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卷二试卷分析
2016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分析

2016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分析作者:韩玉玲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9期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试题是教学的风向标,作为高三教师,我们更应关注高考考题,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思路,依稀找到未来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们发现2016年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命题凸显创新能力,着眼考生语文素养。
试题基本保持了近年来形成的试卷结构,在题型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在能力要求的考查上渐进提高,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
试题依然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包含论述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六道大题。
一、现代文阅读这道大题为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在题干的表述上,第1、2小题与去年的题目完全一致,第3小题题干的表述略有不同,由以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选项来看,论述文阅读侧重考查考生对逻辑关系的把握,这跟高中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况密切相关。
这三道题分别考查了信息等值转换、信息压缩转换、信息阐述性转换,难度较大,体现了汉语言内涵丰富,区分细微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这道大题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部分构成。
(一)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择的依然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明史·陈登云传》,体现考纲考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
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
从题型看,依然与去年考查点保持一致,即考查了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对内容的概括、分析与翻译。
考查文字覆盖全面,考查效能高。
断句题。
延续了前两年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
从今年选项的设置来看,干扰项增加,命题难度加大。
古代文化常识题。
从选项的设置来看,考查的是政治领域的术语,如“中宫”、“陛下”、“吏部”、“移疾”。
2016年高考全国2卷英语分析

2016年全国高考英语2卷分析荣昌安富中学:周光先2016年全国卷II英语试卷,稳中有变,难度适中,全面科学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阅读理解从文体上来看,一篇广告,一篇说明文,两篇记叙文;考查内容全面,其中以细节理解的考查为主,但是推理判断题比重有所增加,主旨大意题、词义猜测题也均有涉及。
其中A篇考察广告类4道题全是细节理解题,B篇考察记叙文,两个推断题,一个词义猜测C篇考察说明文,1个目的意图题,1个代词指代题,1个推理判断题,1个标题概括题D篇记叙文阅读3道细节题。
七选五属于说明文考查,是最常见的设空在段首的方法,通常是段落主题句。
认真阅读后文内容,根据段落一致性原则,查找同义词或其他相关的词,推断出主题句。
七选五重在考查上下文衔接识别。
如何识别正确的生活知识,给出一些建议,这样的话题考生得心应手,因此七选五的常规选项筛选和辨析技巧都能派上用场。
二、完形填空属于夹叙夹议类文章、而且很好地体现出重在考查语篇理解能力,且不在情节上、词汇考查大做文章的趋势。
其中对于语篇的上下文复现考查非常之多,有一半左右的答案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
如,根据第一段的描述,以及26空后“only by phone”可知本文介绍的是电话,人们可以通过电话了解你。
语篇复现的信息包括原词复现、同义词和反义词复现、上义词和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和代词复现等。
语篇中有词汇和结构同现的现象,如与语篇话题相关、意义相关的词汇同时出现,结构同现,同义同现,修饰同现,因果同现等。
因此,利用上下文寻找解题信息,确定正确答案。
三、语法填空题本文属于说明文。
在语法填空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词性转换题。
如本文的,横线前面有介词of,横线上要使用名词achievement作为of的宾语。
,在英语副词通常做状语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形容词通常在句中做定语或表语修饰名词。
所以本句中使用副词regularly做状语修饰动词take short breaks。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卷2高考试卷分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卷2高考试卷分析》摘要:crowded with customers at meal times,that the key to his success is honest,that our business will grow steady.等地方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卷2高考试卷分析2016年高考大幕已落下,作为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高考结果外,应更多地去探究废除分省独立命题高考多年后,回归使用的全国卷会给今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指导作用, 才能更好地帮助今后的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成功。
就今年英语高考试卷第II部分的考试内容,笔者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试题的转换形式能应对多年的安徽独立命题,试题中有不同于全国卷的题型。
我省师生都熟悉了卷II中“任务型读写”题型的解题方式,尤其对于复读生来说,若将既定的思维高效地转变过来,必定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可喜的是在2016年全国卷II中没有设置使考生摸不着头脑的“怪题、难题”,考生可以将以前长期练成的“单项选择”技能嫁接到现在的“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中。
因为这三种题型的考察知识近似,只要考生的“语法知识”掌握牢固,仍会得到应有的考试效果。
2. 试卷的难易程度能驾驭 2016年全国高考英语第II卷中占分值比1/3的“语法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题型从多角度考察考生的语言运用(写作)能力,肯定有一定的应试难度。
高考后,笔者认真分析了这部分试题的难易程度,并与身边的一些考生交流,共识是:“语法填空”虽没有“单项选择”那样提笔轻便,但它们的检测方向一样,得分率或许还要高些。
考生反映…in the mid-1980s, 65 I was the first Western TV reporter 66 (permit)…will include 67 (introduce)…等处有困惑,仔细思考,还是语言功底问题;…while one is being bottle-fed, 70 other is…出现错误则是因审题不清所致,原因是上文中有I held a lively three-month-old twin that…提示。
2016年高考全国2卷试题分析与近3年试题对比

2016年高考全国2卷试题分析与近代3年试题对比
一.风格特点
(一)选择题
1.图表题1道。
近3年都是1道
2.无纯或明显的史学理论和文化素养题。
近代3年都没有出现
3.绝大部分为复式考查,而且基本都是隐性复式考查。
4.材料试题选用的材料简短、阅读障碍少。
材料以间接引用并整理为主,基本没有直接引用全段原文的题目。
5.设问灵活,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思维过程及方法,能力层次要求高,整体难度高于之前的地方卷。
6.与全国1卷相比,难度略有降低。
表现在设问的开放度上和选项的组织干扰上。
(二)非选择题
1.必做部分:一道常规题,一道论述类题目。
40题材料阅读量近3年在不断下降;设问方面:近两年都没有评析类的设置,更加注重对历史的再现能力的考查,如,设问改为“说明”。
41题材近四年都出现图表类材料,并且延续了开放性问题,设问更为灵活。
2.选修部分:选修一、四仍是教材之外的素材
近两年都是一则材料呈现,设问总数也在减少,且多为连续性的设问,难度大为下降。
二、今年试题精华
选择题设问直接、明确,但考查灵活;无逆向或组合题;无明显的史学理论素养考查。
非选择题必做部分T40主题明确,侧重提取信息个概括组织能力。
T41要求有较强的识图表能力和必要的知识储备,以全视野分析为主、答案开放,侧重描述、阐释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牵引运用能力。
选做部分T45、48以《考试说明》外素材切入,设问简洁,突出理解概述能力。
另外,试卷整体侧重对必修2与中国史部分的考查。
2016全国II(甲)卷对比分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对比分析一、近三年考点对比1.图一2.图二3.图三三、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命题特点1.论述类文章阅读近年高考全国Ⅱ卷论述类文章在选材上基本上都是文艺论文与史学论文。
2014年,全国Ⅱ卷是史学论文;2015年,全国Ⅱ卷是文艺论文;2016年,全国Ⅱ卷是文艺论文。
综观近年全国卷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的逻辑仍是考查的难点,整体阅读难度不大。
2.文言文阅读选材上,二十四史材料仍然是固定考点,2016年全国Ⅱ卷选了《明史》。
文言文阅读题型没有变化,在难度上与2015年基本持平。
3.古诗词阅读选材上,2016年全国Ⅱ卷仍然选了唐诗。
难度有所提高,本次选取了杜甫的一首题画诗,是杜甫七言古体中节选的四句。
题型上也稍有变化,没有继续考思想情感,而是考了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这一考点与去年是一致的。
4.名篇名句默写2016年全国Ⅱ卷仍然延续2015年的形式,即给出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5.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上,2016年全国Ⅱ卷仍然选的是小说,但今年有所不同的是选用了外国小说,一反往年只选中国小说的特点。
题型上基本没变,考点延续去年的小说类文章的考查方式,人物题仍是重头戏。
探究题上由于选的是外国小说,也就没有继续去年的比较探究。
6.实用类文本阅读2016年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仍是人物传记。
2015年全国Ⅱ卷《将军赋采薇》,文本是从五篇不同的文章中节选、删减组成的,文本本身也属于“非连续性”文本。
2016年全国Ⅱ卷用了连续性文本。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上没有变化,难度上比去年有所下降。
7.语言文字运用2016年全国Ⅱ卷语言文字应用题难度变大,题型稍有变化,其中成语题变为6个,3正确,3错误;6个成语多为不常见的,难度有所提高。
2016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分析及备考反思

2016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分析及备考反思一、试卷分析:2016高考2卷总体特征全局稳定,适当创新,注重传承,回归语文本真考查素养。
2016年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年份,是对2017高考全面改革的充分准备。
作为教育部命制的高考全国语文2卷,在试卷形式上,保持了整体稳定,在稳定形式,略升难度的基础上凸显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
全国Ⅱ卷,六道大题,18道小题,总分150分,题型和分值分配和2010年以来的试题保持相对一致,呈现出平稳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创新,这样的试题命制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同时不失稳中求变的特质。
1、“传承”一方面体现于试卷的构成,主要题型、考查能力点等方面,与前两年基保持一致。
例如阅读题型和往年保持一致论述类文本节选自格非的《塞壬的歌声》探讨了“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古文阅读选了《明史》的《陈登云传》,小说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迈尔尼的名作,人物传记是有着文学情怀和功底的数学家吴文俊的传记,作文是关于语文素养的新材料题型作文。
整体看来,这套试题可谓是“本真语文,本真试题,注重能力”。
考生需要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语文修养,方能取得较好成绩。
另一方面命题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突出时代精神,紧贴时事热点,传播正能量。
如全国Ⅱ卷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密切,联系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要求学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材料中的“三条语文学习途径”,阐述看法和理由。
考查的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试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非常贴近,将学生语文学习与终身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结合起来考查,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大,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又能有效地考量到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新:全国2卷变化最大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择题:一个是成语正误识别,增加为六个句子,识别句中成语使用正误(跟前两年近义成语填空不同,回归到旧模式增加考查量)另一个是15小题,变以往的选用句式为语段关联词使用考查(该题是创新也是传承,2004全国高考试题中就有虚词或关联词填空近十年也散见于其他省份命题当中);第三,诗歌文本的选择与以往也不同,节选了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是名家名篇的节选,但与教材所学杜甫诗歌风格完全不同,对考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力的。
2016年全国2卷化学分析

2016年高考全国卷2化学(理综)分析报告第一部分:试卷总评2016年高考全国卷2化学,考题内容偏重与课本的联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同时强化主干知识和知识点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以科学素养立意,注重学科综合能力考查。
选择题侧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弱化电离平衡,主观题中没有复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弱化计算,选考中没有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难度低于全国1卷。
一、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2016年全国2卷化学试题发挥道德教化功能,突出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对学生社会责任和爱国教育的教育,体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考试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细目如下:二、展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2016年全国2卷化学试题在命制过程中联系实际,创设化学应用情景,内容新颖、生动活泼,突出学以致用,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
具体见表:题号知识的应用价值11 海水电池26 联氨用作火箭燃料,处理高压锅炉水中的氧防止锅炉腐蚀27 丙烯腈用作化工原料36 双氧水用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37 白铜曾用作造币材料,制作仿银饰品38 氰基丙烯酸酯是一种胶黏剂这些试题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考查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宣扬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展现化学科学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强化了各模块间的融合2016年全国2卷理综化学试题打破教材编写时各模块之间的界限,基于某种特定的、内在的联系,强化各模块知识的融汇和整合,体现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细目如表所示:如第28题,命题人以必修1的“铁盐和亚铁盐”为起点,不断变换设问的角度和高度,涉及必修2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选修4在“金属的电化学保护”一栏中提及的Fe2+的检验、选修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一节中列举的Fe3+的催化性,选修4“盐类的水解”所催生出的Fe3+水解平衡的移动知识,还原了铁盐和亚铁盐的真实的面目,使碎片化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使物质的性质从理论和应用等多维度进行审视和研究,强化了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考查。
2016高考语文题解析(全国II卷)

2016高考语文题解析(全国II卷)高一语文备课组李晓春社科类阅读题:本题难度系数不大,相对而言,第二题的模糊性稍强,题干在预设时区别度不大,可能会造成一些干扰。
第1题的答案为B,原文对照文本在第二段第一句,错误类型属于无中生有,“本质差异”是关键性错误。
第2题的答案是C,原文对照文本在最后一段,根据文意,现代小说其实更注重于讲故事的技巧和方式,“不太注重”显然是误判,错误类型属于曲解文意。
第3题的答案是B,原文对照文本仍在最后一段,根据文意,现代小说剥离于传统小说讲故事的模式,那么就必将更加注重虚构,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移到故事之外”,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发现故事背后的附加信息,虚构其实更加重要。
关键错误处是“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仍是一个曲解文意的错误。
文言文阅读:本次所选仍为人物传记,与往年无二,难度上讲,平易持稳,没有大变化,但个别词语的翻译确有难度,比如“龃龉”“曩”“移疾”。
第4题的答案为C,文言断句若非选择题,难度相当大,可这是一道选择题,使用排除法,当能很快圈定答案。
关键点在“且、曩、用以”这些连接性词语的提示上。
第5题的答案是D,这个题的关键判断在“移疾”上,移疾本是官员以生病为理由要求辞官的固定说辞,在这里说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理由不充分。
上文中只提及他早该被提拔做京都大员,但却屡次被搁置。
说“不得不请求退职”就有些勉强了,在文中也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他受到权臣诋毁。
第6题的答案是D,这个比较简单,因为文中说副使崔应麟拿百姓所食之雁粪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看了之后,将雁粪呈给朝廷,朝廷才赈灾的。
第7题:第一句关键在“龃龉”上,如果能翻译出这个词语,就没有啥难度,“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的意思是:“这中间难道没有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吗,主要是因为周围的人对他们抵触、排挤,使得大多数正直之人无法安身而已。
”第二句没有多少难度,应当可以完整翻译出来: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居然吃在湖边捡拾的雁粪,便将雁粪装入袋中交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立刻报送给了朝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导等。
2016年选做题延续2015年选做题的形式,从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判断入手,难度不是太大。
三、整体趋势分析
1、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保持试题稳定
近四年高考全国理综Ⅱ卷化学试题突出了对中学化学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的知识均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突出所考查范围的主干知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
试题虽然在解答思路和思维层次上要求较高,但知识均源于课本,试题的落脚点比较基础,即高起点低落点。
纵观近三年的试题变化,物质的分离、提纯;同分异构体;元素位、构、性关系;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包括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考点几乎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
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能力要求,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命题原则。
2、突出对能力的考查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主要体现在能力考查上,为了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近四年高考试题在能力测试方面突出下列特色:
(1)注重计算能力的考查
近四年高考全国理综卷化学试题均对考生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相对而言,2016年试题对计算稍有所下降,命题时没有刻意设计一些“玩味”计算,体现基本化学计算思想和化学计算的实用价值。
(2)注重考查考生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中学化学中很多材料和事实都可以通过图表信息呈现,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溶解度、酸碱中和滴定中的pH等。
图象和表格中含有大量的信息,信息中有的是隐性的,考生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才
能发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2016年亦是如此。
(3)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考生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此都有加强,如果考生不能根据试题提供信息对题中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发散联想基本知识点,对该问就不能做到准确解答。
四、教学启示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广度。
在复习过程中,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一些最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上(特别是一轮复习)。
首先是重视课本。
课本是根本,课本不但涵盖了考试全部内容,也包涵着知识的结构关系,将书本知识挖深吃透,精耕细作,灵活迁移,定能胜过各种教辅书。
高考题“理在书内,题在书外”。
其次是在复习过程中重视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能够做到准确提取、灵活应用。
最后是抓好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分析比较,多角度辨析,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在深刻理解和有效应用上下功夫。
2、复习时做到教材整合,方法安排科学
高考备考要做到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
按照概念和理论---无机元素化合物----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形成主线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个单元,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注重化学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
今后的化学复习要注重基础突出教材。
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要注重化学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
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为:
(1)原子结构元素(2)周期律、周期表(3)分子结构、晶体类型(4)热化学方程式(5)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电解质溶液(7)氧化还原原理(8)卤素(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11)碳族元素(12)碱金属(13)镁铝铁(14)同分异构(15)烃及其衍生物(16)糖类、蛋白质、油脂(17)有机合成材料(18)物质的量及计算(19)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20)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21)实验室制法(22)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化学(23)实验设计。
要注重规范、落实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
要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丢;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 C-C 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
4、重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选择题题还是简答题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
多年的高考热点始终是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但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而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另外,要注重化学复习方法,复习要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等方法,训练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也是我们今后化学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内容。
5、精选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高三年级,学生的时间紧、时间短、任务重。
若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会弄得疲惫不堪,苦不堪言,最后收效甚微。
故在教学中,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
精选一些典型的试题,有针对性的让学生练习,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增加有机推断、化学平衡、化学计算如盖斯定律、原电池、电解池等相关问题的训练。
突破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等专题。
尤其注重近三年全国卷Ⅰ、Ⅱ试题的分析与研究,掌握命题规律,突破做题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熟练运用。
6、重视知识的回顾总结。
在复习最后阶段,切不可一味的搞题海战术,而是要对所做错题静下心去研究,分析,结合课本,找准知识的盲点,寻找对一类题的方法梳理与总结。
做到
对所学知识、所做练习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加深理解与记忆,最后在归纳总结,突破重点,形成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