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的遗传及定位分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一中高一6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一中高一6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1.某品种花生的厚壳(A)、薄壳(a)以及高含油量(B)、低含油量(b)是其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已知该品种部分花粉存在不育现象,甲、乙为该品种的纯合子,据下图示所示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F 2中纯合子占1/3B.不育花粉的基因型为ABC.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D.薄壳低含油量雌性与F 1杂交,子代中薄壳低含油量的个体占1/4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黄子叶对绿子叶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某科研所进行遗传实验,操作如下图。
假定所有的植株都能成活,理论上收获的F4中绿子叶的比例为()A.9/16 B.7/16 C.5/8 D.3/83.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摩尔根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与此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定律B.该实验说明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不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C.利用F 2的白眼雄果蝇与F 1的红眼雌果蝇杂交可以排除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可能D.可以确定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不可能只位于Y染色体上4.自然状态下,二倍体小茧蜂(2n=20,没有Y染色体)为雌蜂,单倍体小茧蜂(n=10)为雄蜂,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人工培育可获得二倍体雄蜂。
小茧蜂的X染色体有三种类型(X A、X B、X C),纯合受精卵发育为雄性,杂合受精卵发育为雌性。
现有一个人工培育群体,雄蜂组成为X A X A:X B X B=2:1,雌蜂组成为X A X B:X B X C:X A X C =1:1:3,该群体中雌雄蜂随机交配,雌蜂的一半卵细胞进行受精,一半卵细胞直接发育(不同基因型的卵细胞发育为雄蜂的概率相同)。
在获得的子代群体中,雌:雄是()A.5:3 B.3:5 C.1:2 D.2:15.图为某六肽化合物合成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①→②相比,③→⑤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B.根据图中多肽的氨基酸数可以判断出终止密码子是UCUC.①→②中会产生图中④代表的物质,且④中含有氢键D.若该多肽是一种DNA聚合酶,则它会催化物质①的复制6.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的合成及其它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拟南芥种间杂交遗传行为及机制研究

拟南芥种间杂交遗传行为及机制研究植物遗传学一直是植物科研领域中热门的话题之一,其中的拟南芥种间杂交遗传行为及机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被广泛研究。
拟南芥是一种十字花科植物,具有许多特殊性质,例如矮杆、小型化、生长速度快等。
由于这些独特性质,拟南芥成为了模式植物之一。
在研究中,拟南芥常常被用作实验对象,来探究植物基因的基本功能。
种间杂交在植物学中是一个相对较为注重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植物基因组的决定性特征。
在这些研究中,拟南芥也被作为实验对象。
拟南芥具有丰富的种属亲缘关系,可以与其他十字花科植物进行杂交。
拟南芥与其它越来越多的亲缘近的十字花科植物杂交获得的杂种后代幼苗具有很好的形态发育,且具有双亲特性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种间杂交遗传行为的研究,是植物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学科。
因为种间杂交后代的数量和特性比较复杂,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探究种间杂交遗传行为的规律和机制。
研究人员最开始关注的是杂交后代的数量和特性,进而推导出杂交结果后代的遗传行为规律和机制。
研究人员采用各种方法,来对拟南芥种间杂交后代的表型和基因otype的特点进行分析。
这些分析可以从染色体走向等多个方面进行,甚至可以分析一些特殊的基因变异类型,如转座子插入、基因组范围的DNA重组和表观遗传学变异等。
这些方法是寻找种间杂交遗传机制、挖掘生物多样性和发掘拟南芥的潜在功能极为重要的手段。
对遗传行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DNA水平和表型水平的分析。
在DNA水平方面,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DNA的分子标记的分析,得到DNA序列的信息,形成基因图谱。
而在表型水平,主要是通过对杂交后代各种性状的观察,来研究杂交后代的特异性表现或象征的规律性表达。
具体到拟南芥的种间杂交遗传研究,一些新的DNA测序技术和分析算法已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中得到应用。
这些新技术为深入了解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化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分子到基因组层面的遗传研究已经成为许多生物学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则是其中一种最常用的模式植物,它拥有许多基因遗传和发育过程的相似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
本文将着重介绍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1. DNA转化和质粒构建在拟南芥基因研究中,DNA转化和质粒构建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方法。
DNA转化即将外源DNA导入拟南芥细胞内,常使用的方法有冷冻处理法、电穿孔法等。
而质粒通常可以用于转化拟南芥细胞,以研究基因结构、调节元件、绿色荧光蛋白构建等。
2. 基因敲除基因敲除是在已知某个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模式,并通过基因突变得以验证。
敲除分为生理性敲除和人工性敲除两种,其中后者可以通过质粒导入方法实现。
基因敲除在拟南芥遗传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探究基因对于生长发育过程的途径以及在各种逆境下的适应能力等。
3.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研究是在基因的各种调节元件上构建不同启动子,将被测量的基因与这些元件进行组合,从而研究基因表达的条件和模式。
例如通过全基因组转录组分析方法,可以了解到各种条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表达研究在植物逆境抗性和发育过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4. 突变体筛选突变体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变异引起的表型重要变化,通常是由于自然或人为诱变引起。
突变体的筛选在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已开发出几十种突变体筛选方法,包括靶向突变、随机诱变、胚乳培养及基因组分析等。
通过筛选突变体,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和相互间的关系。
5. 遗传交叉和构建突变遗传交叉是通过交叉杂交的方式寻找某一特定基因或显性性状的控制,以了解基因型和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
而构建突变则是利用特定的载体将人工合成的单个核苷酸序列插入到目的基因中,从而创造特定的基因突变。
这些方法在研究基因调控途径、寻找新型基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拟南芥的遗传与表观调控研究

拟南芥的遗传与表观调控研究拟南芥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研究的模式植物,因其基因组相对简单、遗传性状可控,成为了研究遗传与表观调控的理想对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拟南芥的遗传与表观调控研究,了解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发展。
1.拟南芥基因组拟南芥的基因组相对其他复杂植物,如水稻和玉米等而言要简单得多,只有5个染色体、1.5亿个碱基对和27000个基因左右。
同时,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也已经被完全测定,成为了基因组学研究的经典案例之一。
拟南芥基因组的简单性使其成为了研究遗传与表观调控的理想模型。
2. 拟南芥遗传的研究作为一种模式植物,拟南芥的遗传研究历史悠久。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拟南芥的第一个基因就被鉴定出来了。
如今,数百个遗传变异的拟南芥品种已被培育出来,这些品种对于探究植物遗传体系如何控制植物的发育、环境响应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遗传杂交、分子标记和突变筛选等方法,拟南芥的遗传性状已经被深入研究,并相应的得到了解剖探究。
此外,由于拟南芥的生命周期短(仅3-4个月),其遗传转变也可在短时间内被检验。
因此,拟南芥被广泛用于基因突变研究,不仅用于发现特定基因的功能,还用于分析各个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3. 拟南芥表观调控的研究拟南芥的表观调控研究也成为了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前沿。
表观调控是指通过改变基因组DNA序列上某些部分的化学修饰状态来影响基因的表现形象。
简单地说,表观调控可以使一个植物从某个状态(如发芽、开花)转换到另一个状态(如休眠)。
拟南芥的表观调控研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多种方面的研究。
(1)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一种通过在DNA分子的胸腺嘧啶环中加入甲基基团来改变其表观状态的方式。
这种化学修饰可以影响基因表达,并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在拟南芥中,已经鉴定出了多个型号蛋白参与到DNA甲基化调控中,这些蛋白在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许多胁迫反应途径也与DNA甲基化调控密切相关,如干旱、盐胁迫、低温等都会导致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应对适应性。
拟南芥的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拟南芥的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植物,其研究价值(特别是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拟南芥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模式植物之一,因为其小型、短生命周期和基因组的简单性使其成为研究生物学的理想对象。
对拟南芥的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主要是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示: 用高通量技术破解拟南芥基因组,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基因组的特性。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对基因组的系统分析和比较来揭示生物的进化、基因调节和表达的机制。
拟南芥的基因组总长度约为125 Mb,包含五条染色体。
其中第一条染色体长度最长,为30 Mb左右,其他染色体长度约为20-25 Mb。
目前,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完整解析,并且经过基因标记的定位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物理图谱和逻辑图谱的绘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利用高通量方法(例如高通量测序)来测定拟南芥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其他序列。
这些数据可用于推断基因的结构、功能和演化,并且可与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比较。
此外,可以通过引入外源DNA来进行功能分析。
拟南芥基因组学研究的妙处在于,即使其基因数量相对较少,拟南芥的基因编码了与人们更为熟悉的模式植物共同的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如激素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光信号传导以及植物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机制。
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传递和表达的学科。
在拟南芥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解析基因表达和调控的机制。
一些方法如: RNA干扰、突变筛选和基因调控的功能研究,均已被广泛应用于拟南芥中。
一种运用于拟南芥的方法是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编辑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有效地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种子发育、光调节等生物过程。
总之,拟南芥的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潜在的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
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它将在未来继续成为许多研究中的热点,并为理解植物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届江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3届江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脂质、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②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内部③某些膜蛋白能介导离子、小分子物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④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⑤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等功能密切相关A.①③⑤B.①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2.果蝇和双子叶植物拟南芥均为二倍体生物。
雄性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拟南芥体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且无性染色体。
下列关于雄果蝇细胞与拟南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错误的是()A.分裂间期,两者细胞内均发生中心粒和染色体的复制B.分裂前期,两者的核膜和核仁均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C.分裂中期,两者的细胞中均会出现五种形态的染色体D.分裂末期,拟南芥子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细胞板,而果蝇没有3.mRNA的部分区域可以调控自身的翻译过程。
下图1、图2是mRNA调控翻译的两种机制,已知AUG为起始密码子,编码甲硫氨酸,其上游的一段序列为核糖体结合位点。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时,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立即与mRNA进行碱基配对B.翻译速率过快时,机体可以通过合成翻译阻抑蛋白来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C.图2表明温度升高会使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从而促进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D.图1、图2中调控翻译的两种机制均是通过调节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来实现的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体内的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是导致早发冠心病等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至少有7种基因突变可导致FH的发生:LDLR基因突变表现为显性遗传,由此导致的FH患者全为杂合子;而apoB100基因突变则表现为隐性遗传。
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及其应用

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及其应用拟南芥,也叫芥菜花,是一种被广泛用于遗传学和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
由于其遗传特征丰富且易于研究,拟南芥被誉为植物学领域的小鼠。
本文将介绍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及其在遗传学和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遗传特征首先,拟南芥是一种自交不育的二倍体植物,本身没有天疱瘩。
因此,育种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自交方式培育出各种突变体和基因敲除植株。
此外,拟南芥的基因组被完全测序,有五个染色体,其基因组大小为125兆碱基对。
其次,拟南芥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基因组,不同于其他许多植物。
这使得拟南芥在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因为其调节机制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并且可以有效地进行突变分析。
也就是说,在研究蛋白质交互作用和遗传育种上,拟南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植物。
再次,拟南芥的生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一般在6-8周内就可进行繁殖后代。
这使得研究者能够快速确定一个基因突变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基因修复。
此外,拟南芥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大量繁殖,便于研究者进行各种遗传学实验。
最后,拟南芥跟人类有着相同的基因,且科学家已破译了大部分拟南芥的基因功能。
通过比较人类和拟南芥的基因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联系,从而了解到人类遗传病的相关信息。
应用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已经在许多植物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应用:1. 功能基因鉴定将拟南芥的基因进行突变,使得其在植物体内无法表达,可以使研究者确定基因在某个生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揭示许多生物过程的遗传因素,包括植物生长、花期控制、免疫响应、环境适应等等。
2. 遗传育种通过人为介入,使拟南芥在植物体内出现某些性状上的变异,甚至达到增加植物生长速度、提高有效成分等作用,从而生产出更好的、更适应环境的植物品种。
3. 生物安全利用拟南芥开展生物安全研究,例如研究转基因植物的作用和风险,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拟南芥已成为植物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模式植物,它的遗传特征丰富,具有研究价值。
拟南芥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atms1的获得及表型分析

21 0 1年 l O月
上洛戈
耀( 自然 科 学 舨)
Vo 7 No 5 l + l
Oc . 2 l t Ol
J U N LO H N H I N RIY N T R LSIN E O R A FS A G A WE S ( A U A E C ) U T C
Ab t a t sr c :An a in e e au e A a i o s h l n l t r e mu a ta in e e a u e s n o y mb e ttmp r t r r b d p i t a i a mae se l t n mb e t tmp r t r -e s r s a i -
fw ini c n mp ime t o a e t l t p n h rwh n a e sg f a ti ar n sc mp r d wi wi y e a t e e mbin e e au e wa e o 2 ℃ . i h d— e ttmp r t r s b lw 3
a l的不 育 表 型 是 由单 个 隐 性 核 基 因控 制 的 . t ms
卫
关键 词 : 拟南芥 ; 温敏雄性不 育; 花粉 ; 药; 花 绒毡层
中 图 分 类 号 : 4 Q9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2 6 (0 1 0 -6 10 1o -8 1 2 1 )50 8 -6
mu h t i n rt a h to i — p c h n e n t a fw l t e.a d t e a ms a e u d v l p n x i i d mu h r t r e h n h d y n h t l tp t m e eo me t e h b t c ea d d t a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的遗传及定位分析易君,高菊芳,张在宝,江华,周根余,杨仲南,张森(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摘要:通过EMS诱变、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筛选到了一棵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
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在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后花药绒毡层过早衰亡,小孢子的内容物不正常地凝聚,最终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粒。
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MS1502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MS1502位于第4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F25I24和T12H20之间105kb区间内。
目前该区间内尚未见到花药发育必需基因(不育基因)的报道,因此MS1502是一个控制花粉发育的新基因。
关键词:拟南芥;花药发育;雄性不育突变体;图位克隆中图分类号:Q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700(2006)03-283-06Genetic and Mapping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MaleSterile Mutant ms1502(Cruciferae)*YI Jun,GAO Ju-Fang,ZHANG Zai-Bao,JIANG Hua,ZHOU Gen-Yu,YANG Zhong-Nan,ZHANG Sen**(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Abstract:Molecular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s of mutants have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ny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the model system Arabidopsis thaliana.However,the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 that is specific to plants has been little studied.A large-scale screening of mutants with male sterility was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o dissect geneti-cally the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An independent mutant line of male sterility controlled by a novel nuclear gene, designated MS1502,was generated and identified by ethyl-methae sulfonate(EM S)mutagenesis and genetic analysis. Genetic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MS1502.The phenotypic analysis in-dicated the MS1502gene plays important role during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Cyt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an-ther tapetum of mutant degenerated earlier that of wild type after microspores were released fro m the tetrads,and that cyto-plasm of microspores in mutant condensed abnormally,resulting in that mutant plant cannot produce viable pollens.With the further genetic analysis and the map-based cloning of gene MS1502,we have mapped it to a region of105kb between the molecular markers F25I24and T12H20on chromoso me4using map-based cloning technique.Key words:Arabidopsis thaliana;Pollen development;Male sterile mutant;Map-based cloning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具有生长周期短,基因组较小的优势,因此成为了目前进行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黄娟和李家洋,2001)。
花药及花粉的发育是植物功能基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花药及花粉发育异常通常会导致雄性不育。
这种雄性不育现象大多与花药形态、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发育、小孢子发生、花粉发育、花药的开裂、花粉粒的功能等相云南植物研究2006,28(3):283~288Acta Botanica Yunnanica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senzhang@收稿日期:2005-11-28,2006-02-13接受发表作者简介:易君(198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170),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预研)(2003CCA01100)关(Sanders等,1999)。
在高等开花植物中,花粉花药发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正常的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包括14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征性的细胞事件发生,这14个时期又被分为4个阶段(Sanders等, 1999)。
许多的研究已经描述了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McConn and Browse,1996;Ishiguro等, 2001;Stintzi and Browse,2000;Sanders等, 2000;Park等,2002;Yang等,1999;Schiefthal-er等,1999;Sorensen等,2003;Sabine等, 2003;Zhao等,2002;Yang等,2003)。
第1个阶段中,在花药原基中进行了细胞分裂从而形成花药全部组织;第2个阶段,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含有小孢子的四分体,随后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出来;第3个阶段中,小孢子发育成含有三细胞的花粉粒;第4个阶段,成熟花粉释放。
在花粉发育的第3个阶段(9~12期),花药继续扩大,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以后,开始形成外壁并且细胞核从中央移到与花粉萌发孔相对的细胞边缘位置。
随着小孢子的生长,其细胞质发生液泡化,逐渐形成一个大液泡,并把细胞质挤压到与萌发孔相对的一个小区域内。
随后花粉开始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命运不同的细胞、其中体积大的是营养细胞,另一个体积小的为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之后会嵌人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
与此同时,绒毡层细胞开始衰退,随后药室内壁与连接层细胞开始纤维增厚、衰退,第12期时绒毡层细胞完全降解并且隔膜细胞开裂,花药分为两个药室(Bedinger,1992)。
在已研究发表的雄性不育基因中,DEX1、NEF1、MS2、MS1等基因都在这一时期表达。
其中DEX1和花粉初生壁的积累有关(Paxson-Sowders 等,2001),NEF1调控脂类和花粉外壁的形成(Ariizumi等,2004),MS2的编码产物主要与雄配子体的发育有关(Aarts等,1997),而MS1 (Wilson等,2001)则同时调控雄配子体和花药的发育。
然而,在花粉发育的这一阶段这些突变体并没有出现绒毡层过早衰退从而导致小孢子发育异常的现象。
本文通过EMS(ethyl-methae sulfonate)诱变处理野生型拟南芥群体,分离得到一棵雄性不育株ms1502。
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性状是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
该突变体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花药绒毡层提早衰退,导致小孢子发育异常,最终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
为了进一步研究ms1502突变体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最终克隆该基因,我们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
结果表明,MS1502基因位于第4条染色体分子标记T12H20和F25I24之间105kb的区间内。
这些结果为基因的克隆及研究功能奠定了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植物材料拟南芥(Aarbidopsis thaliana)分别以Landsberg erecta (Ler)和Columbia(Col)为遗传背景。
种子播种于用PNS (Plant Nutrition Solution)培养液(Estelle and So merville, 1987)浸湿的蛭石中。
置于人工培养室中培养,培养条件,20~22℃,16h光照,8h黑暗,光照强度120 molm-2s-1(Zhang等,2003)。
突变体已经和野生型(Ler)回交了3次。
1.2方法1.2.1遗传分析以野生型Ler为父本,突变体为母本进行杂交得到F1代,F1代自交得到F2代。
种植F2代,观察F2代表型,统计F2代中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的比例。
1.2.2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收集用野生型(Col)作为父本与突变体杂交所得到的F2遗传群体中的突变体用于基因定位。
随机选10个样品分别提取D NA然后取等量混合,构建一个D NA池,用5个D NA池为模板,用覆盖基因组的20对分子标记(表1)进行PCR扩增,同时扩增两野生型Ler和Col D NA作为对照,通过凝胶电泳分析可以看出,与突变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所扩出的条带的遗传背景偏向突变体来源的亲本Ler,而用于杂交的另一亲本Col条带没有或弱于对照。
一旦找到了连锁的分子标记,就在该分子标记附近设计新的分子标记(表2),用高通量提取DNA的方法(Xin等,2003)提取大批F2遗传群体中突变单株DNA,对这些植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
1.2.3DNA提取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参照Sun 等(2000)的方法。
1.2.4PCR反应PCR反应参照Sun等(2000)的方法,其中有几个分子标记是不同的(表1)。
其中分子标记nga111,nga6,nga8和nga139已经发表(Bell and Ecker, 1994),其余分子标记的设计是根据网站w 上公布的拟南芥基因组多态性数据库,采用软件Primer5.0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