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

亚硝酸盐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一种化学物质。由于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接触、使用亚硝酸盐的机会较多,以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相关报道。2005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其中亚硝酸盐中毒是主要因素之一[1]。2007年以来,宜宾市也相继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已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危害。本文对3起不同原因造成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作简要分析,以便对今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1 事件概述

2007-05-13高县庆符镇村民邓某一家3人午餐进食购买的板鸭10 min后,2人出现胸闷、恶心、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2007-05-14中午,该镇另一村村民梁某在家举办约70人参加的生日宴,3名小孩在宴席未开始前进食了购买的板鸭后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在剩余板鸭、呕吐物等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当地农贸市场李某板鸭摊出售板鸭所致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5名中毒者经高县第一人民医院采取催吐、洗胃、吸氧、对症、运用亚甲蓝解毒药等措施2~3d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此次事件也因在宴席开始时,提前进食板鸭的3名小孩已经发病,以至未导致大量人员进食

板鸭和中毒的发生。

2008-01-21中午,宜宾某有限公司约700名员工先后在本公司食堂就餐,约20min后有人出现头昏、恶心、紫绀等症状,随后陆续发生类似症状的中毒患者22人,均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其中住院治疗16人。对中毒患者,医院采取了催吐、洗胃、输液、对症等治疗措施,经2-4d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在剩余食物、调料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原因为该公司食堂从业人员近期在腌肉过程中曾使用了亚硝酸盐,使用后仍存放在操作间误作味精使用所致。

2009-08-29T07:30,翠屏区象鼻镇某村村民彭某一家3口在家共进早餐,菜谱有炒南瓜、炒螺蛳、豆豉、炒大头菜,10 min后其女儿(2岁)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等。随后彭某的妻子也出现类似症状。彭某未发病。2名患者于08:55min被紧急送往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其女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3起事件的特点3起中毒事件分布在家庭宴席、职工食堂和家庭用餐各1起,发生时间在1月、5月、8月各1起,在709名进餐人员中发病29人,死亡1人(表1)。

2.2 临床表现3起事件中毒患者共29人,其中住院治疗23人,住院率77.78%,死亡1人,病死率

3.45%。中毒症状以头昏、胸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紫绀、四肢无力等为主,1人昏迷。症状较轻者经医院对症治疗或者在家休息等,症状很快消失。症状较重者,经使用美兰药物和对症治疗,除1名小孩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中毒者均在1~3d后痊愈出院。

2.3 实验室结果3起中毒事件所采集的剩余食物、调料及呕吐物/洗胃液样品中,均检出了亚硝酸盐。家庭宴席事件中,采集剩余板鸭2份、查封的农贸市场李某烤鸭摊的板鸭及其制作板鸭的卤水等4件样品,均检出亚硝酸盐,含量为6.25~7.50g/kg;职工食堂事件中,在事发现场和医院共采集样品39件,其中在13件可疑食品(当天中午该公司食堂留样)、剩余味精、1件呕吐物和8件洗胃液中检出亚硝酸盐;家庭用餐事件中,炒南瓜亚硝酸盐含量21100mg/kg,彭某女儿的剩饭中亚硝酸盐含量610mg/kg,李某呕吐物中亚硝酸盐含量2130mg/kg。见表2

3 结论与建议

此次分析表明,3起中毒事件分别发生在宴席聚餐、集体食堂和家庭用餐,发生的原因分别为加工摊贩过量使用亚硝酸盐、职工食堂误将亚硝酸盐误作味精使用,家庭用餐原因不详。国家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板鸭的亚硝酸钠最大使用量为0.15g/kg,残留量≤30mg/kg,但剩余板鸭和制作卤水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为 6.25~7.50g/kg,超过标准值200倍。家庭用餐事件中,炒南瓜中亚硝酸盐含量21100mg/kg,呕吐物中亚硝酸盐含量达到2130mg/kg,按彭某女儿进食炒南瓜50g计算,摄入的亚硝酸盐量高达1.055g,加之又是2岁小孩,导致中毒症状重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市使用亚硝酸盐现象相当普遍,有使用亚硝酸盐来腌制肉制品的习惯。亚硝酸盐在市面上也随处可见,加之亚硝酸盐本身呈白色粉末或结晶,味微咸,一旦包装标签脱落或散装,极易作为食盐、食用碱、味精等误用而中毒。在广大农村家庭发生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在我市十多年来尚属首次。这提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不容忽视,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乡镇农贸市场出售的自制食品,应成为卫生监管的重点。各级监督职能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亚硝酸盐安全使用常识和中毒防治常识;加强对亚硝酸盐经销单位的监督管理,经销单位要建立进出登记制度及时掌握产品流向,提倡建立向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和餐饮单位销售亚硝酸盐定期向监督职能部门通报信息制度,严把销售环节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严格的亚硝酸盐使用卫生管理制度,做到专人保管、专人使用、专用容器,并有明显标志,严防误用、滥用和超量使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滥用亚硝酸盐现象,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特别是肉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抽检力度,一旦检出亚硝酸盐超过国家标准,要坚决予以严惩,确保市场销售产品的卫生质量,切实保障乡村食品的安全卫生和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六种食物含亚硝酸盐最多 2

养生必知:六种食物含亚硝酸盐最多 亚硝酸盐相信大家经常听说,不但会引起急性的食物中毒,更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可是怎样才能远离亚硝酸盐的危害呢?今天我们来找出六大最严重的亚硝酸盐的“潜藏地”,并找出安全饮食策略。 第一名,粉嫩熟肉 各种外卖中的熟肉中含有的亚硝酸盐,是现在最严重的。因为它可以让肉煮熟后颜色粉红、口感鲜嫩,还会延长食品保质期,所以它已经成为了食品加工业中肉制品添加剂的必备配料。包括餐馆里,厨师们烹调许多肉菜都离不了它,还有各种烧烤肉制品、羊肉串、腌制品,以至驴肉、鹿肉、羊杂、内脏等,几乎都会加入亚硝酸盐。一些所谓“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中,哪怕是鸡鸭制品也不能幸免,这早已成为了这行的行规。 安全策略:别太红,别太嫩。 鸡肉煮熟后应该是白色或者是灰白色的,猪肉应是灰白色或浅褐色的,而本来红色的牛羊肉应当变成浅褐色至褐色。如果颜色是粉红色的,而且这种粉红色从里到外都一样,那么一定是添加了亚硝酸盐。 此外,用了盐硝酸盐的肉特别水嫩。本来肉类是肌纤维构成,煮熟后能够撕出非常细小的肉丝。但如果熟肉基本上吃不出肉丝的感觉来,嫩的比豆腐干还要软,而且水分特别大,就有加入了亚硝酸盐的嫌疑。此外,用亚硝酸盐较多的肉还有一种类似火腿的味道,和正常的肉味已经不太一样。 不过,正规肉制品厂的产品是可以放心的,添加亚硝酸盐时会控制数量,也有国家部门的检查管理。但小作坊、餐馆、农贸市场的产品一定要非常当心,因为他们没有定量控制的能力。餐厅的肉也要小心,因为他们是在缺乏管制,餐馆根本没人查这一项。

第二名,刚做的腌菜。 很多人都爱吃清爽的腌菜或者是泡菜,尤其是北方人,但是腌制食品并不利健康。除了盐含量过高之外,亚硝酸盐或者是亚硝胺含量高是主要原因。不过,只有在腌制时间不合适的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才会高到引起麻烦的程度。 安全策略:腌制20天以上。 一般来说,腌制20天之后的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已经明显下降,一个月后是很安全的。此外,添加鲜蒜、鲜姜、鲜辣椒、维生素C等均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第三名,吃剩隔夜菜 隔夜菜也会产生亚硝酸盐,这是因为细菌开始大量繁殖的缘故,吃菜事经过筷子搅来搅去,细菌会和蔬菜充分接触,即便吃完后把剩菜放在冰箱里,细菌也会缓慢的滋生。而且放的时间越长,产生的亚硝酸盐就越多。 安全策略:焯水、水发更安全。 在炒、拌蔬菜前先焯水,能让大部分亚硝酸盐流失在水里,就算“隔夜“也不会产生太多。同样,水发的木耳,银耳等也比较安全。因为它们是水发品,经过反复水泡后,亚硝酸盐含量大大降低。当然,炒过的菜餐后马上放入冰箱里,下一顿就全吃完,产生的亚硝酸盐也不会达到中毒、致癌的程度。 不过,最好在炒菜时先要有计划。既然知道一大盘蔬菜吃不完,不妨当时就拨出一部分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 亚硝酸盐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一种化学物质。由于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接触、使用亚硝酸盐的机会较多,以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相关报道。2005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其中亚硝酸盐中毒是主要因素之一[1]。2007年以来,宜宾市也相继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已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危害。本文对3起不同原因造成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作简要分析,以便对今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1 事件概述 2007-05-13高县庆符镇村民邓某一家3人午餐进食购买的板鸭10 min后,2人出现胸闷、恶心、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2007-05-14中午,该镇另一村村民梁某在家举办约70人参加的生日宴,3名小孩在宴席未开始前进食了购买的板鸭后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在剩余板鸭、呕吐物等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当地农贸市场李某板鸭摊出售板鸭所致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5名中毒者经高县第一人民医院采取催吐、洗胃、吸氧、对症、运用亚甲蓝解毒药等措施2~3d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此次事件也因在宴席开始时,提前进食板鸭的3名小孩已经发病,以至未导致大量人员进食 板鸭和中毒的发生。 2008-01-21中午,宜宾某有限公司约700名员工先后在本公司食堂就餐,约20min后有人出现头昏、恶心、紫绀等症状,随后陆续发生类似症状的中毒患者22人,均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其中住院治疗16人。对中毒患者,医院采取了催吐、洗胃、输液、对症等治疗措施,经2-4d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在剩余食物、调料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原因为该公司食堂从业人员近期在腌肉过程中曾使用了亚硝酸盐,使用后仍存放在操作间误作味精使用所致。 2009-08-29T07:30,翠屏区象鼻镇某村村民彭某一家3口在家共进早餐,菜谱有炒南瓜、炒螺蛳、豆豉、炒大头菜,10 min后其女儿(2岁)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等。随后彭某的妻子也出现类似症状。彭某未发病。2名患者于08:55min被紧急送往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其女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3起事件的特点3起中毒事件分布在家庭宴席、职工食堂和家庭用餐各1起,发生时间在1月、5月、8月各1起,在709名进餐人员中发病29人,死亡1人(表1)。 2.2 临床表现3起事件中毒患者共29人,其中住院治疗23人,住院率77.78%,死亡1人,病死率 3.45%。中毒症状以头昏、胸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紫绀、四肢无力等为主,1人昏迷。症状较轻者经医院对症治疗或者在家休息等,症状很快消失。症状较重者,经使用美兰药物和对症治疗,除1名小孩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中毒者均在1~3d后痊愈出院。 2.3 实验室结果3起中毒事件所采集的剩余食物、调料及呕吐物/洗胃液样品中,均检出了亚硝酸盐。家庭宴席事件中,采集剩余板鸭2份、查封的农贸市场李某烤鸭摊的板鸭及其制作板鸭的卤水等4件样品,均检出亚硝酸盐,含量为6.25~7.50g/kg;职工食堂事件中,在事发现场和医院共采集样品39件,其中在13件可疑食品(当天中午该公司食堂留样)、剩余味精、1件呕吐物和8件洗胃液中检出亚硝酸盐;家庭用餐事件中,炒南瓜亚硝酸盐含量21100mg/kg,彭某女儿的剩饭中亚硝酸盐含量610mg/kg,李某呕吐物中亚硝酸盐含量2130mg/kg。见表2

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第一部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2008年5月30日11:05,某县卫生局接当地某镇某卫生院报告:9:30左右,患者张某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被送到当地卫生院就诊。体检发现:患者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发绀,四肢发冷,大量出汗,心率增快,但体温正常。正在处理中,陆续又有4人因相似症状来院就诊。该镇卫生院立即向县卫生局报告“疑似食物中毒5人”。11:35,某县卫生局通知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某镇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让疾控中心即刻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赶往现场途中接到报告发病人数快速增加,从5人至16人至24人至38人,且所有患者均有口唇发绀。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其中1人出现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第二部现场处置与控制 2008年5月30日14:00,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组报告:2008年5月30日9:10左右,患者张某到某镇赶集,在个体摊贩林某处购买食物(面皮),食用后约15min,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到镇卫生院就诊。体检发现:颜面、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发绀、四肢发冷、大量出汗、心率增快,但体温正常。正在处理中,陆续又有4人出现相似症状来源就诊,截止14:00,共有38人发病来源就诊,所有患者均有口唇、指甲发绀、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其中1名重症患者在12:05死亡,其它患者经洗胃和静脉注射亚甲蓝(美蓝),病情明显缓解,8名症状较重患者的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加(17%-33%)。 据此情况,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组初步判断是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其事件已达到较大级别(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①征得市、县卫生局同意后立即实施网络直报;②县卫生局组织县医院专家赴该卫生院指导协助救治患者;③深入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④尽快取得剩余食物样品和中毒患者的血样,开展亚硝酸盐和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实验室检测;⑤将检测结果通知县医院和镇卫生院;⑥撰写一份初步调查报告,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人员会商疫情。 县卫生局在接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出事调查报告》后,立即成立了由卫生局局长任组长的“5.30食物中毒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下设病员抢救、现场流调(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社会稳定、宣传综合等5个小组,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以下措施。 1.县卫生局在第一时间内向县委县政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同时,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市卫生局建议市政府作出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应急响应。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该起事件按“较大级别(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网报。 3.市、县卫生局组织医院专家和急需药品赴该乡帮助治救中毒患者。 4.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卫生监督所及时调查取证和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密切跟踪事件的进展情况。 5.县卫生局及时与媒体沟通,客观发布事件处置进展信息,稳定社会情绪。同时,向公众宣传食品卫生和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防治知识。 第三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前准备 1.依据“报告信息”,与报告单位(某镇卫生院)联系,进一步了解、核实情况(事件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控制情况、可能的病因物质),可能的话,提出初步建议。 2.依据了解、核实的信息,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开出《现场调查准备清单》:即调查人员组成、采样器材、实验室准备、调查表格及相关参考书、取证设备、防护用品、交通工具。 3.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 (1)调查目的:①控制事态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②确定中毒病例;③查明中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市**市**镇初级中学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 **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 **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 (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 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3、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腹泻(黄色水样便)、呕吐、恶心、乏力等症状,部分病例低热。详见表1。 4、病例的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所有发病均为学生,无教职员工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69(35/59)。年龄最大16岁,最小12岁。寄宿生64例,走读生30例。 班级分布:学校22个班级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班级聚集性。 时间分布:病例潜伏期最短为5小时,最**为47小时。中位数为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献分析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献分析 为预防和控制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减少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危害,保护群众健康。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中毒原因、年度分布等方面,探索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结果2000-2009年254篇文献报告全国27个省市共报道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01起,中毒人数2406人,死亡人数29人,病死率1.21%。卤肉作坊过量使用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使用中毒占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93%,其中误用导致的中毒占43.6%,误用导致的死亡人数是总死亡人数的84.6%。2004年以后,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其中山东省发生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首位。江苏、四川、山西、河南次之。结论亚硝酸盐过量使用、误用现象较普遍,是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亚硝酸盐因具有护色、防腐作用,在肉制品加工中被广泛使用。亚硝酸盐俗称“硝”,是白色或微黄色结晶,外观与食盐、味精、糖相似,过量使用和误用易造成中毒。为了解近年来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中毒原因等,找出关键控制环节,查阅万方数据库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关键词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共查到2000-2009年关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献报道254篇。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认201起,原因查明率100%。对中毒人数、中毒原因、中毒年度分布、中毒发生省份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概况2000-2009年共报告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01起,中毒人数2406人,死亡29人,病死率1.21%。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如盐、糖、味精等使用和误用工业盐造成的食物中毒占总中毒起数的4 3.6%,死亡人数占中毒死亡总人数的8 4.6%。中毒食品亚硝酸盐最大含量为17850mg/kg。 2.2中毒原因常见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有卤肉作坊过量使用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使用。这2类中毒占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93%。误用亚硝酸盐导致的食物中毒占总中毒起数的4 3.6%。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如盐、糖、味精等使用者居多。误把建筑业使用的防冻剂(含有亚硝酸钠成分)当作饮料饮用所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1起,误用工业用盐3起,误用拾到的不明来源盐类物质2起。食品包装物受到污染2起,饮用水被污染引起中毒4起,豆制品、面制品、嫩肉粉引起中毒均为2起,剩菜导致的1起。 2.4各省市发生情况全国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报告共27个省市,其中山东省的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首位,分别占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24.9%、15.8%、27.6%。中毒发生起数排在前10位的省市是山东、江苏、四川、山西、河南、浙江、河北、黑龙江、重庆、吉林,发生起数分别为50、26、19、13、12、12、10、8、7、6,其他省市无明显区别。农村地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起数和死亡人数居多,共发生106起,发病人数1023人,死亡人数25人,分别占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52.7%、42.5%、86.2%。 3.讨论 3.1 中毒分析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血液后可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输送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症状而中毒。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为0.3~0.5g,致死剂量为1.0~3.0g。 常见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有卤肉作坊过量使用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使用。肉制品加工作坊的经营者文化素质往往较低,食品卫生意识差,一般仅凭经验而不是按照国家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救治1例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救治1例 发表时间:2016-06-23T12:14:13.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作者:张小玲[导读] 患者男,35岁,因恶心、胸闷、头昏2+小时急诊入院,入院前因吃泡菜、卤猪大肠后出现症状。 张小玲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贵州六盘水 553000) 【中图分类号】R9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256-01 患者男,35岁,因恶心、胸闷、头昏2+小时急诊入院,入院前因吃泡菜、卤猪大肠后出现症状,患者职业为卤菜出售者。既往史无特殊。查体:T 36℃ P 103次/分 R 20次/分BP 100/60mm Hg,神清,急性病容,背入病房,颜面、口唇、耳廓、四肢指端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Hb 168g/L,WBC 9.2×109,N68.8%;肝、肾功正常;血气分析:PH 7.469,PCO2 4.56,BE 2.4mmol/L,HCO3 25.1mmol/L,SaO2 97.7%,(吸氧3L/分)。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检测试验 证实血液中确有高铁血红蛋白存在。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HR103次/分。入院诊断:急性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治疗予大量清水洗胃,导泄,特效亚甲蓝治疗,50%GS40ml+亚甲蓝60mg缓慢静推,10分钟以上,但在静推约12ml左右时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停用亚甲蓝半小时后不适症状消失,发绀也有所缓解。后改用静脉泵以1ml/分泵入,患者无不适,发绀明显缓解、后消失,患者未诉不适,次日出院。其中治疗并予葡萄糖、维生素C、补液对症治疗。 讨论:亚硝酸盐毒性较大,食用后可迅速经肠道吸收入血液,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引起全身组织缺氧。临床上突出表现为皮肤、粘膜呈青紫色及其他缺氧症状,可引起胃肠道刺激症状,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对血管舒缩中枢有麻醉作用,还能致血压降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诊断有病史,进食疑含亚硝酸盐食物,发病急,出现发绀时间短,心、肺部常无明显异常;还可做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检测试验帮助诊断。实验方法是:抽患者静脉血(抗凝)2管,本例患者均为褐黑色,1管做对照,第2管测定管加10%氰化钾,滴入后血液变成鲜红色,证实血液内确有高铁血红蛋白。该患者血滴1滴开始变红,2~5滴时为鲜红色。亚硝酸盐中毒用特效剂亚甲蓝治疗,但缓慢静推时患者可出现烦躁等不适,可能因人工推注速度不能掌握,本例患者出现烦躁、恶心,停止用药半小时后症状消失,且发绀缓解,后改用静脉泵匀速缓慢泵入无不适症状。以上所述,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检测试验,静脉缓慢匀速泵入亚甲蓝特效药,均可在亚硝酸盐中毒的诊疗上有帮助,临床上实用。 【参考文献】 [1]朱子扬,龚兆庆,汪国良.中毒急救手册(第三版)[M].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728. [3]张斌.急诊内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09.

食物中毒案例作业(优质材料)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问题讨论1] 1.医院门诊医生接到第一例病人时,首先可能会作何诊断?当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考虑?作何处理? 答:首先可能会作出腹泻查因或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当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症病人时,考虑同源性食物中毒,应开展初步调查患者近期是否曾在进食过同一种食物,进食的时间地点,统计病例数,初步判断是否为食物中毒事件。 2.如果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做何处理? 答:若怀疑是食物中毒,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做好病人的呕吐物,粪便采样。 [问题讨论2] 3.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你认为食物中毒的调查必须包括哪些工作? 答:组织食物中毒现场处理小组分两组到现场进行调查,一组进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调查,先向供餐单位到午餐食谱,对食品原料来源,对食堂生产、加工或制作与发病有关食物的场所实施环境调查。按确定了的可疑食品的加工制作环节,选择并采集食品原(配)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器)具等样品进行检验食品存放条件、温度和时间;询问剩饭菜的保存、处理等情况;是否有不适当的储存,以及剩余饭菜是否重新加热后食用等内容。同时对接触可疑中毒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一组人到医院对中毒工人进行调查,根据食谱向中毒工人按统一制定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逐项填写,了解病人的发病和治疗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注意收集中毒的病例数及化验结果等;统计最早发病时间、最晚发病时间,推算平均潜伏期。对最早发病和症状较重的病人进行重点调查,调查进餐史:对患者午餐进餐情况进行调查,找出中毒患者的共同食品,以便确定可疑中毒食物,调查同时,需对部分同单位或同生活的健康人进行膳食调查,作为对照。最后整合两组调查组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流行性病学分析。 4.要确诊为何种类型的食物中毒,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汇编

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一):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少华 学习目的: 1. 了解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原则; 3.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步骤和分析方法; 4. 提出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及撰写调查报告。 培训时间:4课时 培训方法:讲解、演练、讨论 参考文献 1. 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2. 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卫生部第8号部长令(1999.12.24):《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6.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2003.5.9)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1.1) 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第三部分现场控制与处理 第四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第五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支持 第六部分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七部分结案处理与措施建议 附件 ·《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

·《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 教学建议:阅读15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复习食物中毒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能够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按照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吃了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我省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为主。 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教学建议:阅读10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简述事件发生的过程经过,了解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和报告程序,提出问题。 《食品卫生法》规定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食物中毒事件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重要内容;同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规定: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政府需要作出应急处置。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四级) :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 级)、一般(IV级)。注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均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事件分级一经确认,必须在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 二、食物中毒事件只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个级别,无特别重大(I级),即: ·重大(II级):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III级):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中毒30—99人,并有9例及以下死亡)。

食堂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去年某中学发生一起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发病人数29人, 经过临床症状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证实,此次食物中毒是由亚硝酸盐引起的。 1.基本资料 X年x月中午学校的集体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是3月16日14: 00,此后6h 不断有人发病被送进医院, 无死亡病例。发病的临床症状较为一致,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 乏力等, 发病较重者有紫绀。因吃过的饭菜已经处理,现场均未采到学生当时吃过的剩饭菜, 只采到发病较重两位学生的洗胃液或呕吐物,现场收集到味精、盐、沙井蚝油、白切鸭、老抽、生抽、芹菜、南瓜等食品。 2.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报告后,调查人员立即到达该学校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发病的学生均食用学校食堂炒河粉等食物, 未食用的学生未发病。发病时间在午餐后2h, 首例病人发生时间短,病例集中, 初步判断为化学性食物中毒。根据临床症状, 中毒较重的病人特征性表现为紫绀, 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 乏力等,符合亚硝酸盐的临床表现特征; 后经深入调查,发病当天气温比较高,学校食堂炒河粉等食物放置过久极易变质, 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3. 检验结果及分析 味精、盐、沙井蚝油、白切鸭、老抽、生抽、芹菜、南瓜均未检出亚硝酸盐;发病较重学生的洗胃液和呕吐物均检出亚硝酸盐。经过实验室检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临床诊断最终确认,发病当天气温比较高, 29 名学生系食用了学校食堂炒河粉等放置过久的变质食物而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类似的校园食物中毒事故不在少数。这些频频发生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暴露出学校食堂存在着不小的卫生安全隐患。 4.究其中毒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实习四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一、实习目标 1.说出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处理原则 2.叙述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的方法 3.说出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二、学时数 2学时 三、实习内容 【案例一】 1998年8月13日上午11时,家住某市城南区的李某出现发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急诊入院。体检发现:体温39.50C,腹部有压痛,大便为水样便,带有粘液。此后,居住其周围的一些居民因同样的症状体征入院就诊。到16日夜间12时,同辖区内共有59户,117人因相似的症状体征到医院或门诊观察治疗。 [问题讨论1] 1.医院门诊医生接到第一例病人时,首先可能会作何诊断?当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考虑?作何处理? 2.如果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做何处理? 据医师对每位病人的询问,发现所有病人在8月13 日都有食过居住在该区的个体商贩陈某出售的自制酱马肉,故医师立即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怀疑食物中毒,要求疾病控制中心派人深入调查。 区疾病控制中心的医师从8月13日到16日深入到医院和病人家庭,了解发病情况,并采集了大量的有关食物,餐具及病人分泌物样品,进行相关项目的分析。 [问题讨论2] 3.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你认为食物中毒的调查必须包括哪些工作? 4.要确诊为何种类型的食物中毒,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据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报告,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与发病人员食入陈某自制的酱马肉有关。

8 月11日晚,陈某将濒于死亡的老马拉回家中,在自家院内屠宰剥皮,然后在一破漏的棚子里加工制作酱马肉,周围卫生条件很差,生熟马肉均使用同一工具和容器。从8月12日下午到13日凌晨共加工3锅100多斤酱马肉,并置于盛过生肉和菜筐内,放在气温370C左右的院子内,13日晨在路边出售。 此次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中还有下列一些资料: (1)发病率:进食酱马肉198人,发病186人,发病率93.9%,住院及门诊观察人117人,占发病人数的59.1%。 (2)潜伏期:198例中毒患者中,潜伏期最短的为3小时,最长的为84小时,71%的患者在12~30小时内发病。 (3)临床症状:病人主要症状为发烧、腹泻、头疼、头晕、腹痛、恶心、呕吐;个别患者休克昏迷。患者发烧最低37.50C、最高420C;76%的患者体温为38~39.50C;大便多为水样便,带有粘液,腹部有压痛。 (4)治疗与病程:重者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维生素C、地塞米松,轻型病人口服黄连素。大部分患者2~5天痊愈,个别患者病程达2周。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问题讨论3] 5.此事件是何种性质的食物中毒?据上述资料,能否确定是何种化学物或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6.造成此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7.对此食物中毒的病人处理,关键应注意哪些方面? 8.如何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案例二】 1996年夏季某日下午3时左右,某厂陆续发生以腹痛、呕吐、腹泻及发烧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至夜间11时左右达到高峰,直至次日清晨7时才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发病人数共达120人。 患者中大部分最先出现腹部绞痛,随后发生恶心,多为1~3次,个别患者在5 次以上,继之发生频繁的腹泻,多在1~8次,个别患者一昼夜达32次。大便为水样,伴有粘液;半数病人发烧,体温37~390C之间。 [问题讨论1] 1.若你是一位厂卫生所的医师,此时应做什么?

一起突发性亚硝酸盐中毒案例的调查分析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 2013年第11卷第10期 长的类固醇激素的过敏反应,正常女性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在一定程度上受雌激素的调节,妊娠7周开始,雌激素分泌量增加,敏感体质的女性因雌激素对肝脏的直接作用,导致肝细胞分泌的异常,在易感的非妊娠期给予服用避孕药物或女性激素,约半数以上可在此发生本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改变。(2)肝内胆红素代谢所必需的酶类受到抑制,妊娠期雌孕激素水平增高,可抑制毛细血管膜上的Na+-K+-ATP酶系统致胆汁在毛细胆管的排泄发生障碍,使血管胆红素升高,皮肤出现黄疸,雌激素可增加毛细胆管的通透性,使胆汁减少,胆汁黏稠度增加,胆酸排泄受阻,形成胆栓,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及血中胆酸浓度明显增高,胆酸积存于皮肤下,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瘙痒。(3)本病与遗传、种族、环境因素口服避孕药等有关。有报道称,ICP的发生有家族遗传倾向性,母女、姐妹,尤其是单卵双胎姐妹孕期均可患病。 1.2.2病理变化 病理学检查发现,此病患者肝脏小叶中央区胆小管内可见胆汁淤积或胆栓形成,胆小管直径正常或轻度扩张,肝细胞结构完整,无黄疸及变性坏死,胎盘绒毛板及羊膜均有胆盐沉积。对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的胎盘进行计量测定发现,绒毛间隙平均占绒毛实质的29%,明显低于正常的37.8%。同时异常增高的胆红素、胆汁酸可在胎盘绒毛间隙沉积出现刺激细胞,滋养细胞增生,绒毛间质水肿,使胎盘绒毛间隙狭窄,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胎儿宫内缺氧。 1.3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3.1临床表现 (1)瘙痒:皮肤瘙痒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多发生于妊娠晚期(≥28周),但有少数病例也可发生于妊娠早期(≤12周),可见于妊娠7-39周,瘙痒以躯体及四肢为主,清晨夜间更甚,无法入睡,检查时皮肤常见抓痕。(2)黄疸:瘙痒出现数日或数周出现黄疸,平均约为1-4周,此病患者多数黄疸较轻,仅有巩膜黄染,部分患者可不出现黄疸。(3)消化道症状:大多数患者无消化道症状,少数可有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4)25%的患者可能触及肿大的肝脏,质软但无压痛。B超检查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胆囊较正常孕妇增大60%。 1.3.2诊断要点 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伴有或不伴有黄疸。患者无明显食欲不振,厌油,乏力等症状。妊娠终止后,瘙痒,黄疸消退,血清胆汁酸降至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达30%以上,转氨酶正常或升高,肝炎系列均为阴性,尿胆原,尿胆红素均为阴性,血清胆汁酸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 1.3.3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肝炎:本病有生物制品接触史、输血史、消化道症状,妊娠期肝脏的负担加重,使患者的肝炎症状加重。(2)药物性黄疸:服用损害肝脏的药品,如异烟肼、氯丙嗪,但停药后黄疸便可消退。(3)妊娠期脂肪肝:本病伴有恶心发烧等症状,多见于初产妇妊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且多合并有胆道感染。 2治疗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是高危妊娠,因此妊娠34W后,应定期进行胎盘动能测定、胎儿电子监护及B超监测等。胎心监护应每3天行无宫缩试验(NST)。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因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仍以综合治疗为主。 2.1对症治疗 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刺激,吸氧;妊娠期补充维生素K、维生素B 及维生素C。 2.2胆汁排出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1)苯巴比妥:该药是一种酶的诱导剂,可提供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结合力,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使瘙痒症状减轻,每日三次,每次30g。(2)消胆胺:该药是一种离子交换树脂,口服后在肠道内与胆汁酸结合成复合物自粪便排出,降低血中胆汁酸的水平,每日2-3次,每次4-6g。(3)血浆蛋白:有利于游离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进入胎体,亦可提高绒毛间隙的血液灌注。(4)临床上采用纳络酮治疗胆汁淤积性瘙痒,取得了良好的疗效,5天为一个疗程,停药5天后可再次应用。 2.3补充维生素K4,预防产后出血。 2.4中药 茵陈汤(茵陈蒿18g,栀子9g,大黄6g)具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健脾养生的功效,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为了改善微循环,可应用高糖、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进行治疗。 2.5终止妊娠 妊娠达到37周,胎儿已经成熟者应终止妊娠;妊娠小于37周,有胎儿窘迫者,应在吸氧等治疗的同时,积极促使胎儿早日成熟,在改善微循环后终止妊娠;既往有不良分娩史,胎心监护异常,胎盘功能不良,羊水过少,胆汁酸、胆红素持续升高者,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3讨论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早产,严重者发生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围产期死亡等,尤其临产后危险性更大。 3.1引起胎粪吸入综合征 胎粪污染羊水率可达21.7%-58.3%,胆汁酸刺激胎儿结肠蠕动加快,致胎儿宫内排便,是引起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3.2导致早产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妇发生早产的几率可达36.0%-37.2%。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胎儿为16α-羟基-去氢表雄酮(DHAS)羟化为雌三醇的能力降低,而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活性大的雌二醇所致。 3.3导致胎儿宫内窘迫 血中高水平的胆汁酸亦可刺激子宫平滑肌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胎儿窘迫发生率可达23%,可能与胎盘胆汁淤积,合体细胞增多,绒毛水肿,绒毛间隙狭窄所致胎盘循环血液减少有关。 3.4导致产后出血 胆汁酸及胆红素均可通过胎盘进入胎体,当脐血胆酸水平超25umol/L时,胎儿健康可受损害。产后出血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上海地区为12.7%,对照组为6.4%,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为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者胆盐分泌不足,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致凝血时间延长。 3.5导致胆石形成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者胆石症发生率高可能与磷脂代谢障碍有关。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开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再次妊娠复发者已很少见。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口服避孕药会引起本病类似症状,所以,这些患者都宜采用其他避孕方法。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易引起早产和胎儿窘迫,严重影响围产儿安全,可使围产儿死亡率升高,对胎儿威胁最大的是早产。有报道称,该病所致早产率高达30%,围产儿死亡率高达6%,因此,及时无误的诊断及治疗,可减少胎儿死亡率。参考文献 [1]《妇产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55页. [2]《现代产科治疗学》248页. [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年第5卷第5期29页. 一起突发性亚硝酸盐中毒案例的调查分析 董焕明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咸宁437000) 【摘要】2011年8月23日,咸宁市咸安区刘记面食店发生了一起突发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25人,中毒者的症状为头晕、胸闷、呕吐及紫绀等。对这些中毒者进行亚甲蓝注射、补液及吸氧等治疗2~3天后,所有中毒者均痊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咸安区疾控中心通过对这25例中毒者的临床症状及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面食店的剩余食物、患者的呕吐物及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引发此次突发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有毒物质是亚硝酸盐,可疑食物为油条。事件发生原因是面食店在制作油条的原料中添加了亚硝酸钠。 【关键词】亚硝酸盐;突发性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3)10-0200-02 200

作业1-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自动保存的)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案例一】 1998年8月13日上午11时,家住某市城南区的李某出现发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急诊入院。体检发现:体温39.50C,腹部有压痛,大便为水样便,带有粘液。此后,居住其周围的一些居民因同样的症状体征入院就诊。到16日夜间12时,同辖区内共有59户,117人因相似的症状体征到医院或门诊观察治疗。 [问题讨论1] 1.医院门诊医生接到第一例病人时,首先可能会作何诊断?当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考虑?作何处理? 2.如果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做何处理? 据医师对每位病人的询问,发现所有病人在8月13 日都有食过居住在该区的个体商贩陈某出售的自制酱马肉,故医师立即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怀疑食物中毒,要求疾病控制中心派人深入调查。 区疾病控制中心的医师从8月13日到16日深入到医院和病人家庭,了解发病情况,并采集了大量的有关食物,餐具及病人分泌物样品,进行相关项目的分析。 [问题讨论2] 3.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你认为食物中毒的调查必须包括哪些工作? 4.要确诊为何种类型的食物中毒,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据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报告,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与发病人员食入陈某自制的酱马肉有关。 8 月11日晚,陈某将濒于死亡的老马拉回家中,在自家院内屠宰剥皮,然后在一破漏的棚子里加工制作酱马肉,周围卫生条件很差,生熟马肉均使用同一工具和容器。从8月12日下午到13日凌晨共加工3锅100多斤酱马肉,并置于盛过生肉和菜筐内,放在气温370C 左右的院子内,13日晨在路边出售。 此次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中还有下列一些资料: (1)发病率:进食酱马肉198人,发病186人,发病率93.9%,住院及门诊观察人117人,占发病人数的59.1%。 (2)潜伏期:198例中毒患者中,潜伏期最短的为3小时,最长的为84小时,71%的患者在12~30小时内发病。 (3)临床症状:病人主要症状为发烧、腹泻、头疼、头晕、腹痛、恶心、呕吐;个别患者休克昏迷。患者发烧最低37.50C、最高420C;76%的患者体温为38~39.50C;大便多为水样便,带有粘液,腹部有压痛。 (4)治疗与病程:重者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维生素C、地塞米松,轻型病人口服黄连素。大部分患者2~5天痊愈,个别患者病程达2周。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问题讨论3] 5.此事件是何种性质的食物中毒?据上述资料,能否确定是何种化学物或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不能确诊。 6.造成此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7.对此食物中毒的病人处理,关键应注意哪些方面? 8.如何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案例二】 1996年夏季某日下午3时左右,某厂陆续发生以腹痛、呕吐、腹泻及发烧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至夜间11时左右达到高峰,直至次日清晨7时才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发病人数共达120人。 患者中大部分最先出现腹部绞痛,随后发生恶心,多为1~3次,个别患者在5 次以上,继之发生频繁的腹泻,多在1~8次,个别患者一昼夜达32次。大便为水样,伴有粘液;半数病人发烧,体温37~390C之间。 [问题讨论1]

食堂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精心整理 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去年某中学发生一起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发病人数29人,经过临床症状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证实,此次食物中毒是由亚硝酸盐引起的。 1.基本资料 X年x月中午学校的集体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是3月16日14:00,此后6h不断有人发病被送进医院,无死亡病例。发病的临床症状较为一致, 现场均 2 ;后 3. ;发 校食堂存在着不小的卫生安全隐患。 4.究其中毒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贮存过久的新鲜蔬菜、腐烂蔬菜及放置过久的煮熟蔬菜,原来菜内的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有些地区饮用水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当用该水煮粥或食物,再在不洁的锅内放置过夜后,则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刚腌不久的蔬菜(暴腌菜)含有量亚硝酸盐,一般于腌后20d消失;腌肉制品加入过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误将亚硝酸盐当食盐加入食品;奶制品中含有枯草杆菌,可使硝酸

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5.针对主要的中毒原因,可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食剩的熟菜不可在高温下存放长时间后再食用;蔬菜应妥善保存,防止腐烂,不吃腐烂的蔬菜;现泡的菜,最好马上就吃,不能存放过久;腌菜时选用新鲜菜,盐应多放,至少腌至15d以上再食用;不要在短时间内吃大量叶菜类蔬菜,或先用开水焊5min,弃汤后再烹调;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量要严格按国家卫生标准规定,不可多加;防止错把亚硝酸盐当食盐或碱面用。此外应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监测,加大对食堂餐 ,从而 , 法。 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该体系强调生产者本身的作用,而不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测或政府部门取样分析来控制产品的质量。针对管理、食品采购和贮存、食品加工和烹制、备餐和销售、时间等环节,在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中采用HACCP管理系统,明显降低学校食堂由于饮食卫生问题引发卫生事件的发生率.可见HACCP体系在学校食堂建立和实施可改变传统监督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更好地适应监督工作的发展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可增强学校食堂内部操作人员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