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教学设计公开课
【市公开课】北师版高二年级选修模块8 Unit23 Lesson1 Living in a community教学设计

Layout for a let源自er of complaintpara1 Writing purpose
Neat, beautiful, easy to read
A.Excellent B. Satisfactory C. To be improved
3.Yang Ming hates being called an alcoholic, but it is the fact that people have classified his music as “noise” that upsets him most.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读懂超越字里行间的意思,完成内化过程。
Better to be a neighbour that is near than a brother far off.
In your pursuit of your passions, always be young. In you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lways be grown-up.
What do neighbours complain about?
What's YangMing's reaction and what about his neighbours for his leaving?
Whose side are you on?
设计意图:快速阅读,获取表层信息,然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再深入地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发现新词快、新语法现象在篇章中的使用并即兴模仿既活跃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为语言素材的积累和语言运用做很好的储备。
23梅兰芳蓄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3 梅兰芳蓄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3* 梅兰芳蓄须【教学目标】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3.能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认识梅兰芳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梅兰芳蓄须。
(“蓄"上方是草字头,下面是畜牧的蓄)2.补充资料,了解梅兰芳。
(1)梅兰芳是谁呢?一起看这段视频,看完以后,请你说说对他有什么了解。
(播放视频)(2)交流对梅兰芳的了解。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
梅兰芳主要唱旦角,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热爱京剧表演艺术。
3.学习第1自然段,进一步认识梅兰芳(1)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课文开头是这样介绍梅兰芳的,一起读(第1句话)。
(2)京剧有“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我们知道梅兰芳是演——旦角的,这就是他在《贵妃醉酒》当中的扮相。
师:发现了吗?旦角是戏剧中女性的形象,第2句话谁来读。
(3)但课文的题目却是,一起读——梅兰芳蓄须,“蓄须"的意思就是——留着胡须。
师: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吗?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
(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有几年”指的是哪一段时间?预设:“有几年"指的是1941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段时间。
评:是的,文章所讲的事情就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
(板书:抗日战争期间)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事件。
1.课文围绕梅兰芳蓄须讲了哪几件事?请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读完之后,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师: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按照课文顺序谁来交流?预设1:1937年,日本人占领上海,不断纠缠梅兰芳,梅兰芳藏身租界;后来他远避香港,不再登台。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寓言两则》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1i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动物的成语, 说一说, 让大家共同来分 申 义 和 比 喻 享。 (如:马到成功,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猴年马月) 6.挑战成语。 (展示课件第六屏) (展示课件第七屏) (展示课件第八屏) (三)读一读,想想下面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展示 课件第九屏) (展示课件第十屏)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读文讨论后汇报。 3.那么哪句话讲的就是这段话的意思呢?说说你的理由。 (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 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写的,因为后面的几句话讲的是蝙蝠为 什么能在夜里飞行,也就是具体说科学家揭开了什么秘密。从结 构上看,这段话先概括地说,再具体地说。 ) 4.知道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展示课件第十一 屏) 这样做 是为了达到 用闯关 的游戏增加 学习成语的 趣味性。 义。
5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语文百花园七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课 板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文:语文百花园七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文本是教学活动的载体, 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 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 真正的学习者。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编、写动物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成语、寓言故事。 2.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语海畅游) 设计说明
1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语文百花园七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七,相信在这里,你 会更加了解我们人类的朋友 ---- 动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发 吧! 二、分项训练 (一)汉字真有趣。 (展示课件第三屏) 充分发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女娲、澄澈、灵敏、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准确认读并理解词义。
2. 通过默读、圈划、朗读等方式,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理解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体会女娲的形象特点。
4.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进行推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5. 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古人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展示相关神话故事的图片)(二)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作家、神话学家,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等多部著作,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字词学习1. 教师展示以下词语,学生认读:女娲(wā) 澄澈(chéng chè) 灵敏(mǐn) 莽莽榛榛(m ǎng zhēn) 掺和(chān huo) 气概(gài) 泥潭(tán) 绵延(mián yán)(四)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世界荒凉寂寞,她感到孤独,想要造出人来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
明确在文中,女娲看到天地间缺少生气,觉得寂寞,因此决定创造人类。
女娲造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揉泥成团造人,二是挥藤洒泥造人。
2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动静结合与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了解动静结合与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怀着愉快的心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榕树,(板书榕树)第二次看到了鸟。
(板书:鸟)二、讲授新课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5——9自然段,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呢?教师过渡: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相信每人都有了一定的收获,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们各抒己见。
1、榕树“巨大"(教师板书:巨大)。
找出句子:“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课件出示)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们容易抓住“不可计数"这个词体会到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除此之外,教师引导孩子们重点理解两个“真”,让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只得是确确实实。
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2、榕树“充满活力"(教师板书:充满活力)①“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枝叶多。
特别是“堆"更能说明叶多而密。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师给学生播放榕树叶子的课件,使学生体会到颜色鲜亮,榕树充满了勃勃生机。
描写了榕树的静态美。
教师小结:榕树美,美在它的巨大,美在它的充满生机,美在它枝繁叶茂!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不仅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在赞美神奇的大自然。
3、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作者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这一次他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10——13自然段,寻找答案。
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3.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学习讽刺的手法。
4.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理解作品的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举制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范进中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进就是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典型人物,他中举前后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范进的故事。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约四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腆(tiǎn)作揖(yī)见教(jiào)盘缠(pán chan)心窍(qiào)星宿(xiù)桑梓(zǐ)侥幸(jiǎo)不省人事(xǐng)不由分说(fēn)带挈(qiè)行事(h áng)长亲(zhǎng)报帖(tiě)拙病(zhuō)商酌(zhu ó)锭子(dìng)名讳(huì)绾发(wǎn)倒运(d ǎo)攥紧(zuàn)啐在脸上(cuì)解元(jiè)四、再读课文,梳理情节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能积累“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等文言词语,并能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孟子关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难点: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二、课前导入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知识链接1.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孟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背景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
所以,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的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2.把握朗读节奏。
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写出范进证实自己中举后惊喜过度的激动心情。连用两次“我中了!”揭示出人物内心 的狂喜,也细腻地刻画出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形象地表明范进追求功名富贵已道理神魂颠倒的地步。
(8)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范进道:“晚上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可为欣喜。”(⑩))
明确:语言描写。面对张乡绅虚伪至极的拉拢之词,范进却应答“幸得出老先生门下”,说明范进的心灵在多年 的科考生涯中早已被官场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熏染。
(9)……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描写方法。 1、本文塑造人物众多,其中着墨最多的是谁?小说主人公是谁? 明确:着墨较多的人物:范进、胡屠户 小说主人公:范进。 其余人物都是围绕范进中举而描写的,是为刻画范进而服务的。 2、小说刻画人物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3、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变化?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归纳完成下表。 明确 项目中举前中举后 吃的每日小菜饭,猪油两三回, 饿了两三天,没有早饭米 饿得看不见众乡邻拿蛋、送酒、 背米、捉鸡
(5)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明确:细节描写。这次贺喜有钱有肉,与第一次范进中秀才时送的贺礼形成鲜明对比,可见胡屠户的势利。 (6)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明确:语言描写。“星宿”与上文“文曲星”相照应,此时,范进在胡屠户眼里已由“癞 蛤蟆”变成了“文曲星”,前后反差极大,讽刺意味尽在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学习方法
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特点:面对生物学,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
因此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
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
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自然实际。
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公园、花园、动物园、庭院、路旁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在那里生活,学习有关知识时,到这
些地方去参观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
当学到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2.联系生产实际。
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这些原理时,就要考虑它能帮助解决生产上的什么问题。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3.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
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
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
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
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
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
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