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周时期的单铜尊

合集下载

青铜尊的类型

青铜尊的类型

青铜尊的类型
青铜尊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大型或中型盛酒器,也是古代王公贵族所拥有的重要礼器之一,展现了主人尊贵的地位。

按形状可以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鸟兽尊三类。

有肩大口尊和觚形尊的器形类似壶,侈口,圈足,圆腹或方腹。

而鸟兽尊则是一种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其形状模拟鸟兽形象,其铭文中通常有铜器之共名“尊彝”二字。

尊的形体也可分为圆尊、方尊、有鋬尊等。

至于仿生动物型的鸟兽尊,珍禽异兽,飞鸟游鱼,更是名目繁多,形态各异。

着名的有“宅兹中国”的何尊、四羊方尊、浑源牺尊、妇好鸮尊、晋侯鸟尊等,都是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级别的器物。

此外,商周青铜礼器中的酒器食器,金文泛称为“尊彝”,这是对礼器的统称,乃祭祀礼器之共名或泛名,而非某种器物的专名。

尊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礼器,《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有六尊六彝,其中六尊为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

总的来说,青铜尊的类型繁多,形态各异,不仅是实用的酒器,更是代表了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精华。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年、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朴素,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刻薄,单层花掉,并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发掘出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供应商早期墓发掘出的青铜器,器形种类激增,已辨认出一批制作更加精致的器物例如龙虎尊与饰演存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

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缔造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光辉时期。

器形制作高超,器表纹饰繁茂精致。

这一特征一直沿袭刀西周早期,即为商末周初时期。

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辨认出,多为精美绝伦。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

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

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

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

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

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

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

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

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

觚与觚形尊的类型比较

觚与觚形尊的类型比较

觚与觚形尊的类型比较青铜觚与青铜尊均是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礼器,也是青铜酒器的重要组成器类。

作为青铜器学习尚未及门的文物保护本科生,笔者与同学们常常仅凭孤立的线图将觚与觚形尊张冠李戴,虽然对博物馆中的实物尚可釐清二者,一旦离开实物却又处于游疑不敢置喙的苦恼中。

将觚与觚形尊进行一番综合的类型比较不仅是深入学习中求真解惑的需要,于学术分析亦应不无小补。

笔者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资料中涉猎了考古发掘出土的觚与觚形尊,在形制划分与统计的基础上尝试类型比较。

虽然自己也感觉有些不自量力,愚者千虑或许终有一得。

一、青铜觚与青铜觚形尊分期类型(一)商周铜觚的发展历程商代早期后段,即二里冈上层文化期,青铜觚产生并初步发展。

青铜觚有粗体觚与细体觚两类,与其配套的酒器主要是铜爵和铜斝,到偏晚阶段,还有尊、罍、盉、卣等。

束腰微鼓的器型是以后三段式觚的较早原始器型的滥觞。

商代晚期偏早,由二里冈上层向殷墟过渡期和殷墟一期,最晚至武丁前期,铜觚大发展。

后世流行且占主导的觚型很多都由此发端,三段式的铜觚基本定形。

组合的酒器为爵、斝、尊、卣、罍、瓿等。

商代晚期中段,即殷墟二期和三期,由盛而衰。

殷墟二期器物庄严肃穆,充分体现了商朝的鼎盛,是铜觚的成熟期。

与其组合的酒器种类很丰富,除了以上已经出现的,又增加了觥、觯、方彝等,说明商代酒礼器制度的完善。

但到殷墟三期青铜觚开始呈现盛极而衰的势头,明器觚不断增多,素面或是花纹装饰简单者己见于一些小型墓葬。

商代晚期后段至西周早期,即帝乙帝辛至武王成王之际,青铜觚衰势已很明显,明器觚在这时大量出现,许多墓葬用铅和锡甚至陶器制作的觚来代替铜舰。

与其组合的酒器主要是爵、觯、角、盉、尊、卣、罍等。

仿铜陶容器组合中觚爵均不成套,流行觚、爵、觯共同构成的酒器组合,或是完全是爵、觯组合。

到西周早期,铜觚的数量剧减,在墓中已罕见,多数是在级别比较高的墓葬中才可以见到,并出现了束腰极细的新器型。

在这之后铜觚在墓中基本见不到了。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古代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

古代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

古代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众多,各种青铜器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其中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你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代青铜器尊,欢迎阅读!古代青铜器尊的用途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炤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古文献所谓“实物(所实之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实际就是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说文》说:“鼎,和五味之宝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说:“夫和生实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调和方法就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最终目的则在于和人心,“成其政”.更深一层的意义以金示和还有另一层或者说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左传·宣公三年》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 那“物”是什么呢?答案其实非常简明.“物者,方物、神物也.”“物”也就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有类于西方所谓“图腾”.当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陈擿君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首次发明:“物即图腾”,可谓真知灼见.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这样来理解.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这一坨大概就是它的什么祭祀义象征义什么的不是有说问鼎中原以青铜器作权势的象征古代青铜器尊的分类“尊”为盛酒器或礼器。

新论饕餮的本质、商周青铜器图像意义主题及有关问题(四)——从商末周初一件青铜尊的特殊图像论起

新论饕餮的本质、商周青铜器图像意义主题及有关问题(四)——从商末周初一件青铜尊的特殊图像论起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9(下)上接第八期26.五帝问题和帝系、帝王世纪、唐虞夏商周世系尤其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商周世系问题由来已久,是一个千古争论的话题。

单纯依靠古籍文献,至多可以论到战国时期。

然而考古学表明,关于帝的问题,从文字和有关角度,至少可以论到仰韶文化中期和崧泽文化时期,关于五帝一词,至少可以早到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甚至可以早到崧泽文化时期。

我们曾在有关文章中知晓,龙虬庄陶文有“五帝”这一词语,大墩子陶纺轮图像(M30:7)同样有“五帝”这一词语或者“帝”字,禹州洪山庙遗址大河村类型的一瓮棺有“帝”字①,水牛张遗址龙山文化早期或者仰韶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的过渡期也发现有“帝”字形文字,东赵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口尊也发现有“帝”字。

这样的话,“帝”字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五帝”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对于其中龙虬庄的“五帝”陶文,饶宗颐先生曾经有过关注。

其认为,整个饕餮纹的文字为一组,图像为一组。

文字一组的第一个字不明,第二个字为“年”,第三、四个字可能是“祝尤”,是祝尤丰年之意。

另一组四个图像为“鱼形及动物的图纹”,或者是“四只动物,似怪兽虫鱼之类”,整个图像是“古代祝尤巫术之写照”②。

笔者认为,其中龙虬庄陶器之蹲踞式造型,即是五帝之四方帝的形象。

龙虬庄陶文的四个人像都是蹲踞式,尤其是其足基本是人形的,是甲骨文、金文中常见的人之“止”字形或者“足”字形,只有一个可能由于书写的原因或者原始文字的原因有些类似甲骨文、金文中鸟的爪子形。

这四个有人和神鸟特征的图像,是基本一致的,似乎与丁公陶文属于一类文字,但是龙虬庄陶文中的五帝文字证明其只能是图像,不会是别的文字。

同时其蹲踞式蕴含有神鸟造型,这与甲骨文中五方神字义与神鸟有关的现象是一致的。

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蹲踞式神人,肖家屋脊文化和石峁文化的蹲踞式玉神祖③,实际都有拟合图腾神鸟的意义。

从卜辞的禘祭四方看,“五帝”这一词语早期应该是中土和四方即五方之神的名字(《甲骨文合集》21103)。

论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论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论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哎,提起夏商周,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根啊,真是令人想入非非。

想象一下,当时的工匠们,手里握着工具,心中有个大大的梦想,造出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光是想想就让人激动,青铜器可不仅仅是个器具,简直就是艺术品,仿佛每一个细节都在讲故事,真是神奇得很。

夏商周的青铜器可谓是“玲珑剔透”。

它们不仅仅是用来盛食物的碗、盘,还是传递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想想看,那个时代的人们多么看重这些器具,贵族们在宴会上炫耀自己的青铜器,就像今天的潮人秀品牌包,谁能不羡慕呢?这些器具上雕刻的花纹,简直可以说是“工匠的灵魂”,每一刀每一划都透露着工匠对生活的热爱,简直让人心潮澎湃。

再说说它们的造型,那真是“别具一格”。

从鼎到尊,从盉到罍,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青铜器的设计灵感,甚至是从大自然中汲取的,鸟兽鱼虫的形态在青铜器上都能找到,仿佛这些器具也有了生命,跟着主人一起感受历史的风雨。

想象一下,古人围坐在炉边,喝着酒,吃着肉,手里捏着的就是这样的艺术品,简直是“人间美味”,再加上那气氛,哇,简直不能更幸福。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那可真是“巧夺天工”。

想当年,铸造这些器具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温度、合金比例、模具设计,全都是学问。

那些工匠就像现代的科学家,精心调配,反复试验,真是拼劲十足。

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毁了整个作品。

可想而知,能成功铸造出这样精美的器具,他们的成就感得有多大呀,真是“心中有数”。

青铜器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它们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更是宗教祭祀和政治象征。

祭祀的时候,用这些青铜器来敬天祭祖,那场面,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古人对于青铜器的崇敬,就像咱们现在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心中满是敬仰。

它们不仅连接着历史,更是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仿佛在告诉后人:“嘿,别忘了我们的根在哪!”在这背后,青铜器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夏商周的更替,权力的交替,都在这些器物上留下了印记。

每一个器具都像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的种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商周时期的单铜尊一、发现与分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知的单■铜尊共11件。

其中出土时间、地点明确的考古发掘品4件,时间、地点不明的传世收藏品7件。

现分别介绍如下:1975年,湖北随州羊子山发现一批4件青铜器,其中1件为觚形单■尊。

该尊高19.5厘米,口径17×18厘米,底径12×13厘米,腹深16.5厘米,器内底铸两行八字铭文:“噩侯弟■季作旅彝”[2]。

1976年,陕西宝鸡竹园沟■国墓地四号墓出土1件(BZM4∶1)。

该尊通高22.1厘米,口径19.1×19.5厘米,腹深18厘米,腹径13.8×18.8厘米,重2.15千克,尊底铸有两行六字铭文:“■季作宝旅彝”[3]。

1982年,江苏丹徒大港磨盘墩遗址春秋墓出土1件(82DMM1∶1)。

该尊通高39厘米,口径34.5厘米,腹径24.1厘米,重7.5千克[4]。

2012年,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出土1件(M1∶1)。

该尊高25.8厘米,口径20.2厘米,圈足径14.2厘米,重2.7千克,圈足内壁铸五字铭文:“亚共庚父丁”[5]。

刘雨、汪涛编著的《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收录1件。

该器曾在1935—1936年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展出,通高21.3厘米,器身铸有三字铭文:“作旅彝”[6]。

容庚编著的《商周彝器通考》收录1件[7]。

日本学者林巳奈夫编著的《殷周青铜器综览》收录5件此类铜尊: 1件为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口径17.3×18厘米,高19厘米,铸有两行五字铭文:“■赤作宝彝”;1件为美国纽约Dr. Arthur M. Sackler收藏,尊高20厘米;1件为故宫博物院藏品,器高22.5厘米,铸两行九字铭文:“■司土幽作祖辛旅彝”;其余2件出处不明,其中1件器高23.7厘米,铸三行九字铭文:“■作父癸宝尊彝,用旅”,另1件器高19.6厘米,铸“■作旅彝”四字铭文[8]。

二、型式与年代根据足部形制的不同,这11件单■铜尊可分为两型:A型侈口,深腹,圈足,形似觚,故称“觚形尊”,10件。

根据腹部形制不同,分为三式。

Ⅰ式:腹部略鼓,圈足较矮,■位于腹鼓处,2件。

以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出土的“亚共庚父丁”尊为例。

该尊喇叭状口,方唇,深腹略鼓,圜底,圈足外撇。

腹部饰圆雕牛首纹半圆形■,腹部上下各饰两道凸棱。

凸棱之间突起宽带状纹饰一周,中间纹饰两组,各组纹饰正中起扉棱,两侧饰夔龙纹。

夔龙圆目,粗线条体现出卷曲象鼻,尾上翘(图一,1)[5]。

刘军社、任雪莉认为该器属西周康王时期[5,1],但该器与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的C型Ⅰ式铜尊(戚家庄M269∶14)形制相似[9],两者时代应大体同时,即大致相当于殷墟青铜器第三期。

Ⅱ式:腹微鼓,呈筒状,■位于腹鼓处略偏上,2件。

以《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收录的“作旅彝”尊为例。

该尊喇叭状口,方唇,筒状腹微鼓,圜底,圈足略外撇。

腹部、圈足各饰简化龙纹带一周,腹部上端另饰两道凸弦纹(图一,2)[6]。

该式与《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C型Ⅳ式铜尊(GM93∶1)形制相似[9],时代大致相当于殷墟青铜器第四期。

Ⅲ式:垂腹,圈足较矮,■位于腹部略偏上,5件。

以1975年湖北随州羊子山出土的“噩侯弟■季”尊为例。

该尊喇叭状口,方唇,深腹下垂,圜底,圈足外撇。

腹部饰龙形半圆■,腹部饰四道凸弦纹,圈足饰一道凸弦纹(图一,3)[2]。

时代大致相当于西周早期。

Ⅳ式:鼓腹,1件,1982年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M1出土。

该尊器形模仿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器物,喇叭状口,方唇,鼓腹,腹部与颈部、圈足分界明显,平底,圈足略外撇。

■位于颈部,颈部、圈足各饰两道凸弦纹,腹部以雷纹为地,上饰乳钉纹(图一,5)[4]。

该墓年代为春秋初期,铜器的铸造和使用年代应略早于墓葬年代,即大致相当于春秋早期或西周晚期。

B型四足尊,1件,1976年陕西宝鸡竹园沟■国墓地M4出土。

该尊(M4∶1)喇叭状口,束颈,垂腹外鼓,平底微圜。

腹下承接四扁形虎足,虎足微向内敛。

颈下饰两周弦纹,腹侧饰兽首■,腹身中部饰一周夔龙、凤鸟纹,与单■对称腹侧有一隆起的兽首(图一,6)。

竹园沟M4年代为西周昭王晚期[3],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年代下限应不晚于此。

三、相关问题(一)起源关于单■尊的起源问题,学界已有关注。

任雪莉女士认为,宝鸡地区是具■铜器的一个重要起源地,石鼓山M1出土的“亚共庚父丁”尊及竹园沟M4出土的■季尊是受到西北地区羌戎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1]。

甘青地区如马家窑、齐家、四坝、卡约等诸考古学文化虽然发现有不少的带■类陶器,但中原及海岱地区自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开始,也已经出现一系列包括鼎、罐、■、杯在内的单■类器物,因此,单■铜器的起源是否受西北地区姜戎文化影响而产生,以及单■铜器是否起源于宝鸡地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单■尊作为尊类器的一种形式,与不带■的尊同源异流,追溯单■尊的起源,应该由尊及其它单■类器物入手。

目前发现的单■尊,尊体基本为无肩圆尊,即俗称的“觚形尊”。

此类铜尊因器形与铜觚相似,故名。

殷墟出土的时代相对较早的觚形尊为殷墟戚家庄M269∶14[9],该墓为殷墟文化三期偏早阶段的典型墓葬;河南罗山天湖M28出土的觚形铜尊略早于戚家庄M269∶14,时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文化二期[10],据此分析,觚形尊出现的时代应不早于殷墟文化二期。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罗山天湖商墓还出土一件单■陶尊(图二,3),时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文化三期[10],说明单■尊在殷墟文化三期的河南罗山天湖息族墓地已经出现。

此外,湖北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单■铜觚[11],上海博物馆收藏的1件斜角雷纹单■铜觚[12],以及殷墟出土的单■铜鼎(图二,2、4)、象牙觚(图二,5)[13],说明单■的设计风格至少在商代中期已经开始逐渐出现在除爵、角、■、■等常见单■器物以外的其它类型器物上,而偃师二里头遗址一期(图二,1)[14]、夏县东下冯遗址一期发现的单■陶鼎[15],说明单■设计的源头至少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单■铜尊是在觚形尊的基础上腹部附加单■而成的,其出现时间应不早于殷墟文化二期。

值得注意的是,商周时期的单■铜尊,除腹部一侧置■外,与■对称一侧的腹部往往有一处微微鼓起的圆钮状装饰,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司土幽作祖辛旅彝”尊(图三,2),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的“■赤作宝彝”尊,《殷周青铜器综览》收录的“■作父癸宝尊彝,用旅”尊(图三,1)。

此类圆钮状装饰,由于数量较少且分散,尚未引起学者们注意,但对于我们探讨单■铜尊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现有材料可知,除上述几例单■铜尊外,此类圆钮状装饰还出现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墓葬出土的陶器上,如甘肃永昌鸳鸯池墓地出土的单■带流罐、单■带流杯等[16,17]。

鸳鸯池出土的单■筒形杯单■高出口沿,器身对称一侧饰人面形圆钮,五官清晰(图四,2、4);单■带流罐出土6件,其中M26∶4、M140∶1(图四,1)、M168∶8(图四,3)三件,与单■对称一侧腹部有流,但只有M140∶1的流是穿通的,而M19、M37、M52出土的三件,与单■对称一侧腹部装饰乳钉状的象征流。

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的遗存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渭河等河流两岸的台地上,西北至河西走廊的酒泉境内,东边可达陕西陇县境内,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16]。

这一区域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之后,与中原地区夏商纪年范围大致相当的四坝文化、齐家文化,带■类器物仍然十分发达。

中国早期青铜文化时代,西北地区的马家窑、齐家、四坝诸考古学文化地处欧亚草原赛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中国中原地区的陶寺、二里头及殷墟等诸考古学文化之间。

赛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其典型器物包括弧背刀、套管空首斧、马头刀、倒钩铜矛等[18]。

倒钩铜矛是赛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其形制为:蕉叶形刃,叶尖浑圆,叶中部有脊,脊两侧有片形翼,有銎,銎与刃部结合处有钩刺。

此类铜矛分布范围很广,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罗斯托夫卡墓地,阿尔泰山北麓的恰雷什(Charysh)河、额尔齐斯河地区,以及我国境内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皆有发现(图五)。

中国境内发现的赛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以山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的时代最早,约相当于陶寺文化中晚期(前2100—前2000),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时代略晚,约前2000—前1900年,青海沈那齐家文化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的及青海大通县文管所、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阳市博物馆收藏(0234号)的倒钩铜矛,时代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含新砦期,约前2000—前1750年),南阳市博物馆收藏的0233号倒钩铜矛的年代或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约前1735—前1530年),殷墟出土的倒钩铜矛时代最晚,为殷墟文化时期(约前1300—前1100年)[18]。

以倒钩铜矛为代表的赛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青铜器在中国的发现,说明中国最早的冶金术可能来自欧亚草原文化,且赛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诸考古学文化之间一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流。

高江涛认为,赛伊玛—图尔宾诺倒钩铜矛经天山北麓三大河流通道进入新疆,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在内的晋陕高原,东南经关中到达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19]。

中原地区商周单■铜尊及腹部圆钮装饰的出现,应该与赛伊玛—图尔宾诺青铜文化向中国西北及中原地区的传播有关,是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单■带流陶器与中原地区商周青铜礼器文明相融合的产物。

(二)用途尊的用途,自宋代以来即定为盛酒器,用于祭祀和宴饮,学者无异议。

目前考古发现的觚形尊及觚,多与爵、卣、■、斗等器物伴出,说明觚形尊亦为酒器无疑。

同时,与有肩尊相比,觚形尊器形相对较小,容量有限,因此不能排除用作饮酒器的可能。

单■铜尊作为觚形尊的一种独特器形,其用途应与觚形尊大致相同。

但单■的设计,说明此类铜尊可能还具有一般觚形尊所不具备的功能,而目前发现的部分单■铜尊器身所铸铭文,为我们探讨此类器物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已知的11件单■铜尊中,带铭文者10件,其中6件器物铭文内容明确标示出器物的用途,如“作旅彝”“■作旅彝”“■作父癸宝尊彝,用旅”“■司土幽作祖辛旅彝”“■季作宝旅彝”“噩侯弟■季作旅彝”等(图六)。

“旅彝”是商周铜器铭文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组,学术界一般称此类铜器为旅器。

对于旅器的用途,虽然学术界关注较早,但尚存较大争议,如徐同柏、赖秋桂认为“旅”意为“陈”,方■益、郭沫若释“旅”为“旅祭”,薛尚功认为旅器为旅食所用[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