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合集下载

耕作学

耕作学

耕作学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种植制度主要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5、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6、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以养地制度为基础。

7、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1)、提高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的功能:(1)技术指导(2)宏观调控与决策9、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0、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程序的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3)科学生产高效化(4)产供销加社会化(5)农业主体知识化1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研究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第二章1、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安排。

2、作物布局的意义:(1)满足人民的消费要求(2)有利于资源合理的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3)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4)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1)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2)要与当地生态条件吻合(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5)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4、作物布局的生态适应性:指在一定地区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条件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

自然生态条件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包括以下几点:5、光照对作物布局的影响:(1)C3和C4作物的分布(2)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的分布(3)日照长短与作物的分布6、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一)喜凉作物:喜凉耐寒型、喜凉耐霜(二)喜温作物: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7、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喜水耐涝型、喜湿润型、中间水分型、耐旱怕涝型、耐旱耐涝型、避旱避涝型(二)草类水分适应性:耐湿类型、耐旱类型、不耐湿与耐旱类型(三)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有水则水,无水则旱、多种“雨季作物”、同心圆型作物布局8、土匪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土层厚度(二)质地(三)酸碱度(四)盐碱度(五)耐瘠性与耐肥性(六)养地与耗地9、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与内容:(1)查清环境条件(2)明确对产品的需要(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4)种植适宜区的划分(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6)作物组成的确定(7)综合区划或配置(8)可行性鉴定(10)宣传实施10、作物布局研究法: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相似分析法、成本利益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作物生态适应性回归法11、我国的作物结构: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少第三章1、种植方式: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与复种。

耕作学

耕作学

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中耕:是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形成幂层,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

3、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及复种。

6、初级耕作措施:又称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7、套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8、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9、逆境土壤:通常是指存在对植物生长有各种限制因素的土壤,即那些受干旱、盐碱、洪涝、污染、养分缺乏等因素胁迫,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

10、可持续农业: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11、茬口:是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种养结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互为促进;二是指农田种养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13、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14、土壤宜耕性:又叫土壤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15、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土跑水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16、种植指数:是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二、填空1、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

第四章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第四章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 2.种子处理 使播种后发芽迅速整齐、出苗率高、苗全苗壮。
晒种 播前翻晒1-2天,可以增进种子酶的活性, 提高胚的生活力,晒种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消毒 石灰水浸种、药剂浸种、拌种
1%的石灰水浸种是利用石灰水膜将空气和水中的 种子隔离,是种子上附着的病菌得不到空气而闷 死。
浸种催芽 • 种子发芽除种子本身需有发芽力外,还需一 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 浸种是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让种子吸足 水分。 • 催芽是人为创造一个适宜温、湿度,使种子 发芽。 • 种子吸水不足,则发芽率低,但吸水过度却 会使养分外溢,播后易烂钟。 • 浸种时间和催芽温度,随作物种类和季节而 异。
(1) 窄行条播 行距一般15-20cm
(2)宽幅条播 在播幅内撒播,幅间为空行,有利于提高播种密 度,便于田间管理。
(3)宽行条播 凡植株高大、营养面积大、需要中耕的作物,如 玉米、高粱等多采用之,行距一般为45-75cm。
(4)宽窄行条播 又称“大小垄”或“对垄”。
窄行可以增加植株密度,宽行便于田间管理,并 有利于作物生长后期通风透光,高产田常利用这 种播种方式。
催芽时间(天)
2—4 6—7 5—6 1.5 1.5 1.5 1.5 2—3 2—3 5—7
— — — — — — 2—3 2—3 6—8 2—3 6—8 4—5 4—5 1—2
种子包衣 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按一定的种、药比例把 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层药膜。
(二)播种期 一定地区的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播种期。 适宜播种的作用: 1.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 2.使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 低高温、阴雨干旱、霜冻和病虫等不利因素,实 现高产优质; 3.为后茬作物适时播种创造条件,达到全年增产。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20
一、作物布局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㈠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作物布局的含义 •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 划,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哪里。具有时空概念。
• 作物布局的内容: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一年 内不同复种方式的结构与比例的布局;品种布局;秧 苗田布局(面积、距离)。
17
㈡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 日照长短 • 光强
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凉作物(耐寒作物、喜冷凉作物) • 喜温作物
16
3、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 喜水耐涝型:水稻 • 喜湿润型:陆稻、烟草、黄麻 • 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 耐旱怕涝型:甘薯、花生、绿豆 • 耐旱耐涝型:高梁、田菁、草木樨
• 植物生产车间 • 动物生产车间 • 微生物分解车间
30
4、农林牧之间的关系
• 农林关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积雪, 减轻土壤风蚀;改善农田小气候。
• 农牧关系:农牧结合的意义在于——改善食物结构;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 力和肥料。
29
㈡ 农作物的生活条件与高产稳产
THE END
9
二、复种
㈠ 有关概念
1、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 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
2、复种指数(sequential cropping index)=全 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
8
3、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一年内,于同一土 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我国的耕作制度

我国的耕作制度

我国的耕作制度我国的耕作制度,是指农民在农田中进行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制度。

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耕作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农民主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农业生产。

种植作物的选择、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都严格按照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确定。

同时,农民还采用了旋作和轮作的方式来保护土壤的肥力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我国的耕作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方面,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了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现代化的耕作技术。

另一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更大的自主权和经营权。

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动物,自主决定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

然而,我国的耕作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人口压力增加,农田面积逐渐减少,造成农业生产的压力增大。

其次,农民的耕作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管理知识和技能,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市场的不完善和农产品的不稳定价格,使农民面临着销售困难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粮食安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耕作制度。

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其次,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加强农业市场的组织建设,稳定农产品价格。

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总而言之,我国的耕作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技术支持和市场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种植制度是指根据特定的地理、气候和土地条件,确定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的制度。

耕作制度是指根据种植的需求,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作物的种植技术的制度。

种植制度和耕作制度密切相关,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种植制度首先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

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合种植的作物不同,需要选择适应环境的品种。

同时,也需要考虑作物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调查和研究,可以确定具体的种植品种,使得农作物既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要求,又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耕作制度则是指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制定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作物的种植技术。

首先需要进行土壤分析,确定土壤的肥力和病虫害的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施肥和防治措施。

同时,也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特点,制定合理的种植时间和种植密度。

通过合理安排种植面积和间距,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

在耕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合理轮作和改良土壤的技术。

轮作制度可以避免单一作物连续种植引起的土壤疲劳和病虫害的传播,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质量。

改良土壤的技术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灌溉和排水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

此外,还需要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施肥制度。

灌溉制度是指根据作物的水分需求和土壤的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量和灌溉频率。

通过科学测算和监测,可以确保农作物获得足够的水分,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施肥制度则是指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和作物的养分需求,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种植制度和耕作制度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和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重视种植制度和耕作制度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学(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耕作学(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幅度提高;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1、立体高效型农业 从平面、时间、空间多层次利用农业资源,
生产高产优质农产品。
(二)பைடு நூலகம்界农业发展趋势
2、高新技术农业 利用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动植物
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物产量和品质。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3、快速型农业 采用速生快繁技术,进行动植物繁殖、生产。 4、设施农业 利用人工设施来创造适于动植生长的环境而进
行农业生产。 5、工艺型农业 生产工艺型农产品,如方形西瓜,彩色水果、
蔬菜。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6、保健型农业 生产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产品,如燕
麦片、苦荞、有机茶等。 7、观光农业
二、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以数量型为主的农业向数量、质量、效
益型并举农业转变; (三)小规模、分散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1、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 2、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 中国自然条件多样,人多地少各地区经济发
展不平衡,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因此,不可 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高耗能的“石油农业” 的道路,只能走劳动密集型、集约化生产, 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 之路。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3、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加 快;
4、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5、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是农业发
展的主要方向
第三节 中国耕作制度改发展方向
一、集约化 (一)集约多维利用土地 从平面上、时间上、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 (二)在单位耕地面积上增加投入 建立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耕作制度。 (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

作物栽培第四章种植制度第一节作物布局一、耕作制度、种植制度的概念二、作物布局的概念、作用三、作物布局的原则四、作物布局步骤和内容一、耕作制度、种植制度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2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空间上配置的技术体系。

它是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种植方式的总称。

二、作物布局的概念、作用作物布局是指一个生产单位农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和田间配置的总称。

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其作用表现在:1 、作物布局是农作物生产较佳方案的体现者。

2 、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3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依据和组成。

三、作物布局的原则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面向全国,考虑国际需求。

2 、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

3 、用地、养地相结合,保证作物的持续增产。

4 、统筹兼顾、适当集中,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四、作物布局步骤和内容(一)明确产品的需求。

产品需求包括自给性需求和商品性需求。

(二)确定作物生态适宜区。

查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般以主导因素法确定作物的生态适宜区。

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四、作物布局步骤和内容(三)选择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和面积。

根据产品需求、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和作物特点,选择生态适应性最好的作物,建立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

(四)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

主导品种相对稳定,搭配品种数量和面积尽可能少,保证商品质量的一致性。

(五)可行性鉴定和论证确定作物布局的方案。

第二节轮作、连作一、轮作、连作的概念 1 、轮作是指在一定周期内,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的主要形式有粮食作物轮作、粮棉作物轮作、粮油作物轮作、粮苜作物轮作、粮、饲、草、油混合轮作。

2 、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紧张的地区,在考虑发展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复种成败的决定因素 一种复种能否稳定地发展,决定于社会对其农产 品的需求,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商品价值和纯利润的大 小。凡是经济效益高的、产品适应社会需求的复种方 式,就能稳定、自动地发展。
3600~4000℃
可一年两熟,但要选择生育期短的早熟 农作物或采用套种、移栽的方法
4000~5000℃ 可进行多种农作物的一年两熟种植
5000~6500℃ 可一年三熟
>6500℃
可三熟至精品四课件熟
2.生长期
≥10℃的日数
复种形式
<180d 多为一年一熟,复种极少
180~250d 可以一年两熟
>250d 可以一年三熟
精品课件
2、 套作和育苗移栽
套作和育苗移栽是我国北方提高复种 指数,解决前、后茬农作物季节矛盾的一种有 效方法。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冬作物行间套种各 种粮食和经济作物,水稻套种绿肥或其他粮食 作物等。在劳力充足、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 采用在育苗田育苗后移栽至大田,缩短大田生 长期也是有效的途径。
4、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1)粮食生产立足于 总量平衡,区域优 先发展
(2)努力推进经济作物区域化种植 (3)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
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 元结构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 立化。
精品课件
第二节、复种
一、 复种及其相关概念 (一)复种
复种是指一年在同一田地上接连种植两 季或两季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精品课件
三、 复种技术
l. 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
熟制确定后,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有利于解决复 种与所需热量与水、肥条件的矛盾。一年两熟区,当热量 资源紧张时,选用生长期较短的农作物比较稳产,如选用 谷子与小麦组合,就比小麦—玉米复种稳产。在有短期休 闲的地区,可视地力情况种植短期填闲农作物,增种一季 农作物。如在西北的小麦产区,麦后有70-100天的夏闲, 可以种植早熟玉米、饲料或蔬菜等。
再生复种 单指水稻与再生稻形 成的复种形式。
精品课件
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用复种 指数来表示。
耕地复种指数(%)= 全年收获总面积/耕地总面积 ×100 %
精品课件
(二)熟制
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 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收 获农作物的季数。
如一年两熟是指一年内收获两 季农作物,如冬小麦—夏玉米,用符号 “—”表示年内复种;两年三熟是指两 年内收获三季农作物,如春玉米→冬小 麦—夏甘薯,用符号“→”表示年间复 种。其中对一块田地上收获一次以上的 熟制,称为多熟制。
养地制度
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 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农作物布 局
精品课件
一、作物布局
1. 定义
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是指 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 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 安排。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 么地方的问题。
精品课件
2.作物布局的原则
接茬复种 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前茬 作物单作收获后,插种下茬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或夏大豆。
精品课件
移栽复种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 一年内前茬作物单作收获后,移栽下茬作 物的种植方式。如大蒜收货后移栽棉花或 西瓜(甜瓜)苗的种植方式。
套作复种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 一年内在前茬作物的行间套种或套栽下茬 作物的种植方式。如下麦套种玉米,下麦 套种棉花的种植方式。
第一章 耕作制度
精品课件
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 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精品课件
作物布局
复种
间、混、套作


轮作、换茬等
种植制度


土壤耕作制度
养 精品课件 地 制 度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 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 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 熟制与种植方式。
精品课件
3.界限温度
是指农作物各生育时期的起点温度、生 育关键时期的下限温度及农作物停止生长的 温度等。如冬季最低气温平均-20℃~-22℃ 是冬小麦种植的北界线;夏天要播种喜温农 作物,最热月平均温度18℃是豆科农作物分 布的下限温度。
精品课件
(二)水分条件
在热量条件能满足复种的地区能否实 行复种,要看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包括降水 量、降水分配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 量、农田基本建设等。
精品课件
(三)休闲 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农作物的
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它是一种恢 复地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全年休闲和季 节休闲两种。
精品课件
二、复种的条件
(一)热量条件
1.积温 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
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
≥10℃的积温
复种形式
2500~3600℃ 复种早熟青饲作物或套种早熟农作物。
(1) 需求原则
(2) 生态适应性 是指在一定地区
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 适应的程度。
(3) 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精品课件
3. 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
(1)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 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3)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作物配置的确定 (5)可行性鉴定 (6)生产资料的确精品保课件
3.复种需要有较多的肥料投入,多熟制产量增加, 带走的营养元素也相应地增加了,而自然归还率氮只 有1/3,磷为1/5左右,需增加施肥量。
精品课件
(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复种次数的增加,用工量增大,前作收获后作物 播种的季节紧张,农活集中,对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 的要求更高。
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人均耕地少的复种指数高 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复种指较低。
精品课件
年降水量(mm)
复种形式
>600mm
可实行一年二熟,但水分不能满足二熟 要求,复种时需要进行灌溉。
600~800mm 有灌溉条件时,可以进行稻麦两熟。
>800mm 可以实现稻麦两熟。
>1000mm 种植双季稻和三熟制。
精品课件
(三)地力与肥料条件
1.复种对养分需求量大;
2.土壤肥力高利于复种土壤肥力水平高的土壤, 能为复种提供较好的土壤肥力基础,对外部投入的依 赖程度较低。但不是土壤肥力一定要较高,才能实行 多熟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