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论教育

合集下载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读完罗素的《论教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头脑的洗礼,又像是在教育的迷宫中找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罗素在书中对于教育的见解,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他所提到的种种观点,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映照出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以及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在罗素的论述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儿童天性的尊重。

他强调,教育不应该是对孩子天性的压抑和扭曲,而应该是引导和激发。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精力无限的年纪。

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的小花园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它的翅膀似乎受了伤,扑腾着却飞不起来。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帮助它,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回了家。

我满心欢喜地想着要照顾好它,让它尽快恢复健康,重新飞翔在天空中。

我找来了一个小盒子,铺上柔软的棉花,给小鸟做了一个临时的“家”。

然后,我开始到处寻找能帮助它恢复的办法。

我去问爸爸妈妈,他们告诉我要保持小鸟的安静和温暖,还要给它一些水和食物。

于是,我每天都会准时给小鸟喂水喂食,时刻关注着它的状态。

可是,我的这些举动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

在学校里,老师正忙着让我们背诵课文、做算术题,对于我照顾小鸟的事情,她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她批评我说:“你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去管一只小鸟。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委屈和困惑。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想要帮助一个生命,却被认为是错误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是罗素所说的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吗?当时的我,只是出于内心最纯粹的善良和好奇,想要去探索和帮助这个受伤的小生命。

但教育体制下的那种标准化、功利化的要求,却让我的这份天性受到了打击。

罗素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我小时候的那次经历,恰恰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时候的缺失。

再想想如今的教育环境,孩子们被各种辅导班、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在一点点被磨灭。

就像罗素说的,如果教育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和个性发展,那么培养出来的可能只是会考试的机器,而不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读完罗素的《论教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这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智慧与洞察,让我时不时拍案叫绝的佳作。

罗素在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有感触。

比如说,他强调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更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学校里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然后回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有一次,上自然科学课,老师讲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她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什么种子的结构啦,发芽的条件啦,听得我脑袋都大了。

我心里就犯嘀咕:“这有啥意思啊?”于是,我在课后自己找了几颗豆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个小实验。

我把它们放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的放在阴暗潮湿的角落,有的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还有的我故意不给水。

我就想看看,到底这些豆子会怎么长。

结果,可有意思了!放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豆子,没几天就烂掉了,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阳光充足又有水的豆子,很快就发芽了,嫩绿的芽儿从豆子里钻出来,特别可爱;而没水的豆子呢,干巴巴的,一点动静都没有。

我兴冲冲地拿着我的实验结果去跟老师分享,满心期待能得到表扬。

可老师却皱着眉头说:“你这孩子,不好好按照课本上的来,自己瞎捣鼓啥!”当时我就特别委屈,我明明通过自己的实践学到了更多东西,为啥老师不认可呢?现在想想,这不就是罗素说的那种只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孩子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教育方式吗?如果当时老师能鼓励我,引导我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该多好啊!还有罗素说的教育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这也太对了!我表妹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表妹从小就对画画特别感兴趣,家里的墙上、本子上到处都是她的“大作”。

可姑姑姑父觉得画画没什么用,非要让她去学奥数、英语,说是对将来升学有帮助。

表妹每次去上那些补习班都苦着脸,一点精神都没有。

后来,姑姑姑父总算开窍了,给表妹报了个美术班。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最近读了罗素的《论教育》,感触颇多呀!罗素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观点,让我对教育这件事儿有了更深的思考。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教育目的的阐述。

他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追求真正的幸福和美好。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发生的一件小事儿。

我有个小侄子,今年刚上小学三年级。

这小家伙聪明伶俐,鬼点子特别多,但就是学习成绩不太好。

他爸妈为了他的学习,那可是操碎了心,给他报了各种辅导班,什么数学、英语、语文,一个都没落下。

每天放学回家,小家伙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就得坐在书桌前埋头苦读。

有一次周末,我去他家串门,正赶上他在写作业。

只见他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手里握着笔,半天也没写出一个字来。

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道数学题把他给难住了。

我就问他:“咋啦,小家伙,这题不会做?”他抬起头,一脸委屈地看着我说:“姑姑,这题太难了,我都想了好久了。

”我看了看题目,其实也不是特别难,就是需要换个思路去想。

我就开始引导他,给他讲了一些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开始,他听得云里雾里的,还是不明白。

我也不着急,慢慢地给他举例子,打比方,终于,他好像有点开窍了。

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兴奋地说:“姑姑,我懂了,我懂了!”然后,刷刷刷地就把答案写了出来。

看着他那高兴的样子,我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

我在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了?为了追求成绩,让他们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童年。

就像我小侄子,每天被各种作业和辅导班压得喘不过气来,都没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罗素说,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却变成了填鸭式的,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关心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绘画比赛。

小侄子特别喜欢画画,所以特别积极地参加了。

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精心画了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美丽家园。

交上去之后,满心期待着能得到一个好成绩。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罗素及其教育观点的背景
2.罗素对教育的看法
3.罗素对读书的看法
4.总结:评价罗素的教育读书观点
正文
罗素是 20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时代的文化和教育。

在罗素的教育观点中,他强调的是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罗素认为,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学会思考,而不是仅仅学会知识。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活动为主,而不是以课本为主。

孩子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去发现知识和真理。

他反对的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认为那样会压制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罗素看来,读书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们接触到各种思想和观念,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

但是,罗素也指出,读书不应该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总的来说,罗素的教育读书观点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第1页共1页。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它对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对教育的本质、目标以及实施方法感到兴趣和关注。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罗素论教育》的书籍,深受启发。

本文旨在分享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并探讨其中对教育的深刻见解。

《罗素论教育》这本书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中,罗素以其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探讨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以及教育应该如何帮助个体成长。

首先,我被书中对教育目标的思考所打动。

罗素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罗素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意识和批判思维,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和独立思考者。

其次,罗素对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观点。

他反对过分注重纪律和机械记忆的教育方式,主张采用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成绩。

他主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兴趣,通过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发现新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此外,罗素还探讨了教育应该如何帮助个体成长。

他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幸福和有意义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才能,并培养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交能力。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智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阅读《罗素论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

此外,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智力,使他们成为善良、有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人。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1. 引言罗素,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教育和知识的探讨尤为精彩。

在其著作中,他对教育和读书的观点颇具独到见解,笔者将结合其原文摘抄,深入探讨罗素的观点,并进行个人观点的分析和总结。

2. 教育的本质罗素在其著作中提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这一观点与现今教育理念中的“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强调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3. 读书的意义与方法在罗素看来,读书是获取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通过广泛阅读,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思维。

然而,罗素也提到,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书中获取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观点与当下“精读”的概念不谋而合,提醒人们要注重阅读质量而非数量。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罗素论教育和读书的观点颇为深刻。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读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而且,我认为,读书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批判性思考,擅于分辨真伪,这样才能真正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和智慧。

5. 总结通过对罗素论教育和读书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读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要注重精读而非泛读,注重获取真理而非数量。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和阅读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思考。

以上便是我根据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撰写的解读与观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罗素对教育和读书的观点的确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

他所强调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之一。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最近读了罗素的《论教育》,感触颇多。

罗素在书中阐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独到见解,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他强调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那时候,我在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学校的条件很简陋,没有漂亮的教学楼,也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但是,有一位老师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她姓王,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王老师总是穿着朴素,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

在她的课堂上,从来不是枯燥地照本宣科。

记得有一次,她给我们讲古诗《静夜思》。

她没有一开始就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她说:“同学们,你们想想看,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一个人独自在外,住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周围没有熟悉的家人和朋友,他躺在一张小小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这时候,他透过窗户看到了天上那一轮明亮的月亮,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我们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纷纷开始想象那个画面。

然后,王老师才开始一句一句地给我们解释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她一边解释,一边用手比划着,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那洒在地上的月光,像霜一样洁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说到这一句的时候,她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不仅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感受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好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知识是什么,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作文比赛。

我当时特别紧张,不知道该写什么。

王老师看出了我的焦虑,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别担心,就把你心里想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就行。

”在她的鼓励下,我写了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我描述了春天里田野里的油菜花,黄澄澄的一片,像金色的海洋;我写了小溪边的柳树,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就像小姑娘的辫子;我还写了在田埂上奔跑玩耍的我们,笑声在春风中回荡。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读了罗素的《论教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反而像是一位智者在和我亲切地交谈,分享他对于教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罗素在书中强调了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公式和解题方法,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样。

每次考试,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我就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特别难的应用题。

题目是这样的:“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 5 小时能灌满,单开排水管 8 小时能排空。

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排水管,多久能灌满水池?”我盯着这道题,苦思冥想了好久,还是毫无头绪。

于是,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设水池的总量为 1,进水管的效率为 1/5,排水管的效率为 1/8,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可是,算来算去,总是得出错误的答案。

我感到非常沮丧,觉得自己真的太笨了,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

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爸爸走了过来。

他看了看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问我:“你想想,如果进水管和排水管同时开,每小时水池里的水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想了想说:“应该是增加了,因为进水管进水的速度比排水管排水的速度快。

”爸爸点了点头,说:“那增加的速度是多少呢?”我恍然大悟,说:“是 1/5 1/8 = 3/40。

”爸爸笑着说:“对呀,那灌满水池需要的时间不就是 40/3 小时吗?”通过爸爸的引导,我不仅做出了这道题,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那以后,我不再死记硬背那些公式和方法,而是试着去理解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罗素还提到,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兴趣和天赋。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表弟。

表弟从小就对画画特别感兴趣,经常拿着画笔在纸上涂涂画画。

可是,姑姑却觉得画画没什么前途,非要让他去学钢琴。

表弟每次去上钢琴课都无精打采的,弹出来的曲子也是磕磕绊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论教育罗素论教育《论教育》是罗素自选文集中的一章,节选自《人类为何战斗》。

罗素的这篇论文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甚杂甚广,难以在一篇短文中完整地讨论。

今天我就先记录一下他对于教育的宗旨的观念。

在我看来,罗素是一个充满了理想的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于人类思想的讴歌。

在他看来,教育显然不应该仅仅只是教会孩子一门谋生的技能,而更应该因材施教,令有智慧兴趣的孩子们能够在不断的追问中,在不断的对于世界的探索中,培养出思考的能力,思考的习惯,思考的兴趣。

“或多或少把思考的欢愉带给所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这乃是可贵的精神教育的最高宗旨”照他的描述,其实他所生活的年代的英国教育与现在的中国教育也相去不远“只要教育的目的是制造信仰,而非鼓励思考;是强迫青年对于可疑之事抱定无疑之见,而非放手让他们观察可疑之处,鼓励他们树立独立见解,那么,对于求知探索的自由加以禁止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教育应带培育追求真理的希望,而不应当认定某些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这岂不就是中国教育活生生的写照么!那么教育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他接着阐述“正是信条把人们团结在战斗的集体(宗教、国家、政党)之中。

正是信条中凝聚的信仰产生了战斗力,使胜利归属于那些对可疑之事抱定最坚定信念的人们。

而实际上,对可疑之事投以疑问才是理智的态度。

”很明白,可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想当年,民国的宽松空气鼓舞了青年人去主动思考,去追求各种信仰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正确答案”,到最后,胜出的可不就是那群信仰最坚定的人么?但是信仰坚定与理性思考,本身就是矛盾的两个概念。

一时的武力的胜利,并不能说明有坚定的信仰就要比有理性的充满怀疑的思维的要强;毕竟,斯巴达可以用坚强的纪律打败雅典,但是雅典的公民精神,理性的论辩,自由的思维发展所结出的精神之花才是能永世让后人向往的。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教育的目的就很明白了,而且为何理想的教育无法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行也变得很显然。

政党,当权者,既得利益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必然会希望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重复性的填鸭式教育扼杀他们的思考能力,毕竟,有思考能力的奴隶最危险。

成年人最想塑造的,是一个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并且会坚决执行的机器。

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一样谋生的本领,甚至也不是让孩子们学会更宽泛的“谋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让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命,了解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整个大自然,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学会自由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问,探索,思考,并接过接力棒,将人类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罗素:《论教育》(1)2008-03-26 21:45:33| 分类:转帖·教育论坛|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每当负面的评价接踵而至,每当孩子们的表现让人失望,每当工作的压力让快乐的自己心烦意乱时,我常常会停下脚步,转向圣哲先贤去请教。

夜深人静,他们睿智的思想如遥远的星光,沐浴我枯竭的头脑,指引我迷惘的心灵,让我对弥漫尘世的竞争纷扰和虚妄执著,保持清醒的警惕。

事实上,人们许多宝贵的热情本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因经不住诱惑或盲目从众,最终却走上了歧途,导致了平庸。

谁甘愿平庸?《论教育》(1)——《罗素自选文集》通常,教育是站在现存事物一方的最强大的力量,它反对根本性的变革。

——[范的感言]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何其难啊!如果考虑到孩子们的需要,教育就不应把争夺儿童当作宗旨,而应培养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在双方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目标。

教育应当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培养他们按照老师所想的那样去想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的权利,那么教育就不再是一种政治武器。

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权利,我们就应当视教育为向儿童赠予知识和精神习惯,因为只有掌握这些东西才能形成独立的观念。

——[范的感言]如今有许多时候,孩子正在成为成人实现其功利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正在成为被喂灌的鸭子和知识的容器。

就教育而言,只有公正和自由又是不够的。

……教育者既不得不寻求发挥权威作用的途径,而又要做到使这种权威性同自由的精神并行不悖。

——[范的感言]如果教育者自身无意于让权威性与自由的精神并行不悖,那么我们凭什么来期待他们给孩子带来教育的公正和自由呢?越是不容回避权威性,就越是需要尊重他人。

一个人只要想做到教育有方,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才干的重要人物,他就必须彻彻底底地充满了尊重精神。

……在教育领域中充斥着政府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庞大的班级、一成不变的课程、不堪重负的老师,以及一定要生产出水平完全一致的能说会道的庸才。

凡些种种,唯独缺少对于孩子的尊重,这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尊重他人是需要想象力和必要的热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取得了些微实际成就和有权力的人来说,尊重他人就更需要想象力了。

孩子是弱者,而且有些肤浅愚笨;而教师是强者,并且在各方面都比孩子更聪明。

由于儿童外在的弱势,不尊重人的教师和不尊重人的官僚,动辄就会蔑视孩子。

他认为,塑造孩子是他的责任。

在想象中,他将自己当作一个拿着泥土的陶器匠。

于是,他把孩子捏成某种不自然的形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形状会坚固起来,并且产生出紧张和精神上的愤懑,滋生出残忍和嫉妒,而且孩子长大后会认为,必须强迫其他人也要经受同样的扭曲。

——[范的感言]教育者只有自己具有了以独立人格、现代公民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健全人格,他才有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和热情。

同时,教师永葆一颗纯朴的童心是多么的可贵。

具有尊重感的人则不认为塑造青年人是他的责任。

他感到在所有生物中间,特别是在人类中,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里,存在某种神圣的东西;它捉摸不定,无以限量,具有某种个性,又神奇珍贵;生命的真谛由此孕育;断然的沉默体现了与世界的奋争。

在孩子面前,他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自卑——这是用任何理由都不易抗拒的惭愧,然而它比起许多家长和教师油然而生的自信心却更接近明智。

孩子们外在的无助和对于依赖的呼吁,使他产生了托付人的责任感。

他的想象力为他展现出孩子可能发生的变化;孩子或是变善,或是变恶;孩子的进取心将如何得以发展,或是如何遭到挫折;孩子的希望将如何必定变得黯然无望,生活将如何被渐失生气;孩子的信任感装饰如何遭受打击,活泼机敏的欲望将如何被深沉阴暗的念头所取代。

凡此种种都使他渴望站在孩子一边,在儿童自己的战场上助其一臂之力。

他将为孩子提供装备,增添力量。

这倒不是为了国宝或没有人情味的当局从局外提出的目标,而是为了孩子在茫然中的精神求索。

只有感受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发挥教育的权威作用,并且不会违背自由的原则。

——[范的感言]应试教育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悲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目标急功近利,教师常以“塑造”青少年为乐。

其实,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培养”一说更为合理,因为它包含着对孩子生命和个性的“尊重”。

在孩子面前,杰出的教师常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自卑,在我看来,这决不是矫情,而是自信者的人生智慧,就好像人类对远古童年时代的尊重和崇敬。

教育所考虑的问题几乎从来不是小男孩小女孩,也不是少男少女,而差不多总是想用某种形式维系现在的秩序。

就个人而言,教育几乎只抱有世俗的成功观——赚钱和高升。

在青年人面前,教育提供的观念是那么平庸,无非是教人学会往上爬的技艺。

除了少数罕见的教师外,无人具有足够的勇气能够突破束缚他们为之工作的体制。

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抱有政治动机,目的是在同其他集团的竞争中,加强某一集团、某一国家、某一教派或是某种社会的力量。

……在帮助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方面,教育却几乎无所作为。

事实上,在精神生活中,那些受教育最多的人往往已经萎缩枯败,毫无进取之心,用刻板机械的态度取代了生机勃勃的思想。

——[范的感言]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勤奋读书,我们一些孩子说是为了“做人上人”,为了“出人头地”时,我总觉得特别的反感和悲凉。

其实,人们哪里知道,当今世界推崇的所谓成功代表比尔·盖茨这些杰出人物,他们最想做并整日在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是别的什么,正是——消除世界的不平等。

只要教育的目的是制造信仰,而非鼓励思考;是强迫青年对于可疑之事抱定无疑之见,而非放手让他们观察可疑之处,鼓励他们树立独立见解,那么,对于求知探索的自由加以禁止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教育应当培育追求真理的希望,而不应当认定某些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

……而实际上,对可疑之事投以疑问才是理智的态度。

为了增强信仰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孩子的天性就遭到了扭曲,自由发展的前景就受到了束缚;人们培育的是禁锢之心,它成为阻止新思想成长的障碍物。

——[范的感言]越是博学的人,对未知的世界越是怀着谦卑;越是圣洁的灵魂,越不惧怕他人的质疑和抵毁。

教师不应当满足于教学生牢记答案,而应当引导学生,并与他们一道去追求真理。

通过压制思想自由所打赢的胜仗是短暂且无价值的成功。

从长远看,无论要在战斗中获胜,还是要在生活中过上好日子,根本的一点是要有精神活力。

……在当今世界,实际工作需要如此之多的智力,以至于要赢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主要得靠智慧,而较少靠听命服从。

教人轻信的教育很快就会导致精神的霉变;而只有保持精神的活力,自由地求知探索,才可能取得必要的些微进步。

——[范的感言]一个不停地在多所学校(正规五天制、晚间辅导班和周末家教课)间穿梭奔忙的孩子,哪里有求知探索的自由,哪里来的精神活力?这种让人疲于奔命的学习,这种教人轻信的教育,除了让学生的精神霉变,除了让学生的身体崩溃,除了达到商人和教书匠的功利目的,除了满足家长短时的虚荣外,还能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呢?从事教育的人通常灌输的是这样一些精神习惯:服从和纪律,为了世俗的成功而残酷无情的争斗,蔑视反对派,毫无疑问的轻信,热情地接受教师的聪明。

所有这些习惯都是同活力相对立的。

实际上,我们应保存的是独立性和进取心,而不是服从和纪律。

教育力图发展的应该是思想的公正性,而不是残酷无情。

它应该灌输的是尊敬心和努力理解他人,而不应是轻蔑;对于其他人的见解不应是无可奈何的默认,而是应该看到正是这种对立的见解具有可以理解的想象力,因而能够清楚地说明何以对立的缘由。

它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轻信,而是激发具有建设意义的怀疑之心,热爱精神世界的发展,从本质上认识到要靠大胆无畏的进取思想去征服世界。

由于对心灵的需求漠不关心,人们就会满足现状,就会使个体的学生依附于政治目的。

这些就构成了产生邪恶的直接原因。

但是在这些原因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具有根本性质的因素,那就是人们只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手段,以此向学生施以权力,而未把它当作培育学生成长的一项措施。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缺乏尊重感的现象才显露出来;而只有依靠更多的尊重感,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范的感言]只有对孩子的尊重和无条件的爱,才能培养起他的自尊心。

过分地对孩子强调“服从和纪律”,教师可以实现眼前急切的功利,却是以牺牲孩子的独立性和进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