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韩愈)《李凭箜篌引》(李贺)

合集下载

对比《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

对比《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

对比《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第一音调变化的不同。

简单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是由音调低变为音调高继而变变低然后变高再变低的变化过程,首先写“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像是两个亲密的小人儿在聊天说话,窃窃私语,这个时候琴声是轻柔的,婉转缠绵,音调很低。

正当人们被吸引进琴声的时候,音调又陡然变高了。

琴声突然间变为“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高亢激昂就像千军万马赴敌场一般,气势磅礴豪迈壮阔。

一会儿,又变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音乐声如同碧空之上悠然漂浮的白云,随风飘扬的柔软的柳絮。

此时人们正随着琴音飘荡与广阔的天地中,却又闻“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时琴音像是白鸟喧闹一般,忽然一只凤凰飞于百鸟之上,发出清亮,尖啸而又带着哀怨的声音,此时的音调相比于“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来得更高。

忽然,音调又转低了“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不仅转低,而且还是以一种极为迅速的势不可挡的声势变低,犹如攀登于巅峰之上的勇者,只要一个不慎,变会坠入万丈深渊。

这便是这首诗所写琴音的变化。

相比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变化单调,主要是由低转高,但是因为的感情变化却写得很巧妙。

先写“空山凝云颓不流。

”写出音乐声开始时很缓慢,云只是静静的停滞着,然后写“江娥啼竹素女愁”,写出了音乐的感人,让江娥、素女都忍不住愁绪满怀而啼哭起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写出了音乐的声势骇人,让凤凰都尖啸了起来,时而使芙蓉泣露,时而使香兰发笑,不仅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还惊的女娲补天的五彩石都破了,滴落下漫天绵绵秋雨。

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是由低音到高音再到低音最后以高音结束,节奏变化的幅度较之前两者更大,开始的时候“弦弦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声音低沉,哀怨,比如掩抑,续续弹,轻拢慢捻。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祝秀权;孙艳丽【摘要】同样是描写音乐,韩愈、李贺与白居易却分别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虽然都写于唐代,但这三首诗读来却丝毫没有重复之感.文章将以韩诗之朴实、李诗之奇幻以及白诗之情真意切为切入点,对这三首唐代音乐诗作对比分析.着重分析韩愈《听颖师弹琴》重在朴实、动人的叙述,同时也不乏精彩的想象和夸张;李贺《李平箜篌引》极富浪漫色彩,把想像、幻想这一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白居易《琵琶行》的亮点重在借音乐抒写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感情的共鸣,以及对琵琶乐的精准、传神的描绘.【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音乐【作者】祝秀权;孙艳丽【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方式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云:“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可见这三首诗得到赞誉之高,堪称唐代音乐诗之力作。

音乐本是听觉艺术,很难用言语来描绘,而读罢三首诗,竟有一种视听双收的神奇体验,既有画面感,又不失音乐演奏之原貌。

下面将以三者在描写音乐时的不同特色为着眼点,主要从朴实的韩诗,奇幻的李诗,情真意切的白诗三个角度展开对比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时值韩愈四十四岁的年纪,此时他已人到中年,听罢此曲也是有感而发。

诗人很谦虚,称自己“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两只耳朵,却不太懂欣赏,不懂音乐之人怎会“起坐在一旁”?韩愈是真懂音乐了,只是韩愈为人诚恳,自然写出的诗也是朴实的。

该诗并没有对时间地点以及乐师作具体介绍,而是直接切入对音乐的描写,没有繁琐的铺陈,而是直奔主题,简洁明了。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释: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浅析《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描写

浅析《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描写
由于天空为乐声所震 裂 : 四是天空既然会 震裂 . 于是有 了“ 石
破天惊” 的设想 : 五 是 联 想 到 女 娲 补 过 而不 太 牢 固 之 处 经 过 层层的转折 、 构思 , 终于提炼 上面一联构思 新颖 、 意 境 奇 崛 叫人 惊 叹不 已 的诗 句 。 其外 , 该诗 十 四 句 中 运 用 形 象 比拟 竞 有 十 六 处 之 多 . 基 本 上是 前 半 写 箜 篌 的 声 调 , 后半 写 声 调传 神 之 妙 。 在 于 生 出一 个 新 的境 界 , 比拟 中 , 江娥 、 素女 、 昆 山、 凤凰 、 女娲 、 神山等 , 均 非 现实中的事物 , 其他如芙蓉 、 香兰 、 十二 门 、 二 十三弦 , 虽 是 现 实事物 , 但 诗 人 予 以拟 人 化 , 或让其 同超现实 事物结合 , 成 为 另外 一 种 理 想 中的 事 物 , 用暗示和象征手法 . 集 中反 映所 要 描 写 的现 实 事 物 , 从 而 产 生 动人 的 艺 术 魅 力 。 诗 中 , 诗人还把 自 己 的精 神 意 志 微 妙 地 贯 注 在 诗 行 诗 句 的每 一 个 形 象 化 的 比拟 中, 近乎神 秘的形态 , 令人不可捉摸 , 却 能 引 起 读 者 的 联 想 与 想象 , 玩 味 与补 充 , 留下 广 阔 的 回旋 余 地 。 由此 可 见 李 贺 艺 术 上 的 独 到 之 处 , 诗中 。 他 把 曲调 之 美 表 现得 淋 漓 尽 致 , 感染力之强 、 构思之独特 . 独树 一 帜 。》 一诗 , 对 音 乐 的 描 写 足 见 其 手 法 之 高妙 , 可 以看 出 他 既 不 为 前 辈 诗 人 的 框 框 所 束 缚 , 又 不 与 同时 代 的诗 人 雷 同 。 在诗 中, 诗人 用 了多 种 手 法 写 音 乐 , 如 用 比喻 、 联想 、 正 面 描 写 和侧 面烘 托 , 自成 特 色 。 诗 中, 诗人运用形象思 维 , 通 过 各 种 非 常 贴 切 而 生 动 的 比 喻极力摹写琴声的抑扬顿挫 、 富 于变 化 。 如 开 始 的 “ 呢 昵 儿 女 语 ,恩 怨 相 尔 汝 ” 把 弹 琴 者 初 弹 时 的 情 景 形 容 得 真 切 而 有 情 昧, 琴声 的轻 柔 细 碎 仿 佛 也 飘 进 读 者 的耳 中 。接 着 。 琴 声 突 然 发 生 了变 化 “ 划然变轩 昂, 勇士赴敌场” , 那 昂 扬 杂 沓 的 声 音 骤 然使听者紧张起来 , 这 两 句 不 仅 传 神 地 写 出 了琴 声 的激 昂 . 而 且 融 进 了 听 者 的 神态 , 真 可 谓 一语 胜 干 言 。 接着 琴 声 忽 然 变 得 悠扬 , 像柳絮在漫天飞扬 , 像浮云在长空飘荡 , 纵横变化 , 使 人 捉摸不定 , 听 者 的 感 情 也 随 之悠 忽飘 荡 。 正 当 听者 沉 醉 于 悠 扬 的琴声时 , “ 喧啾百鸟群 , 忽见孤凤凰 ” , 忽然间 . 琴 声 又 随 之 变 化, 使人觉得在百 鸟和鸣中 , 分 明 有 一 只凤 凰 在 引 吭 高 唱 , 声 音 无 比嘹亮 。 接 下 来琴 声越 来 越 高 , 就 像 爬 山人 在 一 分 一 寸 地 艰 难 向 着顶 峰攀 登 。正 在 这 琴 声 越 尖 越 细 、 难 以为 继 的 时 刻 : “ 失势一落千丈强” , 仿佛有人从顶巅失足跌下万丈深渊 , 使 听 者 的 心 情也 随之 猛 然 一 振 , 琴声越来越低 , 直 至悠 然 而 止 。 这 些描写 , 作 者 用 了贴 切 比 喻 , 运用 具体可感 的形象 。 把 琴 声 的 变 幻莫 测 展 现 在 读 者 眼前 , 并 且 产 生 了巨 大 的 感 染 力 量 . 使 人 产 生 了无 穷 联 想 , 同 时淋 漓 尽 致 地 体 现 了 琴 师 高 超 的技 艺 。 在 描写中 , 作者极尽抑扬顿挫 、 腾挪 变化之能 事 。 为我们再现 了 美 妙 的琴 声 。 诗 最 后 通 过 作 者 听 了音 乐 的感 受 及 产 生 的效 果 极 力 赞 扬 颖 师技艺之高 , “ 推 手遽止之 , 湿衣 泪滂滂” . 作 者 表 示 自 己感 动得 受 不 了 , 而泪下沾衣。作者听他的演奏 。 好 像 一会 儿 寒 冰 人肠 , 一 会儿 火炭 人 肚 , 一会儿浑身冰凉 , 一会儿热血沸腾 . 实 在 受 不 了 。“ 无以冰炭置我肠 ” 的 比喻 简 直 异 想 天 开 . 闻所 未 闻 。在 这 里 , 却 显 得 形 象 而 又贴 切 , 使 人 不 免 叹服 作 者 表 达 上 的技 巧 。这 是 作 者 通 过 深 刻 感 受 和 强 烈 反 应 赞 扬 颖 师 的高 超 技艺 . 比正 面赞 扬 的效 果 好 得 多 可 以说 , 这是一篇描写音乐的杰出诗篇。 作 者 运用 生动 精 练 的语 言 及 贴 切 生 动 的 比喻 为 我 们 再 现 了美 妙 的音 乐 .又 用

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一)

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一)

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韩愈白居易李贺摹写声音之文自成一家【论文摘要】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三朵奇葩。

三首诗既有音乐本身描写,又有音乐效果之描写,有的两者得兼。

三诗虽是同写音乐之文,却各有千秋,诗国乐声别具一格,诗作状乐各具特色。

本文在艺术构思、创作方法、意境创造、形象描绘、语言风格上揭示了这三首诗之不同处,并分析了“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奥妙。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奇葩。

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这三首诗作了比较,认为它们“皆摹写声音至文”。

可是又有很大不同:“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换言之,也就是论气势,当推昌黎;论情态,应属乐天;论神奇,自是长吉。

方氏虽然谈的只是三首诗,实际上却道出了三人的个性特征。

韩愈诗以奇崛险怪为特色,李贺诗以神奇瑰诡,耀人心目为特点,白居易诗以通俗平易见称。

足以使他们“惊迈时辈”,特立于中唐诗坛。

(一)音乐,是无声的形象,听之有声,视之无形,如何表现这无形的形象呢?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在这美妙的王国里,充满着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

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

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大的艺术力量和美感作用,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珍存起来。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把音乐准确地记录下来,并随时可以把它再现出来。

古代,虽然缺少录音技术,但前人运用文字,同样可以把它生动地记录在自己的诗文里,日后打开书卷,乐声就如同在耳边回响。

因此,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就会觉得好像听到了千年古乐的现场实况,观赏到了古代音苑的美丽风光,从而分享到了当年听众的无穷乐趣。

描写音乐的经典唐诗

描写音乐的经典唐诗

描写音乐的经典唐诗1、《琵琶行》白居易2、《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

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

3、《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是唐代优秀的伶人,善奏箜篌,出神入化。

诗人李贺用华丽的词藻,巧妙的比喻,引经据典,使演奏的场景跃然纸上。

这首诗与《琵琶行》(白居易)和《听颖师弹琴》(韩愈)齐名,均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还有《夕阳箫鼓》一说)。

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

韩愈《听颖师弹琴》阅读答案附赏析

韩愈《听颖师弹琴》阅读答案附赏析

韩愈《听颖师弹琴》阅读答案附赏析昵昵儿女语⑵,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⑶,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⑷。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⑸。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⑹。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⑺。

推手遽止之⑻,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⑼!【注释】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

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②昵昵:亲热而细柔。

尔汝:好朋友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做尔汝交。

③划然:突然。

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④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⑤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⑥未省:不懂得。

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⑦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⑧遽:急忙。

⑨冰炭置我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内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古文运动旗手。

作气势宏大,想象丰富,语言新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参考】琴声袅袅升起,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

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接着又转成和日丽,远处飘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飘柳絮,它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它一心向上,结果还是一落千丈。

惭愧呀,我空有一双耳朵,不会欣赏音乐。

但是听了颖师的琴声之后,我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滂沱,浸湿了衣襟。

颖师你高超的琴艺,一会儿把我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我置入悲苦的地狱,就好像同时把冰火投入了我的胸膛。

【训练】1.此诗和白居易的《_____》、李贺的《_____》并称为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2.前十句摹写声音。

声音由_____突然_____,又_____,又____,又____,忽然又_____。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比较鉴赏课件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比较鉴赏课件
一千多年前,在中国的唐朝,相传有一个名 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 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 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 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 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据说有一 个生病的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 顿然觉得已经病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 了。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也慕名 前来欣赏颖师弹琴。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 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 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 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 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 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 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 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 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 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 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听颖师弹琴》 1、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正面描 写与侧面烘托相结 合、现实感受与神 仙鬼怪相结合) 3、修辞: 比喻、通感、夸张、 《李凭箜篌引》 衬托
正面 比喻 摹 描写 拟人 写 声 环境烘托 音 侧面 听者神情、感受 方法 描写 音乐效果
课文
技巧相同点
技巧不同点 1、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平分 秋色来描摹音乐。 2、既有间接抒情又有直抒胸 臆。 3、对比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4、欲扬先抑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簧” 1、以侧面烘托为主描摹音乐 2、无直接抒情,仅通过描摹 音乐间接抒情 3、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摹音 乐。 长安城—长安城门—天 宫—女娲—神山—广寒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颖师弹琴》(韩愈)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 学习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 比较《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
篌引》描写音乐的异同
《听颖师弹琴》
韩愈
韩愈生平
• 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祖籍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 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 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 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 ,升 任刑部侍郎 ,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 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的诗歌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 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 。 但有些诗流于险怪 ,是其缺点。有《昌黎先生集》。
《老残游记· 王小玉说书》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 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 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 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 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 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 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 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重放《百鸟朝凤》
注意体会音乐的形象
《老残游记· 王小玉说书》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 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 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 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 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 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 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 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 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 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 不见了。
李贺则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 的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
韩愈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 颖的比喻,突出了个人的感受,侧面烘托。
“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诗足以惊天 李诗足以泣鬼 白诗足以移人
《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效果
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 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 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 乐声使神妪感动得也来求教李凭; 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玉兔陶醉。 ————浪漫主义手法

总结

描写音乐的手法 1、先声夺人 2、正面描写:比喻(以形写声 以声写声) 3、侧面烘托:音乐的功效 4、奇特的想象:天庭仙境 神话传说 通过多种手法描绘了音乐家的高超技艺,表现 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听颖师弹琴》
正面比喻写琴声: •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 描写音乐的手法
1、正面描写音乐:联想 比喻(以形写声 以声写声) 2、侧面烘托:突出自己听琴的感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总结
• 作者为什么“湿衣泪滂滂”?
音乐的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此 诗作于元和十一年 (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 庶子以后。仕途“跻攀”,“分寸”之升, 巳极艰辛, 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 丈”。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是很 自然的。 这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极为相似。
《李凭箜篌引》李贺
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 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18岁到东都洛 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 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 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 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 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 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 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 中。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
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以声喻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 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首诗的相同点:
• 运用想象,创设比喻,引进视觉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 人产生可视的听觉形象。
三首诗的不同点:
白居易描摹形象,全部运用人们日常生 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 切可闻。
侧面渲染写感受: •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 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 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总结
《琵琶行》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 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 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 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 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 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 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李凭箜篌引

李贺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 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 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 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