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2010
耕作学电子课件

• 保证产量
– 高产、稳产,15-16亿人口消费(产量多了?) – 100Kg X 16亿人/1000kg/0.7 (口粮) – +75Kg X 16亿人/1000/0.33 (饲料粮) – =2.86亿吨+3.60亿吨=6.46亿吨(粮食总量)/
年
• 提高质量
– 多样、优质、安全(色、香、味、净、健、美, 水平高了?)
•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1.2.耕作制度的功能
• 微观技术功能
• 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
–硬技术、有结果
–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
户)
• 持续发展
– 环境、资源、经营、多样化(自然基础、社会基础)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3.2.途径:
• 精致农作
–集约化(投入)
• 土、水、肥料、机械、劳力利用率
–提高单产(核心)
• 个体光能利用率、群体结构
–提高复种(手段)
• 农田群落覆盖度、立体种养
–因地制宜(原则)
• 合理布局,资源全面综合利用
人口、农民、土地、水、耕地
2、淡化产量、优化结构
产量、品质、需求并重,通过结构优化满足社会 发展需求
3、适当发展、保护环境
速度、开发强度、投入、肥、药、膜、生物
4、用养结合、持续高产
协调、土壤、综合发展
5、科技教育、提高素质
农民、劳力、科研、教学、推广
6、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非种植业、非农产业、非乡村发展,突出优势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什么是耕作学?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
(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如何种?何时种?——熟制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宏观布局★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目前趋势: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Soil management system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土壤耕作、施肥、水分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PPT文档演模板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1.2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
作物产量 = 光合强度 ×光合面积 ×光合时间 × 1-呼吸消耗
高 光 效 品 种
合 理 群 体 结 构
环 境 条 件
叶 片群群 数体体 与大结 大小构 小
生 育 期
复 种 程 度
合 品理环 种群境 特体条 性结件
构
育栽耕 种培作 学学学
一个合理的养地制度能够保障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资源环 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种植制度
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从宏观和整体上安排作物的生产。
1.空间范围?(国家、省、地区、县、乡、村、社、户)
全县 (60万亩)
2.种什么? (粮、棉、油、糖、烟、饲、果、蔬、茶等)
冬小麦 冬油菜 春玉米 单季稻 夏玉米 蔬菜地
v 极限性
§ 不可超越的界限,可以不断地靠近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b)研究生产潜力的意义
v 摸底
§ 自然界和自己的能力、家底,最多能有多少产品、 能够支撑多少人
v 技术进步方向
§ 研究影响潜力的因素,寻找技术进步方向和最佳突 破口
v 行为判定和决策依据
§ 需要努力否?值得努力否?如何努力?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
耕作学-1-1-13-3

二 农作制和农作学的形成(农作学 P5---15 ) 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向农林牧副和农工商的综合发展及人口﹑资源﹑经 济和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以技术为主扩大到”技术﹑经济和生态并 重”,从单一成分研究扩大到系统研究,耕作制度发展为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从更加综合的角度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农作学( science of farming system)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有 -- 农田基本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 土壤培肥和施肥: --- 水分供求平衡 : 灌溉和土壤保墒 ---- 土壤耕作: 宜耕-种植制度和养地----养地制度,是耕作学(或耕作制度)的核心 内容,用养结合和高度的用养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也是传统农业的精髓.
80年代以前该学科大大地推动了我国以多熟制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对粮
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的区别? A 一季高产 和 全年高产; B 单一资源利用 和 综合持续资源利用;
C 单一种、养业研究 扩大 到系统研究 :农林牧、种养加、
农工商等部门,将生产与资源环境、市场、政策、技术、社会发展、 粮食安全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置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
开始形成,它以农作制度为基础,从生物与环境的系统角度,将农林牧、种
养加、农工商等部门,将生产与资源环境、市场、政策、技术、社会发展、 粮食安全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置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
耕作学
农作制度
农作学
可见农作学 是一门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性质
的新型学科,以宏观为主的综合性 (comprehensive)学科, 是一门应用基础的科学。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第一章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2)宏观决策功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农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林业对农业的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1)调节气候,改善环境;(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被破坏后的恶果:(1)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造成气候异常,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4)干旱老地区土壤沙化或变成沙漠。
3、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光、温、水、气、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一、作物布局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㈠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作物布局的含义 •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 划,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哪里。具有时空概念。
• 作物布局的内容: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一年 内不同复种方式的结构与比例的布局;品种布局;秧 苗田布局(面积、距离)。
17
㈡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 日照长短 • 光强
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凉作物(耐寒作物、喜冷凉作物) • 喜温作物
16
3、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 喜水耐涝型:水稻 • 喜湿润型:陆稻、烟草、黄麻 • 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 耐旱怕涝型:甘薯、花生、绿豆 • 耐旱耐涝型:高梁、田菁、草木樨
• 植物生产车间 • 动物生产车间 • 微生物分解车间
30
4、农林牧之间的关系
• 农林关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积雪, 减轻土壤风蚀;改善农田小气候。
• 农牧关系:农牧结合的意义在于——改善食物结构;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 力和肥料。
29
㈡ 农作物的生活条件与高产稳产
THE END
9
二、复种
㈠ 有关概念
1、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 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
2、复种指数(sequential cropping index)=全 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
8
3、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一年内,于同一土 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耕作学精品课件

耕作制度或农作制: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研究耕作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持续增加产量与收益。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多熟种植:又称多作种植,是指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同时或先后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包括时间上(多种)和空间上(间混作)两个方面的集约化。
复种: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休闲:在可种作物的季节或全年对耕地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混作:在同一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养地制度: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土壤管理制度(养地制度)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作物布局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
作物布局的原则1、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
需求:自给、市场、国家的战略性需求。
2、以作物生态适应性为依据。
因地种植;趋利避害,发挥优势3、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比较效益原则,最低风险原则,等边际产量(产值)原则,多样性与专业性同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
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2、查清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3、分析作物生态适应性4、划分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5、确定作物组成6、确定作物种植区划(配置)7、可行性分析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某一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的程度针对作物水分适应性和灌溉条件安排作物布局的原则1.有水则水,无水则旱,“麦随水走”;2.多种雨季作物,使作物需水节律与降水节律尽量吻合;3.优先灌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和边际效益大的作物;4.在可能的条件下实行多熟种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或田地上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 式;以及轮作、连作等。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 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的综合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1)土壤耕作:土壤的常规耕作以及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
黑龙江北部<100天; 东北大部100~160天; 长城以南160~210天;
秦岭淮河以南210~250天; 长江下游250~300天; 华南300~360天; 海南365天。
(三)水资源
1、降水资源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648mm,降水总量6.19万亿m,总的趋
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东南沿海和西南部分地区年降水深超过2000mm;长江流域 1000-1500mm;华北、东北400-800mm;西北内陆地区100400mm;新疆塔里木、吐鲁番和青海柴达木等盆地一般为 50mm,盆地中部不足25mm。 降水量的45%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发。
2、径流与地下水
我国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 部分,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94.4%,居世界第6位 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
3、水资源总量
扣除重复计算量,我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按人口
和耕地面积分配,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每公顷耕地占有径流为 28320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还低,约相当于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总 计
面积 65704.74 12208.27
比重% 69.11 12.84
耕地 农用地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构 成
.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合计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它农用地
1154.9
23574.1 26214.38 2553.09
1.21
24.8 27.57 2.69
总 计
居民点及工矿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提高和改善。
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一个合理的养地制度能够保障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资源环 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研究耕作制度的目的
提高土地与农作物生产力
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能力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一)技术功能 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技术 复种、间套作等多熟种植技术 轮作倒茬技术 农牧结合技术 土壤耕作技术 区域耕作制度优化设计技术 (二)宏观布局功能 种植业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 耕作制度结构分析和调整 耕作制度分类及区划 农业生产综合发展及技术体系构建
滩 涂 7.83%
荒草地 56.59%
盐碱地 11.87%
后备土地资源中以荒草地、其他未利用地和盐碱地为主要部分,三者占
后备土地资源的80.7%。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荒草地和盐碱地开发利用
难度最大,几乎不能开发成为耕地。所以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总体开发条件 不佳,潜力有限。
(五)生物资源
1、生物种属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第一章
耕作制度原理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目标与方向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技术需求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内容及目的
(一)耕作制度含义与内容
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是指一
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
环境(enviromoment):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或受到人类调控和影响的环境;人工
环境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设备和生活设施,以间接的方式对生物产生影响。
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分类
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 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 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农业资源 包括来自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的物质。
我国南北相距5500公里、东西5200公里,国 土辽阔,气候、土壤及生物多样,社会经济条件及 技术水平等差异极大,形成多种多样的耕作制度类 型。
(一)光资源
1、辐射
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大部分地区属中纬度地带,年总辐射量在80240kcal/cm2之间 青藏高原160kcal/cm2以上(年辐射量最高) 西北地区年辐射量为110~130kcal/cm2 华北地区为120~140kcal/cm2 东北地区为110~130kcal/cm2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20~130kcal/cm2 四川盆地80~100kcal/cm2(年辐射量最低)
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1991) 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 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
(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00多个科, 2980多个属,30000多个种,居世界第三位。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资源中心之一,栽培植物品种丰富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家禽家畜品种资源丰富,著名的地方良种约280个
2.森林资源
森林面积12863万hm2,人均量不足2亩,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8 东北、西南林区,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3.1%
加拿大的1/58。
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水土匹配不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占 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6%;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为全国的 18%,但耕地占64%。 80年代我国水资源缺口为400亿m3,现在已接近500亿m3,其中北方地
区的缺水量占2/3,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
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类
可存留性资源 :如大部分消耗性资源 ──石油、煤、化工产品、农机具等。 不可存留资源 :这类资源如果不及时 利用则立即流失,不能留存下来以后 使用的资源。 半存留资源 :这类资源兼有存流和流 失两种性质。如土壤中的水分、养分 是可以积累的,但也有一定限度。
第一节 自然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二)热量资源
热
按≥10℃积温划分,我国的热量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减少。
最北部的黑龙江北部为1500℃,一般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东北平原为3000~4000℃,一年一熟; 华北、关中平原为4000~4500℃,可一年两熟;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5800~6000℃以上,可一年三熟。
南岭以南地区在7000℃以上,农作物可四季生长,稻作一 年可三熟。
(四土地
1、地形地貌复杂
山地和高原所占面积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占全国总面积的75%,山 地、高原、丘陵占69%,平原占12%,盆地占19%。
地势西高东低,构成了“三大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一级阶梯,海拔 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 二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从该 线往东直到海岸线为三级阶梯,以海拔500-1000 米以下的平原、低 山和丘陵为主,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是我 国最重要的农业区。
全年日照时数
光
►华南:一般18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 ►长江中下游:分别为2000-2200小时及40-45% ►华北:分别为2600小时与65% ►内蒙、西北各地:3000小时及60-70% ►最多的中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内蒙西部、宁 夏、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地区,全 年日照时数达310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 70%。
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 有助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人工资源 。
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类
恒定性资源 :这类资源不论怎样利用,都可以年 复一年地比较恒定数量被再(周而复始)利用, 能够自然更新。如太阳辐射、温度、降水等气候 资源。
可更新资源 :亦称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 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更新、繁衍 被人类继续利用,反之也可衰退、减少甚至灭绝。
(二)热量资源
热
热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 热量条件对作物布局、多熟种植起了决定性作用。
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①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 )。为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 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如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和日 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等。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 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 定值。②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扣除 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 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 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
作物布局 种植方式 熟制
种植业
各种作物
耕 作 制 度
种植 制度 养地 制度
土壤耕作 农田培肥 农田保护
耕作制度在农业中地位示意图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资源
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 质与能量来源。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 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 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一个区域耕作制度形成与发展
2、土地利用
耕地约10%,林地约13%,草地约34.4%,荒漠、戈壁、寒漠、永久 积雪和冰川、石古裸露山地等约19%,城市、工矿、交通等用地约
7%
3、耕地资源“三少一多”
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三少一多”,即耕地总量多,但人均 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和可开发的后备耕地少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为0.083hm2,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土地面积 0.281hm2的29.5%,人均草地约占世界人均量的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