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2)移风易俗: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是一个备受称赞的皇帝。

在他统治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改革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高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理念和实践。

1. 建立国家在地方上的统一管理体制孝文帝意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个高效的地方管理系统。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

他增加了官员的数量,使得地方政府更加稳定和有序。

他还开创了九品中正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确保了政府机构中的人才优势。

2. 推行农业改革孝文帝重视农业的发展,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他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

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并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

此外,他还鼓励人们耕种荒地和开垦新田,以提高农业产量。

3. 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认识到商业和手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他鼓励商人流通商品,给予他们重要的地位和特权。

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手工业,降低了工艺品的税收,鼓励人们从事手工业生产。

4.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孝文帝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创办了官办学校,为更多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还制定了教育政策,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

通过这些努力,北魏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5. 鼓励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孝文帝鼓励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他提供了支持和奖励给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

他鼓励人们研究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推动科技的发展。

此外,他还赞助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他们需要的资源和环境,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发展。

总结:高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建立统一的地方管理体制、推行农业改革、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鼓励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这些改革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单元总结: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单元总结: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总结(三)
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1.原因
(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 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 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 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 (2)政权建设方面: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 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3)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4)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 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第一步 审题意 第(1)问,要求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从材料中综 合、归纳、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并联系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来组织 答案。
第二步 抓关键 第(1)问,根据“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 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 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 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 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第(2)问,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根 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 治军事特权;综合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 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生活。 第三步 扣知识 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庙号改革的意义。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先驱之一。

在他的治理下,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

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历史上改革的典范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行知识点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段重要的历史。

1. 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北魏孝文帝的统治下,科举制度得到了重大改革。

他采取了分科举、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的方式,让文官经过多次考试筛选,使得选拔出来的官员更加优秀,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并且对考试中出现的文化课和政治课形式进行了调整,注重实际能力而非简单的知识考核。

这也促进了北魏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北魏孝文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为了治理国家的领土和人民,他将各个州分为9个留和15个都,各个州由刺史作为首长,各个县则由县令或者县长管理。

通过这种中央化管理,孝文帝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使得地方行政机构更加高效和精细。

3. 赋税制度的改革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减轻百姓的负担,孝文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废除了过去遗留下来的徭役和田租,将其转化为地租,并且分配的田地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进行。

这样的制度让农民可以用更少的财力维持家庭生计,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4. 功利主义思想的倡导北魏孝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倡导了功利主义思想,提倡实事求是,弛高学的原则。

他强调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使得政治决策更加科学化和理性化。

而这种思想在当时,也影响到了商业发展上,成为了中国史上很重要的发展之一。

5. 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制度的问题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多种疑难杂症难以诊治。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孝文帝规定在各个州县派遣医生,负责卫生工作、疗养生病,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药物管理制度,防止药品流通的混乱全国医疗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高中历史复习 选修一 第三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复习  选修一 第三单元总结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
调 制
纳一定数量的租(缴纳 粮食)调(缴纳绢帛)
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 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 的租调收入。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3、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为隋唐结束 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4、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 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
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⑷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⑸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影响
促进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过程;
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
内容
影响

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 使吏治有所好转,为北
禄 制
集,按级别发放,不许 自筹;惩治贪污
孝文帝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
措施全面的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魏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 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局 面。

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 提高农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

种,土地不得买卖
役。促进经济发展。
三 长 制
邻长——里长——党长;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 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 行均田制。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 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 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 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与民族 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社会动荡,威 胁统治;
3、改革的可能性:民族融合的趋势、 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 化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析-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析-精选教育文档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危机严重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民族大融合趋势;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二、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析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

如果加上东汉末年三十年战乱时间。

历时将近400 年。

它有如下特点:其一,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其二,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其三,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如: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军事制度,出现于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根基;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发展到北魏“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

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其四,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

其五,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

1.本节框图2.北魏为什么能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

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③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④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3.历史背景(1)社会矛盾:(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①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②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2)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④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4.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第 2 页第 3 页(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帝改⾰课⽂知识点⾼中历史选修⼀从历史、综合、⼈⽂、开放等视⾓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类共同创造的⽂明遗产。

下⾯是⼩偏整理的北魏孝⽂帝改⾰课⽂知识点⾼中历史选修⼀,感谢您的每⼀次阅读。

北魏孝⽂帝改⾰课⽂知识点⾼中历史选修⼀背景(1)北魏崛起后统⼀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2)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盾激化(北魏初期,在地⽅上的基层统治实⾏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

宗主控制⼈⼝.逃避赋役。

北魏统⼀北⽅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民族歧视政策,更进⼀步激化了社会⽭盾(民族⽭盾、阶级⽭盾、中央与地⽅的⽭盾)。

(3)冯太后和孝⽂帝对汉⽂化的推崇措施及作⽤前期(冯太后改制)(1)实⾏俸禄制度,整顿史治吏治有所好转(2)推⾏均⽥制农民获得⼟地,抑制了⼟地兼并,推动北⽅经济恢复与发展(3)设⽴三长制健全基层政权,完善⾏政体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巩固(4)推⾏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增加财政收⼊后期孝⽂帝汉化(1)迁都洛阳。

保证了改⾰的深⼊(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对汉族⽂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性质是冯太后和孝⽂帝⾃上⽽下掀起的⼀次改变北魏社会⾯貌的封建化改⾰运动。

影响(1)经济:北⽅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政治: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3)民族:缓和民族⽭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改⾰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化传统历史学习的技巧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类⽂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定的知识⽹络。

努⼒做到“课本在⼿,知识牢记于⼼”。

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途径涉猎、选择和运⽤有效历史信息,并在⽼师的引导下通过⾃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背景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
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
始参照汉族的
封建政权的统
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
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
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

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
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赋税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
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
地人民起义不
断。

严重威胁
着北魏统治,
社会改革迫在
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471---499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过程及内容前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

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制定官
吏俸禄
制整顿
吏治
为澄清吏
治,巩固统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
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
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
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
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
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
田制
为了缓和
社会矛盾,
发展农业
生产,增加
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
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
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
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
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
长制
为配合均
田制的推
行,强化对
地方的控
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制。

邻长、里长、党长
合称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
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
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
的租调

与均田制
相适应,保
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
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
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
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
治、经济的中心。

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易服装、说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行汉制、
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
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经济的
复苏和
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
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
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
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
建化的
加速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
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的
交流与
融合
(最重
要)
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
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畜牧业生产
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
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