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3 古 诗 两 首——《山行》

3 古诗两首——《山行》执教人:朱金花教学要求: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学生齐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互评,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诗,教师引导,相机评价。
重点指导“斜”。
4、齐读全诗。
5、简介诗人。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思考: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①指名说一说,指出“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理解、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学生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b、指名说,教师引导: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c、师生齐读。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松下问童子, 言师只采在药此去山。中,③④⑤童言云:子深回::答小指说孩 山。。 上云雾缭 云深不知处。 绕
寻隐者不遇
贾岛
•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 少的学童;
松下问童子,•
他说,师傅已经采 药去了山中。
言师采药去。 • 他还对我说,就在
只在此山中, 这座大山里,
云深不知处。 • 可山中云雾缭绕,
不知道他的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贾岛 童子 言师 不知处阅读训练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 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 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 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
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 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
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
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 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 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 《病蝉》诗“以刺公卿”(《唐 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
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 (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 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 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 人。 ②不遇:没有见到。
【朗诵指导】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 童子 )言师采药去。 • (童子 )只在此山中, • (童子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二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一课时《山行》教学要求: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
(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读通古诗——《山行》听乐曲,看图画,听师介绍山行的内容。
将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先自由读。
小组成员互相对读,并评析,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读。
3古诗两首《敕勒歌》

望庐山瀑布
yáo
lú
pù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zǐ yān
chǐ
yí
日照香炉生紫烟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香 炉 : 香 炉 峰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紫烟:紫色的云雾
3 古诗两首
lǒng (笼盖)
笼
lóng (笼子)
《敕勒歌》是我国北朝时代流传在敕勒族的一首民
歌。 敕勒族是古代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 主。他们在放牧时或者篝火旁,经常放声歌唱,反映 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劳动。 敕勒族居住在我国甘肃、内蒙古一带,那里又称 敕勒川。 全诗描写了我国北方草原的广阔、富饶、美丽。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挂前川:挂在山前
疑 九天. 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好像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银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 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 重称为九天。在诗中形容极 高的天空。
请你像过电影 一样,想想诗 句的意境,体 会诗情!
望庐山瀑布
lú
pù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 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 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 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 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 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 出代表。在我国古代诗歌发 展史上,李白达到了浪漫主 义艺术的顶峰。被人们称为 “诗仙”。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族的民歌
3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

山行 枫桥夜泊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由于。 于:比。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注解】 1、枫桥:在苏州阊门 外。 2、夜泊:夜里船停靠 在岸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注解】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1、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市。 2、寒山寺:苏州枫桥附 近的寺院。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 (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 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钟声。平 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 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 了一幅幽静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 古今的名作、名胜。
枫桥夜泊
[ 简 析] 这 是 一 中 描 绘 见 到 的 诗 历 来 下 的 秋 可 谓 是
首 了 枫 悲 景 秋
优 深 林 凉 却 天
美 秋 晚 , 充 里
的 写 景诗 。 诗 季 节 山 行时 所 景 。 写 秋 景 的 可 是 ,诗 人 笔 满 了 生 机 , 真 的春 天 。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 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 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 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 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 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3 古诗两首

合浦县实验小学 吴红梅
shǎo
部首:小
chù
部首:夂
máng
部首:忄
少
cūn
(多少) (少数) (少见)
处
(处处) (到处) (住处)
忙
(很忙) (连忙) (急忙)
独体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部首:木 fàng部首:攵
chūn部首:日
部首:子 xué
村
(乡村) (村子) (村庄)
放
(放心) (放学) (放下)
春
(春天) (春风) (春雨)
学
(学习) (学生) (上学)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
到处
春晓 春眠:春天睡觉。 不觉晓:不知不觉地 春眠不觉晓, 到了早晨。 处处闻啼鸟。 闻:听。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春天的早晨。
..
..
[唐]孟浩然
处处闻啼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春天夜里睡 得很熟,天亮了还不知道。醒来 以后,听到到处都是鸟儿的叫声。
纸鸢就是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放学 回来还很早,赶紧趁着这徐徐东 风的好天气放起了风筝。
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起夜里的那 阵阵风雨声,不知道又有多少花儿 被打落了。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农历二月, 村子前后青草长高了,黄莺飞 来飞去。堤岸的杨柳披着长长 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这 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3、古诗两首《山行》

爱晚亭
岳麓山
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 之,人称“诗圣”。他的 诗豪放、旷达、俊逸。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 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 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 裴延翰所编。《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 和杜甫。
练习
•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 是( 因为 )。 •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山间 )所看 深秋时节 到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构 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 )之情。
练习
•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 是( 因为 )。 •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山间 )所看 深秋时节 到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构 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 ) 之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停下车来时因为喜欢枫林的晚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被秋打 过的枫 叶
比
红于:比……红
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 花还要红艳。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山路绵长 山势高缓
远景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飘浮 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喜爱枫林 难抑惊喜
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明原因 揭示中心
秋天美丽的景色
•
秋
山行
(唐)杜牧
3古诗两首山行 枫桥夜泊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
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 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 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 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 。落脚在红色,强调
练习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 是( )。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所看到 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之情。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 的意思是:(因为)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间) 所看到的(深秋时节 )的枫林景色,描 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霜叶)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 : 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优 深 林 凉 却 天
美 秋 晚 , 充 里
的 写 景诗 。 诗 季 节 山 行时 所 景 。 写 秋 景 的 可 是 ,诗 人 笔 满 了 生 机 , 真 的春 天 。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 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 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 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 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 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 诗 两 首望 洞 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赏析:前两句是本诗前半部分,总写月夜洞庭宁静优美的特征。
第一句用白描,第二句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夜洞庭那种缥缈、空灵、恬静、和谐的境界。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赏析:三、四句是诗的后半部分。
这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赏析:第一、二句是诗歌的前半部分。
一个“秋”字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间在秋天。
5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赏析:第三、四句是诗歌的后半部分。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恋。
“思君不见”明写明月隐入山后,暗写思念友人而不得见。
1☜ 2 ①秋夜,洞庭湖湖水清澈透明,与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水面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3 ②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 ③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着“我”顺流而下。
5④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1.学会《望洞庭》中的生字、新词。
2.能解释《望洞庭》一诗中的诗句,并能叙述所描绘的景色。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乐朗诵磁带。
一导入新课,解题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
古时候就有许多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是《望洞庭》。
你们知道洞庭湖吗?板书课文题目。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着重介绍洞庭湖的美景。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昔日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名胜很多。
3.幻灯片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解题。
望:向远处看。
5.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二初读课文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及用法。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读生字卡片。
正音:洞dòng螺luó磨mó(2)多音字组词。
磨(3)指名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精读诗文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主要针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词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潭面:指洞庭湖。
未:没有。
镜:铜镜,本课比喻洞庭湖面。
句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湖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平静得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水。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银色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是银盘中一个小小的青螺。
(1)引导学生划分诗歌的节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听配乐朗诵磁带,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2.深入理解诗歌含义,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3)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出示洞庭湖的挂图,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描述。
示例: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刘禹锡行经洞庭湖,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湖面上,湖光与月光交相辉映,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平静得仿佛一面未经磨过的铜镜,诗人不禁感叹:好一幅“秋月照镜图”哇!更妙的是,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远远望去,像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这真是人间美景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齐声有感情地背诵全诗1.拿到一首诗,首先注意三点:一是题目;二是作者;三是注释。
对于题目,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找题眼,从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2.在《望洞庭》这首诗中,诗人将“湖面”写成“潭面”,这是因为在诗人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还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
然后出示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让学生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诗,从而理解诗人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理解了诗人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1.解释诗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再画下来。
1.学习《峨眉山月歌》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重点词语和诗句,体会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挂图。
一导入新课1.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四年级,一定会背许多古诗了吧?谁愿意把记住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你知道诗的作者吗?(指名背古诗,说出作者。
)过渡:刚才同学们背的诗中有不少李白的诗,看来大家对唐代诗仙李白并不陌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幼时随父亲迁居四川。
25岁后在各地漫游。
他的诗想象丰富。
3.峨眉山简介。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主峰万佛顶,海拔3079.3米。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诗的语调。
(2)查字典并结合诗句理解下列字词。
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3)读通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生字卡片,正音:峨é羌qiāng溪xī君jūn渝yú(2)指名说说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三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主要解决疑难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影。
流:流动,诗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无法相见,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再读课文。
(1)找出诗中描写地名的词语,并且画出方位图。
(2)找出诗中描写感情的诗句。
3.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想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3)看图学诗,指出图上的有关画面。
(4)老师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小船。
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轮明月,低头一看,水中的月影正跟随着他前进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他,而他的友人却想见也见不着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5)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为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诗,教师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来说明诗中描写的“船儿走,月亮也走”的情境。
孤独地离乡,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一些思友之情。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教师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
接着,教师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州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
这样的提问点拨,既让学生发挥了想象,又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2.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教师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通过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望洞庭》,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
然后对两首诗整体朗读,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大家的感受是宁静、和谐。
1.填空。
(1)《望洞庭》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诗的后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中“镜”指洞庭湖面,“白银盘”指湖水,“青螺”指君山。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这两句诗中,“发”的意思是出发,“下”的意思是驶向。
这两句诗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的诗句。
此诗前两句描写了月映清江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秋夜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2.读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或查有关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离离:繁茂的样子。
枯荣:指草的枯萎和繁荣。
侵:侵占,这里是掩盖的意思。
晴翠:指野草在阳光下呈现的碧绿色。
王孙:贵族子弟。
这里指出门远游的人。
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密。
(2)解释古诗前四句。
茫茫原野上的野草多么繁茂,一年一度枯萎了又茂盛。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灭绝,春风吹过,它又顽强地生长起来。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转入送别。
“古道”“荒城”扣题目“古原”,此句既照应了“离离原上草”,进一步显示野草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又暗写送别。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两句是正面写离情的,诗人不直言自己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别情”,而巧妙地说生长得茂密的青草也满含着“别情”。
草木都动情了,更何况人呢!1.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
有《刘梦得文集》。
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