003年2⽉26⽇正式发布,时任上海市副市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都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由王阳元、邹⼠昌、许居衍等知名院⼠和“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组负责⼈严晓浪组成的鉴定专家组作出了⼀致评定:上海“汉芯1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开发平台,属于国内⾸创,达到了国际先进⽔平,是中国芯⽚发展史上⼀个重要的⾥程碑。

[2] 此后被视为“汉芯1号”发明⼈的陈进⾃然也是荣誉加⾝。

“汉芯”项⽬成为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项⽬,有关部门下拨⼤量课题经费。

上海市科委授予陈进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物称号,2004年上海交⼤将其特聘为长江学者。

同时,陈进本⼈还⾝兼数职,上海交⼤微电⼦学院院长、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CEO,上海交⼤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2]2006年1⽉17⽇,有神秘⼈物在清华⼤学⽔⽊清华BBS上,公开指责上海交通⼤学微电⼦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号”造假。

[1] ⼀些嗅觉敏锐的媒体很快介⼊,进⾏了艰难的追索和求证。

在举报⼈和媒体的共同努⼒下,⼀个个事实渐次浮出⽔⾯。

2006年1⽉28⽇,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专家调查组并开始⼯作,在其后的两个多⽉的时间⾥,专家调查组,针对举报⼈对“汉芯”事件的举报内容,采取与举报⼈、当事⼈和相关⼈员⾯谈、现场查验技术⽂档、分析对⽐有关技术资料、查验芯⽚演⽰系统和调阅相关⾳像资料等⽅式⽅法,对“汉芯”系列⼀⾄四号芯⽚的设计过程和性能指标等进⾏了全⾯调查与核实。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行为。

这些
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等,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抄袭是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

某研究人员在发表论文时,直接复制
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并未注明引用来源。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也误导了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真实情况。

同时,抄袭行为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公信力,降低了学术研究的可信度。

其次,伪造数据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

某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故意篡改数据,使得实验结果符合自己的研究假设。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也给其他研究者带来了错误的研究方向和结论,严重影响了学术界对该领域的认识和发展。

此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

某研究人员在撰写论文时,未经允许就擅自使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发表。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损害了学术
界的公信力和创新力。

为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我们应当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倡诚实守信的学术研究态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伦理标准,共同维护学术界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形象。

关于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学术是对未知或者已知知识的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或者创新,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论文抄袭、造假的新闻,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腐败日益严重,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也在泛滥,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社会道德的建设,对人的价值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

1988年,美国政府发发布《联邦登记手册》(Federal Register),首先提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即“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统一定义,即“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结论报告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和剽窃行为”。

瑞士将学术不端行为行为界定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进程的行为、剽窃其他研究者的行为、以及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

丹麦对学术不端行为定义则是“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修改、捏造科学数据的行为和纵容不端行为的行为”等等。

总之,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违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这三种行为,主要有不正当署名、篡改、抄袭和一稿多投与伪造这几种。

学术不端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和对应方法,但是学术不端还是越演越烈,对学术界、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首先,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陷,诚实缺失。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诚信建设,诚信是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贯穿着中华伦理的发展始终,成为中国价值体系的最核心因素,在市场经济和人际交往中,诚信也显得非常重要。

学术不端中的抄袭、剽窃等行为分明是挑衅中华传统道德体系,随着学术不端行为越演越烈,人们对根深蒂固的思想发生质疑,学术本来就是极为严格的研究,研究学术的人是社会的精英,连学术都可以造假,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不能造假的呢?其次,阻碍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对学术造假的看法小作文

对学术造假的看法小作文

对学术造假的看法小作文咱今天来聊聊学术造假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学术造假,就好比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想象一下,有人在知识的殿堂里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把假的东西当成真的来显摆,这不是瞎捣乱嘛!
那些搞学术造假的人,就像是考试作弊的学生,只不过他们玩得更大,后果也更严重。

他们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能骗过所有人,可到头来呢,不过是自欺欺人。

学术这东西,本该是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造假的人倒好,想走捷径,一下子就飞到终点去了。

但这假的翅膀哪能飞得长久啊,迟早得摔个大跟头。

而且这学术造假可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它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让那些真正埋头苦干、用心做研究的人多委屈啊!凭啥造假的人能风光一时,而老实人却要默默付出那么多努力?
咱得对学术造假零容忍!不能让这种歪风邪气蔓延。

要让那些想动歪心思的人知道,在学术的世界里,诚实才是通行证,造假只能是死胡同。

学术造假就是个损人不利己的坏事儿,咱们得一起抵制,让学术的天空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怎么样,我说得在理不?。

学术假造相关案例及学术诚信方面的问题分享

学术假造相关案例及学术诚信方面的问题分享

3.4案例04LMK:一稿多投
相关论文:Chin. Phys. Lett. 21, 393 (2004 Feb.) J. Appl. Phys. 95, 755 (2004 Jan.)
一稿(同事或交叉)多头的事实经过: 2003-07-21 作者先投稿Appl. Phys. Lett. (APL) 2003-09-25 收到APL退稿,作者请转JAP 2003-10-09 作者又几乎同时投稿CPL 2003-10-27 收到JAP通知,接受发表 2003-11-05 收到CPL要求修改的审稿报告。不主动撤稿,不通报JAP接 受,也不引用,修改和‘添加’了少量次要内容后继续要求CPL发表。
第4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一、学术造假相关案例分享
哈佛“心机”教授造假
近日,学术圈的一条地震级新闻又双叒叕刷屏了。消 息称,哈佛大学要求撤稿前哈佛医学院教授Piero Anversa博士,总计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 随着这条震惊学术界的消息发表,31篇有关心脏干细 胞的文献宣布撤稿。这就意味着,所有关于“证实心 脏干细胞存在”的论文和引用了这些文献的论文,全 部被废! 这些论文此前大多发布在诸如柳叶刀、著名心血管期 刊Circulation等顶级刊物上,被广泛阅读和大量引用。 比如其中一篇在2011年发表的论文,发表3年内就被 引用超过300次,论文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Optics Letters, 23, 485(1998) Applied Optics, 38, 3399(1999) 侵权事实:CPL论文的主要实验结果系抄袭自OE论文,不少 文字叙述也抄袭自以上三篇论文,未引用。
背景或起因:主要责任人为新任教授,急于出成绩。
刊物处理: 1.主编撤销论文(Vol. 24, No.4 (2007) 112); 2.禁刊五年; 3.通告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委员会; 4.通告所有作者单位和资助单位;

学术造假心得

学术造假心得

抵制学术造假,恪守道德底线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

学术没有了道德便没有了灵魂,学术研究成果不仅为社会产生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

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有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却不顾科学道德的的地位,做出学术剽窃、甚至造假事件。

对于一名学术工作者,一旦被这种思想蛊惑,就必将失去学术良知,做出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

关于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案例不胜枚举。

例如,2006年的汉芯一号造假事件。

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高端DSP芯片,即“汉芯一号”发明人、原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被爆弄虚作假,将从美国进口来的芯片加上了汉芯字样的标志,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

之后,上海交通大学于向媒体通报了“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汉芯一号”存在造假欺骗行为;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其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再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连生,国家科技二等奖得主。

李连生负责的一项目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并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等问题。

2010年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以“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为题,报道了李连生学术成果造假,但被校方多次阻止的经历,在节目播出后的一天,西安交大宣布李连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对一个国家而言,思想力是开拓创新、积极自省的源泉,是不可或缺的宝贵力量。

相比其他诚信失范行为,被称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学术造假危害更巨大。

屡禁不止的学术造假与腐败不禁让人追问,我们学术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学术风气又该如何重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学术腐败的发生并不单纯是制度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在教育界的反映。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学术不端是指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等过程中,违反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行为。

学术不端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学术成果的真实性。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些学术不端案例,来探讨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学术不端案例,抄袭。

抄袭是指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中剽窃他人的观点、研究成果或文字表达而不注明出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损害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的权益。

在学术界,抄袭不仅会导致个人声誉受损,还会造成学术成果的失真和学术交流的混乱,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

其次,还有一种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数据造假。

数据造假是指在学术研究中篡改、捏造实验数据或调查结果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术规范,也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数据造假不仅会误导他人的研究方向和结论,还会影响学术界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和发展。

因此,严肃对待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维护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是重复发表。

重复发表是指将已经发表过的学术成果再次发表在其他期刊或会议上,以获取多次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声誉。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学术规范的严重挑战,也是对学术界对知识的认识和传播的扭曲。

重复发表不仅会导致学术成果的重复计算和评价,还会影响学术界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结论,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学术不端是严重违反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学术成果的审查和监督,共同维护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和学术交流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推动学术成果的健康发展和学术交流的良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瓣盯
一个学术造假事件的采访与思考
口叶铁桥雷宇
李连生,在2010年3,q21日前是西向教育部反映,3次向科技部写信,然专业,我们也无从做出辨别。

冯教授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1日这而,均无实质性进展。

自己也说,全国搞压缩机的就那么些天,他被西安交通大学认定存在“严重基于义愤。

6X中最年长的陈老先生人。

外行要明白其中的道道,确实很学术不端行为”,被取消教授职务,并在科学网上申请了—个实耋臻肇客,在老伴难。

不过他告诉我们,李连生起诉举解除教9币聘用合同。

的帮助下,围绕这些举报问题一字—句敲报者的案件即将开庭,我们可以先去由<中国青年报》首发并持续追踪出了数筹针敦,虽然围观者众,却并没有听庭审。

近—年的涮霏酢皓_段落。

让学皎更萤阮塞卜问题。

反调的是,这些这次庭审让我们发现,通过司法
举艟蕾还因矧靖吱被李连生告匕法庭。

解决学术问题,尤其是艰深的专业学术无实质进展的漫漫举报路
李连生事件肇始于2007年底。


时,一个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
奖项目公示让在校园散步时偶然看到的
杨绍侃备感惊讶。

73岁的杨绍侃是我国
首届压缩机专业本科毕业生,曾担任西
安交大动力二系主任,后来又曾担任过
陕西省科委(现为科技厅)副主任。

这个获奖项目是西安交大能源与
动力学院“长江学者”李连生申报的
“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
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但杨
绍侃很清楚。

李连生从没有涉足过往复
式压缩机,不可能突然获得这么一个大第一次曝光问题存在巨大障碍。

主审法官也坦承确奖。

他到学校科研处找到申报材料一200997月初,他们向<中国青年实无从明断。

看,发现造假问题严重。

报>打电话反映情况。

报社将任务交我们决定从非学术问题人手。

科手是他找到5位曾经的老同事共同给了我们。

当时我们正在郑州采访,技进步类的奖项.获奖的重要支撑材料举报此事。

6位举报者中,最年轻的566人中反映情况心切的冯教授连夜踏上来自企业经济效益证明.而6位举报者岁,最年长的已8l岁.6位老教授都是了西安到郑州的列车,清晨6点就拨发现了李连生报奖书中的虚假证明,这李连生的师长。

在<中国青年报>介入通了我们的电话.见面后。

他摆出厚一企业事实上连年亏损。

我们也认为这前,6位老教授已先后7次给学校党委、厚一沓材料.详细向我们解说问题所一证据非常扎实,不存在问题。

纪委、学术委员会提交证明材料,3次在。

然而。

因为所涉及的问题实在太此后。

我们又在老教授们苦口婆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一个学术造假事件的采访与思考
作者:叶铁桥, 雷宇
作者单位:叶铁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 雷宇(《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部)
刊名:
中国记者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IST
年,卷(期):2011(1)
1.张曙光学术造假:体制和道德的思考[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2.李石勇.李银霞学术造假的表现、性质及法制化治理[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
3.吴非科学是"纯粹的社会建构"吗——从贺海波学术造假事件来看[期刊论文]-理论界2010(4)
4.郭立场打击学术造假应从制度入手[期刊论文]-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3)
5.刘建香.罗成翼.LIU Jian-xiang.LUO Cheng-yi高校学术造假的伦理考量[期刊论文]-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
6.何侃学习美国,严防学术造假[期刊论文]-财会学习2010(5)
7.赵智敏"捂盖子"新闻能否改写——由西安交大新闻网的"学术造假"报道谈开去[期刊论文]-魅力中国2010(23)
8.李孟辉.LI Meng-hui遏制高校学术造假行为之思考[期刊论文]-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
9.王艳坤学术造假急需落幕[期刊论文]-创新科技2010(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nggjz20110101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