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现代文阅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课件PPT(32页)

内容探究
阅读句子:“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 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问(3):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 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 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内容探究
答(3):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 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 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 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 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章——《人生的境界》。
02 文学常识
WENXUECHANGSHI
3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1918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
03 整体感知
ZHENGTIGANZHI
3
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2)说说什么是“人生境界”。 (3)冯友兰是根据什么来划分人生的四种境么问题?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论述的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思路:首先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后具体阐述四种人生 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 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 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 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 为“现代新儒家”。1949年,冯友兰获得“儒莲奖”。
作品简介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 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 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 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是什么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的作品冯友兰大师的作品可以根据人生的不同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冯友兰的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他刚从西南联大毕业,与好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杂志,并在杂志中担任编辑一职。
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冯友兰开始正式进入人生哲学的浩瀚海洋,开始从事他哲学相关作品的创作之路。
在1924年,冯友兰的第一个较为有名的作品终于问世,那便是《人生理想之比较》,又被英国称为《天人损益论》。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的哲学思想雏形基本成立,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首度提出了人生理想也是一种哲学,并最终做出了哲学就是让人们向好的一种学问。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教案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教案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教案教材材料: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化人,也是我国著名的新儒家思想家。
他以其独到的思想和深厚的学问,对中国思想史和西方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他的许多著作都对中国现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从人的人生观、宇宙观和道德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把握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1. 了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观、宇宙观和道德观,理解他对于人生追求的境界的阐释。
2. 培养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入《人生的境界》向学生介绍《人生的境界》这本书,说明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学生们可以预读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了解这本书的主题和内容,提出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第二步:人生观的阐述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整理《人生的境界》这本书对于人生观的阐述。
他们可以列出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并用例子进行说明。
第三步:宇宙观的阐述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整理《人生的境界》这本书对于宇宙观的阐述。
他们可以列出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并用例子进行说明。
第四步:道德观的阐述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整理《人生的境界》这本书对于道德观的阐述。
他们可以列出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并用例子进行说明。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
在总结中,教师可以对于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概括和总结,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和对于人生的认识。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们对于《人生的境界》这本书的理解是关键评价标准之一。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人生的境界_冯友兰

• 道德境界
材料3.
• 有人说:敬爱的周总理可谓“大无大有”。 • “大无”有六: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 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 • “大有”:总理逝世已28年,可总理犹如身 化千亿,人人心中有总理。许多人仍是一提
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天地境界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 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 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 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 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 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 什,嘴里嘟嚷着:“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 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 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 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 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 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 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 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 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 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
一个人走进一个 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他禁不住想上前去问一 问这些工人对自己工作 的看法。他问他们: “你们在干什么?”一 个答到:“我在砌墙。” 一个说:“我在工作。” 一个说:“我在让这个 城市变的更美。”为什 么干同一件事,而在不 同的人心中存在的意义 不同呢?
境界
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我们说一 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 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
作业
抄写名人的名言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 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 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 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 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10)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这正是他脱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展开全文文丨冯友兰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
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
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
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
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
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
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
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
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
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
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
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宋词,分析境界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1
、
课 下 作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 业 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试举出中国
历史上这样的志士仁人,同时写出浓缩了 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至少8句)
人 生 的 境界
冯友兰
1
学习目标
1.了解冯友兰的生平和著作。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 界。 第一境界: “昨夜…… ”
第二境界: “衣带…… ”
第三境界: “众里…… ”
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
3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三境也。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 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 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 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 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 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 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 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 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 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 ,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 7 这一境界。
4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 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 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 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 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 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 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 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 ,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 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 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 以,不管论坛、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 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 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 5 “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3.四种境界的实质是什么?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4.冯友兰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觉解指数高低
14
觉 解 指 数
15
人 生 四 种 境 界 实 质
结合实例谈谈对四种境界的认识。
16
难句解读
1.“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 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 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 神的创造。”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 么意思? “是人应该成为 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解题
人生的境界(偏正)
人 生 :人的生命和生活。
境 界 :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
8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著名
哲学家。学问总结为“三史释古今,六书记元。” “三史”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 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指《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 《新知言》。
17
难句解读
2 .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 就有不同的意义……禅宗有人说,“觉”字乃 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 的人生境界。 禅宗所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即问:禅宗觉解到了人生境界的哪个程度。)
禅宗所说的“觉”,其特定的含 义,就是觉解到宇宙,觉解到天 地,觉解到出世之途。
18
难句解读
3.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入世 : 投身到社会里。出世 : 佛教指 超脱人世。
中国的儒家圣人如孔子、孟子是积极入 世的。而道家如老子、庄子则力求出 世。所以说中国的哲学既有入世很深的 一面,也有超脱人世的一面。
19
拓展延伸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 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 答:“卖钱。”记者问:“卖 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 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 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 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放羊娃的人生境界 自然境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 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 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 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 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 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 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 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 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 “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 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 ,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 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 ;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 ,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也”的架势。 6
9
1.朗读第一段。 研 整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 读 体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 课 把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 文, 握 理 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 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必要的。 清 材 思 浓缩成一 路 句话: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
10
课文思路分析 理清论证思路 起 :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1) 承: ①:“觉解”引出四种人生境界。 (1) 提出问题: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②: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6) ③:综合评价四种人生境界。 (6) 分析问题: 人的精神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 转 : 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 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境界的。(7-9) 解决问题: 合 :预言中国哲学对未来哲学可能有所贡献(10)
12
自然境界
③……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 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 人生境界……
觉解 ——一个人对自己与 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 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 觉悟与了解。
13
疑难点 重点把握
1.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哪四种?
自自然自然
2. 1四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11
关键词 重点把握
“觉解”一词文中出现了13次,它与人生境界 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决定了人生的 境界。 1、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
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 功利境界 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 道德境界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 天地境界 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 2、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 觉解指数高低 解,他就为宇宙的天下之乐而乐。
22
谢谢同学们。 刘自书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