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经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

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房颤处理指南、共识和最近相关文献,对其重要内容进行解读和评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已被公认为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

然而,由于较低的持久性PVI而致复发率增高,很多研发致力于安全和更持久的PVI,包括发展一次性消融达到PVI技术。

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CBA)做为一次性PVI技术的代表,自2005年在欧洲上市以来,迅速推广至其他国家,已成为PVI的标准方法之一。

我国自2013年开始应用CBA治疗房颤,且在2016年由一代冷冻球囊更新至二代产品(Arctic Front Advance,美国美敦力公司),迄今已逾2万余例。

尽管多个研究均表明经CBA治疗房颤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学习曲线短、严重并发症少,但仍需较多的技术和流程规范、培训、推广和质量控制等,以进一步提高CBA治疗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并于2020年4月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同时发表'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共识)[1-2],共识撰写共分为10个部分,包括背景、原理和特点、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围术期抗凝治疗、手术操作建议、冷冻效果的评价指标、并发症的预防、术后随访和复发患者的处理、培训建议,内容涵盖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的整个过程。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康复和运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康复和运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2
康复与运动管理原则
个体化评估与制定方案
综合考虑患者病情、体能、运 动习惯等因素,制定个体化康 复与运动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心肺功能、肌肉 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等。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针 对性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类 型、强度、频率等。
安全性考虑及风险防范措施
运动前进行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剧烈 运动导致的意外损伤。
运动类型选择及强度控制建议
运动类型
推荐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 泳、骑自行车等,可结合柔韧性 及力量训练。
强度控制
根据个体心肺功能及耐力情况, 以不引起明显症状为原则,逐渐 增加运动强度。
频率、时间、周期规划技巧
01
02
03
频率
每周3-5次,每次20-60分 钟,具体根据个体情况而 定。
时间
建议在下午或晚上进行运 动,避开血压高峰期。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灵活调整运 动方案,确保患者能够适应并坚
持锻炼。
长期随访与效果评价
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定期评估 康复与运动效果,及时调整方案

评价内容包括心肺功能改善情况 、体能提升程度、生活质量变化
等。
通过效果评价,不断优化康复与 运动管理方案,提高患者康复效
果和生活质量。
03
运动处方制定与实施策略
、晕厥等症状。
体征
常见体征包括心脏轻度增大、可 闻及第四心音、心尖部收缩期杂
音等。
分型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 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 病,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致主动 脉瓣下狭窄者称特发性肥厚型主
动脉瓣下狭窄。
诊断方法与标准
心电图
可表现为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异常Q波等 ,但缺乏特异性。

29-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29-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31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问题
1. HOCM行PTSMA有创压力检查方法有几种? 2. HOCM行PTSMA时,LVOTG要求是多少? 3. 确定PTSMA靶血管的方法是什么?? 4. PTSMA手术终止标准是多少? 5. PTSMA注意事项有哪些?乙醇注射的用量、酒精注射的
速度一般是多少?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32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谢 谢!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33
13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手术操作
术前准备:
同一般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 常规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后测定LVOTG
造影体位:
右前斜位和后前位加头位
LVOTG测定:
单导管 双导管技术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14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测量LVOTG的方法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18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手术操作
在注射乙醇前,应检查: ① 球囊在测试过程中没有移位 ② 先前置入的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 ③ 为了减轻病人的胸痛,静脉推注吗啡5~10mg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19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 冠心病分册 第二版
9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适应症
I. 临床症状
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且乏力、心绞痛、劳累 性气短、晕厥等进行 性加重,充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
外科间隔心肌切除失败或PTSMA术后复发 不接受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高危患者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一、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定义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及室间隔不对称肥厚为特征,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室壁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其诊断需要除外瓣膜疾病与高血压病等引起左心室负荷增加的疾病。

HCM人群发病率为0.2%,年死亡率达3%-5%,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

HCM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HCM是由心肌肌小节收缩体系相关蛋白的突变所致,迄今已确定10个编码肌节蛋白的300多种突变参与该病的发生。

HCM根据左室流出道(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LVOT)有无梗阻可分为非梗阻性与梗阻性。

有一部分HCM患者的LVOT梗阻仅在前、后负荷以及心肌收缩力发生改变时出现,而在静息状态不出现梗阻,我们称之为动力性梗阻(dynamicobstruction)。

HCM根据肥厚心肌存在的部位,又可分为室间隔肥厚、心尖部肥厚、心室中段肥厚(最重的肥厚在乳头肌部分)、右室肥厚等等。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HCM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HCM 的1/4,因其肥厚的心肌造成左室流出道梗阻而得名。

HOCM 曾被称为主动脉瓣下肌性梗阻和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 hyper-trophic subaortic stenosis,IHSS)。

在部分HCM病人中,由于肥厚间隔心肌将左心腔分为左室心尖部高压区及主动脉瓣下低压区,造成主动脉瓣下(即LVOT)的压力阶差(pressure gradient,PG)。

非梗阻性LVOTG:静息和负荷运动时均PG<30mmHg;梗阻性LVOTG:静息PG>30mmHg;动力梗阻性LVOTG:负荷运动时PG>30mmHg。

心肌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心肌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心肌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心肌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且危害重大,是年轻人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也是心脏移植的主要病因。

同时,心肌病血栓/栓塞的风险也较其他疾病明显增高。

心肌病患者可分别或同时出现心腔表面肌小梁增多、隐窝形成、心腔增大、运动减弱、血流淤滞等现象,且部分特殊类型心肌病(如围生期心肌病)可合并高凝状态。

以上因素均增加了心肌病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据统计,各类心肌病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病率高达6%~33%。

而亚洲高危血栓风险患者的抗凝药物使用率仅为18.1%~35.6%,远低于欧美。

因此,制定和推进心肌病的抗凝治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部分针对各类心肌病抗凝方案的治疗建议或推荐,但仍无全面针对心肌病的统一抗凝指南或专家共识。

制定心肌病抗凝方案专家共识、推广与规范化心肌病患者的抗凝治疗,减少脑卒中与肺栓塞并发症,意义重大。

本专家共识心肌病的定义采用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病和心包疾病工作组发表的声明标准,是指非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心肌疾病。

将心肌病分为五型: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限制型心肌病(RCM)和未定型心肌病[包括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应激性心肌病等。

本专家共识将从与抗凝治疗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心肌病合并血栓/栓塞高危因素、心肌病合并血栓、特殊类型心肌病,对心肌病抗凝治疗分别进行阐述。

本共识借鉴ESC的2014年HCM诊疗指南、2018年孕产妇心血管疾病指南、2019年围生期心肌病病生理及诊疗指南、202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1年急性及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2021年心脏淀粉样变诊断和治疗立场说明以及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的2020年HCM诊疗指南,同时参考我国的2017年中国成人HCM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年围生期心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等,结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的系统性回顾,评估了抗凝治疗建议的证据强度,并采用以下级别进行推荐:1 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心肌病因合并心房肌病变、心房扩大、心室舒张功能不良等,发生房颤的比例高。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远期疗效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远期疗效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患者的远期疗效摘要:目的: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应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的远期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接收的20例HOCM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TSMA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的LVOTG与室间隔厚度情况,术后12个月室性前期收缩频发、恶性心律失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LVOTG与室间隔厚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0.05)。

术后12个月患者发生不良事件调查,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室性前期收缩频发、恶性心律失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远期疗效较好。

结论:将PTSMA应用于HOCM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LVOTG与室间隔厚度情况,控制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远期预后效果较好,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于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梗阻性心肌病;远期疗效HOCM是临床常见病,属于特发性心肌病的一种[1]。

患者发病后,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前区、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均具有较大影响。

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PTSMA对HOCM的远期效果,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接收的20例HOCM患者,进行分析。

2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30岁~70岁,平均年龄为(50.23±5.48)岁;9例患者合并为高血压,6例患者合并为心房颤动;5例患者合并为糖尿病;临床表现中有呼吸困难的患者10例,有心绞痛的患者12例,有晕厥史的患者3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HOCM;(2)所有患者最低年龄均为30岁,最高年龄均为70岁;(3)所有患者均接受PTSMA治疗;(4)本研究经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双心医学(p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

双心医学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强调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改善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

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开展双心门诊医疗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为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适宜的门诊诊疗服务,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降低误诊、误治率,从而改善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的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负担。

1.建设双心门诊的意义大量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现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其中轻中度抑郁状态和轻中度焦虑状态分别占比30.30%和27.62%。

轻中度焦虑状态、轻中度抑郁状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心血管内科医生需担负起鉴别诊断、对症治疗和发起联络会诊的首诊责任。

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规范诊治的场所,以提高诊治效率。

2.双心门诊设置2.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

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病因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

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

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

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ΠI级)、恶性(LOWn分级>ΠI级)。

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频率平均25/分钟;②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③呈二联律或三联律;④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⑤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I类和In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

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非药物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导管注入无水酒精,闭塞冠状动脉的间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间隔心肌缺血、坏死、变薄、收缩力下降,使心室流出道梗阻消失或减轻,从而改善HOCM 患者的临床症状[1]。

PTSMA首先于1995年由Sigwart在Lancet报道,由于创伤小、操作方便,这种技术现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一、PTSMA发展及应用1981年Waller等报告1例17岁女性HOCM患者,13年后发生室间隔心肌梗死,此后胸骨旁杂音消失,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厚度变薄(由23mm降至15mm),左心室流出道(leftventricular outflowtract,LVOT)增宽[2]。

1983年Sigwart、1994年Gietzen等发现用类似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选择性阻塞前降支发出的第一间隔支可缓解HOCM的LVOT梗阻[3,4]。

1995年Sigwart等报道应用PTSMA成功治疗3例HOCM患者,并随访1年,临床症状明显好转[5]。

之后,PTSMA技术在世界各地开展,检索PubMed,15年(1995年至2010年)内涉及室间隔酒精消融治疗的HOCM文献700余篇。

国内,1998年赵林阳等首次报道应用PTSMA治疗1例HOCM[6],随后辽宁省人民医院等近30家单位先后开展了此项技术,于2001年全国PTSMA总手术例数已达150例,居亚太之首。

同年,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组织高润霖、李占全等专家共同制定我国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的参考意见[7]。

经过十多年的历程,伴随PTSMA技术的提高,目前PTSMA已在20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家医院开展。

二、PTSMA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德国Seggewiss等早期进行了当时世界最大样本PTSMA(241例)疗效及安全的观察,对比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和2年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G)和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LVOTG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下降,心功能改善,运动时间及耐力也逐渐增加[8]。

Alam等荟萃分析1996至2005年已发表的42个研究,入选PTSMA患者2959例,随访观察1.5~43.2(12.7±0.3)个月。

发现PTSMA可使LVOTG持续下降,肥厚间隔变薄,HOCM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运动耐力提高。

30d平均死亡率1.5%,远期死亡率0.5%。

其他并发症:心室颤动2.2%,左前降支(LAD)闭塞1.8%,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trioventricularblock,Ⅲ°A VB)置入永久性起搏器10.5%,心包积液0.6%[9]。

2003年ACC/ESC“肥厚型心肌病专家共识”中比较分析了PTSMA与外科间隔心肌切除术(myocardialmyectomy,MM)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PTSMA可以改善HOCM 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LVOTG,是药物治疗难以改善症状的HOCM 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0]。

2007年德国Seggewiss等又报道了PTSMA的长期随访结果,对100例PTSMA患者术后3个月、1年和8年进行了随访发现心功能NYHA 分级由术前2.8±0.6 降至1.4±0.6、1.5±0.6和1.6±0.7(P<0.0001)。

无创监测发现LVOTG进行性降低,室间隔厚度减小,运动耐力提高[11]。

2009年Alam等荟萃分析了5项PTSMA与MM的对比研究,共观察了351例患者,其中183例为PTSMA患者,168名为MM患者。

PTSMA 组随访观察时间3~27.7个月,MM组3~45.6个月。

结果两组均可改善心功能,静息LVOTG均可下降至<20mmHg(1mmHg=0.133kPa),但MM组较PTSMA组下降更明显(P<0.001)。

住院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TSMA组因Ⅲ°A VB置入永久性起搏器者多于MM组(P=0.04)[12]。

2010年Agarwal 等荟萃分析了12项PTSMA与MM研究显示在近期及远期死亡率、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和术后复发及二尖瓣反流等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消融后发生右束支阻滞需置入永久起搏器的风险高于MM,PTSMA可使LVOTG下降,但少于MM[13]。

2010年,世界首家报道此项技术的英国皇家布鲁顿医院报道了最早接受PTSMA治疗的12例HOCM患者10年随访结果,发现LVOTG下降维持超过10年。

在126个月随访时,LVOTG由术前70 mmHg,降至中位数3mmHg(P<0.01)。

2例患者接受了再次PTSMA,2例患者于术后91和102个月猝死,心功能NYHA分级在术前为2.7±0.6,术后10年随访降至1(P<0.01),患者症状长期改善。

此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小队列研究证实PTSMA可长期改善HOCM患者的症状及血液动力学[14]。

2010年Leonardi等荟萃分析了19个PTSMA研究,涉及患者2207例,8个MM研究,涉及患者1887例。

发现两者术后全因死亡率和猝死率均降低,无差异。

校正患者基线后,PTSMA与MM比较,发生全因死亡和猝死的可能性更低[15]。

2001年国内报道了26例PTSMA治疗HOCM近期疗效观察,结果显示PTSMA能显著降低LVOTG,近期疗效可靠[16]。

2003年国内报道了119例PTSMA术后3.5年的随访结果,术前与术后平均静息LVOTG显著下降,LVOT宽度增加,心功能提高。

患者术后无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及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发生[17]。

我国PTSMA注册资料显示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全国PTSMA286例,手术成功率达82.9%,严重不良反应1.4%,未见死亡报道。

目前国内PTSMA术后即刻至2年的文献较多,2年~5年随访的文献查有9篇,>5年鲜见报道。

现有资料显示PTSMA 是一种非药物治疗HOCM有效安全的方法,与外科手术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死亡率与症状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

三、PTSMA的适应证及禁忌证1.PTSMA适应证:掌握好适应证是规范开展PTSMA的关键,具体适应证见表1。

表1 PTSMA适应证一.临床症状[1] 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且乏力、心绞痛、劳累性气短、晕厥等进行性加重,充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2] 外科间隔心肌切除失败或PTSMA术后复发[3] 不接受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高危患者二.有创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1] 静息LVOTG≥50mmHg[2] 和(或)激发LVOTG≥70mmHg[3]有晕厥可除外其他原因者,LVOTG可适当放宽三. 超声心动图[1] 超声心动图证实符合HOCM诊断标准,梗阻位于室间隔基底段,并有与SAM征相关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肌声学造影确定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支配肥厚梗阻的心肌[2] 室间隔厚度≥15mm四.冠状动脉造影间隔支动脉适于行PTSMA2.PTSMA禁忌证:⑴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

⑵合并需同时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疾病,如严重二尖瓣病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等。

⑶室间隔弥漫性明显增厚。

⑷终末期心力衰竭。

年龄虽无限制,但原则上对年幼及高龄患者应慎重,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行PTSMA治疗。

由于PTSMA术后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高,术前已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多数会面临Ⅲ°A VB并发症,需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以行PTSMA要慎重。

四、PTSMA操作术前准备同一般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常规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造影时,可以选择右前斜位和后前位加头位,充分暴露基底部的间隔支动脉。

拟消融的间隔支血管多数起源于LAD,以近段、近中段为佳,一般不超过LAD中段,走行为前上至后下方向。

造影结束后测定LVOTG:(1)单导管技术:用端孔导管在左心室与主动脉间连续测压,获得连续压力曲线,测量LVOTG;(2)双导管技术:经一通路送端孔导管于主动脉瓣上,经另一通路送猪尾型端孔导管置入左心室心尖部,同步测量主动脉根部及左心室腔内压力曲线,在无主动脉瓣疾病时,其压差即为LVOTG。

若静息LVOTG<50mmHg时,需测量激发LVOTG。

测量方法:(1)瓦氏动作。

(2)早搏刺激法:建议采用固定联律间期单个早搏刺激,根据心率确定联律间期,RS1联律间期应在易损期外。

也可用导管刺激产生单个室性早搏,测量室性早搏后第一个窦性心搏的LVOTG。

为测量准确,间隔数分钟可重复操作。

(3)药物刺激法:①多巴酚丁胺激发试验:以5 μg&#8226;min-1&#8226;kg-1为起始剂量静脉泵人多巴酚丁胺,每隔5 min增加5μg&#8226;min-1&#8226;kg-1,最大剂量20μg&#8226;min-1&#8226;kg-1。

每次剂量泵入2min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检查,LVOTG>70mmHg为阳性。

②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2‰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当心率增加30%以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检查,LVOTG>70mmHg为阳性。

应注意,测量激发LVOTG有潜在的风险,应用要慎重。

PTSMA方法:置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心尖部,调试临时起搏器工作良好,备用。

肝素50~100IU/kg,使活化凝血时间(ACT)达到250~300s,防止血栓形成。

用左冠状动脉导引导管和置于左心室的猪尾型导管持续监测LVOTG,送入0.014英寸导引导丝至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根据该间隔支血管粗细、大小选择合适直径、长度的OverThe Wire (OTW)球囊,沿导丝将其送至间隔支动脉近端。

在选择球囊直径前,建议根据血压情况,先经导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100~200&micro;g,以扩张冠状动脉,防止选择球囊直径偏小。

加压扩张球囊封堵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通过球囊中心腔快速注射造影剂1~3ml,行超选择性间隔支血管造影,了解局部血管供应区域,排除该间隔支至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