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与地位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与地位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与地位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录了先秦时期的300余首诗歌,记载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风俗。

在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形象和地位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诗经》为基础,探讨其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反映出来的女性地位。

女性形象温柔妩媚《诗经》中描绘了很多温柔妩媚、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

例如,“长斋短亭、或斋或投”(《伐檀》),描写了一位美丽动人、温柔可人的女子。

她们往往具有秀丽容貌、细腻肌肤等特征,展示了古代人们心目中对于理想女性形象的追求。

纯洁贞淑除了外貌上的美丽之外,《诗经》中还强调女性纯洁贞淑、端庄内敛的品质。

比如,“采薇采薇、薄言采薇”(《采薇》),表达了女性的纯洁与温柔。

这种形象强调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节操的重视,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独立坚强在一些《诗经》的诗歌中,也展现了女性独立坚强的一面。

如“南有嘉鱼、烝然罗其.子”(《东方之君》),描述了一个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女子形象。

这种塑造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中一些妇女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和自主意识。

女性地位家庭角色在古代中国社会,女性主要被定义为家庭成员和传宗接代的责任人。

《诗经》中可以看到许多描绘妻子、母亲等角色的诗歌。

她们负责管理家务、养育子女,并且在家庭生活中起到重要支持作用。

社会地位尽管女性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以家庭为主要角色,但是她们在某些方面仍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诗经》中提到了一些女性具备的才智和能力,如“如何其{女+田}”(《召南·邶风·四月》),这种描写表明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女性智慧和教养的认可。

此外,一些女性在婚姻、爱情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结论通过分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与地位,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女性形象和地位具有一定的关注和重视。

尽管女性在家庭角色上被强调,但她们同时展现出温柔妩媚、纯洁贞淑以及独立坚强等多样化的特点。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探析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记录了早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风俗和人情。

在整部作品中,人物形象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示出了丰富多样的个性、行为和思想。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析《诗经》中几位代表性人物的形象塑造,并从文学、历史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

1. 姬发姬发是《诗经》中的一位女性形象,她在篇目《小山》、《小星》等诗歌中被提到。

根据传统解读,姬发被描绘为温柔贤淑的妻子,在家庭生活中起到积极推动和保护家庭团结的作用。

这种形象在当时社会尤其珍贵,因为女性在古代社会通常处于弱势地位。

姬发不仅具有崇高的品德美德,还展示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感悟力。

她能从平凡事务中感受到带给人们温暖和欢乐的点滴细节,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正是姬发这种具有智慧与情感并存的形象,使得她成为《诗经》中一个独特而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2. 周公旦周公旦是《诗经》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在篇目《邶风·静女》、《鲁颂·明明》等诗歌中被提到。

周公旦是西周宰相周公之子,在文化和政治领域拥有极高地位。

从诗中可见,周公旦以其聪明才智、善于处理政务和言辞之能力而闻名。

他通过自己的举止和行为来塑造了一个具有权威与刚正不阿的形象,并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的关注与维护。

周公旦在《诗经》中具有重要作用,展示了古代中国贵族社会对高大全面发展理想人像追求的向往。

3. 四子四子指的是《诗经》中四个代表性的男性形象:商鞅、国殇、荡子以及木兰。

这些形象在诗歌中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男性角色。

商鞅被描绘为一个机智、果断而充满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创新精神。

国殇则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用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对国家和传统价值观的忠诚和捍卫。

荡子是一个嬉皮笑脸、享乐主义者,他通过对欢愉生活的追寻与执着,表达了人性中对享受和狂欢的渴望。

木兰则是一个忠诚勇敢、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在家族荣誉和民族尊严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担负起男子汉应该承担的责任。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探析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探析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探析1. 引言1.1 概述本文主要探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通过对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数量、类型、特点和描绘方式进行分析,并研究女性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角色定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与要求,以及《诗经》反映的女性地位和权力关系。

最后,作者将解读和评价诗经中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并思考女性在古代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如下结构展开:首先介绍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接着分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包括数量、类型、特点和描绘方式;然后考察女性地位在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并与《诗经》中反映出来的女性地位和权力关系进行对比;最后,从多样化理解与解读、历史考察与评价以及对未来作用的思考与展望三个方面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进行解读与评价。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进行探析,揭示和解读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地位的变迁。

通过细致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价值观念和权力结构,并对历史上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思考与研究。

通过此文,我们希望能够拓宽视野,增加对于《诗经》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并为深入探讨古代社会及女性问题提供参考。

2.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2.1 女性形象的数量和类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早、最重要的诗歌总集,其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从整体上看,《诗经》中描绘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女性,包括贵族女子、宫廷嫔妃、农家少女等等。

首先,《诗经》中描绘了许多贵族女子的形象。

她们通常被赋予美丽、温柔、聪慧等优秀品质,并与国家行政事务息息相关。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描述了一位名叫桃夭的美丽贵族女子,她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贵族女性具有参与国家事务的能力。

其次,在《诗经》中还出现了宫廷嫔妃们的形象。

这些宫廷妇女往往与皇帝或王子建立良好关系,以增加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论《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是西周末年之久的诗歌精选,其充满着华丽的情节,也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文学作品。

其中的爱情诗歌描写了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受到全民欢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均衡而又谦卑的。

女性在爱情中有着卓越的地位,令人印象
深刻。

例如,《桃夭》中,女主角桃夭主动向老婆致电,表达着她对他的爱慕之情,充满
深情;《孔雀东南飞》中,因一句“冰,你脚下踏破”而发生的东南之旅,也证明了女性的
固执。

太史公认为,“诗经所记录的爱情中,汤、武、周、宣王都如泣如诉,娶妻未及神佑,流露出的博大的爱恋。

”这表明男性在爱情中只有给予,而没有收取,增加了女性的
质素。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有利于后世的发展,将爱情的传统价值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


教导人们要尊重爱情;她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家庭仆人;相反,她提
倡女性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彰显女性的独立性和独特的气质。

总之,在《诗经》中,女性的形象表现出她们的勇气和礼貌,博爱的心和温柔的态度,她们不仅加强了传统爱情文化,而且更进一步加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共收录了305篇诗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包括了众多具有鲜明特点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分析她们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探讨其对于当代社会与女性主义运动的意义。

一、《诗经》中女性形象分类1. 家庭妇女形象•黄巢:黄巢是《关雎》和《黍离》,凭借自己纯朴善良、勤俭孝顺等优秀品质成为了广大读者心目中理想之家庭妇女。

•褒姒:褒姒是《葛覃》,她以其非凡美貌和聪慧才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因其不忠实于守节道德最终被视为反面人物。

2. 宫廷妃嫔形象•周武王后:周武王后是《桃夭》,她作为妇女代表,表达了对天命的顺从和对丈夫的忠诚。

•西施:西施是《东篱》,她以绝代佳人的美貌受到宠幸,并被利用于政治之中,再次体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地位较低的现实。

3. 田园乡村女子形象•邶风中的女子形象:《邶风》描写了农村社会中普通农妇、少女的生活状态,展示出她们朴素与真实的一面。

二、分析与讨论1. 女性地位和角色定位《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角色定位的认知。

家庭妇女形象代表了传统家庭观念中,妇女应该贤良淑德、持家有道、勤俭节约等观念;宫廷妃嫔形象则展示了宫廷权力斗争中妇女所处的境遇;田园乡村女子形象呈现出寻求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愿望。

2. 当代社会与女性主义意义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当代社会中的男女平等问题和女性地位。

虽然古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她们仍然展现出坚强、智慧和勇敢的一面。

这些形象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职场上,妇女应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益,并且发挥出自己特有的才能。

结论《诗经》中描绘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妇女地位和角色定位的认知。

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当代社会中妇女的处境,并从创作角度加以评价。

同时,《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也给当今社会带来深层次的启发,促使我们关注并努力改变当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而努力。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引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先秦时期至东周时期的诸多古代诗歌。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通过她们的描写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认知和对待。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女性形象以及其所暗示的社会地位。

女性形象的描绘在诗经中,女性被描绘为美丽、温柔、贞洁等特质。

例如,在《国风·召南·申卯》中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这表达了女子不仅容貌美丽,而且道德坚定。

此外,《国风·周南·关雎》中也出现了贤淑忍辱的乐毅妇人,“乐彼之园,言笑晏晏”,传递出了对于妇女坚韧不拔和品行上佳的赞颂。

同时,在一些作品中,妇女也被描绘为主动、聪明等积极形象。

例如,《国风·王风·静女》中描述了一个女子的决绝勇敢,“静女其姝,贻我彤管。

”这种描写突破了传统对于女性被动、柔弱的刻板印象。

社会地位的反映尽管妇女在诗经中被赞美,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她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首先,诗经中表现出男权社会的特征,男性角色在其中更为重要和突出。

例如,在《国风·周南·桃夭》中传递出了男子执掌家庭以及婚姻决策权的信息。

其次,在一些作品中也存在着对妇女不公正待遇的暗示。

比如,《国风·秦风·大车》通过形容男性与妇女结婚时所需要支付聘礼等方式,暗示了社会上的物化和奴化女性现象。

此外,诗经中还有一部分关于宫廷生活、后宫情感等内容,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王族和贵族社会对于女性进行身体和情感控制的局面。

结论综合来看,在诗经中虽然表现了对妇女形象赞美以及一些积极描述,但是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男权思想和对女性地位的束缚。

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审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对待妇女的态度和认知。

然而,诗经作为古代文献,其描绘的女性形象仅仅是在当时特定语境下的一种表达,不能简单地将其中观念直接迁移到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中,女性在法律、教育、就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与社会地位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与社会地位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与社会地位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较为严重。

然而,在《诗经》这部古老的诗歌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反映妇女形象和展示她们社会地位的作品。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多种多样,有忠贞的贤妻良母,也有聪明机智的女巫,她们在古代社会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妇女形象的多样性以及和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一、贤妇良母的形象1.王室贵族中的妇女形象•婉约的美丽、纯洁的心灵•诗经中描绘的王后、公主等高贵女性形象•《女曰雁》中对贵妇人的赞美2.女子节俭勤劳的形象•《周南》中描述的农家女性形象•《葛覃》中妇女对家庭的努力和辛勤付出•妇女在古代家庭经济中的地位3.母爱的伟大与坚韧•《秦风·无衣》中表现的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古代妇女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妇女在家庭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二、女巫与仆人的形象1.女巫、巫婆形象•《鹊巢》中展现的女巫形象和她们的特殊能力•社会对女巫的恐惧与崇拜•女巫在《诗经》中的地位与角色2.妇女作为宫廷仆人的形象•《邶风·静女》中的宫廷仆人形象•妇女作为仆人的社会地位与待遇•妇女在宫廷中的特殊角色和责任三、妇女的社会地位1.家庭中的地位•家庭中的权威与决策•妇女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家族的传承与妇女的责任2.社会地位的异质性•各阶层不同地位的妇女形象•农村与城市妇女的差异•社会地位对妇女形象的影响四、妇女形象的变迁1.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制度转变对妇女地位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妇女角色的变化•教育对妇女形象的塑造2.文化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的变化•妇女权益与平等的关注•古代妇女形象在现代的演变与传承结论通过研究《诗经》中的妇女形象与社会地位,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妇女具有多样的面貌和多重角色。

《诗经》描绘了忠贞良母、聪明机智的女巫以及贫苦劳作的农家女性。

妇女在家庭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古代社会对妇女的不公平对待和制约。

《诗经》中描述女性的形象

《诗经》中描述女性的形象

《诗经》中描述女性的形象
《诗经》中描绘了各种女性形象,包括贵族妇女、少女、寡妇和弃妇等,这些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首先,贵族妇女在《诗经》中的形象通常与权力、地位和家族联系在一起。

她们中的一些人身处宫廷,参与政治生活,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如《大雅·思齐》中的太姒,她被描述为有才有德的贵妇人,对周朝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少女在《诗经》中也呈现出大胆、热情和自由的形象。

例如,《召南·摽有梅》中的少女,她在追求爱情时表现出渴望和主动,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配偶。

另外,一些诗歌描绘了弃妇的悲惨命运。

这些女性往往因为婚姻的不幸或丈夫的离弃而面临困境,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后孤独无助,表现出极大的悲伤和无奈。

最后,还有一些诗歌描绘了寡妇的生活和情感。

在古代社会,寡妇的生活非常艰难,她们往往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困境。

《王风·大车》中描述了一位勇敢的寡妇,她拒绝接受礼教束缚,大胆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总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展现了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

这些形象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和处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学号: *******
*名:***
年级: 2010级
专业:艺术设计系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25日
摘要:《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哀婉悲戚,或大胆热情,或懦弱痴情,各种女性角色被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同时,《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

本文以对《诗经》中不同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探究《诗经》中女性形象所昭示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社会意义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诗经》305 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的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

《诗经》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绘多是一人一事的片段式,没有外貌的工笔描写,却大都具有非常清晰的性格轮廓,并且以各自不同的风貌、品质、情操,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存留于历史人物画廊中。

一、恋爱中的大胆、真率形象
“关关雌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诗经》中不少描写男女之间恋情的诗篇,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雌》,便是一篇恋爱诗。

在《诗经》的那个时代尚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女性的恋爱多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女子敢于大胆的追求幸福的爱情。

那个时代的择偶标准是德貌并重,比如《静女》篇,《蒹葭》篇,都是写的是内外兼具美好的女子。

像那些只有美貌却没有德行的女子并不是他们所歌颂的对象。

从《诗经》中描写男女间的恋爱生活来看,绝大部分诗篇里是女性处于较主动的位置,她们较之于男性更热烈而大胆。

《王风·大车》则表现了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执着:她在始终得不到情人回应的情况下,一心想和情人私奔;她在与情人离别之时,在情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情况下,虽对情人也有埋怨,但从未放弃和情人私奔的打算。

《诗经》中这种处处可见的“大胆率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域文化。

《诗经》产生于我国的北方,其地多高原和平原,黄土覆盖,气候恶劣,居住环境并不理想。

在黄河流域的这块土地上,人们多是为了生存而与恶劣的环境进行艰苦的斗争,所以往往形成的是激烈的、直接的,甚至是泼辣的民族性格。

二、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
《诗经》所选择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妇女和贵族妇女,而且这些女性大都是真实的存在。

《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很多,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

”“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磋我怀人,置彼周行。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即可能是一位纺织者,因此“氓”借“抱布”“贸丝”以“谋我”。

《诗经》中的女性多是因为其能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能够生育而被赞美,比如《周南·蟲斯》就是借蟲斯来赞美生育的能力。

任何一种社会形象和社会角色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的社会环境所赋予和规定的,女性作为一群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形象,其社会角色当然也是由社会现实和其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所确定和赋予的。

但具体到《诗经》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来说,其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角色的规定却是由《诗经》作者、编纂者及注释者共同完成的。

《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商周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不发达,生存环境的艰苦,女子常常要担当起劳动和组织劳动的重任,所以健硕有力的女子,就成为人们心仪的对象。

而且为了对抗恶劣的环境,先民的种族繁衍的愿望也是相当的强烈。

这种高大健壮的女子符合这种审美,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生殖力的崇拜。

三、逆境中的哀婉悲戚而又坚强的形象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国风中的弃妇诗共有三篇:《卫风·氓》《北风·谷风》《召南·江有汜》。

这三首由血写成的诗,字字是泪。

它们分别代表决绝醒悟型、谴责控诉型、痴情如故型三类不同的弃妇形象。

古代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氓》中,氓既无“良媒”,又不是奉父母之命。

相恋中的女主人公,又哭又笑,为情所困。

登上倒塌的墙,因见
不到氓来而“泣涕连连”,因见到氓来而“载笑载言”。

占卜后“体无咎言”,于是氓用车来接心爱的人,二人恩爱把家还。

本以为两人会如卦象所言,白头偕老,却不料“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古代女子受三从四德的约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给女子的婚姻定了性。

但《氓》中的女主人公,却能够从痛苦中觉醒起来,要与丈夫断绝关系。

《北风·谷风》描写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弃妇型形象。

面对自己的辛劳,丈夫的忘恩负义,她只能控诉、只能谴责,她没有《氓》中女主人公决绝的勇气,她更多的是自怨自艾。

另外,在《诗经》的《小雅·谷风之什》中也有一篇《谷风》。

它同样是一首弃妇诗。

其人物形象与《北风·谷风》中的人物形象大体一致:弃妇谴责忘恩负义的丈夫抛弃自己,责备他是个可与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人。

《诗经》中弃妇诗在所有婚恋诗中几乎占了七分之一,这说明女子弃妇形象已《诗经》时代的典型代表。

这些被遗弃的女性中有平民之妻、贵族之妇,有的甚至还贵为王后。

统观《诗经》中的弃妇诗,女子的婚姻悲剧并非因为她们有什么过失,相反,却表现出对专一爱情的渴望,并为家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孔子曾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其中“怨”是说用诗讽喻多种不良政治,批评社会的丑恶现象。

弃妇诗就是“怨”的一种。

它不仅仅是弃妇的怨愤,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怨愤。

《毛诗序》认为“《氓》,刺时也。

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故叙其事,以风焉。

美反正,刺淫泆也。

”同样,《毛诗序》认为,《诗经》中大量描写男女情感的诗,实际上都是在“刺时”“刺政”。

《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被强化了。

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或刺的作品。

因而,一部《诗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四、德貌兼备之美
把《诗经》中的女性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下,从人们思想观念变迁的高度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来分析、考量周代社会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这些诗歌不仅真实自然的表现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等爱情各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里、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中无不渗透、显现出周代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欣赏、取舍、评价标准以及对女性形象普遍的心理取向。

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

《诗经》中的女性可分为三类:一是有德行的女性,二是德行与美貌相结合的女性,三是美艳无双但缺乏德行的女性。

《诗经》所载有德行之女性,《大雅》中《思齐》、《绵》、《大明》等诗中所提到的大任、大姜和大姒堪称代表。

在《大雅•思齐》写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周武王曾“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来肯定其母亲大姒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和社会地位。

古公亶父妻大姜助其考察探定岐下之地,古公王季妻大任之贤德能干,文王妻大姒一身而兼备大姜和大任的美德,不妒不忌,是妻之范、母之仪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女性显而易见是《诗经》所尊敬和赞赏的,在这类女性身上集中体现的是“德”的一面。

《周南·关雎》中的女子则同时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女”是对既善又美的女子的称谓,《诗经》中类似称呼如“静女”、“姝者”、“美人”等都是此意。

《关雎》中的女性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善良娴淑,“君子”对她的爱慕也就根源于这种善美合一的审美体认。

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众多。

在《诗经》中,女性的外在美是显而易见的:窈窕淑女、硕人其颀、有女如云等等,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各种美女。

但是女性的内在美却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品味的,《诗经》将人的美德美貌集其精华而赋予她们,至今流传甚广,它们的成功充分说明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永久传承性,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

《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2月;
廖群。

《诗经与中国文化》香港东方书社,1997年;
曹楚基。

《中国古代文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苏芸。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生命律动》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2000(01);
卢静。

《诗骚女性形象之比较[》青海师专学报,2002(01);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
贾香娟。

《<诗经>中“弃妇”形象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朱荣梅,杨亚丽.。

《<诗经>女性审美传统的文化意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张琳。

《<诗经>中女性形象探微》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