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2)

合集下载

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

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

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下面给大家分享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1伤痕文学(伤痕小说)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

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2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

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2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文化大革命”概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江青、康生等在60年代初期策划批判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与文艺观点,抓了所谓的‚个别问题‛。

1966年初形成并在同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一场文学灾难上升为政治灾难,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

‚文革‛期间,江青等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臹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曲改革成果,封为‚革命样板戏‛。

他们还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等理论。

文艺界变成了专臸主义的一统天下。

50年代、60年代小说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一、历史题材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也取材于解放战争。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培训课件.doc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培训课件.doc

10 级汉语言文学 1 班《现当代文学史Ⅱ》笔记整理:黄东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一、发展大势1、十七年时期(1949——1966)“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2、文革时期(1966——1976)“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民间流传“潜在创作”边缘化的作家和诗人→艾青、牛汉3、新时期文学(1976.10——现在)二、当代文学发展的特征1、从集团利益(阶级)到个人命运2、从理想到现实3、从一统到多元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同时兼及文艺思想的论证2、任务:通过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和作家作品的评价,勾勒出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轮廓,探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中的某些基本规律,为促进我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第一章十七年的文艺思潮运动和创作概况一、建国初的三次批判运动1、关于《武训传》周扬:忽略了革命武装斗争的作用,助长了文艺批评的不良风气。

这实质上关系到如何塑造中国劳动人民的性格和文化心理;关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要以怎样的文化形象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关于《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的唯心论的批判(1)新旧红学:新:考证派(胡适);旧:索引派(蔡元培)蔡元培:《红楼梦》是隐射清朝政治的学说,反帝反封建的旧主义胡适:敲响旧红学的丧钟,开辟新红学的领域俞平伯:打破了索隐派的猜疑现象,将其还原成纯文学作品来分析,探讨其中的隐喻意义。

对《红楼梦》原稿、译稿进行比较分析。

(2)关于批判①概况:②俞平伯的错误:白传说→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流露(个人主义倾向)色空问题(虚无主义)怨而无怒、自然主义作品(未经过艺术加工)[新%&*版版^]③意义:A、他清算了胡适新红学对我国学术领域的映像,捍卫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加强了马列主义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地位;B、他扶植了学术界的新生力量,也为《红楼梦》科学客观地研究扫清了道路,推动了红楼梦研究走上繁荣的道路。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其发展受到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修订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将深入探讨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以及对当代社会和历史的反映和探索。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为主题。

20世纪初,随着民主思潮的兴起,许多作家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社会不平等问题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 正传》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描写,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这些作品让读者意识到社会不公和人类的痛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还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随着新的文化思潮的涌现,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学风格。

例如,魏巍的长篇小说《红旗谱》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以英雄主义精神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另外,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吸引了大量读者,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当代文学也经历了从大众文学向精英文学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且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

例如,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家莫言凭借其小说《红高粱家族》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批判。

一些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重新解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例如,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茶馆》就以中国传统茶馆为背景,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描摹,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社会问题。

总结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历经了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它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为主题,多元化和多样性是其重要特征。

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大众文学向精英文学的转变,并且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回归和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学习当前文学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了从20世纪
末及21世纪初文学家、著作和文学流派,以及当代文学文化发展与变迁有关的各类主题
和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迅速,形成了张爱玲、贾平凹、余华、苏童、钱钟书等文坛一线作家文学主流,并吸纳了爱兰、张嘉佳、袁文凯等年轻一代作家,形成
实力较强的文学团体;兴起了“新派作家”和“今生派作家”等文坛风潮;形成了“大陆
文学”“港台文学”“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新文化运动文学”等文学派别;出现
了一些涉及别样文体、异样表达方式的新人新作;当代文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如“起点小说网”和“微作小说”等新型文学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理论界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自1995年以来,起点小说网就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及普及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学形式也在发展和创新中积极开
拓的新趋势,从而反映了当代文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如今,中国当代文学史正在经历积极变革,在大陆内外形成了呈现出蓬勃多元新风貌
的文学文化场景。

新诗歌革新及文艺理论创新之风等激励作者,更多优秀作品推动中国文
学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继续发展开拓新空间,也激发新的情趣、新的创作冲动、
新的文学观念,进而展现出全新的文学文化景象,更多的文学成就被满足或关注。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0——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0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

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0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0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

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

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

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五六十年代小说题材的等级价值1.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生活2.“重大”性质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私人”生活3.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4.现代的由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其它事实和活动5.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优于“个人”的情感和内在心理刻画五六十年代诗歌新诗“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柯仲平、阮章竞等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被反复阐述和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以及诗的写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的规定。

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普遍的艺术困境“隐失”的诗人1.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2.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的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的困境政治抒情诗出现原因1.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治豪情。

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情,从而反映在诗歌中。

2.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殷夫、艾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经验。

3.以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供模仿的诗歌创作模式。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1.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

这一抒情主人公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

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2.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

3.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创作概貌A充沛的政治激情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富于变化的抒情与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统一;多种诗歌形式的探索创作概貌B政治抒情诗。

代表作《致青年公民》;叙事诗。

如《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步曲》;表现对宇宙、人生认识思考的抒情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

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

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

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
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

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为了使《教程》作为一部通俗浅近的普及性文学史而能被阅读者更好地接受,陈思和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文学理论范畴: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理论、战争文化心理、共名和无名等等,它们使得人们对理解文学的发展、对现有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构成了这部文学史叙述的核心观念。

这里,笔者只就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文学概念——“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潜在写作”
陈思和提出“潜在写作”,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那个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很显然,“潜在写作”概念的提出是与研究者对以往当代文学史单一的性质感到不满、并希望有所改变的预想分
不开的,这种预想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非无凭无据,它是与真实可靠的史料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从文家书》、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等散文,胡风、牛汉、绿原、食指、多多等人的诗歌,以及无名氏的《无名书稿》等小说在“文革”后陆续问世且引起关注,才构成了支撑“潜在写作”的概念及编者的相关预想的资料背景。

对于这些写作年代与发表年代差别较大的作品,文学史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依据作品问世与作家被重新发现的时间来讨论,注重的是其对新时代的意义;将其放在写作的年代来讨论,注重的是文学史发展的复杂性,因为这些在写作的年代难以面世的作家或者与时代风气格格不入,或者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因而不能被自己的时代所接受,因而将其还原到写作的当时进行研究往往能发现被主流遮蔽的暗角与新的潮流的先声,从而发现其生活的时代的文学状况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教程》的编写采取的是第二种思路,其对新的文学资源的吸收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面貌,尤其突出了对传统文学史写作的基本原则的挑战与消解。

2、“民间”的相关概念
《教程》中关于“民间”提出了多个相关的新颖概念,如“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等,这些概念是陈思和在体制下的当代文学国家意识形态之外开掘出的文学研究新领域,强调在表面为一元文化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文学深层结构的多元精神,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域和方法。

陈思和指出,民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不以人为的意志所转移,不以知识分子的描绘为价值的客观存在,即老
百姓的生活;另一个就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民间,它是经过知识分子的思考和选择,通过他们审美形式提炼出来的,这里面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是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用这样一种弱势的文化形态来抗衡无所不在的权力意志,有自觉的,也有不自觉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现实的意义,它只是个美学的观念,无意识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陈思和呼吁文学史家去发现后一种民间,否则,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就必然显得单调,人们也只能对其作出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无法进行审美的理性分析,结果就会失却那个特定时代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这种民间立场可以看做是陈思和对当代文学的基本理解,也是其研究和评论当代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的介入势必带来文学观念的重建,进而引发文学史观念和批评范式的变更。

有论者指出,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一个概念的复活或诞生,即标志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特点、特征、本质的新的把握。

“潜在写作”与“民间”这些批评概念之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其带来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深化,使得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和历史观念去发现和评价既往的文学历史。

一些很有价值的,但在既往文学史观念下很可能被忽略、遗忘的文学现象,在《教程》中被发掘、被强化、被突现出来,它的潜在的意义和价值被廓大和呈现于我们面前。

纵观文学研究的进程基本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新史料的发现,一是对现有材料做出全新的阐释。

通常情况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新史料的发现会诱导新的研究视角、思路的出现,而新的视角与思路常常会引发对以往被遮蔽的暗角的发现。

陈思和《教程》中的“潜在写作”和“民间”两个概念就是对这两个条件的极好诠释,前者注重对新史料的发现,而后者的引进则体现了一种新型理论视角对原有材料的全新解读。

这种文学研究的思路和策略对于我们研究生现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学术创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勿用两者兼得,如若深得其一,我们便能在现当代的文学研究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