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减灾论文

合集下载

防灾减灾申论作文

防灾减灾申论作文

防灾减灾申论作文近年来,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首先,完善建立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起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捕捉灾害的迹象,还能准确预判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所在。

比如,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防止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加强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其次,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加大对居民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同时,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此外,加强居民的心理疏导,提高抗灾心理的能力,减少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三,加强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社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社区内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居民。

同时,加强对社区设施和居民住房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整改。

而且,提供灾后救助和重建的保障,及时帮助受灾居民重新过上正常生活。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灾害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于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灾害挑战。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国际援助和救灾力度,提供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性灾害的支持和帮助。

总而言之,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强各方力量的合作,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城市防灾论文

城市防灾论文

城市防灾学论文——从防灾角度浅谈张家口京都花园小区摘要:汶川地震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哪么大的伤害令人痛心,灾后反思很有必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多的是考虑发展的问题,而对城市的防灾安全问题相对来说不够重视,防灾规划势在必行。

Abstrac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by what big injury distressing, reflection after disaster is very necessar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more about th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the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afety issues ar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be impera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关键词:京都花园防震防火防雷Key words: Kyoto Garden shockproof fireproofing protection河北省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

位于中国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是北京的北大门,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地理文化名城。

京都花园位于张家口市林园路北段五一大街上行。

京都花园住宅小区,占地约69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主要包括6栋18层小高层住宅和一万多平米商铺组成。

包含有底商、会所、幼儿园等。

住宅户户朝阳,南北通透。

项目景观采用庭院设计。

中心位置1000平方米休闲广场。

地震灾害与城市防灾减灾研究

地震灾害与城市防灾减灾研究

地震灾害与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地震灾害与城市防灾减灾研究,包括地震的发生原因、城市防灾减灾的措施以及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一种摇晃现象,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的。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城市带来的破坏尤为严重。

地震的发生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的活动,而城市地震灾害的程度取决于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建筑结构。

如果城市建筑结构不合理,地震灾害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城市防灾减灾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减少地震灾害对城市和居民造成的危害。

城市防灾减灾的措施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进行,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个人层面。

国家层面的措施可以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紧急救援体系等。

地方层面的措施可以包括完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等。

个人层面的措施可以包括加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能力等。

在城市防灾减灾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通过使用地震监测仪器和网络技术,提前发现地震的发生,并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送预警信息,从而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也可以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发挥作用,通过模拟和分析大量数据,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响应能力。

然而,要实现城市的防灾减灾目标,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

城市防灾减灾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投入,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居民需要提高防灾意识,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

总之,地震灾害与城市防灾减灾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改善建筑结构、应用新技术等多种手段,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危害。

但防灾减灾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024年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范文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防灾减灾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作为人口和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其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减灾效果。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防灾减灾规划不仅关注灾害应对,还着眼于城市的长期发展,通过合理布局和资源整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个具有良好防灾减灾能力的城市,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应对,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风险评估。

通过对城市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进行评估,确定城市的灾害风险等级和主要灾害类型。

2. 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规划建设相应的防灾减灾设施,如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防洪排涝设施等。

3.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

4. 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灾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灾害应对提供支持。

5.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实施策略1. 加强领导和协调。

成立专门的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对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3. 提高公众意识。

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之火灾综述1.1 建筑火灾案例建筑的灾害一般指五大灾害,即地震、火灾、水灾、风灾及战争灾害。

历史现实表明,这五大灾害造成的建筑损失正在急剧上升,工程师们也正在研究规律,制订标准规范,设计出新一代的建筑,以抗御灾害带来的损失。

五大灾害中又以地震和火灾带来的损失为最大。

地震虽然发生概率小,但其能量大,一旦击中城市,影响面极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无法估计。

火灾虽然属于点现象,但是由于其发生概率大,频度高,损失累计相当可观。

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一次火灾,死亡达几百人不为鲜见。

2012 年11月15日14时20分左右,上海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一正在进行外立面墙壁施工的28层住宅由于4名电焊工无证违规操作,引燃周围易燃物,脚手架突发大火。

起火公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707弄1号,高28层,建筑面积17,965平方米,其中底层为商场,2~4层为办公,5~28层为住宅。

于1998年1月建成,共有500户居民,住户多为教师,老人居多。

在救援过程中,消防车云梯达不到着火大楼顶部的高度,云梯加上高压水枪只能到达大楼三分之二的高度,火势太大直升飞机不能靠近,阻挠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终导致58人遇难,70余人受伤,房产损失接近5亿元人民币。

2010年9月9日,吉林省长春市一座在建楼盘的两栋32层高楼发生火灾。

当日早8点左右,该楼盘一座高楼的9层至19层苯板发生火灾。

受大风影响,火势蔓延至另一栋在建高楼,导致这栋高楼的9层至32层过火。

由于楼太高,高喷车根本就够不到,再加上烟筒效应,火势垂直蔓延5米/秒,现场逃生混乱,给救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消防人员接警后迅速出动,从两栋高楼中成功疏散31名施工人员,大火共造成42人受伤,经济损失约600万元人民币。

2009年8月10日下午三时许,香港旺角嘉禾大厦的五级火被救熄,火警中两名消防员殉职。

火警在今早九时许发生,焚烧了近六个小时。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旺角嘉禾大厦发生5级大火,已造成4人死亡,包括两名消防员殉职,另有57人受伤。

防灾减灾作文范文

防灾减灾作文范文

现代社会,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面对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双重威胁,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防灾减灾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危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怎样才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

防灾减灾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源头上杜绝灾害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环境品质。

积极开展山林防火,荒漠化治理等活动,为防灾减灾奠定基础。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将监测到的灾害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公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为公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防灾减灾的第二步,就是要做到早期预警。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可能的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及时公布灾害预警信息。

例如,地震预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社会提供更详细、更准确、更快速的信息,帮助公众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及时逃离危险区域,避免生命财产的损失。

防灾减灾的第三步,就是要做到减轻灾害的损失。

在灾害来临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预案,制定科学的应急救援方案,指导公众做好个人自救和互救。

在不同的灾害形式中,个人应该掌握相应的自救技能,如火灾中要学会逃生、防护和灭火。

遇到地震时也应该知道如何避免建筑物倒塌和如何藏身等,这些都对减灾救灾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防灾减灾的要义在于人力资源的利用。

整个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积极地参与到减灾工作中来。

政府应该合理分配资源,科学地组织和协调救援队伍的力量,及时的响应群众的需求。

而普通公众应该具备一定的救援和自救能力,将救援工作和个人安全联系在一起,既可为国家节省成本,也可以提高减灾救灾效果。

人类无法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控制灾害造成的损失的确是可行的。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教育和科技的推广,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科学知识。

同时,还要重视机构和人员的建设,组织力量合理调配,在灾害来临时第一时间响应,积极救援,杜绝灾害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防灾减灾优秀作文【优秀3篇】

防灾减灾优秀作文【优秀3篇】

防灾减灾优秀作文【优秀3篇】篇一:防灾减灾优秀作文篇一近几年,全球各地洪水受灾严重,当洪水泛滥时,就会破坏我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甚至夺走人们的生命。

因此,我想发明一种减灾大坝。

这种大坝表面上和普通的大坝一模一样,但它的功能比普通的大坝多许多。

有洪水传送门、缓慢排水布、细水小孔和洪水集装站。

当洪水来临时,这些功能就起作用了。

大坝抵挡不住时,一块钢板会向上打开,将洪水引向传送门,传送门会把洪水引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干旱的地方,让那里不再缺乏水源。

如果洪水传送门坏掉了也没关系,因为缓慢排水布也值得信任。

缓慢排水布样子像普通的布,但其实它是为了排水而设计的一种特殊布料,可以让水慢慢地流下去,而不是一冲而下。

缓慢排水布破了,可以用细水小孔代替。

细水小孔就是许多细小的小孔,可以有效阻止洪水流的太快。

就算细水小孔堵塞了,就用洪水集装站来解决问题。

洪水集装站里有成百上千的洪水运输车,可以把洪水运往那些没有水的地方。

怎么样?虽然这只是想象。

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和科技把这些变成现实。

篇二:防灾减灾主题征文篇二当我看到这个征文活动时,思绪不禁回到了十多年前……在我成长的印象里,哥哥那次所经历的生与死的霎那轮回,使我第一次对灾害预防的意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记得我那时七八岁,我们全家还住在老家,爸爸在县里上班,因为工作繁忙,回家的时间并不多,妈妈在家里照顾我和哥哥,她一个人挑起家里所有的重担。

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觉得妈妈就是一个勤劳、能干、坚强、任劳任怨的女人。

记得那天,我跟随妈妈在果树园里劳作,突然间,不知是谁急急忙忙带来一个让我们晴天霹雳的消息,“哥哥掉坑里了……”,顿时间,妈妈放下了手里的一切,飞一般骑上车,急匆匆的往家的方向赶,印象中,我记得,她像疯了一样的赶到村中大道上,脸上表情由于过度焦急近似扭曲,她询问过往的行人,是否知道他的儿子在哪里,她疯了般大声叫喊着哥哥的名字……那时的我慌乱、着急、无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还能否见到我的哥哥……不知过了多久,那扇象征着生命的大门打开了……现在我仍清楚的记得,站在院子里无助的只能等待消息的我,听到院外的骚乱声,撒开腿跑到门外,顺着家门口往西的小胡同看过去,只见随着一股人流的涌动,中间一个瘦弱、光着膀子、黑黑的男人怀里托抱着一个像死了一样的小泥孩快速的朝我家门口走着,一堆人簇拥着挤进了家里的大门,那一幕我现在仍清晰的记着,伫立在门口的那个抱着哥哥的人,形象是那么高大,气势是那么恢弘,妈妈慌乱的扑了过去,“妈……”,一声微弱的声音如唤醒了妈妈那即将崩溃、死了的心,那是我们全家的希望之声,是妈妈心碎过后又起死回生的心,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也似乎听到了母亲心在滴血的“啪啪”声……是的,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灾害风险离我有多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有时它是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海啸、地震……有时它是湍急如流、熊熊燃烧的河水、大火……或许我们这一生幸运的不会遭遇到世界性的大灾难,但是人的一生,小小的灾害却是无处不在。

减灾与防灾论文

减灾与防灾论文

减灾与防灾一直以来,我都生活在一个十分安逸的世界,以为灾难只是个遥不可及的话题。

可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加之玉树,云南的地震。

日本的大地震,海啸,这一个个的自然灾害,让我有点心惊肉跳,可是,逃避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学好减灾与防灾的知识,在灾难面前学会自救!通过学习减灾与防灾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中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

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

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防灾减灾课程论文荆州市潜在自然灾害及其设计上的对应学生学号专业课程老师课程名称城市防灾减灾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摘要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

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

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

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荆州市内河流交错、湖泊密布。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等。

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在荆州境内沿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大河沿岸,由于河流泛滥影响,使洪水灾害成为其主要的自然灾害。

荆州市属于长江中下游江汉地震带,故地震也是潜在的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下文将基于城市防灾减灾的理论基础来阐述荆州市防洪防震的设计上对应。

关键词:荆州市,防洪,防震,城市防灾减灾1从1998年特大洪灾看荆州市的防洪问题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大洪水,这是自1954年以来长江流域的又一次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其特点是水量并不是最大,但水位达历史最高,持续时间最长.长江中游的荆州市沙市至湖口段,除汉口、黄石两站外,其余各站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很多地段水位超过1954年水位1 m以上,持续高水位(超紧急水位)达70 d之久,为长江洪水历史之罕见。

1.1长江洪患的症结何在从灾害物理学角度看,洪灾是一种界面致灾,它发生于大气圈与岩石圈交界面上。

因此,洪灾是大气圈与岩石圈(当然还有生物圈的参与)相互作用和耦合的产物。

气象因素是洪水形成的条件,而地学因素才是洪灾的形成条件,前者控制着成灾的时间,后者决定着成灾的地点。

长江的防洪史实质就是一部筑堤史,直至今日。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险就险在荆江河段不可逆转的地上悬河局势和洪水位的不断攀升。

这一巨大的威胁,正是人们长期筑堤所带来的。

2 000 a以前,荆江洪水位一直处于十分平稳的状态;2 000 a BP~1 000 a BP开始缓慢地上升,平均上升速率达1.4 mm/a;1 000~500 a BP 洪水位上升明显加快,速率达4.0 mm/a; 500 a BP以来,加速上升,近200 a以来几乎呈直线上升,速率达27.0mm/a[5]。

荆江洪水位的上升速率变化,同荆江堤防的修筑程度有明显的关系。

江汉平原的堤防最早出现于楚庄王的“堤防湖浦”时期,春秋-东晋为堤防发展的初步阶段(垸堤),晋代为江堤之始,也是荆江洪水位出现上升之时;两宋时期(960~1279年),荆江堤防大发展,洪水位上升明显加快。

但此时堤防并不完整,长期有许多穴口通向南北平原区,直到明代荆江大堤才连成一线,荆北穴口尽塞之日,也就是荆江洪水位呈直线上升之时。

筑堤与洪水位抬升是在构造沉降背景上人对河流地质作用改造的结果。

大堤修筑之前,长江在江汉平原呈漫淤状态,构造沉降与泥沙淤积处于相对平衡,荆江保持正常河道状态;而在大堤形成之后,长江因大堤约束,泥沙限沉积于堤防之间,致使河床河漫滩加积增高,两岸地面因得不到泥沙的补偿而与河床的高差不断加大,最终发展为地上悬河。

目前,荆江河床已高出两岸地面2~3 m,洪水位高出两岸平原地面10 m以上。

一方面形成了严峻的洪灾形势;另一方面使堤内平原区积水无法排入长江,形成内涝;同时,由于江水与两岸地下水是相通的,江水水位高必然导致两岸平原地下水水位升高,直接影响范围可达两岸8 km。

这是江汉平原渍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目前看来,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自然演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人们为了阻止洪水而修筑的大堤,则为更大洪水的形成埋下了祸根,这是始料所不及的。

历史的防洪经验表明,堵不能解决长江的洪患问题,甚至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正象同治年间《枝江县志》所云:“因水害而有堤防,继也,有堤防而愈受水害。

”1.2 历史抗洪的经验何在“堵、疏、蓄”是人类数百年的抗洪实践总结出来的抗洪措施,疏为上策,堵为中策,蓄为下策。

疏为主动防洪,堵、蓄为被动防洪。

(1)开河疏洪由江陵过长湖从潜江市北入汉水这里曾经是长江故道。

这条分洪河道的开通,一方面可有效地减小荆江的洪水压力;另一方面可起到错峰、削峰的作用,由于过分洪河道洪水(行程短)较过荆江洪水(行程长)提前达到武汉,可使上游洪峰分期通过武汉。

(2疏沙淤垸泥沙淤积河湖,致使河湖水位高、平原垸地低,成为长江中游水害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3)蓄水分洪水库建设和分蓄洪区建设分蓄洪区是长江中游防洪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不用,但不可没有。

目前,长江中游共有蓄洪区10余个,这些蓄洪区大都是根据1954年的洪水标准划定的,个数多,建设程度差,大部分蓄洪区已无法使用。

根据长江中游防洪设施的建设和各个蓄洪区的功能,当前应集中建好三个蓄洪区,即荆江蓄洪区、西凉湖蓄洪区和杜家台蓄洪区。

荆江蓄洪区主要应急于荆江堤防排险,保卫江汉平原的安全;西凉湖蓄洪区直接影响到武汉江段的水位,可有效地保证武汉的安全;杜家台蓄洪区是保证汉水下游堤防安全的重要设防,对保江汉平原、保大武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3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防洪减灾(1)防洪减灾工程以堤防整治、泵站更新改造、沟渠疏挖为重点,加强全市水利防洪减灾功能。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长江堤防整治工程、洪湖东荆河整治、洪湖主隔堤整治、洪湖围堤整治、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北闸整险加固、荆南四河堤防加固等一系列堤防整治工程,安排新增建设用地981公顷。

更新改造一系列泵站、扩挖彭家河滩闸、渡佛寺渠、曾大河等,开展总排渠开挖工程、西干渠疏挖、四湖总干渠疏挖、沟子口泵站渠道、北口泵站主排渠、监北干渠疏挖等渠道疏挖工程,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722公顷。

(2)生态建设用地布局以建设“新荆州、古荆州、美荆州、大荆州”为契机,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以自然山水、平原湖泊、优质农田为基质,保持山水平川整体形态,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设定蓄水、泄洪等通道,保护湿地系统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设定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一带、五轴、五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带指沿长江自然保护带,沿线包括长江新螺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麋鹿和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等,是荆州市基本生态屏障。

土地利用重点是加强湿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增长,做好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五轴:以江南高速、荆东高速、随岳高速、洪监高速以及市域北部的复合交通发展轴沿线绿化防护工程为基础的生态防护走廊。

五点:以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洪湖市、荆州区为重点,以森林公园和生态湿地保护为核心,加强绿地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以水利生态修复与治理为核心,带动全市水利发展;继续强化长江、汉江(东荆河)综合治理,搞好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加强全市水利建设管理,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水利。

规划期间,安排水利设施用地2230公顷。

2 荆州市防震减灾2.1地震危险区划根据湖北省国土整治图系中的湖北省地震图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可知荆州市中心城区位于地震震级为M= 5.0 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 度的危险区中。

本次规划确定荆州市城区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6 度。

2.2从城市规划角度来防震减灾(1)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规划措施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规划措施包括:供电设施存在问题、电力保障规划措施、供水设施存在问题、供水保障规划措施、城市通信保障规划措施、城市燃气保障规划措施、粮食保障规划措施、消防设施存在问题、消防规划措施、医疗卫生保障规划措施、交通保障规划措施。

(2)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规划措施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施工图纸说明中应有抗震设防的详细说明条文。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按照基本烈度6 度进行抗震设防。

甲、乙类建筑、可能发生重大次生灾害的工程、生命线工程及其它重大建设工程按照基本烈度7度进行抗震设防。

凡未进行抗震设防设计的,或经鉴定不能抵抗本规划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并需继续长期使用的建筑物,必须进行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工程必须按照抗震鉴定、加固设计、设计审查、施工和竣工验收五个程序依次进行。

(3)避震疏散规划避震疏散分区:中心城区划分为古城片区、武德片区、中心片区、城南片区、城东片区5个疏散分区,每个分区又分为若干疏散小区,并设置相应的防灾生活圈。

避震疏散分区的固定避震疏散场地主要以公园、绿地和学校为主。

其中,古城片区:西门中学操场、南门中学操场、东方红中学操场、三国公园、九龙渊公园等;武德片区:荆州高级技工学校操场、荆州高级中学操场、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操场、太湖公园、植物园、荆襄公园等;中心片区:北京路三小学操场、沙市十四中操场、沙市四中操场、田家炳中学操场、沙市中学操场、草市公园、文湖公园、张李家渊公园、中山公园、烈士陵园等;城东片区:荆州市体育学校操从场、荆州市文星学校操场、沙市农场中学操场、体育公园、叶家渊环保公园、范家渊生态公园等;城南片区:西门小学操场、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操场、长大工程技工学院操场、荆州中学操场、龙谭公园、城南公园、梅村公园等。

(4)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荆州市潜在的次生灾害源点主要有三类:有毒、易燃、易爆等物品。

对新建的易产生次生灾害源点应合理规划布局。

应将其布局于远离城市的空旷地、城市的下风向、下游处,其建设必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

对已建于城市中心区或人口稠密区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源点,应结合城市旧城改造,按城市规划要求逐步迁出。

对规划范围内易产生次生灾害源点的建筑物、设施、设备及其附属物进行一次抗震性能鉴定,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在2015 年前完成加固工作。

(5)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选择中心城区今后的建设,特别是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的选择和布局,从抗震减灾角度来考虑宜主要垂直长江纵深发展,尽量避免沿江带状发展;中心城区应重点向北拓展,适当向城南和城东拓展,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副中心向北方向发展。

如确属城市建设需要在抗震有条件适宜地段上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按照抗震防灾要求进行建设用地抗震适应性评价及相应的工程处理。

荆州市处于江汉平原腹地,常年来饱受长江洪水灾害的影响,故其防洪减灾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同时,荆州市处于地震带上,虽然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并没有强的地震灾害,但地震仍是其潜在的巨大灾害,故在城市设计中应及早做好规划以及防震减灾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