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该诗不仅反映了李白对历史变迁的感 慨,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历史文化的 关注和思考。
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游览越中地区时 ,目睹了越国的历史遗迹,感受到了历 史的沧桑巨变,创作出了这首诗。
《越中览古》的文学价值
《越中览古》是一首典型的怀古 诗,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历
史题材的挖掘和表达上。
该诗通过对越国的历史遗迹和往 事的描绘,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巨 变和人生的无常,引发了人们对
感谢您的观看
05 思考与讨论
你对《越中览古》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词:深入理解
我的感悟来自于对《越中览古》这首诗的深入理解。这首诗以越国的历史为背景 ,通过描绘过去辉煌的景象与今日的衰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在阅 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你认为《越中览古》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目标
掌握越中历史和文化 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和文化素养。
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 景和艺术特点。
课程安排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越中历史和文化背景介 绍(20分钟)
《越中览古》诗词鉴赏 (40分钟)
课堂互动与讨论(20分 钟)
总结与回顾(10分钟)
02 《越中览古》简介
越国的历史背景
越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南方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拥有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越国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兴盛和衰败,其历史进程中充满了战争、政治变革和文化 交流。
越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其文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 文化成果。
《越中览古》的创作背景
《越中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 首怀古诗,通过对越国的历史遗迹和往 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目标
本课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历史渊源,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中越两国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背景。

2. 分析中越览古的意义和目的。

3. 研究中越览古的历史文物和遗址。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与越南的美丽风景和丰富历史。

2. 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背景,包括古代的交流与贸易、儒家文化的影响等。

3. 分析:讨论中越览古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4. 实践:组织学生参观中越览古的历史文物和遗址,让他们亲
自感受历史的魅力。

5. 总结:回顾学生的观察和体验,引导他们总结中越览古的收
获和感想。

6. 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中
越览古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生的作品和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中越览古的具体历史文物
和遗址。

2. 鼓励学生与当地社区联动,参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活动。

3. 组织中越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请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
修改。

*。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越中古迹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等。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越中览古》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简述《越中览古》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越中览古》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3 历史背景介绍越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李白和《越中览古》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越中览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写作练习。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白的诗集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技术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材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6.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领会。

(3)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感。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07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今昔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故//联想与想象
十、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苏台:姑苏台,是吴王游乐之地。)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杨柳又换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勾践破吴”这件事。
二、
三、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明确: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八、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
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越中览古教案公开课

越中览古教案公开课

越中览古教案公开课越中览古教案公开课第1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理解是中的情感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争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识,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信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美丽,写景抒情,深入到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老师范读,同学背诵四、诗歌讲解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谈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留意些什么?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非常有力气、有神采。

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

最终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缓缓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选取了哪两个镜头?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傲慢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

都城中处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而好、喧闹、欢快!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4、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分类作业A类: 背诵这首诗B类: JC预习布置预习《一剪梅》板书设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杨柳)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09年福建卷高考模拟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
1、结绮临春: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所建的两栋高达十几丈的豪华楼宇
2、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亲自谱曲,填词,然后让数以千计的美人边歌边舞,后被喻为亡国之音
请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
1、对比手法。六代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
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户已是杂草丛生,只因为一曲后庭花,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此讽喻现代不要重蹈覆辙。
明确: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八、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
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九、怀古诗常用手法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四、讨论: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前三句所写景物为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只今惟有鹧鸪飞”为眼前景,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勾践破吴”这件事。
二、
三、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五、
六、合作探究
赏析本文的表现手法
赏析“尽”“满”二字的妙处?
温馨提示“炼字”题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的意思。2、描绘该句的景象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内容
备注
课题:越中览古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问题归纳(炼字)
“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
“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问题归纳(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
答案:描写了东晋时的朱雀桥及乌衣巷的繁华,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今昔对比,感慨盛衰无常。诗人通过对野草夕阳,及燕子易主的描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教学后记:
今昔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故//联想与想象
十、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苏台:姑苏台,是吴王游乐之地。)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杨柳又换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07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七、小结:
《越中览古》内容上,前三句着意汲取了三个镜头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尾句通过鹧鸪这一意象写出了现今的荒凉、衰败;采用了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一种昔盛今衰之感,也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