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ppt课件六

合集下载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六专题长安晚秋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六专题长安晚秋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诗人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写景有什么特色?)
• 点面结合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 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 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 局部之景。 •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 远近结合。 • 视听,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 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 秋时令的景色。 • 营造了秋夜将晓时分冷清、凄凉、孤寂的意境
长安晚秋
赵嘏
走进作者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应进士试 未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追求功名。 会昌四年方登进士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 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 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与诗人杜牧 友善,其《长安晚秋》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尤为杜牧所激赏,称其为 “赵倚楼”。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手法:用典。诗人由于落榜寄居长安,想到西
晋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不禁思念自己的家 乡。想到自己和楚国的伶官钟仪一样不能回到自 己的家乡,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以长安晚秋为主,结合前面所学《旅夜书怀》 《枫桥夜泊》,探究羁旅诗的特点。
提示:探究角度: ①如何判断?(找关键词) ②常见意象 ③ 常见情感 ④常见手法 (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探究)
这些情感经常交叉出现
常抒情感: ①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独居他乡,思乡思亲 如:孟郊的《游子吟》 ③思国都思君 ④郁郁不得志,内心孤独凄凉;不得 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官宦) 如:杜甫的《登高》 ⑤厌恶战争(戍卒)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⑥向往安定幸福生活

长安晚秋精选教学PPT课件

长安晚秋精选教学PPT课件
长安晚秋
赵嘏
学习目标:
1.体会《长安晚秋》诗歌的情感 基调。
2.探究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作者小传: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 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晚唐 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 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 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 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 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 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 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 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有的人,如果珍惜不起就请放弃吧,有些事,如果挽留不及就随它去吧 没有什么看不开的,我们活的很好何必为了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伤感呢?
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不能拥有还可以给他关怀;不能关怀还可以给她祝福;不能祝福还可以将她注视;不能注视还可以将她思念,不能思念还可以选择梦幻,没有了梦幻还可以等下一个轮回。 放弃后的感觉惆怅而轻松.是一种无奈后理智的选择!思念一个人甜蜜中掺着苦涩!当你深深地爱上一个人,而对方却不用爱来回应你,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失去自我!爱有多深就有多卑微!放弃,其实是每个人强迫却不愿意自己欣赏到的一种美丽!一种自我安慰而已!
整体感知 探究主旨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凄凉的云物
凄秋
汉家宫阙
凉夜 、将
几点残星、南归的 大雁
孤 寂艳半开、篱菊静
静 、 渚莲愁
总览长安全景 视觉
仰观 听觉
俯察
写景特色:
1、层次分明。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 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 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课件《长安晚秋》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课件《长安晚秋》

书法作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期间,生活上的 不得意,使得思家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时 显得格外强烈。
朗读诗歌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 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 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 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 ,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 ,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 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愁(不得志,思归之愁)
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
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 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点面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 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 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 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视听,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 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 秋时令的景色。
赵嘏
走近作者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 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 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 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 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 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存诗 二百 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与杜牧友善, 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 赵倚楼”。

长安晚秋-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图文

长安晚秋-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图文

1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 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 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 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 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 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 归隐的心情。俞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归雁而思乡怀人,笛声悠扬、哀怨,颇似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颈联(转)写俯视。逐渐转入抒发内心的感 情。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
注释: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之意。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渚莲: 水中州渚上长的莲。渚:水中小块陆地或水边 。

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和第二句一样
,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
,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


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
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
《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 所作,而俞诗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 :翠鸟。

《长安晚秋》ppt课件

《长安晚秋》ppt课件
• 宋·柳永《八声甘州》 •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
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
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 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 整体感知 探究主旨
•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凄凉的云物
汉家宫阙
几点残星、南归的 大雁
长笛声
紫艳半开、篱菊静 静 、 渚莲愁
凉秋 、夜 孤将 寂晓 的时 意分 境冷 。清
、 凄
总览长安全 景
仰观 视觉
听觉 俯察
• 写景特色:
• 1、层次分明。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 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 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秋高气爽,清新明丽的意境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新恬静幽美的意境
•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
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 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 大。
长安晚秋
赵嘏
学习目标:
• 1.体会《长安晚秋》诗歌的情感 基调。
• 2.探究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作者小传: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 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晚 唐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 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 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 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 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 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 《长安晚秋》课件.

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 《长安晚秋》课件.
2
诵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内容
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 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 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 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 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 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 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5
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上留有几点 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 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 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 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 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这一联 是赵嘏的名句,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此称赵 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 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 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 满面愁容。 • 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有什么作用?
尾联:用典,抒写胸怀。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 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 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 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 6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 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 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 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 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 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 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 7

长安晚秋ppt课件6

长安晚秋ppt课件6

诵读诗歌
云 物/ 凄 凉/ 拂 曙/ 流, 汉 家 /宫 阙/ 动/ 高 秋。
残 星 /几 点 /雁/ 横 塞, 长 笛/ 一 声/ 人/ 倚 楼。
紫 艳 /半 开 /篱 菊/ / 正 美/ 不/ 归 去, 空 戴/ 南 冠/ 学/ 楚 囚。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尾 联:
思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 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现手法:用典。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 之意;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是痛言自己留 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艺术精华
思考: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
明确:1、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远近、 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有暗而 明的变化。2、寓情于景。特别是颔颈两联的 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 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 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 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 给人以丰富的暗示。3、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 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 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思考:这首诗还有哪些特点? 明确:1、首联定调。
2、名联千秋。 3、直抒胸臆。
课 堂 练 习: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清莲愁”两句描 写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诗着墨于深秋季节的景物:竹篱 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闲雅 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 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作者移情于物,拟 物作人,目睹憔悴含愁的枯荷,不禁生出红颜 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菊 花,更会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 而起的归隐之心。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 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

《长安晚秋》精品课件

《长安晚秋》精品课件

颔联是本诗的名句,请你说说这两句 诗的写景妙在何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睹,“长笛一声”是
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 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 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还在于它选景典型、 韵味清远的缘故。
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 “静”赋菊,以“愁”状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 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想起 “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手法:用典。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 乡之情和退隐之意; “南冠”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 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 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 处游历,大和七年应进士试未第,留寓长安多 年,出入豪门以追求功名。会昌四年方登进士 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 853)卒于任上。与诗人杜牧友善,其《长安 晚秋》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尤为杜牧所激赏,称其为“赵倚楼”。存诗二 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 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总结:本诗景物描写层次感极强的写景 特色
1、层次分明。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 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 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2、感官:视听结合 3、动静结合 4、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颔联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
• 颔联写仰观。残星寥落,北雁南飞,笛声 哀婉,营造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诗人 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 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背诵诗歌 ❖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为你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的人未必是你的敌人,把你从困境里拉出来的人未必是你的朋友。不要用眼前的利益得失看人,要看长远,所谓路遥 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罗曼·罗兰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沙漠里的脚印很快就消逝了。一支支奋进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这世间最可依赖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不要指望他人,一定要坚强自立。
倚楼吹着长笛,声调悠扬婉转。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 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 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 样儿羁留他乡。
诗歌主题
❖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 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赋菊,以“愁”状莲,都是
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
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
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
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
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
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
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
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
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
然而起归隐之心。
❖ 尾联:
❖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经考证,常建与赵嘏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赵嘏 死的那一年和常建生的那一年,中间隔了一百多年。 但由此可见赵嘏诗名。
❖ 爱情故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
❖ 嘏尝家于浙西,有美姬,嘏甚溺惑。洎(jì)计偕, 以其母所阻,遂不携去。会中元为鹤林之游,浙帅 窥之,遂为其人奄有。明年,嘏及第,因以一绝箴 之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 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浙帅不自安,遣 一介归之于嘏。嘏时方出关,途次横水驿,见兜舁 (yú)人马甚盛,偶讯其左右,对曰:"浙西尚书差 送新及第赵先辈娘子入京。"姬在舁中亦认嘏,嘏下 马揭帘视之,姬抱嘏恸哭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朗读诗歌
❖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对照注释,理解诗歌
❖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寒
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
❖ 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 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 2、情景交融
❖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 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 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 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 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 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 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 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
jackst字
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有《渭南集》三卷传世。工七
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与诗人杜牧友善,其《长安晚
秋》中,“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尤为杜牧所
赞赏,因此人称他为“赵倚
楼”。
❖ 有关赵嘏的传说 ❖ 抛砖引玉
❖ 传说诗人常建仰慕赵嘏的诗名,得知他某日要到某 处,盼他留下墨宝,于是提前在墙壁上写了两句劣 诗,赵嘏见了,果然引发诗兴,题笔续了下两句, 使成全诗。词典上说这就是“抛砖引玉”这个成语 的由来。
❖ 内容赏析:
❖ 首联:
❖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 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 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 壮阔。
❖ “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
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 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 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 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 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 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 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 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
❖ 1、从多角度描写景物
❖ 颔联: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写仰观。晨曦初见,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 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 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 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 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 样的使闻者黯然神伤!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 颈联: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 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 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 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 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 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 “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
用?
❖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
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
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
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
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
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