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观后感
明日方舟巴别塔观后感

明日方舟巴别塔观后感
首先呢,这巴别塔一出场就自带那种神秘的气场,就像那种“我很牛,但我不轻易告诉你我为啥牛”的傲娇角色。
从它的建筑风格到那些在巴别塔里面的干员们,都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我当时就想,哇塞,这是啥神仙地方啊。
那些干员,一个比一个有故事。
就拿博士来说吧,以前在巴别塔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个幕后大BOSS,虽然脑袋上挨了一下失忆了,可一旦牵扯到巴别塔的回忆,就感觉有超多秘密要被揭开。
而且在巴别塔的博士好像更有一种运筹帷幄的霸气,和现在失忆后一点点摸索的样子还挺不一样的呢。
再说说巴别塔和现在的罗德岛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就好像你有个超酷的童年回忆,但是现在长大了有些东西变了,可那股子酷劲还在骨子里一样。
巴别塔时期的一些理念啊,做事风格啊,都像是种子一样种在了罗德岛的发展里,时不时就冒出来影响一下现在的局势。
巴别塔的剧情就像是一场超级精彩的寻宝之旅,每一点新的发现都让我“哦!”地一声恍然大悟。
比如说那些隐藏在各个角落的巴别塔时期的实验记录啦,干员之间以前特殊的互动啦,就像在一个旧箱子里翻出了宝藏一样惊喜。
不过有时候这剧情也会把我绕晕,各种复杂的组织关系和隐藏在背后的阴谋算计,我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个小陀螺,得转得飞快才能跟上节奏。
巴别塔读后感500字

巴别塔读后感500字巴别塔读后感巴别塔是一部由中国作家马原慎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沟通的故事。
阅读完《巴别塔》后,我深受触动,对人类的智慧和欲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未来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通讯障碍,不同的语言使得人们无法有效地交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建造“巴别塔”这座通讯工程,希望通过巴别塔实现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通讯和理解。
小说中的巴别塔象征着人类文明的高度。
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
巴别塔的建设引发了人们对文明进步的期待和对统一语言的向往。
然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欲望的膨胀和争斗的激化,最终导致了巴别塔的崩塌。
通过阅读《巴别塔》,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的智慧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人类是一种拥有极高智慧的生物,正是因为智慧才使得人类能够不断进化、改变和创新。
然而,当智慧超越了一定限度,欲望就会占据上风,人类便会陷入自己建造的巴别塔中无法自拔。
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那样,巴别塔的建设其实是人类对沟通和理解的追求。
然而,在人类世界里,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使得有效的交流变得困难重重。
我们渴望理解他人,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却让我们陷入距离。
这种距离不仅是物理的,更是心灵的。
巴别塔的崩塌告诉我们,单一的语言并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沟通与理解。
对我而言,《巴别塔》这本小说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
在现实世界中,我常常遇到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无法与他人真正地交流。
然而,通过读书,我渐渐懂得了交流的真谛不只是语言的相通,更是需要心灵的契合和思想的交汇。
我开始努力去学习他人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打破沟通的障碍,让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除了沟通,欲望也是《巴别塔》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类的欲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驱使人类向前发展,又能导致自我毁灭。
小说中,人们对巴别塔的渴望和争斗,最终导致了巴别塔的破碎。
这让我深思人类的进步是否应该放慢脚步,是否应该更加谨慎地应对自己的欲望。
巴别塔读后感

巴别塔读后感在读完巴别塔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类的价值观、社会团结以及语言的力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小说由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展开了故事。
在这个巨大的迷宫中,人们试图建造一座通向天堂的巴别塔,却最终陷入了混乱和孤立。
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思考人类的野心和欲望。
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是渴望超越自己的限制,尝试建立一种更大更强大的存在。
这种渴望虽然崇高,但在巴别塔中却引发了无尽的纷争和混乱。
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建造塔楼,而结果却是无法相互交流,无法达成共识。
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的个人欲望和集体目标之间常常存在着冲突。
在巴别塔中,人们的语言也成为了他们的囚笼。
人们的语言被分隔开,无法相互理解,无法沟通。
这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协作,无法达成共同的目标。
我开始思考语言的力量,它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正是因为语言的存在,人类才能相互交流、理解彼此,从而形成社会和文明。
但在巴别塔中,语言成为了隔阂的根源。
通过这部小说,我开始思考人类团结和社会的意义。
在巴别塔中,人们试图合作建造巴别塔,但最终失败了。
这让我反思人类社会中团结的重要性。
只有当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时,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当人类团结分裂时,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会陷入混乱和停滞。
因此,巴别塔给我一个警示,人类只有通过团结才能真正前进。
同时,巴别塔也让我开始思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巴别塔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建造塔楼。
然而,个人的欲望和集体的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
而当个体的欲望超过了整体利益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
因此,平衡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在这种平衡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在巴别塔读后感中,我明白了人类的欲望和野心在无限追求时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我们需要反思个人的目标与集体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学会合作与理解,以实现整体的进步。
同时,语言的力量和人类团结的意义也引发了我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深入思考。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在阅读《巴别塔》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作者构建的奇异世界中。
每个角色似乎都成了作者的寄生物,用他们的声音诉说着故事。
这种非人异样的感觉贯穿了整本书。
即便主角罗宾占据了全书近 40%的篇幅,但我仍然难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这实在令人困惑。
书中似乎探讨了许多问题,如亚裔英国人的双重身份、对父亲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对巴别塔之恩的感激以及对其造成殖民影响的愤恨等。
然而,作者似乎试图将过于宏观复杂的议题交由罗宾处理,导致他更像是理论框架中的受害者模板,而缺乏深入的个人成长。
这一问题也延续到了主角团其他成员身上。
他们四人都代表了各自身份所承载的主题,仿佛是上帝设计的友谊实验品。
作者让他们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殖民主义等问题上交锋,各自表达了作为“边缘人士”在巴别塔生活的困境。
遗憾的是,作者在这些议题上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挖掘。
他们的交流仅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理解。
尽管作者安排他们相互照顾、玩耍和陪伴了三年,但他们的态度和观点在书中几乎没有变化,就像被剥夺了思考能力的木偶。
这种情况在莱蒂身上尤为明显。
作者让莱蒂与三位异族裔成为朋友,甚至爱上了印度人拉米,使她摆脱了性别歧视的牢笼。
她在哥哥的葬礼上主动写信争取去牛津读书的机会。
在 19 世纪早期,她既能成为种族和平大使和女性主义先锋,又能投机进取,为帝国扩张辩护。
但同时,她又是一个典型的隐形傲慢白人,面对殖民扩张的质问时茫然恼怒,宛如天真的孩子。
当其他三人遇到问题时,她又能主动安抚情绪并尝试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作者对莱蒂的处理并不令人意外。
显然,作者试图在她身上体现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人物弧光。
然而,在本书中以帝国主义面貌出现的加害者,即反派洛弗尔教授的塑造也同样不尽如人意。
他完全符合作者设定的冷酷傲慢、充满偏见的帝国教授形象,仅仅是为了让作者借其之口表达帝国的无耻。
如果将《巴别塔》中的殖民主义讨论视为一场辩论赛,那么显然作者对反方给予了过多偏爱,这样不平衡的比赛很难让观众满意。
巴别塔读后感

巴别塔读后感读完巴别塔这部小说,让我对人类的野心和欲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别塔,是上帝对人类傲慢的惩罚,也是人类对自己的无止境的追求的一种反映。
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了人类的高傲和自负,也看到了人类的聪明和创造力。
小说中,人类建造了巴别塔,试图通往天堂,与上帝平等。
然而,上帝并不容忍人类的傲慢,并使人类的语言变得杂乱无章,无法相互理解,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分裂和沟通的终结。
这个故事揭示出人类野心的贪婪和对权力的渴望。
人类想要超越自己的地位,成为上帝的对手,这种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沟通的能力。
人类的高傲和自负是巴别塔的根源。
在小说中,人类一心想要攀登至天堂,成为上帝的伙伴。
他们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超越上帝的圣灵,从而实现自己到达天堂的梦想。
然而,这种傲慢的态度让他们失去了与上帝和其他人类的联系,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毁灭。
巴别塔成为了人类野心和自大的象征。
除了傲慢,巴别塔也反映了人类对无尽追求的渴望。
人类在建造巴别塔的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
他们利用一切资源和技能,努力打造着这个无比庞大的建筑。
人类在追逐天堂的梦想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然而,最终他们却只收获了失败和分裂,这是一种讽刺的反思。
通过阅读巴别塔,我深感人类的自负和野心是有限的。
人类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才智出众,创造出让人惊叹的壮举。
但是当人类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与上帝并驾齐驱时,必然会遭到失败和毁灭的惩罚。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谦虚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与此同时,巴别塔也提醒我们人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多么重要。
当人类失去语言和沟通的能力时,他们陷入了孤立和无力的境地。
小说中的巴别塔成为了人类沟通的终结,使人们在无言中迷失方向。
这告诉我们要珍惜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巴别塔是人类野心和欲望的一种象征。
它反映了人类的高傲和自负,也呼吁我们要谦虚和珍惜。
同时,它提醒我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最近读完了《巴别塔》这本书,无论是原版还是中文译本,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
对照阅读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差异。
如果有人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那么《巴别塔》应该也会合你的胃口。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奇幻与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对于熟悉虎门销烟和清末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
作者是一位华裔女学霸,这让我对她的创作视角充满了期待。
故事的主角进入了牛津大学的巴别塔学习语言,这让我联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学院。
在巴别塔的世界观里,大英帝国掌控着全球的魔法银条,而魔法触发的基本条件是,当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词无法完全对应翻译时,词义会发生变形、扭曲或丢失,这些变形或丢失的部分会被白银捕捉并展现出来。
比如中文的“爆”和英文的“burst”,“爆”字带有火字旁,意味着暴力和愤怒,但“burst”却表示“爆发”,相对温和许多。
因此,中文的“爆”所蕴含的力量、愤怒和破坏力都被隐藏在了银条之中。
而足够熟练的译者可以通过翻译来召唤出这种强大的能力。
巴别塔的职责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让他们运用魔法来实现大英帝国控制全球的目的,给人一种既魔幻又现实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主角和他的朋友们在巴别塔学习的前三年。
这是一个保护塔,也是一座象牙塔,他们可以在这里心无旁骛地吸收各种语言。
对于语言的讨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都处于混沌且需要厘清的阶段。
因此,他们有辩论、探讨,也有误伤对方的时候。
读这一段时,我感同身受,因为我自己也一直处于不同语言的夹缝中,这种体验非常有趣,我也热爱着这些语言。
比如,老一辈的四川人说“左眼跳财右眼跳崖”是押韵的,因为他们会把“崖”读作“ai”,这与广东话是一样的。
而老一辈的四川人也会把“荣”读作“云”,与广东话的发音相近。
再比如,英文中的“typhoon”和中文的“台风”,没有谁翻译谁,更像是同源的兄弟,而这个“源”在广东话中。
此外,茶也很特别,我一直在想,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发音应该类似“cha ca”,但后来发现,因为茶是福建的水手传播出去的,所以用闽南语来说就是“Teh”的发音,到了英国就变成了“Tea”。
巴别塔观后感

巴别塔观后感巴别塔,是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曼哈顿上城区的一座摩天大楼。
作为世界著名地标之一,巴别塔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我有幸亲临巴别塔并观后感颇深,以下是我的观后感分享。
巴别塔屹立在纽约的天际线上,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纵览下方,人们如蚁群般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生活在这座现代大都市的忙碌与喧嚣,在巴别塔的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
而仰视巴别塔,仿佛触手可及的云朵漂浮其上,流动的形态宛如绵延不绝的雕塑,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巴别塔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它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外墙包裹着一系列的玻璃窗。
这种设计使得整座建筑看起来非常的光滑、透明,给人一种简洁而朴实的美感。
同时,这些玻璃窗还起到了隔音、遮阳的功能,使得塔内居民享受到了宁静和私密性。
登上巴别塔的顶层观景台,视野开阔,一片美不胜收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周围的高楼大厦、密集的车流、无数的行人,尽收眼底。
更令人惊叹的是,从这里还可以俯瞰到广阔无边的太平洋,远处的海面一望无际,与天空融为一体。
这样壮丽的景色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巴别塔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反映出人类对于建筑的追求和创造力。
它不仅仅是一座摩天大楼,更是一种意义的象征。
它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勇气,展现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观看巴别塔的建筑历程,我不禁想起了人类历史上的巴别塔故事。
根据《圣经》记载,人类曾经合作建造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巴别塔,使上帝震怒,并让人类的语言变得多样化,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分散和彼此无法沟通。
而现在的巴别塔,则是人类智慧与合作的结晶,它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团结和共同进步的力量。
观后感的最后,我不禁思考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如此壮丽的建筑和人类的智慧创造,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为人类的未来做出努力。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巴别塔为榜样,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我,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起来,巴别塔观后感令我深受触动。
它不仅仅是一座摩天大楼,更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明日方舟巴别塔观后感

明日方舟巴别塔观后感嘿呀,玩了明日方舟这么久,巴别塔这个设定就像一块神秘又诱人的大蛋糕。
刚接触到巴别塔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故事里。
那里面的角色啊,每一个都像是从古老的英雄史诗里走出来的。
博士在巴别塔时期的形象,那叫一个神秘莫测,感觉像是掌握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背后仿佛背着一整个宏大的计划,就像那种下棋的高手,每一步都算得死死的,但又不轻易让人看穿。
从剧情来看呢,巴别塔时期的故事有着一种沧桑又热血的感觉。
就像是在看一群热血的家伙,为了一个看起来有点遥不可及但又超级伟大的目标,在那拼命奋斗。
他们之间的羁绊和信任,真是让人特别感动。
我能想象到他们在那个混乱又危险的世界里,互相扶持,彼此依靠,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像那些战斗场景的描写,哇塞,光看文字我都能感觉到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就好像我也拿着武器在战场上和那些奇奇怪怪的敌人厮杀一样。
再说说巴别塔这个名字,本身就特别有深意。
在神话里巴别塔可是通天的象征,这就暗示着在明日方舟里,巴别塔也有着超级远大的理想。
不过嘛,这么厉害的一个组织,最后走向衰落也是让人特别唏嘘。
就好像看着一个辉煌的大厦一点点崩塌,那些曾经鲜活的角色不得不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但是呢,巴别塔虽然不在了,可它留下的痕迹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在整个明日方舟的世界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在游戏里的很多情节和人物关系,只要你仔细去琢磨,都能发现和巴别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好像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巨人,虽然肉身不在了,但灵魂还在这个世界游荡,时不时地给现在的故事增添一些神秘又迷人的色彩。
总之呢,巴别塔的故事让我对明日方舟这个游戏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背景设定,更像是一个能让人沉浸其中,去感受热血、友情、失落和希望的完整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欣赏
——巴别塔观后感
《圣经》里,记载了初始人类想要建一座通天的“巴别塔”,上帝为了防止人类到达天庭而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最终人类的难以沟通造成高塔的坍塌,通天梦成为泡影。
而影片《通天塔》借喻了这段隐喻。
影片一开始我们被带到摩洛哥的荒山峻岭,乡民的生活被一只枪打破了宁静,这支猎枪,美国制造,由一个日本游客留下来送给当地导游。
一个善意的举动引来的却是一个悲剧,这只枪的子弹被放羊的孩子练习着射出去,又射中了恰恰是来自美国的女游客。
女游客和丈夫不久前丧子,出游本来是为了挽救婚姻。
女游客在小村庄里等待救护生死未卜,同时摩洛哥警察怀疑有恐怖主义行为,要保护国家名声,开始粗暴地追逐牧羊人。
女游客的丈夫打电话给美国加州家中的墨西哥保姆,要她好好看管孩子,保姆要到边境对面的家中去参加儿子的婚礼,找不到替补只好把两个孩子带了去,结果返回圣地亚哥的途中因为侄子冲动的决定,被警察怀疑绑架孩子,丧魂落魄地在野外度过了一夜,几乎把孩子丢了。
在地球的另一端,日本警察则被照会调查猎枪的来历,结果我们知道日本游客有个正在青春期的哑巴女儿,在成长的痛苦中反叛着也渴望着,而后我们还知道这个家庭的母亲不久前自杀。
影片中最普遍的肢体语言是拥抱,拥抱是互相给予温暖的方式,
同时是无法沟通的我们最终达成谅解的标志。
所以在东京的阳台上,父亲拥抱了赤身裸体的女儿,拥抱她的痛苦,同时释放自己的痛苦;在摩洛哥,丈夫以拥抱感谢导游一天以来最大的帮助和体谅;在墨西哥边境,不得不离开自己所爱的孩子们的墨西哥保姆拥抱了来接自己的儿子,表达自己的后悔与伤心。
这是一部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电影。
在为自己悲伤,为自己痛苦的同时,也会欣喜于我们在努力达到互相体谅和理解。
除此之外,很喜欢影片所展现的各个文化。
使用的都是本地的语言,展现的也是本地的风貌。
东京是高楼林立的都市,霓虹闪烁的街道,拥挤的人潮和魔幻的舞厅;摩洛哥一片土黄的村落,寸草不生的山坡和无趣的牧羊生活;墨西哥热情的音乐和舞蹈,甚至在杀鸡时候各个孩子不同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文化原生态的不同。
再加上演员自然地表演,切换到每一个国家时,都能让观众迅速地达到地域认知。
如果把各个故事单独联系起来看,也充满了戏剧冲突。
我很喜欢这种多文化背景,也很喜欢人与人普遍联系的观点,当然这可能会和观众本身的背景有关。
即使是这几个独立的故事分开来按时间顺序说,我大概也会被感动到,但是观影可能会无趣了些,再加上这样严肃的题目,大概会有昏昏欲睡的冲动。
新疆班:张博
2012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