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合集下载

柳子厚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

二十四柳子厚墓志铭(韩愈)[题解]这是唐朝韩愈为他的好友柳宗元写的墓志铭。

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韩愈写过若干墓志,其中有谀墓之作,也有颇言真情实感的文字。

韩愈,字退之,名(“愈”表示进取)与字(“退”)的意思相反。

名字的关系或相同或相反,如诸葛亮,字孔明,相同。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与韩愈同时代,是著名的文学家,二人同名。

但在政治上属两个派别,柳宗元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成员,属革新派。

韩愈与柳宗元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但对柳的为人品行、文学成就是仰慕、称颂的,一连写了三篇文章:《柳子厚墓志铭》、《柳州罗池庙碑》《祭柳子厚文》,其中墓志铭是最好的一篇。

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碑志类。

碑志是指为了刻镌在碑石上而写的文字。

这种文体起源很早,秦朝有李斯作的泰山刻石、瑯琊刻石等。

碑志最早是用来封禅,也用来记叙碑记主人的功绩,后来渐渐山川、城池、宫室、庙堂、古籍、风土等有关的记叙也可以刻在石上。

此外,为了能够长久地纪念死者,也常在碑石上刻文,埋入圹中或树于墓表,称为墓志铭或墓碑。

总的说来,碑志文大都是记事记人之作。

“墓志铭”,“墓”指墓穴。

“志”,即记,大致相当于死者的生平传记。

“铭”,本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后来泛指刻在金石等一切器物上的文字,这里指对死者悼念与赞颂的文字。

“墓志铭”是埋在墓中记录死者生平的刻石文字。

封建时代,后人为了让死者世代受到祭祀,就将他的家谱、事迹等刻成石碑,树在墓上,这就是“墓表”。

墓表在秦兴起,盛行于东汉。

三国时,曹操曾下令禁止厚葬和立碑,人们就变通地埋在墓中。

后晋武帝司马炎废除禁令,刻石之风又兴盛起来,又在墓前立碑,墓中则仍埋碑。

墓志铭由两块大小相仿的石块组成,下底上盖,底刻“志”和“铭”,盖刻标题。

墓志铭分两部分,一是“志”。

为散文,无韵,按照年代顺序叙述死者的生平事迹。

一是“铭”。

为韵文,是概括全篇、对死者的悼念、颂扬或安慰之辞。

“志”本是为“铭”服务的,但后来“志”的篇幅越来越长,铭文反而变得短小,地位也不重要了。

柳子厚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 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 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 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 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 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 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 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 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 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 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 “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 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 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 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 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 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 “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 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 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 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 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 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 尉拜监察御史。顺宗继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 永州司马。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 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 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 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 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 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 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 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 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 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 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 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 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 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 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 创造性。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概述】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两人往来甚密,私交深厚。

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任袁州刺史)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

在韩愈写的不少悼念柳宗元的文字中,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文章概括交代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等,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成就。

韩愈满腔热情地颂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为人正直、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对他长期遭受贬谪之辱的坎坷遭遇,满怀同情;但对其遭贬谪的原因——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企图改革政治,触犯朝廷——却措词隐晦,极尽回避,表现了作者的保守思想。

文章气势酣畅,情辞并茂,乃韩愈至真性情所发。

墓志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原文】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词句注释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词句注释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词句注释引导语:《柳子厚墓志铭》是韩愈为悼念柳宗元而做,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柳政绩和文学风义。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子厚,讳宗元(1)。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2)。

曾伯祖奭(3),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4),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5),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6)。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7),失御史。

权贵人死(8),乃复拜侍御史(9)。

号为刚直(10),所与游皆当世名人(11)。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12),虽少年,已自成人(13),能取进士第(14),崭然见头角(15)。

众谓柳氏有子矣(16)。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17)。

俊杰廉悍(18),议论证据今古(19),出入经史百子(20),踔厉风发(21),率常屈其座人(22)。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23),交口荐誉之(24)。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25)。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26)。

遇用事者得罪(27),例出为刺史(28)。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29)。

居闲(30),益自刻苦,务记览(31),为词章,泛滥停蓄(32),为深博无涯涘(33)。

而自肆于山水间(34)。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35),而子厚得柳州(36)。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37)?”因其土俗(38),为设教禁(39),州人顺赖(40)。

其俗以男女质钱(41),约不时赎(42),子本相侔(43),则没为奴婢(44)。

子厚与设方计(45),悉令赎归(46)。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47),足相当,则使归其质(48)。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49),比一岁(50),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51),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52)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53),当诣播州(54)。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及译文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及译文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及译文《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及译文赏析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子厚①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②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③,授集贤殿④正字⑤。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厉⑥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⑦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矣,而自肆于山水间。

(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子厚: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②崭然:突出地。

③博学宏词: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由吏部在进士中选博学能文之士,录取后授予官职。

贞元十二年,柳宗元考中博学宏词科。

④集贤殿:集贤殿书院的省称。

⑤正字:官名,掌校勘图书、刊发文字的工作。

⑥踔厉:精神振奋,议论纵横。

⑦按规定。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1)虽少年,已自成人()(2)众谓柳氏有子矣()(3)一时皆慕与之交()(4)例出为刺史()【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1)率常屈其座人(2)而自肆于山水间【3】.翻译下面句子。

(4分)(1)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

(2)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5】.细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柳子厚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参考答案【1】(1)虽然(2)说(3)羡慕、向往(4)做、担任【2】(1)率常/屈其座人(2)而自肆/于山水间【3】(1)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

(2)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

【4】侧面描写突出表现柳子厚才华出众。

【5】示例:聪明敏慧,才华出众,刚正不阿,遇挫折不忘奋进。

参考译文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概述】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两人往来甚密,私交深厚。

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任袁州刺史)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

在韩愈写的不少悼念柳宗元的文字中,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文章概括交代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等,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成就。

韩愈满腔热情地颂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为人正直、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对他长期遭受贬谪之辱的坎坷遭遇,满怀同情;但对其遭贬谪的原因——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企图改革政治,触犯朝廷——却措词隐晦,极尽回避,表现了作者的保守思想。

文章气势酣畅,情辞并茂,乃韩愈至真性情所发。

墓志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原文】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翻译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翻译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翻译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涣,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为州人顺赖。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元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

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名叫宗元。

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

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

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

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篇一: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被认为是唐代墓志铭的代表作之一。

该墓志铭主要观点如下:1. 强调柳子厚的人格和文学才华。

韩愈在墓志铭中称赞柳子厚“行高于世,文高于人”,认为他是一个品德高尚、文学造诣高超的人。

同时,韩愈还强调了柳子厚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如他不畏权贵、不随大流、坚持自己的原则等,这些特点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2. 赞扬柳子厚的思想和精神。

韩愈在墓志铭中强调了柳子厚的思想和精神,如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他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等。

这些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的文化和哲学领域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3. 描述柳子厚的生平事迹。

韩愈在墓志铭中详细描述了柳子厚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族背景、他在文学和哲学领域的成就、他的政治生涯和不幸遭遇等。

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柳子厚的人生轨迹,也为读者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各种风貌和特点。

墓志铭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通常是对逝者的纪念和对逝者的成就和贡献的赞扬。

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强调了他的人格和文学才华、他的思想和精神、以及他的生平事迹,这些观点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柳子厚的人生轨迹,也对唐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二: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所写的一篇墓志铭,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强调柳子厚的才华和文学成就。

韩愈在墓志铭中赞扬柳子厚“其文奇”,认为他的才华在当时无人能及,甚至可以说是“一世之冠”。

此外,韩愈还称赞柳子厚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对他的文学成就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2. 追忆柳子厚的生平事迹。

韩愈在墓志铭中详细描述了柳子厚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科举经历、为官生涯和文学成就等方面。

韩愈还表达了对柳子厚的深深怀念之情,认为他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最终得以追慕先哲,归宿于名山,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3. 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引导语:《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

文章着重论述柳宗元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
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

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

女子二人,皆幼。

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

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

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

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柳宗元
(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韩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