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校讲稿-第17讲义次流行性乙型脑炎1
合集下载
《流行性乙型脑炎》

5-20%的重症患者可留有后遗症,主要有: -痴呆 -失语 -吞咽困难 -瘫痪或肢体扭转痉挛 -精神异常 -反复癫痫发作
经过积极康复治疗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整理课件
六临床表现
(五)临床分型(根据体温和病情轻重分) 轻型:体温〈 390C 普通型:体温390C—400C 重型:体温〉400C 极重型:体温〉400C 、深昏迷、反复抽
灭蚊 防蚊
整理课件
十二预防
(三)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1时间:流行季节之前1月(3—6月)。
2对象:10岁以下儿童( 8月)及外来人员。
3方法:初种注射2次 间隔7~10天 次年及610岁时再各复种1次(共4次)。
4剂量:6~12月0.25ml 1~6岁0.5ml 7~10
岁1ml。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高热
抽搐
呼衰
整理课件
十一治疗
(一) 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 。 2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氧气吸入。 3观察病情变化:体温 神志 瞳孔 呼吸 惊厥。 4昏迷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勤翻身防褥疮。 5保证热量供应及水盐电解质平衡。 6静脉输液量:成人按1500~2000ml/天
儿童按50~80整m理课件l/kg/天。
其它病毒性脑炎 -临床上与乙脑相似 -流行病学资料不支持 -确诊需依据血清学检查
整理课件
十一治疗
乙脑临床上有病情重 变化快等特点 治疗强调早诊断 早治疗 加强护理 、防止并发症发生 最关键是把好“三关”,高热关、 抽
搐关、 呼衰关,三者可互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IgM ---临床确诊依据 病后第3天即可出现 阳性率高 特异性强 可用于早期诊断
2 补体结合抗体IgG (+) 2周出现,血凝抑制抗 体(+) 4—5天出现,维持1年以上用作流行病 学调查
经过积极康复治疗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整理课件
六临床表现
(五)临床分型(根据体温和病情轻重分) 轻型:体温〈 390C 普通型:体温390C—400C 重型:体温〉400C 极重型:体温〉400C 、深昏迷、反复抽
灭蚊 防蚊
整理课件
十二预防
(三)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1时间:流行季节之前1月(3—6月)。
2对象:10岁以下儿童( 8月)及外来人员。
3方法:初种注射2次 间隔7~10天 次年及610岁时再各复种1次(共4次)。
4剂量:6~12月0.25ml 1~6岁0.5ml 7~10
岁1ml。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高热
抽搐
呼衰
整理课件
十一治疗
(一) 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 。 2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氧气吸入。 3观察病情变化:体温 神志 瞳孔 呼吸 惊厥。 4昏迷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勤翻身防褥疮。 5保证热量供应及水盐电解质平衡。 6静脉输液量:成人按1500~2000ml/天
儿童按50~80整m理课件l/kg/天。
其它病毒性脑炎 -临床上与乙脑相似 -流行病学资料不支持 -确诊需依据血清学检查
整理课件
十一治疗
乙脑临床上有病情重 变化快等特点 治疗强调早诊断 早治疗 加强护理 、防止并发症发生 最关键是把好“三关”,高热关、 抽
搐关、 呼衰关,三者可互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IgM ---临床确诊依据 病后第3天即可出现 阳性率高 特异性强 可用于早期诊断
2 补体结合抗体IgG (+) 2周出现,血凝抑制抗 体(+) 4—5天出现,维持1年以上用作流行病 学调查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情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PART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及流程
疑似病例:在疾病流行季节,出现发热 、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烦躁等症 状,伴有脑膜刺激征。
恢复期血清中乙脑病毒特异性IgG抗体 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乙脑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有以下 一项即可确诊
乙脑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适 的康复锻炼计划,提高患者生活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观察安排
出院后随访
患者出院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并 处理问题。
随访内容
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功能锻 炼等方面的评估。
随访频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一般出院后1个月、 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
处理方法指导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疑似流行性乙型脑炎 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得
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医生会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温 、止惊、降低颅内压等。
支持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 要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并发症治疗
针对出现的并发症,医生会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抗感染
对症支持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降温治疗
通过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 法,控制患者体温。
止痛治疗
针对患者头痛、肌肉疼痛等症 状,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缓解。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康复
。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提供心 理支持和护理,减轻患者焦虑
传染病学课件流行性乙型脑炎[可修改版ppt]
![传染病学课件流行性乙型脑炎[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cf3bd6aef5335a8102d220d9.png)
(二) 极期:初期症状加重,病程4-10天 1、 高热 必有症状,T达40℃以上,体温 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主要表现,嗜睡、昏睡、谵 妄、昏迷。昏迷越深,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
3.惊厥或抽搐:病情严重表现,由于高热、 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伴有意识障碍。
4、 呼吸衰竭:最主要死亡原因
(四) 流行特征 乙脑流行于亚州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 带地区,具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时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华南地区提 前一个月,为6、7、8,东北地区为8、9 、10。多为散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 人发病。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带乙脑病毒的蚊 叮咬人 乙脑病毒(通过
淋巴管、毛细血管)
人体(在单核—
巨噬细胞内繁殖) 血流
病毒血症
不侵犯神经系统 隐性感染
通过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脑炎
(一) 发病机制
①病毒对神经组织直接侵袭有关:致神 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与炎 性细胞浸润
②与免疫性损伤有关病理改变
(二) 病理改变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 髓,但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最为严 重,部位越低,病变越轻。
5、特异性IgM抗体测定(阳性)
方法:
①IgM抗体捕获酶联免疫法(ELISA);
②间接免疫荧光法
③ME耐性试验
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病后3—4天即可出 现,脑脊液中在病程第二天测到,两周达 到高峰,可作早期诊断用。轻、中型病人 血清中检出率高(95.4%),而重型和极重 型病人则较低,可能与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产 生抗体较晚有关。
三、流行病学
㈠ 传染源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隐性感染,显性发病血中病毒数量
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2
病原学
ppt课件
3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黄病毒科黄病毒 属,病毒呈球形,直径40一50nm,核心为 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的包膜,其表面 具有含血凝素刺突,具血凝活性。
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对乳鼠尤为敏感, 故可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
ppt课件
4
病原学
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 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 凝抑制抗体。
三摸(脉搏、皮肤、膀胱)三看(瞳孔、呼 吸、滴速)
ppt课件
34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
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 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 (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幼儿可 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 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ppt课件
2.发病季节:在热带地区无季节性,而温带 和亚热带则本病流行80%一90%集中在7、8、 9三个月。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密度高峰 有关,呈季节性流行。
3.发病形式:本病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发
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ppt课件
10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ppt课件
11
发病机制
蚊虫叮咬 病毒 入血流(病毒血症)
常有 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ppt课件
27
实验室检查
ppt课件
28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L, 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二)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 胞计数50—500×106/L。分类早期以中性粒 细胞稍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少 数病例于病初脑脊液检查正常。白细胞的多 少与病变程度及预后无关。
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讲座PPT课件

高热 意识障碍 惊厥或抽搐 呼吸衰竭
极期
高热 体温>40℃, 7~10天或达3周。热度越高,
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
障碍;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
惊厥/抽搐 系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
致。发生率40%-60%。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均伴意 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听觉障碍、视力障碍、感 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大小改变等
3、恢复期 多2周内完全恢复 重者(5%~20%)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 多汗、瘫痪等恢复期症状,积极治疗下6月 内不恢复为后遗症。
4、后遗症期 指患病6个月后所存在的症状
乙脑的临床分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极期
呼吸衰竭 多见于重型 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缺氧、
脑水肿、脑疝、低钠血症等所致,主要原因为脑实质炎 症,尤其是延脑呼吸中枢受损抑制了呼吸中枢的功能, 产生中枢性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 要的死因
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呼吸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
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潮式、抽泣样呼吸等, 最后呼吸停止。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升高(10-20×109/L) 中性粒细胞为主,在80%以上
脑脊液:
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测脑压升高,外观透明或微混 浊,常规示白细胞数轻至中度增多,50-500×106/L,糖和 氯化物正常,蛋白轻度升高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血管套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乙脑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1、初期 (1~3天)
极期
高热 体温>40℃, 7~10天或达3周。热度越高,
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
障碍;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
惊厥/抽搐 系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
致。发生率40%-60%。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均伴意 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听觉障碍、视力障碍、感 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大小改变等
3、恢复期 多2周内完全恢复 重者(5%~20%)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 多汗、瘫痪等恢复期症状,积极治疗下6月 内不恢复为后遗症。
4、后遗症期 指患病6个月后所存在的症状
乙脑的临床分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极期
呼吸衰竭 多见于重型 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缺氧、
脑水肿、脑疝、低钠血症等所致,主要原因为脑实质炎 症,尤其是延脑呼吸中枢受损抑制了呼吸中枢的功能, 产生中枢性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 要的死因
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呼吸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
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潮式、抽泣样呼吸等, 最后呼吸停止。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升高(10-20×109/L) 中性粒细胞为主,在80%以上
脑脊液:
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测脑压升高,外观透明或微混 浊,常规示白细胞数轻至中度增多,50-500×106/L,糖和 氯化物正常,蛋白轻度升高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血管套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乙脑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1、初期 (1~3天)
流行性乙型脑炎 PPT讲稿

血管病变
➢脑实质 及脑膜血 管充血扩 张,有大 量浆液性 渗出,形 成脑水肿。 血管内皮 细胞肿胀、 坏死、脱 落,产生 附壁血栓。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21天,平均10-14天 • 在潜伏期内病毒侵入血液内繁殖,大多数
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为隐性感染,但机 体可获得免疫。
• 较典型病例的病程大多为两周左右。
(6)其他NS症状和体征
(1)锥体束受损---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 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
(2)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眼球震颤、瞳 孔扩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
(3)植物神经受损---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恢复期
• 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 重症病人可出现恢复期症状,多6个月内恢
临床表现
• 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分四期
– 初期 – 极期 – 恢复期 – 后遗症期
初期(病程第1-3天)
• 高热: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开始,少数
可先出现轻度头痛,不适或胃纳差,恶心 等前驱症状,然后开始明显发热。热度上 升快,1~2d内高达39~40℃,持续不退。 头痛、恶心、呕吐
• 嗜睡、精神倦怠 • 颈强、抽搐: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间脑、中 脑病变重。
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胞浆内Nissl小体消失) 和坏死
脑实质病变较重,脑膜病变较轻,脊髓病 变轻。
细胞浸润
细胞浸 润和胶质 细胞增生。 L和M为 主(血管 套)。
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 胞增生, 包围及 吞噬变 性坏死 的神经 细胞, 并可形 成胶质 结节。
复
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 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 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 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 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 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PPT

技术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共同研究防 控策略和技术手段。
05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案例研究
案例一
总结词
预防为主,科学应对
详细描述
某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爆发主要是由于气候异常、蚊虫滋生等原因。当地政府采取了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全民 灭蚊等措施,同时加强疫苗接种宣传和推广,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
案例二
总结词
疫苗接种是防控关键
详细描述
通过对比某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爆发前后疫苗接种率的变化,发现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疫情得到有效 控制,而接种率低的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分析表明,疫苗接种是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手段。
案例三
总结词
国际合作助力全球防控
VS
详细描述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加强信息交流、技术 合作和经验分享,共同应对流行性乙型脑 炎的挑战。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全球防控 水平,减少疫情跨国传播的风险。
0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控制传播途径
01
02
03
防蚊灭蚊
消除蚊虫滋生地,定期喷 洒杀虫剂,减少蚊虫密度 。
防蚊措施
使用蚊帐、窗纱、电蚊拍 等工具,避免在户外露宿 ,减少暴露于蚊虫的时间 。
动物管理
加强对家畜、家禽的管理 ,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 及时处理动物尸体。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目前主要有乙型脑炎灭活 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接种对象
重点人群,如儿童、青少 年、医务人员和经常接触 动物的人员等。
接种程序
根据不同疫苗种类和接种 对象,按照规定的接种程 序进行接种。
个人防护措施
提高免疫力
及时就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共同研究防 控策略和技术手段。
05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案例研究
案例一
总结词
预防为主,科学应对
详细描述
某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爆发主要是由于气候异常、蚊虫滋生等原因。当地政府采取了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全民 灭蚊等措施,同时加强疫苗接种宣传和推广,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
案例二
总结词
疫苗接种是防控关键
详细描述
通过对比某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爆发前后疫苗接种率的变化,发现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疫情得到有效 控制,而接种率低的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分析表明,疫苗接种是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手段。
案例三
总结词
国际合作助力全球防控
VS
详细描述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加强信息交流、技术 合作和经验分享,共同应对流行性乙型脑 炎的挑战。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全球防控 水平,减少疫情跨国传播的风险。
0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控制传播途径
01
02
03
防蚊灭蚊
消除蚊虫滋生地,定期喷 洒杀虫剂,减少蚊虫密度 。
防蚊措施
使用蚊帐、窗纱、电蚊拍 等工具,避免在户外露宿 ,减少暴露于蚊虫的时间 。
动物管理
加强对家畜、家禽的管理 ,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 及时处理动物尸体。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目前主要有乙型脑炎灭活 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接种对象
重点人群,如儿童、青少 年、医务人员和经常接触 动物的人员等。
接种程序
根据不同疫苗种类和接种 对象,按照规定的接种程 序进行接种。
个人防护措施
提高免疫力
及时就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人卫版传染病学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教学护理课件

患者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惊厥、 意识障碍等典型症状。
鉴别诊 断
中毒性菌痢
与中毒性菌痢的鉴别点在于流行病学 史不同,且乙型脑炎患者不会出现里 急后重等症状。
结核性脑膜炎
乙型脑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主要 依靠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和结 核菌素试验等。
流行性乙型炎的
03
治与理
治疗原则与方法
对症治疗
总结与展望
对本次病例分享与讨论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 处,并提出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THANKS.
针对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症 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
温、抗惊厥、机械通气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等药物抑 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支持治疗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维 持电解质平衡,增强免疫力。
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
隔离消毒
病情监测
基础护理
对病患进行隔离,防止 交叉感染;对病房进行 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密切观察病患的生命体 征、意识状态等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做好口腔、皮肤、呼吸 道等基础护理工作,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
关注病患及家属的心理 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
支持和疏导。
康复与预后
康复训练
在病患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肢 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种,提高免疫 力,预防感染。
控制策略
1 2 3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并控 制疫情。
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的传播。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参与防控工作,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疫苗接种与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可以非增殖状态长期潜伏于B细胞
所致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鼻咽癌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EB病毒
乙脑病毒 电镜图
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EBV抗体 检测异嗜性抗体 检测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 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 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疱疹病毒
双股DNA,有包膜 在细胞内形成包函体 感染类型 增殖性感染 潜伏感染 整合感染 先天性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SV)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病人和健康带毒者 感染方式: HSV-1:通过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传播 HSV-2:性接触传播 隐性感染多见
疱疹病毒
感染类型
原发感染:齿龈炎、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等 潜伏感染: 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唇疱疹 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 先天性感染:流产、胎儿畸形、新生儿疱 疹
乙型脑炎病毒
带毒蚊虫叮咬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及淋巴节内增殖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 变 (乙型脑炎)
少量入血
突破血脑屏障
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
乙型脑炎病毒
二次病毒血症 顿挫感染
乙脑病毒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患者血液、脑脊液、尸检脑组织 动物接种:乳鼠脑内接种--发病 细胞培养:原代地鼠肾细胞、鸡胚细胞- -红细胞吸附试验 抗原抗体检测: 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检测标本中抗原 采用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
汉坦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 肾脏损害 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 病后免疫力牢固
汉坦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 血清学诊断 检测特异性lgM 抗体 检测特异性lgG抗体 注意防护
汉坦病毒
预防与控制
汉坦病毒
登革病毒
发病机制
带毒伊蚊叮咬
网状内皮系统增殖
病毒血症
普通型
出血/休克型
登革病毒
登革热病人皮下出血
汉坦病毒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 引起由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生物学性状
球形,单股RNA有 包膜 易感动物为鼠类 对脂溶剂敏感,对 酸、热抵抗力弱
汉坦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鼠类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人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伤口接触带毒动物的分泌物被 感染
病毒 呼吸道等途径 局部淋巴结增殖
血液 皮肤
水痘 丘疹、水疱疹、脓疱疹
儿童时期水痘痊愈
潜伏在脊髓 后根神经节
免疫力下降
病毒沿感觉神经蔓延
带状疱疹
形似带状的水疱疹
在皮肤细胞内增殖
防治原则
接种VZV减毒活疫苗 药物治疗
巨细胞病毒(CMV)
CMV感染普遍 多为隐性感染 可长期带毒形成潜伏感染 潜伏部位:唾液腺、乳腺、肾等 传播途径:接触感染、先天感染、血源性 感染、性感染等
卫校讲稿-第17次流行性乙型脑炎1
精品jing
易水寒江雪敬奉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球形,RNA病毒,有包膜,约 35~50nm,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包以 膜蛋白和外膜蛋白。 培养特性:易感动物为小白鼠;可做细胞 培养 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 较少变异只有一个血清型,为嗜神经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感染类型
先天感染 新生儿感染 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易感染 输血感染 细胞转化
巨细胞病毒
THANKS
疱疹病毒
防治原则
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 药物治疗
疱疹病毒
原发感染(唇疱疹)
生殖器疱疹
先天感染
EB病毒(EBV)
主要侵犯B细胞 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传播方式:主要经唾液传播,也可经血液传 播
隐性感染多见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继而感 染B淋巴细胞,感染的B细胞进入血循环可 造成全身性感染;
防治原则
接种乙脑疫苗 防蚊灭蚊
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是引起登革热的病原体
生物学特性
球形 单股正链RNA, 有包膜
登革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储存宿主:人和猴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伊蚊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 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 引起登革热 表现:普通登革热、登革休克综合症
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传染源 已感染的家畜和家禽是乙脑病毒的主要 传染源(主要为幼猪) 三带喙库蚊既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又 是储存宿主
乙型脑炎病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致病性与免疫性
隐性感染普遍 致病机制 免疫性: 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 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 清抑制抗体。病后免疫力牢 固,主要依靠中和抗体。
所致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鼻咽癌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EB病毒
乙脑病毒 电镜图
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EBV抗体 检测异嗜性抗体 检测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 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 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疱疹病毒
双股DNA,有包膜 在细胞内形成包函体 感染类型 增殖性感染 潜伏感染 整合感染 先天性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SV)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病人和健康带毒者 感染方式: HSV-1:通过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传播 HSV-2:性接触传播 隐性感染多见
疱疹病毒
感染类型
原发感染:齿龈炎、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等 潜伏感染: 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唇疱疹 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 先天性感染:流产、胎儿畸形、新生儿疱 疹
乙型脑炎病毒
带毒蚊虫叮咬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及淋巴节内增殖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 变 (乙型脑炎)
少量入血
突破血脑屏障
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
乙型脑炎病毒
二次病毒血症 顿挫感染
乙脑病毒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患者血液、脑脊液、尸检脑组织 动物接种:乳鼠脑内接种--发病 细胞培养:原代地鼠肾细胞、鸡胚细胞- -红细胞吸附试验 抗原抗体检测: 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检测标本中抗原 采用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
汉坦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 肾脏损害 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 病后免疫力牢固
汉坦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 血清学诊断 检测特异性lgM 抗体 检测特异性lgG抗体 注意防护
汉坦病毒
预防与控制
汉坦病毒
登革病毒
发病机制
带毒伊蚊叮咬
网状内皮系统增殖
病毒血症
普通型
出血/休克型
登革病毒
登革热病人皮下出血
汉坦病毒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 引起由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生物学性状
球形,单股RNA有 包膜 易感动物为鼠类 对脂溶剂敏感,对 酸、热抵抗力弱
汉坦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鼠类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人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伤口接触带毒动物的分泌物被 感染
病毒 呼吸道等途径 局部淋巴结增殖
血液 皮肤
水痘 丘疹、水疱疹、脓疱疹
儿童时期水痘痊愈
潜伏在脊髓 后根神经节
免疫力下降
病毒沿感觉神经蔓延
带状疱疹
形似带状的水疱疹
在皮肤细胞内增殖
防治原则
接种VZV减毒活疫苗 药物治疗
巨细胞病毒(CMV)
CMV感染普遍 多为隐性感染 可长期带毒形成潜伏感染 潜伏部位:唾液腺、乳腺、肾等 传播途径:接触感染、先天感染、血源性 感染、性感染等
卫校讲稿-第17次流行性乙型脑炎1
精品jing
易水寒江雪敬奉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球形,RNA病毒,有包膜,约 35~50nm,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包以 膜蛋白和外膜蛋白。 培养特性:易感动物为小白鼠;可做细胞 培养 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 较少变异只有一个血清型,为嗜神经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感染类型
先天感染 新生儿感染 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易感染 输血感染 细胞转化
巨细胞病毒
THANKS
疱疹病毒
防治原则
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 药物治疗
疱疹病毒
原发感染(唇疱疹)
生殖器疱疹
先天感染
EB病毒(EBV)
主要侵犯B细胞 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传播方式:主要经唾液传播,也可经血液传 播
隐性感染多见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继而感 染B淋巴细胞,感染的B细胞进入血循环可 造成全身性感染;
防治原则
接种乙脑疫苗 防蚊灭蚊
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是引起登革热的病原体
生物学特性
球形 单股正链RNA, 有包膜
登革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储存宿主:人和猴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伊蚊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 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 引起登革热 表现:普通登革热、登革休克综合症
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传染源 已感染的家畜和家禽是乙脑病毒的主要 传染源(主要为幼猪) 三带喙库蚊既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又 是储存宿主
乙型脑炎病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致病性与免疫性
隐性感染普遍 致病机制 免疫性: 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 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 清抑制抗体。病后免疫力牢 固,主要依靠中和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