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
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一)以实物寓愁“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
古诗词常用意象:愁苦类

古诗词常用意象:愁苦类展开全文是工作使人生有味。
——艾约尔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凄苦愁思。
自然界的梧桐细雨到了诗人笔下就让人感到凄楚悲凉了,家国破亡的伤痛,情人别离的哀愁,思念家乡的凄苦都可以在梧桐细雨中“听”得到。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张辑《疏帘淡月·秋思》:“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线袅惠炉沉水,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2、芳草——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3、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论唐宋词中的愁情

中国古代 的文学创 作也 实践 着这 一理 论 。比 如 中国 的第一 部 诗 歌总 集《 经 》虽 然 孑 子说 它 诗 , L
“ 思无 邪”却 也被 认 为“ , 颂扬 过去 正表示 对 现在 不 满, 因此 ,三百篇 》 《 里有 些表 面上 的赞 歌 只是骨 子
南宋朝 廷虽 然偏 安一 隅 , 山仅余 半壁 , 毕 江 但 竟 还是 一个 国家 。宋 亡 之后 , 贯 被 中原 士 大 夫 一 视为“ 蛮夷 ” 的异 族 人 主 中原 , 为 统 治 者 。读 书 成 人 沦落 到“ 儒十 丐 ” 九 的悲 惨境 地 , 心 情 是 可 以 其
冉 蘅 皋 暮 , 笔 新 题 断 肠 旬 。 试 问 闲 情 都 几 许 ? ~ 彩
川 烟草 , 城 风 絮 。谁 管 闲 愁 , 里 青 青 草 。今 千 夜 倩 簪 黄 菊 了 。 断肠 明 月 霜 天 晓 。 (蝶 恋花 》 《 ) 桃 李 风 前 多 妩 媚 , 柳 更 温 柔 。唤 取 笙 歌 烂 熳 杨
种种愁 怨 之情 :月 落 乌 啼 霜满 天 , 枫 渔 火 对愁 “ 江
眠” 张继《 ( 枫桥 夜 泊》 ; 日暮 乡关何 处 是 , 波 江 )“ 烟
词是我们 抒 发 情 感 的最 佳 方 式 。爱 、 、 、 、 恨 悲 思 愁、 怨种 种情感交 织在历 代文学 作 品中 , 同构成 共 了一个缤 纷夺 目的情 感 世 界 。而 “ ” 更 是 被 愁 情
君莫舞。君不见 、 环 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 玉
谁寄 锦 书 来 ? 雁 字 回 时 , 满 西 楼 。花 自 飘 零 水 自 月 流 。一 种 相 思 。 处 闲 愁 。 此 情 无 计 可 消 除 , 下 眉 两 才 头 , 上心 头。 却
唐宋词中的离别情愁与感伤表达

唐宋词中的离别情愁与感伤表达1. 引言唐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离别情愁和感伤是常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唐宋词中离别情愁和感伤表达的特点和方式。
2. 离别情愁表达2.1 审美沉痛之辞唐宋词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闻名,其中离别情愁的表达常常借助悲凉、哀怨、忧伤等辞藻来渲染作者内心深处的思绪。
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酒入愁肠化作了金波”,通过“愁肠”与“金波”的意象交织,传递出无尽的离别情愁。
2.2 自然景物映衬唐宋词通常运用精细描写自然景物来增强离别情愁的意境。
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心理构建之间产生共鸣,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如李清照《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通过描绘潇湘水乡的秋雨之景,进一步凸显了离别情愁的深沉。
3. 感伤表达3.1 忧思兼理想在唐宋词中,感伤表达常常与忧思和理想相结合。
词人借代以及暗示等手法揭示出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不满之情,同时融入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杜牧《秋夜寄邱员外》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通过反衬出词人孤独无助的境遇,展示出对友情和圆满生活的向往。
3.2 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唐宋时期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这也使得唐宋词中常常流露出作者对时代变迁所产生的感慨和失落之情。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通过琵琶声音与庙宇空旷之景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社会和纷乱时代的反思。
4. 结论唐宋词以其精致、深邃、感人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离别情愁与感伤是其中常见的主题,词人通过审美辞藻、自然景物描写、忧思理想交织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等手法,展现了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在阅读唐宋词作品时,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它们的音韵之美,更可以深入感受到离别情愁与感伤之间所传递的深刻内涵。
古诗词中表达愁绪的意象

古诗词中表示愁绪的意象
1️柳絮:飘忽不定,常用来表达愁绪。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梧桐:象征凄苦、愁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3️丁香结:比喻心中郁结的忧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4️芭蕉:常用以表现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
5️猿:孤寂、愁苦的象征。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6️暮鸦(寒鸦、昏鸦):常用以渲染衰败萧索之景、痛惜悲凉的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流水: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8️黄昏:感伤的心情意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9️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愁,既看不见摸不着,又听不到嗅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呕心沥血,用生花妙笔别具匠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抽象难言的愁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以夕阳(黄昏)显愁自《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进而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以来,夕阳(黄昏)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述都是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二、以流水、大海喻愁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李白《横江词》“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相恨不知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三、以山喻愁山的雄浑高大给人一种沉重感,愁也如山一般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心上。
向子湮在《水龙吟》里说“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愁正像重峦叠嶂的山使人喘不过气来。
元代吕止庵《怀古》里说“人生最苦别离,柳丝柔肠,山敛愁眉”,给山赋予愁情,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凄苦。
四、以酒写愁酒能使人想象丰富,能使人暂时忘却痛苦,因而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志不得伸的苦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愁”全解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愁”全解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愁”全解析“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方法,多种多样。
一、从“愁”的内容来看的。
(1)有思念故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周邦彦《点绛唇》“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诗(词)人分别将自己绵绵的思乡之情,寄托在那淼淼的江水、点点的渔火和悠悠的白云以及声声异响里,诉说着心中无尽的愁思苦念。
再如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春深愁苦更深,借酒方可消愁,抒写了词人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思乡难归之愁。
(2)有思亲怀友的愁,如韦应物“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寄李儋?元锡》)。
友人不在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万千感慨。
思念丈夫愁绪深重莫过李清照。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抒写了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所受的煎熬愁苦;《凤凰台上忆吹箫》“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倾诉了夫妻离别的旧愁新苦和无尽思念之情;《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托了对夫君似红花飘落、如河水闲流、绵绵无绝、遥遥无期的浓浓相思和深深眷恋,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朋友遭贬,心情沉重,就让清风明月带去对友人思念思念和牵挂吧。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世事难料,心情沉重,愁绪满怀,因而思念友朋而独自难眠。
再如黄庭坚《好事近》“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
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与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元干《清平乐》“兰桡飞取归来。
愁眉待得伊开”,田为《南柯子》“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不论是知心好友,还是知己红颜,无论在天涯海角,还是在路途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感慨万千,愁肠百结,绵延不断。
浅析古典诗词表达愁情的艺术手法

浅析古典诗词表达愁情的艺术手法作者:钟长英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11期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就像一颗颗明珠,熠熠闪光,每一首都散发出醉人心魄的光芒。
他们有的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有的倾诉了亲朋好友间深刻的感情,有的说出了壮志未酬的愤懑,有的抒发了报国杀敌的豪情。
而愁情也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传唱的永恒话题,各种愁绪浮现在心头,倾注在笔端。
古往今来的诗人用他们的才华和深情演绎出了一首首写愁的千古名篇。
下面笔者就对表现愁情的艺术手法略作分析。
一、直接抒情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是含蓄蕴藉的,感情大多隐含在诗句中,当然也有诗人忍不住心中喷薄的情感,写就直接呐喊出来的诗句。
李清照经历了国家破灭、家破人亡、南下漂泊等苦难后《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了家国之恨、漂泊之苦,让我们忍不住为身遭巨变的女词人掬一把辛酸之泪。
二、以人体变化、感受等来写愁愁情使人倍感伤心痛苦,通常直接作用于人体,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相思之情使人形体消瘦,便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人比黄花瘦”;有家不能回的乡愁之痛令人肝肠寸断,便有了韦庄《菩萨蛮》的“还乡须断肠”和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怀人之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由眉间转移到心上,于是就有了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和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环境烘托渲染愁情恰当的环境描写会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诗人所渲染的愁情。
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蝉的鸣声凄凉,秋雨过后傍晚的景色更添几分寒凉,在这样朦胧暮霭中的长亭更显得萧索,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蕴含着离别时心痛难忍的愁情。
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营造了清幽寂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秦观《满庭芳》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渲染了诗人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愁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
愁,既看不见摸不着,又听不到嗅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呕心沥血,用生花妙笔别具匠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抽象难言的愁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以夕阳(黄昏)显愁
自《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进而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以来,夕阳(黄昏)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述都是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二、以流水、大海喻愁
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李白《横江词》“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相恨不知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
三、以山喻愁
山的雄浑高大给人一种沉重感,愁也如山一般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心上。
向子湮在《水龙吟》里说“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愁正像重峦叠嶂的山使人喘不过气来。
元代吕止庵《怀古》里说“人生最苦别离,柳丝柔肠,山敛愁眉”,给山赋予愁情,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凄苦。
四、以酒写愁
酒能使人想象丰富,能使人暂时忘却痛苦,因而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志不得伸的苦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五、以秋显愁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
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诗人感到了无限的自然对有限的人生的压迫,顿生人生迟暮之感,从而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悲壮而沉重。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苦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有一种难言的伤痛。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秋日的意象诉说离情。
六、以月、雨、雁、柳等自然界的景物来比拟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对往事的追思。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伤感。
李煜在《虞美人》中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在李煜眼中,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游子思妇,彻夜难眠,唯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冷跟游子思妇的孤寂揉和到一块。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宋·张耒《自海至楚》:“愁如夜月常随客,身似飞鸿不记家。
”历时弥久,阴云不开,诗人常用雨来表现其孤独感、幻灭感,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和路途断绝,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
“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戎昱《云安阻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温庭筠《咸阳值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雁是候鸟,春秋迁徙,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思妇的思乡怀人之情,因此诗人常借雁寄寓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柳”者,“留”也,古人巧借谐音,以抒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唐·郑谷《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在自然界的各种景物中,塞满天地的春草,飘忽不定的杨花,遇秋先陨的梧桐,叫声凄切的杜鹃和猿等众多物象都成了古代诗人们喻愁、写愁的对象。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乌夜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芭蕉不
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七、以丝喻愁
丝,剪不断,理还乱,千头万绪,就像是一张诗人织就而成的愁网。
唐·司空图《灯花》:“几时金雁传归信,剪断香魂一缕愁。
”清·严元照《忆秦娥》:“故乡迢递空相忆,深闺一片愁如织。
”
八、用愁眉、愁肠来直接代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珠帘约住海棠风,愁拖两眉角。
”宋祁《好事近》“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李煜《清平乐》“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韦庄《冬夜》
九、把愁写成具体可感的物体
把抽象的愁具体化,是古人写愁最为高妙之处。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让愁显得绵长。
白居易《长恨歌》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愁有了颜色,有了声音。
李清照《武陵春》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使愁变得沉重异常。
王实甫《西厢记》里“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即便是那土和泥,也有一些土气息,泥滋味”,使愁变得有了味道,可以咀嚼。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又使愁变得说不尽、道不明,但伸手可及、触目便是。
愁是古典诗词不朽的主题,古代文人墨客用生花妙笔匠心独运抒写愁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