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汇总

合集下载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运 条 件 与 泄 漏 处 理
表7.6-8 2- 丁氧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9 1,2 一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表7.6-12 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二甲酰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1 环戊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2 环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4 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8 2-甲基-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0 甲基叔丁基84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32煤焦沥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2煤焦沥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9 1,2,4 一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物理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物理特性表

目录莠灭净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甲基丙烯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镁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铜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间氨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碳酸二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镍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氦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汽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邻氯硝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渣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沥青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7硫酸氢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硬脂酸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高密度聚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0乙腈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1尿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2对甲苯磺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3正戊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4白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5红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6三乙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8叔丁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9邻氨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0异丁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1亚磷酸三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2碳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3三氯化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3草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4五氧化二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5苯磺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6硫酸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7二氯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8顺丁烯二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39一甲胺(无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0丁二酰亚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1氧氯化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2联苯—联苯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4氯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45丙烯腈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6丙烯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7丙烯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8邻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9间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0对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1莠去津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2铝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3二氯化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42,4-二氨基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4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5甲硫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6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7硫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8甲醇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59亚硫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0氟乐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1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2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3氯化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4煤焦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5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6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7正丁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8异丁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69异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0丁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1乙酸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2盐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3三氯化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4硫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5氢氧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二氯化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7碳酸氢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8氢氧化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8氯化铝(无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9氨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0二氧化硫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81三氧化硫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82氯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3氟化硅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4氟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6磷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7氟硅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0硫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1丙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2乙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3N,N-二甲基甲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4环己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5乙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6重铬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7过氧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8硝酸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99氨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0环氧树脂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1硝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2碳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3二氧化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4石油焦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4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5正辛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6异辛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7仲辛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8甲醛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09氧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0炭黑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1正己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2亚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3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4乌洛托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5电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6氟利昂-143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6氟利昂-21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7氟利昂-22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8氟利昂—115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9氟利昂—113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0溴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1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2辛硫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3氰戊菊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4马拉硫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4毒死蜱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5甲基硫菌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6氯氰菊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7三氟氯氰菊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8环烷酸锌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9硫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0四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3四氯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4保险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5过氧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5乙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64-氟苯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7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82—丁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39二氯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0哌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1三氯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2三氧化铬(铬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3氯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4重铬酸钠(红矾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5水合肼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6硫氢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7二硫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8五硫化二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49二溴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0氯溴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1硫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2溴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3磷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4氯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5巯基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6氯乙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7氯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7二氯异氰尿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8乙二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59正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0丙二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1硝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2吡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3 2—甲基吡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43-甲基吡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5乙醛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6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7润滑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8正庚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9均三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70硝酸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71高锰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72氯甲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73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741,2—二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176甲醇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77五氧化二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78氯化溴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179锌粉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179乙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180异丙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181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2磷酸三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32-氨基—5-硝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4乙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5碳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6氯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72-硝基乙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84—硝基乙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89对硝基苯甲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0氯化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1氯乙酸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1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2β—萘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3对硝基苯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42,4-二硝基氯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5 2,4—二硝基苯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6 2,6—二硝基苯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7 3,5—二硝基苯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7溴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8氨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99溴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200氢气的理化性质一览表201噻吩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02四氢呋喃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03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04多聚磷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05氢溴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06氯化亚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07氰化亚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083—氯丙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09邻苯二甲酸酐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10次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11N,N—二甲基甲酰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12三氯氧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13硫酸二甲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14氰化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15氰化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216莠灭净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镁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铜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间氨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碳酸二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镍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氦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邻氯硝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硬脂酸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高密度聚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腈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尿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对甲苯磺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正戊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白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红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叔丁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邻氨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异丁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亚磷酸三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碳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草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五氧化二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苯磺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硫酸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氯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顺丁烯二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一甲胺(无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丁二酰亚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氧氯化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烷磺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联苯—联苯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危 险 化 学 品 常 识

危 险 化 学 品 常 识

危险化学品常识名称、分类及注意事项:(1)过氧化钠别名:双氧化钠,二氧化钠分子式:Na2O2理化性质:米黄色粉末或颗粒,加热后则变为黄色,有吸湿性。

露置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放出氧气。

遇水发生强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及过氧化氢,后者会很快分解成水和氧,并放出大量的热。

本品有较强的腐蚀性和氧化性。

密度2.80(水=1),熔点460℃(分解)。

主要用于医药、印染、漂白及分析试剂。

危险特性:是强氧化剂。

与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能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与水起剧烈反应,产生高温,量大时能发生爆炸。

有较强的腐蚀性。

灭火剂:干砂、干土、干石粉。

禁止用水、二氧化碳、泡沫。

储运注意事项:包装必须完整密封,不得露天存放。

库房要干燥,相对湿度75%以下。

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应严格分开存放,切勿混储混运。

雨天不宜搬运,防止受潮。

搬运时应轻装轻卸,保持包装完整。

泄漏物应搜集于密闭容器,进行处理。

2)过氧化氢溶液(40%以下)别名:双氧水分子式:H2O2理化性质:纯过氧化氢是无色粘稠液体,易分解放出氧气和热量,是强氧化剂。

市售商品一般都是它的水溶液,含量为27.5%、35%二种,密度1.11~1.13(水=1),沸点106~108℃,凝固点-26~-32.8℃,均系无色透明液体。

医用消毒多为3%溶液。

主要用于漂白、医药和分析试剂。

危险特性: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加热到100℃则剧烈分解。

遇铬酸酐、高锰酸钾、金属粉末会起剧烈作用,甚至爆炸。

对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本品触及皮肤会使皮肤发白并感到疼痛,可用水冲洗后涂擦甘油或酒精。

灭火剂:水、雾状水、黄砂、二氧化碳。

(火灾后被抢救下来的双氧水,必须在包装外面用雾状水淋过,才能重新进入仓库,以防包装外面沾有双氧水及有物而重新燃烧起来)。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清洁的库房内,远离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库温不超过30℃。

夏季宜早晚运输。

应与有机物、铬酸酐、高锰酸钾、金属粉末隔离存放。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1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31-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5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6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7粗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82-丁氧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91,2-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101,3-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111,4-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12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13 2,2-二甲基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7.6-15 二甲氧基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16 1,2-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17 1,3-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19 环己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0 1,3-环戊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1 环戊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2 环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4 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5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6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72-甲基-1-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8 2-甲基-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9 2-甲基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0甲基叔丁基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31 甲醛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2 煤焦沥青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3 煤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4 汽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35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36 溶剂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7 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81,2,3-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391,2,4-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01,3,5-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1石脑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2石油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3 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4叔丁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51,2,4,5-四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

目录
目录 (1)
表1涉及化学品目录 (2)
表2 丙酮物质特性表 (3)
表3 盐酸物质特性表 (4)
表4 硫酸物质特性表 (5)
表5 过氧化氢物质特性表 (6)
表6 次氯酸钠物质特性表 (7)
表7 1,1-二氯-1-氟乙烷的特性 (8)
表8 聚乙二醇物质特性表(以PEG200为例) (9)
表9 乙二酸(草酸)物质特性表 (10)
表10 亚硫酸氢钠物质特性表 (11)
表11 氢氧化钠物质特性表 (12)
表12 聚合氯化铝物质特性表 (13)
表13 FR-110 物质特性表 (14)
表14 L-1110物质特性表 (15)
表15 CF-5物质特性表 (16)
表16 表面活性剂物质特性表 (17)
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盐酸、硫酸和丙酮属于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是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剂。

表1涉及化学品目录
表2 丙酮物质特性表
表5 过氧化氢物质特性表
表6 次氯酸钠物质特性表
表7 1,1-二氯-1-氟乙烷的特性
表8 聚乙二醇物质特性表(以PEG200为例)
表9 乙二酸(草酸)物质特性表
表10 亚硫酸氢钠物质特性表
表11 氢氧化钠物质特性表
表12 聚合氯化铝物质特性表
表13 FR-110 物质特性表
表14 L-1110物质特性表
表15 CF-5物质特性表
表16 表面活性剂物质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1
标识
中文名:苯;纯苯
危险货物编号:32050
英文名:Benzene;Benzol
UN编号:1114
分子式:CH66
分子量:78.11
CAS号:71-43-2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熔点(℃)
5.5
相对密度(水=1)
0.88
沸点(℃)
80.1
饱和蒸气压(kPa)
建规火险分级
乙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聚合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遇大火,消防人员须在有防护掩蔽处操作。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相对密度(水=1)
0.91
沸点(℃)
146
)饱和蒸气压(kPa
℃1.33/30.8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
)(大鼠吸入4:大鼠经口LD:5000mg/kg()。LC24000 mg/m3,小时5050
健康危害
立即引起眼及高浓度时,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麻醉作用。急性中毒: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出现眼痛、流泪、流涕、喷嚏、咽痛、咳嗽等,继之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严惩者可有眩晕、步态蹒跚。眼部慢性影响:常见神经衰弱综合征,有受苯乙烯液体污染时,可致灼伤。头痛、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腹胀、忧郁、健忘、指颤等。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有时引起阻塞性肺部病变。皮肤粗糙、皲裂和增厚。

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应急处置专项教程

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应急处置专项教程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 议操作人员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化学防护服,戴耐酸手套。避免产 生烟雾。防止氯化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及碱类、活性金属 粉末接触。配备泄漏应急处理工具和装备。
储存注意事项:远离碱类、活性金属粉末,切忌混储。盐酸储槽应设置围 堤,并有。
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应急处理
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要求 1、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仓库,必须建立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2、进入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域的人员、机动车辆和作业车辆,必须采取防
火措施。 3、装卸、搬运危险化学品时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4、装卸对人身有毒害及腐蚀性物品时,操作人员应根据危险条件,穿戴
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应急处理
危险化学品烧伤的现场抢救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等特点,在生产、贮存、运
输、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等事故。出于热力作用,化学刺激或 腐蚀造成皮肤、眼的烧伤;有的化学物质还可以从创面吸收甚至引起全身 中毒。所以对化学烧伤比开水烫伤或火焰烧伤更要重视。
(一)化学性皮肤烧伤 化学性皮肤烧伤的现场处理方法是,立即移离现场,迅速脱去被化学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 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
储运注意事项:储罐、坛装、瓶装的一般均可露天或棚内存放,下垫砂 土。冬天须防止凝固,离易燃可燃物、碱。避免接触皮肤,误触皮肤应立 即用苏打水冲洗,再作医治。 灭火剂:干砂、二氧化碳。禁用柱状水,以防飞溅伤人。
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应急处理
7、 氢氧化钠 理化性质:无色液体,易溶于水、乙醇、甘油。本品不燃,具有强腐 蚀性、强刺激性,可使人体灼伤。 危险特性:及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受潮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 放出易燃、易爆氢气。本品不会燃烧,其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操作注意事项:尽可能机械化操作。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 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 储运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应及易燃、可燃物及酸类分开。 灭火剂:砂土、水。但须防止遇水发热而飞溅伤人。

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汇总

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汇总
2
甲苯
第3类易燃液体
CN号:32052
UN号:1294
分子式:C7H8
相对分子质量:92.14
化学类别:芳香烃
物化性质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相对密度(水=1)0.87
相对密度(空气=1)3.14
饱和蒸气压(kPa)4.89(30℃)
燃烧热(kJ/mol)3905.0
临界温度(℃)318.6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人长期口服中毒剂量的乙醇,可见到肝、心肌脂肪浸润,慢性软脑膜炎和慢性胃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先作用于大脑皮质,表现为兴奋,最后由于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受到抑制而死亡,呼吸中枢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急性中毒:表现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睡期,严重者深度昏迷。血中乙醇浓度过高可致死。慢性影响:可引起头痛、头晕、易激动、乏力、震颤、恶心等,皮肤反复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高浓度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严重者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症;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皴裂、皮炎。可导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4
乙醇
第3类易燃液体
CN号:32061
UN号:1170
分子式:C2H6O
相对分子质量:46.07
化学类别:醇
物化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症,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高浓度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严重者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症;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皴裂、皮炎。可导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
储运
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呼吸器,穿消防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如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临界压力(MPa)4.11
熔点(℃)-94.9
沸爆炸上限(%):7.0
最小点火能(mJ):2.5
最大爆炸压力(MPa):0.666
引燃温度(℃):535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易产生和聚集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属中度危害毒物。对呼吸道及胃肠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对血管神经有毒作用,引起血管痉挛,形成瘀血或出血;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使视网膜因缺乏营养血坏死。急性中毒: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酸中毒和视神经炎为主,可伴有粘膜刺激症状。病人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狂燥不安、共济失调、眼痛、复视或视物模糊,对光反应迟钝,可因视神经炎的发展而失明等。慢性中毒: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有头晕、无力、眩晕、震颤性麻痹及视神经损害。
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序号
名称
类别或项别
及UN号与CN号
物化性质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
1

第3类 易燃液体
CN号:32050
UN号:1114
分子式:C6H6
相对分子质量:78.11
化学类别:芳香烃
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味。
相对密度(水=1)0.88
相对密度(空气=1)2.77
饱和蒸气压(kPa)13.33(26.1℃)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
储运
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呼吸器,穿消防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如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3
甲醇
第3类 易燃液体
CN号:32058
UN号:1230
分子式:CH4O
相对分子质量:32.04
化学类别:醇
物化性质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
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相对密度(水=1)0.79
相对密度(空气=1)1.11
饱和蒸气压(kPa)13.33
(21.2℃)
燃烧热(kJ/mol)727.0
临界温度(℃)240
临界压力(MPa)7.95
熔点(℃)-97.8
沸点(℃)64.8
闪点(℃)11
爆炸下限(%)5.5
爆炸上限(%)44.0
最小点火能(mJ)0.215
引燃温度(℃)385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燃烧时无光焰。
燃烧热(kJ/mol)3264.4
临界温度(℃)289.5
临界压力(MPa)4.92
熔点(℃)5.5
沸点(℃)80.1
闪点(℃):-11
爆炸下限(%):1.2
爆炸上限(%):8.0
最小点火能(mJ):0.20
最大爆炸压力(MPa):0.880
引燃温度(℃):560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自吸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时,戴氧气呼吸器,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工作服,戴橡胶手套。禁止吸烟。注意个人防护。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离、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2
甲苯
第3类 易燃液体
CN号:32052
UN号:1294
分子式:C7H8
相对分子质量:92.14
化学类别:芳香烃
物化性质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相对密度(水=1)0.87
相对密度(空气=1)3.14
饱和蒸气压(kPa)4.89(30℃)
燃烧热(kJ/mol)3905.0
临界温度(℃)318.6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自吸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时,戴氧气呼吸器,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工作服,戴橡胶手套。禁止吸烟。注意个人防护。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曝晒。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