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革命旧址解说词
延安杨家岭景点介绍

延安杨家岭景点介绍
延安杨家岭,位于我国陕西省延安市城区,是一片充满革命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土地。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驻地,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
如今,杨家岭已成为一处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革命圣地的独特魅力。
杨家岭革命纪念馆是游客来到这里的必游之地。
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生动展现了延安时期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从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直至1948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内,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另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
这里保留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当年的办公和生活场所,游客可以参观毛泽东故居、周恩来故居等,感受革命领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
此外,游客还可以在旧址内的革命纪念馆欣赏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
除了革命历史遗迹,杨家岭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美丽。
宝塔山、清凉山等风景区环绕四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游览革命圣地的同时,游客还可以领略到黄土高原的壮丽景色。
来到杨家岭,游客不仅可以深入了解革命历史,还能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氛围。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到这里,学习革命精神,缅怀先烈。
在杨家岭,游客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红色记忆,见证革命圣地的独特
魅力。
总之,延安杨家岭是一片充满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的土地,这里是了解中国革命历程、感受革命精神的好去处。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寻求红色教育的游客,都不应错过这个独特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游客将收获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难忘的红色之旅。
杨家岭景点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杨家岭。
从外表上看,这里和普通的农家小院并无区别,但却曾经是当年党中央的中枢所在。
当年,毛泽东主席坐镇杨家岭,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当我们伫立在黄土窑洞前,仍然能从那些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
悠悠岁月,能涤荡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却不能消减至今还萦绕在宝塔山、延河水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业。
在中央机关居住之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因而得名杨家陵,党中央居住这里后改名为杨家岭。
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继续指导敌后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苍松环绕之下的中央大礼堂。
它始建于1942年,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材同志设计,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自己动手修建而成的,礼堂可容纳千余人左右。
礼堂看上去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建筑的独特体现在中西巧妙地结合。
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
仔细观察,礼堂没有木梁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
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的原样陈列的。
主席台工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恩、列、思的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对面的标语是“同心同德”,它的意思是号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一心一意、团结一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
两侧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我们再来看两边墙上的“V”字形木座和24面党旗,英文字母“V”是“Victory”(胜利)一词的缩写,把它与24面党旗结合起来看,意思是表明我们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
革命遗址中的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
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现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两处可供参观,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
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
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
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
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
"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
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心得体会

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心得体会革命纪念地是我们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深受触动。
在这次参观中,我对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了革命之路的艰辛与伟大。
下面是我对这次参观的体会与感悟:首先,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环境非常优美,宛如一座人间仙境。
我进入这个地方时,便被山青水秀、苍松翠柏所包围。
山谷中的溪流清澈见底,小桥流水人家仿佛把我带进历史的画卷。
这样的环境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坚毅,他们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是多么不容易啊!进入革命旧址后,我看到了许多展示革命历史的图片、文物和实物。
这些展品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情境,令人动容。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破旧的书桌和一支铁打的钢笔。
这个书桌是当年杨家岭革命领导者办公的地方,铁笔则是他们传递命令、撰写文件的工具。
这样简陋的办公条件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贫困和困苦,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发展成果。
参观途中,导游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当年的战斗过程和革命领导人的事迹。
听着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信仰和理想,勇往直前。
他们没有享受家庭的温暖,没有体验普通人的安逸生活,而是选择了无私奉献,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一切。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除了革命历史的陈列,参观期间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
我们参加了一个模拟战斗的体验,穿上当年的军装,模拟了当时的战斗场景。
虽然只是模拟,但是那种紧张和充满危险的氛围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这样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激起了我对和平的珍惜之情。
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壮和伟大,也更加明白了我们当代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游杨家岭革命旧址

游杨家岭革命旧址
时间:2019-11-17 14:44:31 | 作者:姬欣格
为了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远方文学作文班的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去杨家岭革命旧处进行参观学习。
进入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
中央大礼堂建于1910年是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地方。
在礼堂的墙壁上,挂着写有"同心同德”的锦旗。
沿着林间的小路走,我们又来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因为它的外形像一架飞机,又给称“飞机楼”。
往里面走,可以看到墙上挂着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东方红》的歌词。
办公厅的二楼是供各位领导人看书的图书馆。
出了办公厅,沿着小路往前走。
一路上都是红期旗迎风招展,秋风拂在我们脸上,十分舒服。
上了小山坡就是毛主席和美国记者斯特朗对话的地方,一张石桌,几个石凳就成了一个简易的"会宾室”。
再往前走就是毛主席的旧居,他的旧居非常简陋一张办公桌,一张破旧的木床,一个不大的书柜,两把躺椅,一个破烂的洗脸盆和热水壶,仅此而已。
墙上还挂着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照片。
再往前走是朱德的旧居,因为朱德的腰和关节都不好,所以他睡得是纯土坑。
下个土坡,再往前是用恩来的旧居,听讲解员说,有一次下雨天,周总理骑着马,不料路滑,马没有踩稳失去重心,周总理便从马上跌落摔伤右臂。
毛主席不放心,把他送去苏联治疗、还告诉他,等病痊愈了再工作,周总理不听,病没好便偷偷回来工作了。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就要离开杨家岭旧址了,我心想:革命精神物永存我心。
【优质文档】杨家岭解说词-推荐word版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杨家岭解说词篇一:杨家岭解说词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词各位朋友,欢迎大家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原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而因此得名杨家陵。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后,中共中央各机关陆续迁到这里,才改名为杨家岭。
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敌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这里的多数建筑被破坏。
解放后陆续按原样修复,并在四周栽植了许多常青树木。
现在这里开放参观的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还有毛泽东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等。
下面我将带大家陆续参观。
中央大礼堂这是中央大礼堂,由延安自然科学院杨振才同志设计,建成于1942年,是当时延安唯一没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礼堂。
我们可以发现,它采用四个大石拱为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柱子,反映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礼堂内部全部是按照“七大”会场原貌陈列的。
那边是主席台,台前是当时中央书记处5位书记的座位,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标语是“七大”时的政治口号。
墙上的V字型木架是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缩写,上面插着的24面党旗,象征着我们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胜利的24年。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会议期间,毛泽东代表中央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还通过了新的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杨家岭旧址观后感

杨家岭旧址观后感杨家岭旧址观后感我在参观杨家岭旧址这个红色革命圣地之后,深受教育和感动。
在这个地方,我了解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不屈不挠精神和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在参观杨家岭旧址之前,我先了解了它的历史背景。
杨家岭旧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中原游击队的指挥部所在地。
在这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原游击队领导人都先后在这里居住、工作和指挥战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第二部分:建筑特色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杨家岭旧址的建筑特色所吸引。
这里汇聚了一座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其中包括杨家岭总指挥部、东区总指挥部、书房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抗战时期游击队的生活状态,还通过它们的布局、装修和结构,展现了红色文化精神,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红色革命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铭刻历史的文物在旧址的博物馆里,展出了许多铭刻着历史的文物和珍贵的革命遗物,这些文物通过陈列和介绍,为观众呈现了游击队在抗战和解放斗争中的艰苦岁月和英勇战斗。
例如,我看到了一些游击队指挥员留下的日记、手稿,他们用最朴素的语言写下了那个时代最顶天立地的英雄事迹,让我感到十分震撼。
第四部分:思考和收获在参观过程中,我不仅对于旧址中所展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思考中也有了很多的收获。
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体现,而杨家岭旧址是这种文化体现的典范。
在今天的生活中,革命文化和文化遗产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应该了解和传承这些革命历史文化的精神。
总之,参观杨家岭旧址是一次深人内心的经历,通过它,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让中华民族再次强大起来。
杨家岭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杨家岭欢迎您的到来,首先,请允许我以一首小诗为大家致辞: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这首小诗的名字叫做《延安,我把你追寻》。
读过这首小诗,我们仿佛看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我们仿佛听见延河流水叮咚,哺育出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们仿佛闻到枣园梨花的清香,毛主席留下的彪炳史册的雄伟篇章;今天,我们追溯历史的脚印,重温血与火的战争岁月的地点是——杨家岭革命旧址。
久远的枪声已歇,而那份历史的沧桑却仍在心中回荡,我们在逝去的岁月里追寻着那无私的延安窑洞精神,追寻那红旗飘扬,所向无敌精神的源泉。
脚下这方深沉而厚重的土地就是杨家岭,没有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也没有江南水乡的流水与平静,有的只是农家小院的朴实无华,有的只是黄土地的厚重和斑驳的革命印记。
但是我们却越是能感觉到那一孔孔简单朴实的黄土窑洞,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所蕴藏平凡中的伟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掩隐在苍松翠柏中的中央大礼堂,这也是杨家岭最辉煌的建筑。
走进大礼堂,当年的会标和主席台的摆设依然如故。
礼堂可容纳千余人左右,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礼堂没有木梁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
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
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的原样陈列的。
主席台工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恩、列、思的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对面的标语是“同心同德”,它的意思是号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一心一意、团结一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家岭旧址解说词(1938.11—1947.3)概况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
原名五家坡,只住杨姓、武姓、郑姓等五户人家。
相传明朝时,杨姓人家出了位朝中御史,其子杨兆才德过人,官至兵部尚书,深得皇帝器重。
先后,在山前仿南京明孝陵建造了10亩地大的陵园,遂将村名改为杨家陵。
党中央迁来后,改为杨家岭。
上山路上:党中央于1937年1月13日进驻延安城,在城内居住近两年时间,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大规模轰炸延安城后,中共中央各机关连夜由城内迁住这里。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五华里处,四处环山,相对比较安全。
当时先后在这里的机关部门有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一时间近千名干部云集,十几个单位进驻,杨家岭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
杨家岭在党中央毛泽东居住期间,见证了一系列重大活动。
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岁月,毛泽东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广泛接见中外人事,充分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及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实行了精兵简政;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这里的许多建筑物被破坏。
全国解放后,按原样陆续修复,并在旧址的四周栽植了许多常青树木。
现在这里开放参观的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有毛泽东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有毛泽东种过的地。
礼堂前:我们面前的中央大礼堂就是专门为召开七大而建,筹建于1940年建成于1942年,礼堂是由原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才所设计,上面“中央大礼堂”五个大字是由当时任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所提写的,是我党首次在自己修建的礼堂内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大家里边请。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礼堂的主厅,可容纳前人左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外表吸收了西式建筑风格,内部,又似窑洞的拱形结构。
这样就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柱子,是当年延安唯一没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原貌陈列的。
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侧面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两侧的标语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墙上的V字形木架,是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上面插着24面党旗,礼堂背部“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亲笔为“七大”提写的中心主题词。
上述的这些陈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走过了24年的历程,这24年是胜利的24年。
此次大会要贯彻延安整风的精神,通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达到“同心同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整风运动之花,结出七大胜利之果,从1928年党的六大到945年党的七大,整整相隔17年。
期间曾多次提出筹备召开七大,由于战争等原因,终不能如期举行。
经过延安整风,清算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全党实现了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的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济济一堂,出席了这次大会。
4月23日下午5时,七大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任弼时主持,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明确的指出两种命运的斗争和全党的任务。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等也相继发表了演说。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彭真向大会作了《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开幕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结束。
2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5日,朱德做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随后,大会进行了讨论和发言,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26位同志。
5月14日、15日两天,刘少奇向大会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新党章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周恩来在大会开幕典礼上发表演说,并在4月30日作《论统一战线》的长篇发言。
6月10日,在预选的基础上,正式选举产生由44名中委和33名候补中委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6月11日大会最后一项议程,是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一届中央委员会。
这次会议主题通过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修改了党章;第二件是制订了党的政治路线;第三件是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使我们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礼堂里还举行过其他一些大型活动。
194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这里招待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的全体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组织起来》的讲话,指出:“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礼堂背部的画像就是《组织起来》讲话的一幅画像。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的全体干部,他号召大家要学会两种本领。
他说,松树冬夏常青,不怕刮风下雪,严寒之中也能巍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
柳树插到哪里都能活,一到春天,枝长叶茂,随风飘扬,十分可爱,柳树有灵活性,共产党员应该有松树的原则性和柳树的灵活性,二者缺一不可。
194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为朱德总司令举行了60寿辰的祝寿活动,延安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寿,大厅四壁挂满了贺幛,毛泽东的贺词是“人民的光荣”,中共中央送了“万年长青”的寿幛,周恩来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也致了贺词,热亲赞颂朱总司令为革命建立的卓著功勋。
赞扬了他的崇高品德和坚强的革命精神。
朱总司令在答谢词中说:“中国人一般活到60岁就算够本了,以后就是我赚下的了。
我相信可以亲眼看到中国革命的成功。
”中国历史的进程确实被这位伟人所言中,仅过了三年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东方大地上。
在这里,当年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还经常举行演出活动,如:大家熟悉的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这座古朴而庄严的建筑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饱赏了战火硝烟。
而今,它依然风姿如初,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
礼堂出来:礼堂是我党自行设计修建的,石块都是采用侧面山上的,例如:我们大家眼前东厅门外的这根石柱,就是利用采下的一个整石块,按希腊建筑艺术设计制作而成的,上细下粗,像少女的手臂,称为希腊多列斯柱式。
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礼堂顶部遭到破坏,全国解放后按原样陆续修复,59年正式对外开放。
照片眼前这张照片是七大代表进会场时的照片,也是礼堂仅有的一幅外景照片。
过马路:杨家岭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当时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秘书处等机关单位都在这办公,向对面山上就是中组部和中宣部旧址。
进院:眼前的大型建筑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楼,也是由杨作才设计的,建成于1941年。
三楼是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会议室。
中央政治局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和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
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通过的。
二楼是办公室兼政治研究室。
任弼时,李富春,杨尚昆,王首道等同志都在这里办公。
现在开放供大家参观的是一楼的西厅,是中央机关的餐厅,有时也做会议室用。
东厅是根据总参谋长王若飞的要求设计的作战研究室,为了保密,他的窗户很小,并且没有向外开的门。
后来改为中央图书馆。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出席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座谈会共召开了三次。
第一次是5月2日下午,开会前毛泽东同志站在会场的门口和参会人员一一握手问好。
会议由中宣部代部长凯丰主持。
这次会上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引言部分。
第二次会在5月16日,毛泽东、朱德等到会听取了大家的发言。
座谈会开的非常热烈。
当时边区民众剧团的负责人柯中平在发言中说:“有人瞧不起‘放小牛’可老百姓都很欢迎。
我们每次演出后,群众送来许多鸡蛋慰劳我们。
我们一边吃着鸡蛋,一边向新的演出地点走去,鸡蛋皮就扔了一路。
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不用问,只要顺着鸡蛋皮就找到了。
”毛泽东听到这里爽朗的笑了,并说,你们吃了群众慰劳的鸡蛋,就要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要为群众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不敢骄傲自满。
不然的话,下次群众就不给你们鸡蛋吃了。
第三次会议是5月23日下午。
当时毛泽东正准备做结论,他在讲话前问大家是不是有话要讲,这时有人站起来要发言,于是又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讨论。
发言结束后,毛泽东和参加会议的人一起在院子里照了相。
也就是现在门口展出的那张照片。
照完相后,毛泽东就开始做结论,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结论部分。
当毛泽东讲完第一个问题时,天已经快黑了,他就留大家在杨家岭吃了饭。
晚上因听讲话的人增加了许多,就将会场移到了室外的场地上,临时用三根木棍支起一个架子,吊上一盏汽灯。
毛泽东讲话结束后,已经是深夜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的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和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根本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延安文艺界和全党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
今天《讲话》仍然是文艺工作者应遵循的方向和道路。
延安文艺界通过整风学习,批判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进行锻炼和改造,创造了许多好作品,如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等。
首先为大家介绍墙上的第一幅照片就是当时鲁艺教员王大化和学员李波在延安街头演出|《兄妹开荒》时的剧照,首场演出时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观众达到了两万多人,从照片就可以看出。
在当时上演《兄妹开荒》剧时主要针对的观众是陕北人民,所以在演出过程中都用陕北话。
剧中扮演哥哥的王小二有这样一段道白我用陕北话给大家说一段,“俺小子,本姓王家住在延安南区第二乡,兄妹二人都长大,父亲母亲也健康,自从33年革命后,俺们的日子是一年更比一年强,吃的穿的都不愁,一家四口喜洋洋,那个喜洋洋。
”这时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也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三幅照片就是当时的工农兵秧歌队活跃在延安的街头的情景。
1944年1月,毛泽东看到了中央党校演出的平剧《逼上梁山》后,称誉它是“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并在演出后给它的两位导演杨绍宣、齐燕铭写了一份鼓励信,在信的结尾写到“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东方红》这首歌,就是文艺座谈会后,陕北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的曲调编唱的,表达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