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⑶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106μm ;1m=109nm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二、时间的测量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四、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
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五、速度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Ⅰ: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⑷计算公式: 变形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2.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 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 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替代法。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更精密的仪器。
7.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 ),小时(h );1min=60s;1h=60min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本文档是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章:机械的基本概念- 机械是指利用物体的力和运动进行能量转化和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
- 力有大小和方向,用矢量表示,单位是牛顿。
-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 加速度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合力为零。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章:机械运动的描述- 位移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变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与路径无关。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平均加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图线是一条直线。
- 物体匀加速度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图线是一条抛物线。
第三章:重力与压强-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重力的作用方向是向下的,符号为负。
- 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压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和受力面积成正比。
- 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scal)。
第四章:浮力与飞行-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上向力,大小等于排除所占的液体或气体体积。
- 物体完全或部分浸没时浮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 飞行是物体在空气中受到浮力的支持而保持在空中的运动状态。
- 机翼形状和空气动力特性是飞行器飞行的基本要素。
第五章:电的基本概念- 电是物质带电后产生的现象。
- 带电物体之间存在电力相互作用。
- 电荷是电的基本物理量,单位是库仑(Coulomb)。
- 电荷守恒定律: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 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单位是安培(Ampere)。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一册是打牢基础的好工具,整理者有十年经验,倾心整理。
以下是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机械运动三、速度四、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章介绍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在第二节中,我们讨论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在第三节中,我们研究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第四节中,我们介绍了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我们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
我们还研究了声音的特性,例如音调和音量。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波长越短,声音越高。
此外,声音还具有传播速度、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特性。
改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高频率的声音更尖锐,大振幅的声音更响亮,短波长的声音更高。
此外,声音还有传播速度、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特性。
三、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如通讯、音乐、语言、报警等。
人们利用声音的特性,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设备,如扩音器、录音机、电话、雷达等。
改写: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通讯、音乐、语言、报警等。
人们利用声音的特性,发明了各种设备,如扩音器、录音机、电话、雷达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是一种有害的声音,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听力损失、心理压力增加等。
为了控制噪声,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隔音、降噪等。
改写:噪声是一种有害的声音,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听力损失、心理压力增加等。
为了控制噪声,人们采取了隔音、降噪等措施。
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温度是衡量物体热量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当物体受到热量作用时,温度会升高;反之,当物体失去热量时,温度会降低。
改写:温度是衡量物体热量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最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最新版)1、有趣有用的物理①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②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例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从电灯和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到电子计算机都要用电。
③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胜枚举。
汽车、火车、飞机,电灯、电话电视,X光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怎样学习物理①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
②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
③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④学习物理,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甚至是异想天开的猜想:要善于动手,只有实践,才能证明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也才能最终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G.Galilei,1564-1642) 是物理学的伟大先驱。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尺、钟表、温度计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或工具。
一、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直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等),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其中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运动图表的解读与绘制二、力的作用-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性质、力的单位-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关系、质量的概念与衡量-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与特点三、力的效果- 物体的平衡:平衡的条件、平衡力的合成- 物体的斜面运动:斜面的特点与力的分解- 物体的自由下落:重力的概念与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四、力的工作- 功的概念与计算:功的性质、功的单位-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计算-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的能量守恒五、简单机械- 机械的分类:杠杆、轮轴、滑轮等- 原理与应用:杠杆原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六、电的基本概念- 电荷的概念与性质:正电荷、负电荷、元电荷- 电流的概念与计量:电流的定义、电流的计量单位- 电阻的概念与计量:电阻的定义、电阻的计量单位七、电路基础-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电器- 串联与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计算- 欧姆定律: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八、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与消失:摩擦、接触、感应三种方式- 静电的有关现象:电荷的相互吸引和排斥、静电的运动和放电九、影响电阻的因素- 电阻与电线的关系:导线材料、导线截面积、导线长度-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电阻温度系数的概念与计算十、电能的转化与利用- 电能的转化:发电方式与原理- 电能的利用:电灯、电热器材、电动机等十一、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镜面反射:入射角、反射角的关系- 折射定律:折射角、入射角、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十二、光的色散与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特点与成像方式十三、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振动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方式:机械波、纵波、横波-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十四、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音调: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音量:振幅与音量的关系- 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十五、物体的状态变化-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凝固、熔化、汽化、冷凝等- 物质的热膨胀:热胀冷缩的原理与应用十六、热量与能量- 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能量与功的关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功的计算及单位十七、能源的利用与保护- 能源的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关键在于“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用于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会有所不同。
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 km/h;1 km/h=1/3.6 m/s。
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要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会停止,这说明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停止了。
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够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完整版)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知
识点总结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um),纳米(nm)。
⑶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μm;
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
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
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3、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
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⑷计算公式:变形(v=s/t) 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⑹换算:1m/s=3.6km/h 。
如: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
A B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3、常识:人步行1.1m/s ,自行车
5m/s ,大型喷气客机900Km/h ,客运火车140Km/h,光速3x108m/s ,声速340m/s
六、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注意事项:将斜面放的平一些,使小车运动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测量时间;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
运动的物体速度v 是个恒量
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v s = t s v
= v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