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合集下载

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性格特征

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性格特征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人,中国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从积极的方
面为结束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和军阀混战做了杰出的贡献,曹操治下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打击了地方的士族门阀加强中央权力,奠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暂缓了土地兼并的压力.但是他生性多疑,为人严厉且头顶汉贼大帽,而且曾经有过盗墓,拿人肉充做军粮的丑闻.故历来为中国的文人和传统价值观所唾弃
2.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戎马一生,文治武功可以应受到正面的评价,,他“挟天子以
令诸侯”,官渡之战破袁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咤风云,既有安邦治国之能,又有克敌制胜之功,所以后人就评说曹操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但是在《三国演义》因作者罗贯中的个人艺术倾向,曹操成为了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开篇就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给曹操进行了定义。

既而塑造出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复杂,最富性格最复杂,思想最矛盾,形象最复杂的文学形象。

3.历史上的曹操本就是个极富特点的人物,为人既奸诈狡猾,又真诚坦率,既豁达大度
又心胸狭隘。

我们姑且不论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奸雄”曹操有什么样的具体细致的差别,仅就一个丰满的文学人物形象而言,罗贯中的刻画是成功的。

虽然在具体的事件上与史实有不小的出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三国演义》是经过作者个人艺术化加工的
4.荀彧曾经反对过曹操的合并十四州为九州的建议,据引注的《魏氏春秋》说:“太祖馈
(荀)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荀彧明白曹操不能容己的意思,就饮毒药而死了。

曹操一贯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政上不容他人有异议的政策,谁是绊脚石,谁就会被毫不留情地“移开”.。

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关于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关于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关于曹操的性格特点(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关于曹操的性格特点【导语】:曹操的性格多疑,因为华佗说要打开脑袋来治好曹操的头痛病,但是因为他的性格特点,杀死了华佗,也导致了曹操最后因病而亡。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曹操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奸”和“雄”的统一。

文仅就《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性格中的“奸”和“雄”作分析。

关键字:曹操;奸;雄;性格一、曹操性格之“奸”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他奸的一面:奸诈狡猾,虚假伪善。

1、奸诈狡猾曹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

在小说第四回“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董卓弄权,天下共愤。

曹操欲为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寻间图之,后向司徒王允借宝刀一口,欲去刺杀董卓。

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

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

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奸诈狡猾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

2.虚假伪善曹操把虚情假意用到了极至,对同窗好友亦是如此。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许攸来降”。

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二军相持,旧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然后许攸就问曹操现在有多少存粮啊,曹操回答用一年绰绰有余。

许攸笑说,只怕未必。

曹操又说起码也够半年。

许攸洗刷道:大家都说你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挨着许攸的耳朵说军中还有一个月用的粮食。

许攸高声大气地说,你的粮食已经没有了。

曹操大惊,你怎么知道?由此可见曹操虚假伪善。

许攸以诚相投,虽曹操表面上热情相迎,但接着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好像是曹操的爱才惜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曹操,名字是诸葛亮给的,字孟德,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曾为东汉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因其手段残暴而备受争议。

下面将从曹操的人物形象、战略才能和性格特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多面的人物。

他是一个政治家,具有出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能够稳定统一后期东汉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东汉政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也是一个勇猛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多次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武将之一、此外,曹操还是一个才情出众的诗人,他擅长作词作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其次,曹操的战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能够根据局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战略,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兵力调度和谋略部署,旗帜鲜明地实施了“擒贼先擒王”的方略,一方面采取经济封锁和政治手段削弱敌人的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军事行动消灭对手,有效地推进了他的统一大业。

然而,曹操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他被描绘成一个冰冷残忍、狡诈奸诈的人物。

他在占据权力后,往往会采取残酷手段对待政敌和不从的人,有时甚至不惜杀戮平民百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的手段虽然为他带来了权力和地位,但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尽管如此,曹操也有一些正面的性格特点。

他有才学和文韬武略,对书法、诗歌都有一定造诣。

他勤奋好学,善于分析问题和思考,并能在危难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曹操对才能和人才有一定的认同和尊重,他喜欢培养有才华的人,如荀彧、郭嘉等。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对局势的判断往往准确且果断,能够快速做出决策。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多面的人物,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具有鲜明独特的特点。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他的性格特点也使他备受争议。

曹操的形象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有关领导才能和治国之道的思考。

《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曹操的狡猾多智的性格特征从小就已露出端倪,这算是初显奸雄本色吧!写曹操攻下徐州,吕布及其手下陈宫、张辽等都被擒这一细节时,曹操对张辽有一段对话,曹操说:“此人好生面熟”。

张辽说:“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曹操笑笑说:“你原来也记得!”张辽说:“只是可惜”。

曹操的性格分析

曹操的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性格分析?
一、猜忌。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二、奸诈。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

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先说曹操的奸诈。

三、温情。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四、狠毒。

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

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五、宽容。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六、报复心强。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七、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

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

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

乱世之奸雄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

一名吉利。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

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其中最具争议和矛盾性格的人物之一就是曹操。

曹操是这部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的精明和果断让人又爱又恨。

他的性格复杂,深受历史学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曹操的性格。

首先,曹操是一个极为聪明和机智的人。

他以才智和智慧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世人瞩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的聪明才智表现在他打败敌人的战略和策略上。

他总能迅速判断敌人的意图,从而做出相应的策略应对。

在许多战役中,他凭借聪明的头脑和精良的计谋取得了胜利。

同时,他还善于用计瓦解敌人的士气,从而使自己在战争中占据上风。

其次,曹操是一个极富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人。

他渴望统一天下,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民。

曹操对自己的权力嗜好无法抑制,他以权谋和暴力手段掌控着曹魏政权,残酷地对待那些反对他的人。

他的统治手段常常令人不齿,这也是人们对他的不满和厌恶之源。

然而,曹操的性格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他也有一些积极的性格特点。

首先,曹操是一个勇猛无畏的将领。

他在战场上总是英勇无畏,率军冲锋陷阵。

他常常以一敌十甚至一敌百,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实力。

其次,曹操也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他提倡农桑政策,注重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他还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为曹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曹操的性格也有着一些矛盾之处。

在他身上既有魏武大帝曹操的威严和权威,又有曹公曹操的人性温暖。

曹操可以狠毒无情地对待敌人,然而对待自己的亲信,却又充满关爱和体谅。

这样的矛盾性格也使得人们对他产生了更多的猜测和评价。

综合来看,曹操是一个极富才智和野心的人,他的性格复杂而矛盾。

他的聪明才智让他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他对权力的欲望也让他不择手段地追求统治。

然而,他的勇气、远见和关心人民的一面也值得我们肯定。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

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诗人,他在政治上是卓有成就的,他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结束长期战乱的动荡的社会局面,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文学上,他堪称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慷慨沉雄,苍凉悲壮,气势非凡。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可读性是要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的,当然也是允许虚构的,《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因此谈历史人物不能以这本书为依据的。

那么《三国演义》忠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父曹嵩,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说曹操的出身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幼弱无能,外戚、宦官互相争斗,交替把持朝政。

汉朝社稷倾颓,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寻找机会进兵驻洛阳,以“挟汉”为名争夺大汉江山。

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

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

第一回作者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紧接着,他通过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冲锋陷阵,建立了功勋,谋取了功名,并在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地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当董卓倒行逆施、鱼肉百姓时,他不像王允之流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流泪伤感,他设计毅然持刀刺杀董卓,此计不成,便回到故乡组织联络十八路诸侯军联合征讨董卓。

一方面他知人善任,敢于启用虽然毫无知名度、也无职称、职位和文凭,但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关羽去温酒斩华雄。

他看人不分门第,用人唯才是举,而且在用人上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如他敢于启用曾通敌有叛逆意向(官度之战后)的将领,敢于任用起草过檄文,措辞激烈大骂过他祖宗八辈的谋士陈琳。

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一个方面,也是曹
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光彩照人的一面,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的具体表现。

但罗贯中还塑造了曹操的另一面,那就是多疑、阴险、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曹操的这一个方面,用罗贯中的话说就是“乱世之奸雄”。

他小时候就是一个很有心计的机灵鬼,请看这一段:“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一个小孩竟有这样的鬼点子,当令人刮目相看。

还有,当县令陈宫抓住刺杀董卓未遂的曹操后,看到他有匡扶社稷的宏图大志,以为他是一位忠义之士,便弃官随他而去,后来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而且不知悔改,还说出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这使陈宫大为震惊,于是弃他而去。

还有曹操的梦里杀人的拙劣伎俩,以及借押粮官人头来稳定军心等等,无不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多疑、阴险、冷酷和狠毒。

但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使得读者觉得这一人物形象比较真实可信,丰满而有立体感,不像刘备使人觉得假仁假义,很虚伪,也不像诸葛亮,使人觉得太神圣、太夸饰,他的神机妙算被夸张到了极致,那已经不是人了,简直就像一个能呼风唤雨的妖怪了!
曹操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时期,能在官渡之战里,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一统北方,难道不能说明他充实的才干与能力吗?他志存高远,雄心勃勃,恐怕“野心”二字用在曹操身上有些不恰当了吧。

曹操能谋善断,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善于调兵谴将,在每一次战役里都精打细算,从而经常取胜。

曹操在治世方面,十分出色。

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曹操不畏权贵豪强,对违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打死,令京城震惊,豪强敛迹,没人敢再犯禁令。

在担任济南相时,他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撤毁祠堂,禁绝祭祀。

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

更可贵的是曹操重视经济。

他鼓励农耕,大兴屯田,使流民生活稳定,从而收买了民心,让百姓们都尽心尽力的耕作,尽心尽力的为他服务。

此外,他还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使黄河两岸长期无洪灾现象,这是他为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

据史记记载,在曹操的统治下,北方出现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自古以来,成功的君王背后都有一位贤明的臣子。

可重视人才的曹操哪只有一位?他的手下能臣可是多不胜数,英才辈出呢。

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
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之道,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

想想,有几个君王能做到这一点呢?想当年,刘备的结拜兄弟关云长被曹操抓获。

曹操并没有将他杀害,而是以礼相待,想尽千方百计要留住这个人才。

关云长虽被感动却不愿为他效劳,曹操就把他放了。

赤壁之战中,关云长为了报答曹操不杀之恩,才把他放了吗?否则曹操早就见阎王爷了。

此外,曹操还很有文学才华。

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出了他包容一切,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

一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由此可见,曹操是很有文学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天赋的
人物总结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远筹渲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仅仅八十九言就展现了历史上较为真实的曹操形象。

我认为这应是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

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军阀,能胸怀大志,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文武兼备、体恤民生、策马驰骋华夏、挥鞭平定北方,堪称一世之英雄。

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英雄本色不容诋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