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外交政策

合集下载

简析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政策

简析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政策
高 大为
(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 文化 学院 ,哈尔滨 1 5 0 0 2 5 ) 摘 要:艾森豪威 尔执政后 ,美国对亚洲政策进行 了调整。在 国 内采取保守的经济政策 ,在对外经济方面,
加 强 了对 外援 助 ,重视 东亚 地 区的 战略 地 位 ,试 图以 经济 手段 来巩 固美 国在 此地 区的 战 略利 益 ,并 形成 了 以遏 制 苏联 经济 扩 张 为主 ,以推 动 东亚 地 区 非共 产 主 义 国家社 会 经 济稳 定 为 目的的 经 济外 交政 策 。 关键 词 :艾 森 豪威 尔 ;东亚 ;经济政 策 中图分 类 号 :D 5 0 3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5 4 0 9( 2 0 1 7 )1 1 - 0 0 4 0 — 0 2
后 ,其试 图争 取第三 世界 国家 的支持 ,为冷 战增 添 筹 码 。苏联及 其他社 会 主义阵 营 的国家扩 大 了同 亚 1 9 5 3年 l 0月 3 0 日,艾 森 豪 威 尔 政 府 出 台 了 洲 新兴 国家 的经 贸往来 ,向不 发达 国家 提供低 息 借 N S C 1 6 2 / 2文 件 ,该 文件 是 艾 森 豪 威 尔 政府 国家 安 款 ,在 某些 项 目上 提供 技术 和专家 支持 ,对 拉美 国 全 外 交 的方 针 。N S C 1 6 2 / 2文件 将 苏 联 及 其势 力 的 家也加 强 了经济上 的联 系 ,这 无疑 增添 了对 美 国 的 扩 张 ,看作 美 国在对外 关 系上 的重要威胁 。该 文件 威胁 。因此 ,为 了遏制 苏联势 头 的进一 步发 展 ,艾 指 出 ,苏 联为首 的社会 主 义阵营 与资本 主义 国家 之 森豪 威尔 政府强 调 同世 界其 他地 区的经 济联 系 。他 间的矛盾 是不 可调 和的 ,苏 联方 面谋求其 势力 的扩 认为 ,经济的发展能够保障自由制度的稳固。他 曾 说 ,如果经 济处 于孤 立 的状 态 ,那 么 ,就无 法保 证 张 ,试 图对 自由 国家 的政权 进行 颠覆 活动 ,破环 自 自由世界 的人们 长久 的享 受安全 和权利 。艾森 豪威 由 国家 联盟 。其还指 出 ,未来苏 联 的威 胁更 多来 自 尔认 为 ,美 国是 自由世界 的依靠 ,美 国经 济 的健康 于其 以和平 的方式 进行渗 透 ,对 资本 主义 国家进 行 发 展 ,是 整个 自由世 界发 展 的保证 。 因此 ,美 国需 内部瓦解。因此 ,美苏之间的斗争将不仅仅局限在 军事领 域 ,经济领 域地位 愈发 重要 。艾森 豪威 尔认 要 建立世 界范 围内的经 济体 系 ,以保 证 自由世 界 国 为 ,美 苏冷 战 中 ,经济 与军事平 衡发 展是 获胜 的关 家与美 国经 济紧 密联系 ,通过 经济援 助 的方 式 ,保 证 受援 助 国家政治 制度 的稳 定 。其 次 ,作 为二 战 盟 键。 i t ] 在 维持 美苏 军 事 力量 对 比相 对平 衡 的状态 下 ,避免美 国经济受到削弱 ,从而威胁到美国社会 国重要 的物 资 输 出 国 ,战后 美 国 的 生产 力 大 大 提 的发展 。艾 森豪 威 尔 在 国 内采 取 保 守 的经 济政 策 , 升 ,对 外 国市 场 和原料 的需求 巨大 。这 也促 使艾 森 他 认 为 ,军 事 上或 社 会 福 利 上 任何 一 方 面 开 支 过 豪威 尔政府 进一 步推动 其经 济对 海外 的扩展 。艾 森 豪 威 尔 曾说 ,美 国需 要 原 料 来 支 撑 其 自身 经 济 发 度 ,都 会 对美 国经 济 造成 负担 ,两方面共 同提 升 的 话 更会 造成 负担 。圜 因此 ,艾森豪 威 尔主张 减少 社 展 ,并且 为 了寻求商 品 的销 售市 场 ,美 国需 要 与 出 口目的 国成 为朋友 。 会 福 利 开 支 ,从 1 9 5 2年 占 国 民 收 入 的 5 . 3 % ,到 以遏 制苏联 势力 扩张 ,加强 对外 经济 政策 成为 1 9 6 0年下 降到 了 4 . 3 %。 l 3 I 通 过减少 社会福 利支 出 等方式 ,保证 财政 收支平 衡 ,保 障美 国各项 事 业 的 了艾 森豪 威尔 政府 主要 的经济思 想 。在这 种思 想 的 指导下 ,其进 一步 加紧 了 同苏 联对第 三世 界 国家 的 均衡发展 ,避免 造成通货 膨胀 。 争 夺 ,加强 了对外 援助 。是第 三世 界 国家成 为 了继 与对 内经济 政策 相 比 ,在对外 经济方 面 ,艾森 豪威 尔政 府则显 得更 为积极 。艾森 豪威 尔认 为 ,来 欧洲之后 ,美 国对外经 济政策 的另一个 重点 。 自苏 联方 面 的经济攻 势 ,已经对美 国的势力形 成 了 二 、对 第三世 界国 家经济援 助政 策 挤 压 ,尤 其是在 亚非拉 地 区 。通过 对第 三世 界 国家 进 行经济 上 的援 助 ,使其影 响力得 到 了提升 。苏联 上世纪 5 0年代 ,苏联 对 于 亚非 国家 的 经济 援 在 经 济 援 助 的 同 时 ,提 出 了反 帝 和 民族 解 放 的 口 助E t 益增 强 ,美 国国 内对 于第三 世界 国家 的关 注度 号 ,其援 助对 象主要 是第 三世界 国家 中有共 产 主义 也 随之 升高 。美 国国 内也 产生 了对第 三世 界 国家经 背 景 的组 织 。但 随 着进 入 5 0年 代 ,赫 鲁 晓 夫执 政 济 援助 的讨论 。其 争论 的焦点关 键 在于 ,美 国对第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杜鲁门主义背景:1.希腊土耳其危机2.英国实力衰落3.美谋求发动对苏冷战内容:1.狭义: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经济军事援助方案2.广义:表明美外交政策转变,开始全世界围堵共产党影响:1. 希土革命被镇压2. 希土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3. 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美苏同盟正式破裂艾森豪威尔1.外交:㈠(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在中东真空,抢占中间地带㈡对那些“被人征服”的国家实行解放政策㈢鼓吹和平取胜㈣大力加强中情局的活动与作用2.军事:㈠制订大规模报复战略㈡实行战争边缘政策(主要对中国)㈢进一步建立双边和多边军事集团肯尼迪和平战略:①既加强军事实力,又要利用经济政治工具②重点把“和平演变”放在东欧③鼓吹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铁板一块④叫嚣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竞赛”背景:(1) 必要性:认为美国失去了核优势;与苏争夺亚非拉国家处于下风(2)可能性:苏推出“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与裂痕1.外交战略:㈠寻求与苏对话㈡对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㈢加强对西欧国家的控制㈣借支持民族独立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张2.军事战略:㈠以“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㈡提出“两个半战争”战略思想尼克松主义1.外交战略:⑴1969年7月,尼在关岛演说,提出关岛主义,及“尼克松主义”⑵同年11月,在全国广播电视演说中,明确提出尼克松主义⑶1970年2月,向过会提出咨文,提出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实力谈判伙伴关系2.军事战略:⑴提出“现实威慑战略”⑵以“一个半战争”战略取代“两个半战争”战略⑶推行“分担负担”防卫方针3.实施:⑴1972年2月访华⑵1973年结束越战⑶对苏推行缓和⑷加强改善与西欧日本的关系卡特主义背景: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提出:1980年1月23日,卡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主要内容:美将会用武力维护其在波斯湾利益,阻止苏联南下扩张产生因素:⑴意识到苏联扩张的严重性⑵安抚欧洲盟国⑶适应国内政治气氛变化⑷改变美政府及自己优柔寡断的形象里根基本特征:政策趋向强硬,加强对苏遏制实施政策基础:保守主义,经济形势好转新遏制政策:1.军事:增加军费;准备既打常规战争,又打核战争;放弃“一个半战争”;星球大战计划2.经济上:贸易歧视不提供最惠国待遇;严控高技术产品出口;经济制裁3.第三世界:提出里根主义,抵抗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将苏联的扩张推回去,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式民主4.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对苏攻势5.国际上构筑围堵苏战略防御:中东、中亚、西亚、亚太布什“超越遏制战略”1989年5月,在德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提出。

第四章第二节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外交政策

第四章第二节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外交政策

四、艾森豪威尔主义


为填补英国、法国因侵略埃及战争失败撤出 中东而留下的政治真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 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 东问题的特别咨文。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 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 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 助和合作计划”。 美国国会后来授权总统两年内动用4亿美元援 助中东国家,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 武装侵略”。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 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1957/11961/1,共和党) 一、解放战略 二、大规模报复战略 三、多米诺骨牌理论 四、艾森豪威尔主义 五、新日美安全条约 六、艾森豪威尔时期建立的其他军事联盟
一、解放战略


由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认为 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是消极被动的战略, “解放”战略则是主动进攻的战略。他强调必 须记住社会主义国家 “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 题”,利用一切机会实现解放,解放并不排除 用战争以外的方法,即“和平的方法”来进行。 解放战略既适用于和平状态,也适用于有限战 争和全面战争,即开展全面的政治斗争;必要 时进行辅助性军事行动和准军事行;进行战争 准备。杜勒斯的解放战略,成为艾森豪威尔的 竞选旗帜和外交指导思想,但它并没有使社会 主义国家的人民得到“解放”,后来被肯尼迪 的和平战略取。
三、多米诺骨牌理论

越共领导下的统一的 前景。美国深为忧虑。 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 总统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东南亚“任 何一个国家的丧失”最终都将导致整个东南亚 的丧失,然后是印度和日本的丧失,最后将 “危及欧洲的稳定与安全”。 1954年9月,美国纠集英、法、澳、新、菲、泰 和巴基斯坦在马尼拉签订了所谓的《东南亚集 体防务条约》,并公然地把柬埔寨、老挝和南 越也划入其保护圈之内。此后,美国扶持南越 的吴庭艳政权,对抗北越。

最新-艾森豪威尔1 精品

最新-艾森豪威尔1 精品

艾森豪威尔篇一: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外交政策从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为了使白宫办公厅成为有效的总统行政机构,艾森豪威尔仿参谋长制度而设办公厅主任。

艾森豪威尔在任内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继续奉行冷战政策“新面貌”战略。

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

在军事上,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1.“新面貌”战略1952年11月,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以批评民主党外交政策无力、承诺尽快结束朝鲜战争赢得大选。

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

文件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行动方案。

这套行动方案包含五大要素。

服从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遏制效果的总目标施的共同安全计划,通过双边和多边军事同盟条约,将盟国纳入美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之下,构筑起对苏联、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最终达到威慑苏中的目的。

第三,心理战。

最典型的心理战是杜勒斯在东欧推行的“解放战略”,即和平演变战略。

“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由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认为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是消极被动的战略,“解放”战略则是主动进攻的战略。

他强调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实现解放,解放并不排除用战争以外的方法,即“和平的方法”来进行。

5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又根据斯大林逝世和赫鲁晓夫掌权后出现的新形势,提出对苏联东欧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他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要“从几十年和几代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

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政策调整的动因

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政策调整的动因

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政策调整的动因对外援助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美国是战后对外援助最早和最多的国家。

对外援助政策已经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美国推行对外政策、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美国的外援政策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政府任期,美国对外援助的类型、项目构成、地理分布、附加条件等等都有所不同。

目前,人们对于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的了解并不多。

随着艾森豪威尔时期档案的解密开放,我们有机会更真实、更深刻地去探究其政策出台的背景、过程及其变化,尤其是在弗兰西斯·福山提出要“重视历史”以及冷战国际关系学日益发展的当下。

本文试从国际关系的视角,选取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对外援助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美国在冷战对峙的高峰阶段,采取怎样的外援政策,效果如何,外援又是怎样适应美国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为何调整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试图从结果和过程看原因,从对外援助政策在冷战中的运用,来探讨美国实行对外援助政策的动机,检验博弈理论中的安全困境问题。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从外援概念的厘定以及美国外援的类型等方面概述了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外援助,综述了国内外对冷战期间,特别是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项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考察了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1953—1957年)外援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杜鲁门政府相比,外援规模大幅削减,形式上仍以军事援助为主;第三部分考察了艾森豪威尔第二届政府(1957—1961年)外援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第一届政府相比,从以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援助为主;第四部分从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以及总统个人因素三个层面出发,深入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外援助政策调整的动因;第五部分结语,得出艾森豪威尔政府外援政策调整的根本性因素,是为了维护并实现冷战期间美国的国家利益,无论哪种形式的外援都附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战争边缘”政策的历史命运

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战争边缘”政策的历史命运

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战争边缘”政策的历史命运“战争边缘”政策,按照其发明者杜勒斯所说就是:到达战争“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是一种“必要的艺术”。

“如果你不能够掌握这种艺术,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卷入战争,如果你企图从那里跑开,如果你害怕走到边缘上,你就失败了”。

这一政策,总体上说是美国对华外交处于夹缝中而迫不得已的选择。

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后,既不愿限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利益,又必须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既要遏制新中国,又不能不分轻重完全以军事行动应对中国共产党所有的“侵略”“扩张”活动。

这样一来,以军事遏制威慑、非军事政治遏制和经济遏制为内容,集讹诈、克制于一身的“战争边缘”政策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主要的对华政策,并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台海危机和对华贸易禁运中得到了实践。

但是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失败的。

对这一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美国的“遏制”、霸权主义政策,也有助于理解中美关系在这一阶段的僵局状况。

鉴于“战争边缘”政策以上的研究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政策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分析其提出、推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之进行评论。

论文共分引言、正文、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

引言部分就“战争边缘”政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问题作一必要的介绍。

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美国的外交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门罗主义外交:自182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再实行,其具体内容为不干涉任何欧洲国家内政,对欧洲所有内部事务保持完全中立的态度,尽可能地减少对欧洲国家的亚洲和非洲殖民地之间的干涉,但寻找可能的欧洲国家剩余的未开发的殖民地并进行殖民,但坚决地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尽可能的拉拢在美洲的其他国家作为盟友。

2.杜鲁门主义:自1947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它的实施基本上标志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正式开始,其主要内容为坚决地支持一切愿意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抗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经济上的贷款,军事上的科技和军事基地方面的支援等等。

为了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美国应该主动地、尽可能地干涉欧洲国家内政,让欧洲成为冷战的前线。

3.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目的与杜鲁门主义类似,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但艾森豪威尔主义根据的是1958年的美国国情,当时欧洲的冷战对抗局势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而欧洲成为了冷战的前线之一,艾森豪威尔主义包括尽可能拉拢中东的盟友,在苏联的外交触及到这一真空地区之前掌控这一地区,以便在未来与苏联对抗。

4.和平战略:在1962年左右开始实行的美国外交政策,即和平的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垒,对垒的方式并不是在军事上进行,而是在经济和科技等多个方面进行。

随着时间的发展,美国渐渐地意识到了冷战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解决的,而是场长期的战争,因此不断制造紧张感,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会使美国自身利益受损,而和平的军事竞赛反而更能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和平竞赛的外交核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定的外交关系,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但同时与之竞赛。

在此期间要尽可能的拉拢摇摆不定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应尽可能的避免将美国自身卷入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相类似的区域热战之中。

5.尼克松主义:1970年开始实行的美国外交政策,美国不再将冷战作为所有外交政策的唯一核心考虑因素,美国有必要减少过多的干涉他国内政,也应该减少自身承担的资本主义世界之中的国际责任,除非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中立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武装冲突,否则美国应该尽可能的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与之进行贸易,互利互惠,。

艾森豪威尔和平的捍卫者

艾森豪威尔和平的捍卫者

艾森豪威尔和平的捍卫者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盟军最高统帅,并在战后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以其对和平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行动而闻名,他致力于维护国家间的和平与稳定,成为和平的捍卫者。

首先,艾森豪威尔以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领导表现而崭露头角。

当时,他作为盟军最高统帅,带领盟军在欧洲战场迎击纳粹德国的入侵。

艾森豪威尔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与盟军指挥官们紧密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成功的战略和战术。

他能够理智地分析战场形势,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在诸多重要战役中,如诺曼底登陆和阿登战役,艾森豪威尔的智慧和勇气被充分展现。

他的出色指挥使得盟军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并确保了和平的到来。

除了在军事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外,艾森豪威尔在战后的政治生涯中继续致力于和平事业。

他于1953年就任美国总统,期间积极倡导国际和平与合作。

尤其是他提出的“互惠安全承诺”政策,通过与国际社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艾森豪威尔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结束朝鲜战争、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等等。

他的政策使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和平角色。

此外,艾森豪威尔在国内也致力于维护和平与公正。

他领导了一场为期八年的经济繁荣,将美国的内部问题纳入关注范围,如社会福利、公民权益等。

艾森豪威尔坚信只有国内的和平与稳定才能为国际和平做出贡献,他通过制定一系列内政政策来增强国家内部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总之,艾森豪威尔是一位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通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战略指挥,以及在战后的政治生涯中的积极推动和平事业,他成为了和平的捍卫者。

艾森豪威尔的努力为世界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局势,并使得各国关系更加和睦。

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和平经验和启示,在我们追求和平与稳定的道路上树立了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为了使白宫办公厅成为有效的总统行政机构,艾森豪威尔仿参谋长制度而设办公厅主任。

艾森豪威尔在任内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继续奉行冷战政策“新面貌”战略。

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

在军事上,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1.“新面貌”战略1952年11月,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以批评民主
党外交政策无力、承诺尽快结束朝鲜战争赢得大选。

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

文件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行动方案。

这套行动方案包含五大要素。

服从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遏制效果的总目标
施的共同安全计划,通过双边和多边军事同盟条约,将盟国纳入美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之下,构筑起对苏联、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最终达到威慑苏中的目的。

第三,心理战。

最典型的心理战是杜勒斯在东欧推行的“解放战略”,即和平演变战略。

“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由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认为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是消极被动的战略,“解放”战略则是主动进攻的战略。

他强调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实现解放,解放并不排除用战争以外的方法,即“和平的方法”来进行。

50 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又根据斯大林逝世和赫鲁晓夫掌权后出现的新形势,提出对苏联东欧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他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要“从几十年和几代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他提出实行“大规模的人民对人民的交往计划”,企图通过人员交往,进行渗透,努力争取新的一代,以达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的。

第四,“隐蔽行动”。

隐蔽行动的目的是“损害苏联与共产党中国的关系,增加苏联对卫星国控制的困难,阻止苏联集团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增长”
第五,谈判策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先后与苏联举行了三次最高级会议和五次外长
会议, 1959 年他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开始了美苏又争夺又想搞缓和的新局面。

“戴维营会谈”开创了冷战年代及以后的日子里美苏首脑会晤的先例。

“多米诺骨牌理论”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统治,
越南面临可能实现由越共领导下的统一的前景。

美国深为忧虑。

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的丧失”最终都将导致整个东南亚的丧失,然后是印度和日本的丧失,最后将“危及欧洲的稳定与安全”。

1954年9月,美国纠集英、法、澳、新、菲、泰和巴基斯坦在马尼拉签订了所谓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艾森豪威尔主义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纲领。

又称杜勒斯-艾森
豪威尔主义。

为填补英国、法国因侵略埃及战争失败撤出中东而留下的政治真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

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

美国国会后来授权总统两年内动用4亿美元援助中东国家,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