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篇》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送朱大入秦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朱大入秦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朱大入秦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这首当作于游人五陵去。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作品鉴赏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

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

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

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

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

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

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

这反而耐人寻想。

[3]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

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

《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

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

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

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

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

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

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

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

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行路难》诗词鉴赏

《行路难》诗词鉴赏

李白《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1《行路难(其一)》[唐]李白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1、金樽,金杯。

清酒,犹美酒,酒以清为贵,浊酒为贱。

清酒斗十千,化用曹植《名都篇》诗句,“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极言酒的名贵。

2、珍羞,同珍馐,珍贵的菜肴。

直,通值。

3、茫然,形容渺茫没有着落的心情。

4、“垂钓碧溪”两句:“垂钓碧溪”暗用姜尚故事,“乘舟梦日”用伊尹故事。

据古代传说,姜尚在没有遇到周文王时,曾在璠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钓鱼;伊尹在见汤以前,梦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

这里将这两个典故合用。

5、“长风破浪”,暗用刘宋时代宗悫的典故。

据《南史·宗悫传》:宗悫年少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赏析:这首诗作于李白初离朝廷之时,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

此诗激荡纵横,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复杂变化。

通过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引起的诗人内心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全诗显示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境界高远。

李白《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2《行路难》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词如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前言】《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李白诗《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诗《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诗《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2)李白诗《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赏: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

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

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

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

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

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现在再讲一篇李白的古题乐府诗《将进酒》,也是汉代短箫歌之一。

汉代乐府歌辞原文,因为声辞杂写,故不能了解其意义。

只有第一句是“将进酒”,后世文人拟作,都是吟咏饮酒之事。

李白此诗,也沿袭旧传统,以饮酒为题材。

这首诗用三言、五言、七言句法错杂结构而成,一气奔注,音节极其急促,表现了作者牢骚愤慨的情绪。

文字通俗明白,没有晦涩费解的句子,这是李白最自然流畅的作品。

全诗转换了六个韵。

第一、二韵六句合为一段。

此后每韵自成一个思想段落。

开头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起你注意两种现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比喻光阴一去不会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说人生很快便会衰老。

青春既不会回来,反而很容易马上进入老年,所以人生在得意的时候,应当尽量饮酒作乐,不要使酒杯空对明月。

这是第一段的内容,它也象《蜀道难》一样,一开头就从题目正面落笔。

“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已经出现的表现方法,意思是“你没有看见吗?”跟我们现在新诗里用“看啊”、“你瞧”一样,是为了加强下文的语气。

李白诗中常用“君不见”,这三个字不是诗的正文,读的时候应当快些。

我们如果把两个“君不见”都删掉,也没有关系,诗意并无残缺。

曹植《名都篇》

曹植《名都篇》

曹植《名都篇》###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曹植《名都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鲐虾,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作品赏析【注释】⑴本篇是《杂曲歌齐瑟行》歌辞。

⑵妖女:艳丽的女子。

⑶京洛:即“洛京”,指东汉都城洛阳。

⑷斗鸡:以两鸡相斗为娱乐,这是从春秋时代就有的习俗,汉魏到唐都盛行。

魏明帝曾在洛阳筑斗鸡台。

⑸长楸:古人在道旁种楸树,绵延很长,所以叫“长楸”。

⑹捷:引。

一作“挟”。

“鸣镝”,又叫“嚆矢”,就是响箭的镞。

⑺南山:通常指终南山,这里指洛阳的南山。

⑻两禽:指双兔,猎获的鸟兽都叫做禽。

⑼接:对飞驰的东西迎前射击。

⑽众工:指众善射者。

归我妍:称许我射得好。

“我”是代少年自称。

⑾平乐:观名,汉明帝时造,在洛阳西门外。

⑿隽(左应加月旁,音吮):比较干的肉羹。

这里用作动词,“隽胎鰕”就是用胎鰕做羹。

“胎鰕”,有子的魵鱼。

(或疑“胎”是“鲐”的误字,鲐是海鱼。

)炮鳖:炮是烧烤。

熊蹯(音烦):熊掌。

⒀“鸣俦”包言呼朋唤类。

⒁击鞠壤:蹴鞠和击壤,都是古传的游戏。

鞠是毛球,玩时有用杖击者。

壤用两块木片制成,一头宽阔,一头尖锐,长一尺四寸,阔三寸。

玩时将一块放三、四十步以外的地上,用另一块扔过去打它。

⒂来还:言又来到东郊、南山、平乐观这些地方取乐。

【品评】这首诗塑造了一位风流英俊的京洛少年形象。

他既热衷于骑射饮宴,即时行乐;又技艺出众,渴望乘时建功。

可惜没有报效之机,只能日日斗鸡走马……。

清人吴琪曾指出,这首诗写驰骋游乐,“仅仅牢骚抑郁,借以消遣岁月,一片雄心无有泄处。

其自效之意,可谓深切著明矣。

”这话道出了《名都篇》的底蕴。

曹植 名都篇

曹植 名都篇

曹植名都篇摘要:一、曹植简介二、《名都篇》背景及意义三、《名都篇》内容概述四、《名都篇》的艺术特点五、《名都篇》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正文:一、曹植简介曹植,字子建,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并称为“建安三杰”。

曹植才情横溢,擅长诗、赋、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名都篇》背景及意义《名都篇》是曹植创作的一篇描绘东汉末年名士生活的散文,全文共十卷。

该篇作品创作于曹植被封为白马将军之后,此时正值东汉末年,社会风气堕落,名士们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曹植通过描绘名都中的名士生活,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对名士的期望。

三、《名都篇》内容概述《名都篇》以描绘东汉末年名士们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对名士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名士们的精神风貌。

全文共十卷,每卷都以一个名士为主题,详细描绘了名士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四、《名都篇》的艺术特点1.人物塑造丰满鲜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曹植通过对名士们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使得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2.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名都篇》共十卷,每卷以一个名士为主题,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展现了曹植深厚的文学功底。

3.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曹植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五、《名都篇》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名都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该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对东晋、南朝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后世的名士文学、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的意思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的意思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的意思“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将进酒》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将进酒: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将(qiāng)进酒,乐府旧题。

将,请。

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东流入海,不会倒流回来。

高堂:父母。

悲白发:为鬓发斑白而伤感。

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时光匆促,人生短暂。

青丝,黑色的头发。

暮成雪,到晚上黑发变白。

得意:指心情愉快,有兴致。

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金钱不足贵,散去还会来。

会须:应该。

岑夫子,丹丘生:李白的朋友岑勋、元丹丘。

侧耳听:侧着耳朵听,形容听得认真、仔细。

侧,一作“倾”。

钟鼓馔玉:代指富贵利禄。

钟鼓,古时豪贵之家宴饮以钟鼓伴奏。

馔玉,形容食物珍美如玉。

寂寞:默默无闻。

一说“被世人冷落”。

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指三国时魏诗人曹植(192~232),封陈王。

宴平乐,在洛阳的平乐观宴饮。

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指酒美价昂。

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斗,盛酒器,有柄。

恣欢谑,尽情寻欢作乐。

谑,喜乐。

径须:只管。

五花马,千金裘:五花马,指名贵的马。

千金裘,名贵的皮衣。

将出:拿出。

万古愁:绵绵不尽的愁。

【翻译】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文言文_字固定翻译

文言文_字固定翻译

昔者,尧帝以仁德治天下,民安其业,岁无凶荒。

尧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是以敬天爱民,以仁为本,以义为用,以礼为节,以智为度,以信为诚。

尧帝之治,如春阳和煦,万物生长;如秋月清辉,万象昭著。

汤王继尧之后,亦以仁德化民。

汤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汤王之德,如夏日长风,解民之热;如秋水长流,润民之心。

汤王之治,使民各得其所,各安其业,各尽其能。

周文王,亦以仁德治天下。

文王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文王之德,如冬日暖阳,温民之身;如春雨细润,育民之性。

文王之治,使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四海归心。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是以君子以德治国,如日月之明,如江河之行。

君子之治,如春雨润物,如秋阳暖人。

君子之治,使民各得其所,各安其业,各尽其能。

汉武帝,亦以仁德治天下。

武帝曰:“天命所归,民心所向。

”武帝之德,如雷霆万钧,震慑四方;如阳光普照,温暖人心。

武帝之治,使国家强盛,四夷宾服,百姓安居乐业。

魏武帝曹操,亦以仁德治天下。

曹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之德,如烈日炎炎,驱散阴霾;如疾风骤雨,涤荡污垢。

曹操之治,使国家强盛,四方来归,百姓安居乐业。

自古及今,仁德治国者,皆能安邦定国,造福民生。

是以人君之治,必以德为本,以仁为用,以礼为节,以智为度,以信为诚。

夫德者,国之宝也,民之福也。

人君者,当以此为志,以保国家长久之安,以谋百姓之幸福。

夫仁德之治,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效。

必积德累仁,方能久安长治。

人君者,宜以仁为本,以德为基,以礼为节,以智为度,以信为诚,以敬天爱民为志,以安邦定国为己任。

如此,则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共享太平之福。

夫如是,乃为仁德之治,天下之至治也。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自唐代王维的《少年行四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1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赏析这组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李白《少年行》)饮酒在当时因能激发意气而被视作胜事。

“斗十千”语出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将进酒》诗云:“昔时陈王宴平乐,斗酒
十千恣欢谑”,此诗意近李诗,不仅极言酒之珍美,而且还借前人的用语写出慷慨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

盖游侠之饮原非独酌遣闷,其倜傥意气正在大会宾客之际才得以充分的表现。

第二句言“咸阳游侠”,乃以京都侠少为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都篇》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名都篇》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名都篇》原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二、《名都篇》原文翻译
名都盛产艳丽的美女,洛阳更有风度翩翩的少年。

我佩带的宝剑价值千金,身着的衣服奢华鲜艳。

斗鸡在东郊的道路上,赛马于长列的楸树间。

我骑马驰骋还不到半路,一双野兔就蹦到了跟前。

于是立即弯起gōng弩搭上了响箭,扬鞭策马追上了南山。

我左手挽弓,右手发箭,只一箭就把双兔射倒了。

别的技巧还没有施展,又迎头射中空中的飞鸢。

观猎的行人齐声喝彩,旁边的射手为我赞叹。

归来大宴于平乐古观,美酒一斗便值十千钱。

细切了鲤鱼烹煮虾羹,爆炒甲鱼再烧烤熊掌。

呼朋引伴地前来入座,长长的筵席顷刻坐满。

蹴鞠和击壤忙个不停,身手敏捷,花样翻新。

太阳永远疾驰在西南,流逝的光景不可追攀。

盛宴后我们如云骤散,明天清晨再来此畅饮游玩!
三、《名都篇》作者介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