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娥海量阅读三部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

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这样的阅读,要点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我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这样做能行吗?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我的回答是:行。非但行,而且做起来并不难。非但不难,而且会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愉悦。我真的要感谢“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我和孩子们共同走上了一条语文幸福之路。

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

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喜欢,我也因此一举两得。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到了9月底,我班58个学生中有34个认识了这本小册中的300多个生字词。这34个学生或是上学前认识一部分汉字的,或是精力很集中的那种“听话”孩子。剩下的24个学生虽然不会认读儿

歌下面的生字,但课堂上,他们用手指着儿歌念了一遍又一遍,对字形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印象,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一年级的课文阅读、识字和写字不是同步进行的:阅读先行,开始是一节一课,渐渐地加快速度,一节两课,写字则是两节一课。

怎么阅读?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读,我则在教室里巡视,看到谁能合上书背诵,便俯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课文题目旁盖上“印章”表示通过。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再背下一篇。在背诵上,专家说的确实没错,一年级的孩子个个是天才,没有一个落下。第一册用了两个月,第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背诵。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和写字三项任务中,阅读是最容易的。

再说识字。课本之外的书,我只要求阅读,不要求识字。但对课本上的生字,我就要“强迫”孩子们认识了。看到一则资料说学习汉字的最佳时期是3~5岁,我深以为然,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认字相当困难的学生。对待这些孩子,得拿出点儿耐心,我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渗透些“字理”知识,帮助他们记忆。到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生字学习就顺利多了。一个月的时间,全班学生都认会了课文中出现的所有生字,无一例外。这就是大量阅读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最后说说写字。一年级孩子小,不适合进行长时间书写,所以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轻“负担”。比如,只让孩子照着课本抄汉字,而不是组词。这样,作业中的错误只有“错字”,而没有“别字”,提高了学生写、老师批的速度。至于组词,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把生词打印到一页纸上,用厚纸印成红色字帖,学生蒙上薄纸兴致勃勃地大描特描。

3.借助注音读物突破识字量。

我用三个多星期就教完拼音。说实话,部分学生拼读得并不熟练,我印发给学生一张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我们最初读的注音读本是《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然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有许多儿歌,我就地取材,把它们编成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一年级下学期则开始阅读小故事。整个一年级,我领着孩子读了近一千首儿歌,加上小故事,仅此一项的阅读量就在20万字左右。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字,我把每一本读物中的生字生词打印出来。当然这些字换了语言环境孩子们可能又不认识了,这暂且不管,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逐渐巩固。关键是让每一个第一次借助拼音“自学”的孩子都得到了初战告捷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