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美
音韵美的意思

音韵美的意思
音韵美是一种文学或艺术上的风格。
它指的是使用节奏、语调、声调和音节来提高文字的意义和吸引力。
它的核心理念是创作出一种有节奏、有吸引力的句子,以便丰富文章的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欣赏文字的意义和美感。
音韵美包括使用词汇、句式和语气来增强文章的节奏和表现力,从而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它不仅可以使文章吸引更多的读者,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想法。
除了文学作品外,音韵美还可用于所有类型的文本中,在歌曲中,它使歌曲变得更加有趣;在新闻报道中,它使新闻变得更加容易记忆和理解;在广播和演讲中,它可以使话语更加流畅美观,更能产生强烈的影响。
总而言之,音韵美是文学和艺术上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丰富文本内容,使之更有趣。
使用正确的音韵美,能够使文字更加有说服力,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 1 -。
新月派诗歌的三美

新月派诗歌的三美新月派诗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界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它以清新、纯美的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倡导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人生的美好追求。
在新月派诗歌中,可以找到三美的概念,即意象美、音韵美和情感美。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美在新月派诗歌中的体现。
意象美是新月派诗歌的核心特征之一。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和塑造意象,来呈现出丰富而生动的形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美感。
意象美在新月派诗歌中体现为形象的清新、深入人心。
例如,在郁达夫的《乡村之歌》中,他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点滴细节,创造出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美丽世界。
另一个例子是萧红的《一颗红豆》中,她通过“我用其实质点召唤一个红豆,寻它的种植地,意必得延西、亮河、黑丝、龙江及外地”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红豆背后的浩繁而深厚的历史情感,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那颗红豆的种植地和红豆背后的一片世界。
这些颇具意象美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音韵美是新月派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运用和谐的语音和韵律,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到音韵之中,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音韵的美感。
音韵美在新月派诗歌中体现为押韵、平仄和韵律的协调。
例如,在杨昌济的《桃之夭夭》中,他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句的音乐性更加突出,如“桃花尽日随流水,洒去东风十里红”,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婉转动听。
这样的音韵美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读者也更容易陶醉其中。
情感美是新月派诗歌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心灵感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情感美在新月派诗歌中体现为真实性和共鸣性。
例如,在冰心的《井之中》中,她以日本诗人三好達治的视角和口吻,描写了一个落入水井的人的经历,通过对人性的触摸和对生命的感悟,唤起了读者对人生、孤独和生死的思考。
又如在郭沫若的《黄河颂》中,他以对黄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感人肺腑。
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

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形式闻名于世,更以其独特的音韵美让人震撼。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注重了字音的韵律和节奏,使作品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一、韵律的奥妙古代诗词作品中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韵律上。
古人通过细腻的笔墨和巧妙的运用字音,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韵律效果,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通过运用字音的韵律,如“高猿哀”、“清白回”、“木萧下”、“江滚滚”,创造出了一种跌宕起伏、如波涛起伏般的音乐效果,令人陶醉其中。
二、平仄的变化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还体现在平仄的变化上。
平仄是指音节的发音方式,包括平声、仄声和轻声。
古人通过巧妙地运用平仄,打破了单调的音节,使作品更具韵味。
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平仄变化,让音节更加有节奏感。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夜放花”、“更吹落”,以及“宝马雕车香满路”中的“宝马”、“雕车”,都是以平声和仄声相结合的方式出现,使整首词更加动听。
三、押韵的巧妙运用押韵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表现音韵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同类音或相近音的词语放置在句子的末尾或特定位置,达到押韵的效果。
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通过将“尽”与“流”以及“目”与“楼”进行押韵处理,使诗词更加韵味十足。
押韵的巧妙运用,让整首诗的音韵更加和谐,使人听之有如音乐。
四、音节的优美排列音节的排列方式也是古代诗词中音韵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古人通过将音节进行优美的排列,使作品更加和谐。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对诗歌的艺术特征的简述,并对其进行拓展。
1. 音韵美:诗歌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美闻名。
通过押韵、节奏和音律的运用,诗歌能够营造出一种抒情、优美的感觉。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展示了诗歌音韵美的魅力。
2. 布局结构:诗歌通常遵循特定的布局结构,如古典诗歌的律诗、现代诗歌的自由诗等。
这种布局结构使诗歌能够把握好节奏和韵律,增强整体的艺术效果。
3. 意象与比喻:诗歌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生动的形象和隐喻的运用,诗歌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颂歌经验之树》中的“人生是无边的河流,我们是这河流的水”以及“欢笑与泪水就是两种极端的表情”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复杂性。
4. 简练精炼:诗歌以简练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人通过有限的词汇和独特的结构,把最丰富的意蕴浓缩在短短的几行诗句中。
这种简练的特点使诗歌表达更加直接、深刻。
5. 情感表达: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达。
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经历,诗人可以与读者建立情感上的共鸣。
诗歌的情感表达常常是直接而深刻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音韵美、布局结构、意象与比喻、简练精炼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诗歌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歌都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通过独特的艺术特征传递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幼儿园语言探究案例:音韵美的欣赏与感知

幼儿园语言探究案例:音韵美的欣赏与感知随着幼儿语言学习的深入,对于音韵美的欣赏与感知也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音韵美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幼儿语言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幼儿园语言探究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音韵美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意义,并探索如何引导幼儿欣赏和感知音韵美。
第一,音韵美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音韵美是指语言中由音韵构成的音乐美感,是音韵的和谐美感和美的表现能力,它可以通过声音的优美、响亮、和谐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在幼儿园阶段,音韵美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音韵美的欣赏与感知,幼儿可以增强语音的辨别和发音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也可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审美情感,激发幼儿对语言的浓厚兴趣,促进幼儿对语言的主动使用和创造。
第二,如何引导幼儿欣赏和感知音韵美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引导幼儿欣赏和感知音韵美:1. 音韵美故事:选取一些韵律感强、音乐感强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童谣、儿歌等,通过音乐节奏感和押韵等手法,引导幼儿欣赏和感知音韵美。
2. 音乐游戏: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如模仿声音、声音辨别、声音拼接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音韵美,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感。
3. 诗歌朗诵:选取一些优美的儿童诗歌,指导幼儿进行诗歌朗诵,让幼儿在诗歌中感知音韵美,培养幼儿的语言节奏感和韵律感。
第三,我的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语言探究中,音韵美的欣赏与感知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内容。
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和感知音韵美,可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与审美情感的培养,使幼儿在语言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加享受语言带来的美的感受。
幼儿园教育者应该重视音韵美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丰富多彩的音韵美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愉悦和快乐中感知音韵美,享受语言带来的乐趣。
音韵美的欣赏与感知是幼儿园语言探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音韵美的引导与培养,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全面发展,为幼儿的终身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诗词的美丽之处

古诗词的美丽之处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律美。
它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在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古诗词的美丽之处。
一、音韵美古诗词的音韵美是其独特之处,它通过对字音的巧妙运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古代诗人常常采用平仄押韵的方式,使诗词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加深了句子的韵律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行”和“声”交映呼应,吟诗时,如行云流水,将读者引入了诗歌的世界。
二、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到之处,它能将作者的感悟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通过简洁精练的文字描写,古诗词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最深层的情感共鸣。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短小精炼的诗句,让人在月色下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勾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情感美古诗词的情感美是其内在感染力所在,它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真实抒发,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感动。
古代诗人在艰难困顿的岁月中,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境,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余亦能高咏,斯人共长云。
端拱黄阁鹤,飞入青霞群。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自己才情的自信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宣泄与释放。
古诗词的美丽之处,正是由于其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独特组合。
它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抒发人们对自然、情感和社会的思索,使读者能够在一瞬间跨越时空,与古代诗人的情感相通。
古诗词所蕴含的美丽,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抚慰。
正因如此,古诗词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们品味艺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总之,古诗词的美丽之处体现在它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上。
发现语文之“美”

发现语文之“美”语文作为人类语言交流的基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也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语文之美,既体现在它的形式美,也体现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美。
一、形式美语言的形式美是指表达方式的美。
语文的形式美涉及多个方面:1.音韵美语言中音韵的美是指字、词、句和篇章之间有着和谐的韵律感。
这和音韵的组合、韵味的搭配、长度相等的平仄配合相辅相成。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字音悠扬、平仄对仗,给人以美妙的音感。
2.形象美形象美是指用生动、具体、形象、新鲜、贴切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情感和景象,让人在阅读时形象感受到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从而形成比较强烈的联想和感受。
如贾平凹的《秦腔》中写到:“但看着史可法拿着那把宝剑,点亮了一个小区,大区的熄灭就像征服了一座城池一样。
”这种独特的比喻手法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印象深刻。
3.结构美结构美是指在语言的句子和段落、篇章的组织上体现的美感。
语言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完整、紧凑、有层次的,能够在结构中呈现出美感,句式长度的变化,段落和篇章中的紧凑性、切换性都会影响到结构美。
二、内容美语言的内容美是指文本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美。
语文的内容美从几个方面入手:1.思想与感情的美语文之美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人类的思想和感情生活,能够展现出人类深刻的心灵世界。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山流水,几时见得,快人快语,如再把酒,水落石出,兄弟五年,挥手便散,应是天堂有信乎。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浪漫豪迈的心灵世界,让人产生共鸣。
2.语言运用的美语文的句式、词汇、修辞等语言手法的运用,都能够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如伟大的诗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描写女子的美丽:“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你目送他,看他归去,冷落清愁滋味里。
”这种婉约的情感和语言的表述,完美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3.文化内涵的美综上所述,语文之美既有形式美,也有内容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共鸣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共鸣在古代中国的诗词中,音韵美与意境共鸣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音韵美指的是诗词中的韵律、节奏和音调,而意境共鸣则是指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读者心灵之间的共鸣。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共鸣,并分享一些经典的例子。
一、音韵美的表现在古诗词中,音韵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韵律、节奏和音调三个方面。
首先,韵律是诗词中最基本的音韵美元素之一。
由于汉语的特点,诗词中往往会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增强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它巧妙地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给人一种流畅而有韵律的感觉。
其次,节奏也是古诗词中的重要音韵美体现方式。
诗词往往通过排列字句、设置停顿等手法来构建节奏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偷眼时看四五枝,酒痕尚似装腰围”一句,通过停顿和平仄的运用,营造出一种缓慢舒缓的节奏感。
最后,音调也是古诗词中的音韵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调指的是诗词中的声调和音高的运用。
古代汉语中的声调规律复杂,不同的声调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营造出一种动感和豪情。
二、意境共鸣的体现除了音韵美,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共鸣也是其中的重要特点。
意境共鸣指的是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与读者心灵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在古代诗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诗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描写,唤起人们对壮丽自然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此外,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也是意境共鸣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诗人往往能够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一句,通过对黄昏时分和沉醉之情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迷离梦幻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的音韵美的类型。
答:节奏是节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修辞中,我们知道,其节奏在语音链上的呈现形式,即音韵,有七种:即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和扬抑律。
音顿律,就是由相等音节或相等音步有规律交替出现的节奏,形成语音链上等音长序列和音空。
音顿律表现最明显的是诗歌,特别是等言体诗歌。
如杜甫的《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音步由音节组成,汉语语音链上两个字一顿、两个字一顿的双音节音步是汉语音顿律节奏的主要倾向。
语流中的音步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平仄律,即以音高成素为主形成平声与仄声有规律的相互交替或上下句语段平仄相对出现,就形成语音链上的平仄节奏。
自唐起,就开始采用四声二元对立的平仄律,把平声和上、去、入分为平仄两类,构成了实际上的平声字和非平声字的对立。
声韵律,即由音素的音色异同对立统一呈周期性组合,如同音节与异音节,同声母与异声母,或者同韵母与异韵母相间,就形成了同音色与异音色的有规律交替出现构成的声韵律节奏。
下面从音步节奏层和语段两个层面的声韵律,重点介绍汉语的双声、叠韵、叠音、押韵以及回文、顶针、对偶、排比、反复等辞格的运用,这些都可以形成语音链上音色异同相间、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主要体现于双声、叠韵、叠音音步词。
包括单纯词、合成词和词组等。
汉语中无论是双声还是叠韵,都是双音节音步词中由音色的对立统一形成的声韵律节奏周期。
双声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异韵母+同声母+异韵母。
叠韵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异声母+同韵母+异声母+同韵母。
而叠音是在一个音步中,由相同声母和相同韵母往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声韵律音步节奏。
叠音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同韵母+同声母+同韵母。
双声、叠韵、叠音都是乐音段,之所以好听,是因为音步中存在着声韵律节奏的同时,也伴随着音顿律,构成了音步中的复合节奏乐音段。
我们汉民族自古便青睐用双声叠韵、叠音来建构语言的音乐感。
《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如“流丽”、“蟋蟀”、“踟蹰”、“玄黄”等。
叠韵有“崔嵬”、“仓庚”、“绸缪”等。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有连绵词和非连绵词之别。
连绵词是古人追求语音美而创造的一种单纯词。
非连绵词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由两个单音节组合产生的双声、叠韵、叠音的合成词。
如“残年”、“读书”、“美满”、“星星”。
因为它们和连绵词一样具有声韵律、音顿律音步节奏,所以,听起来也有一种乐音的效果。
在双音节词中,双声叠韵的分布相当广泛,其中以形容词和副词为最。
如白居易《浩歌行》: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名词也有双声叠韵的。
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还有一部分动词是双声叠韵的。
如韩愈的《榴花》: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感叹词连用也能形成双声叠韵。
如,《书·五子之歌》的:呜呼..曷归!叠音词在名词和动词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出现。
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而叠音词在象声、拟态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如白居易《冬夜》: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在一首诗词中如果综合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的话,就会大大强化声韵律的美感。
如,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另外,声韵律周期不单表现在双声叠韵和押韵的声韵的对立统一上,还可以在韵尾或韵腹的同声相应上呈现出节奏周期。
语音链中的双音节词若两个音节的收尾音的话,也有一种悦耳的效果。
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其中“凤凰”的“凤”音是(feng),“凰”的音是(huang),两字的收尾音都是ng;“灵长”的“灵”的音是(ling),“长”的音是(zhang),两个字的收尾音也是ng。
此外,一个双音节词的每个音节所含的韵腹相同,若接连用它们,听起来也有一种相互应和的乐感。
如“长老”(同含a)、“浩荡”(同含a)、“别离”(同含i)、“清新”(同含i)。
还有一种协音方式,就是所谓的“同调”,凡两同是上平,或同是下平,或同是上,或同是去,或同是入,若连接而用,也有一种悦耳的特性。
如“日月”、“孤舟”、“涕泗”等都是。
语段中的声韵律最典型的形式是押韵——通过句子间同音色与异音色的往复出现产生韵律美。
押韵一般是隔句押,当然也有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既体现了不同音色的对立,又体现了相同音色的统一。
在这里重点探讨一下基于声韵美而建立起来的语音修辞格。
其实,这些语音修辞格都是由音顿律、声韵律或平仄律相叠而成的。
回文。
回文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之间,以上句的结尾,作下句的开头,下句为上句的倒文,连环而下,一方面在语义上可以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在语音链上制造一种回环型声韵美。
如韩愈的《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师不必贤于弟子加点的两个句子语序回环颠倒,制造了语音链上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顶针。
顶针是指前一句的句尾词语(或分句),成为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或分句)。
首尾蝉联,在语义上上承下接,使事理、情理层层递进。
同时,在语段上呈现出一种往复向前的声韵美。
如《荀子·儒效》中的一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顶针部分为短语,声韵律序列为:AB,BC,CD,DE。
同音色异音色相间往复,呈声韵律周期。
对偶。
对偶是指同一结构的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连接在一起,其上下句的意思或相对或相关或相反的一种辞格。
因为上下句的语音、词性、语义相对,所以凸显了音顿律,并呈对立型平仄律,十分悦耳动听。
如张星楼题北京大学未名湖:人逢/盛世/真难/老,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对立型平仄律。
湖至/今天/未有/名。
(平)仄平平仄仄平。
排比。
排比是两个以上结构相同,字数大致相等,意义相近的语句,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的辞格。
正因其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所以在语音链上产生音顿律节奏群;排比大多又兼有反复,就常常套叠着声韵律和平仄律。
如朱自清的《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反复。
反复主要是词语和句子字面意义上的重复,可以说是同构同语的叠加,功能在于强调、突出。
如贺敬之《放声歌唱》:啊,我们的前辈古人希望啊希望希望。
梦想啊梦想梦想。
而你们何曾看见今日的祖国是这样的灿烂辉煌。
这种“希望”“梦想”呈A—A—A,B—B—B式的连语反复,出现了声韵律周期,强化了历代国人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渴望。
长短律,就是由对立着的长音列和短音列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周期性组合的节奏形式。
由于汉语语音链中存在着不同时值不同层次的停延,如音步之间的停延时值比音节之间的停延时值长,句子音段间的停延时值又比音步间的停延时值长,这就形成了汉语长短不一的语句音段。
不同时值的长句、短句的交替出现,就是汉语节律中的长短律。
在韵文中,格律诗是按照等音长的音段排列的,长短律表现为对称、整齐的形式美。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长短参差,长短律呈现为寓变化于整齐的形式美。
如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平)平(仄)仄平平仄,狼籍残红。
(仄)仄平平。
飞絮濛濛,(仄)仄平平,垂柳阑干尽日风。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笙歌散尽游人去,(平)平(仄)仄平平仄,始觉春空。
(仄)仄平平。
垂下帘栊,(仄)仄平平,双燕归来细雨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词的长短律格式是:长——短—短——长。
长——短—短——长。
长短律表现为长短对立而又往复的形式。
下阕重复上阕的平仄律格式,上阕、下阕皆押韵,因此在长短律中又相叠着音顿律、平仄律和声韵律,构成形美、意美、音美的最佳组合而流芳百世。
快慢律,是由音步的疾徐对立,相间交替,回环往复形成的节奏形式。
快慢律的对比,表现为音步和音段中的音节相对疏密的程度,也就是说每个音节所占时值的快慢对比,交替组成了节奏。
音步和音段中音节疏,即字数少,往复所占的时值长就慢;音节密,即字数多,所占的时值短就快。
少停紧接,语速就快;多停缓接,语速就慢。
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
‖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句子中的竖线标示音段,横线标示音步。
“蜜蜂”是双音节名词主语,“这东西”为三音节作主语的同位语,比“蜜蜂”这个双音节音步来说,时值短,就快。
主语和谓语即“最爱劳动”之间是两个音段,停与接的时值又比同位短语“蜜蜂这东西”和动宾短语“最爱劳动”的内部停顿时值长。
重轻律,即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相间交替而成的节奏形式。
扬抑律,是属于语段层的节律,就是语流中,由句的扬、抑、平、曲调型有规律的对立统一呈周期性组合,便形成了语音链上的扬抑律节奏。
语音序列中,每个字讲求平仄叫字调,每个句子根据句意表达的需要还有句调,在语段中各个句子句调的升扬和降抑的相间交替,就构成了扬抑顿挫之美。
如秦牧的散文《花城》中的一个语段:过年的时候,→一向我们各地的花样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耍狮子,↗玩龙灯,↘跑旱船,↗放花炮,↘∣……人人穿上整洁的衣服,→头面一新的男人都理了发,↘妇女都修正了发髻,→大姑娘还扎上了花饰。
↘∣……这个语段分三个意群,用“∣“号隔开,其句调序列是:→↘∣↗↘↗↘↗↘∣→↘→↘。
呈对立型扬抑律节奏,首尾扬抑呼应,对立中又有往复回环,虽然没有押韵,但句调的升降平曲,长短句配合有致,自然读来有一种扬抑起伏的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