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模具课程设计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汽车制造:车身、底盘、发动机等零部件 的制造
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制 造
家电制造: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 产品的制造
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器械等医疗产品 的制造
航空航天: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产品的 制造
建筑行业:建筑构件、门窗等建筑产品 的制造
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
模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安全性:保证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因模具设计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 精度:保证模具的精度,以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 耐用性:保证模具的耐用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经济性:在保证模具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添加标题
冲压设备:压力机,用于提供冲压所需的压力 和速度
冲压工艺的分类和特点
冲压工艺的分类:冷冲压、热冲压、粉末冲压等
冷冲压的特点: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质量稳定
热冲压的特点:可加工复杂形状的零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粉末冲压的特点:可加工特殊材料,如陶瓷、金属粉末等,提高材料的 性能和精度。冲压工Biblioteka 的应用范围模具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确定模具设计 设计模具结构: 设计模具零件: 设计模具装配 设计模具加工
要求:根据产 根据产品要求 根据模具结构 图:根据模具 工艺:根据模
品要求确定模 设计模具结构, 设计模具零件, 零件设计模具 具装配图设计
具设计参数, 包括型腔、型 包括模具材料、 装配图,包括 模具加工工艺,
模具制造: 根据模具设 计图纸,进 行模具制造 和装配
模具调试: 对模具进行 调试,确保 冲压件的质 量和精度
工艺优化: 根据冲压件 的质量和精 度要求,对 冲压工艺和 模具进行优 化和改进
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设计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冲压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中,成为了制造业的重要工艺之一。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冲压工艺需求,各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与冲压工艺相关的课程。
本文旨在探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指导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以下是该课程设计指导:1、选取适当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杂志和互联网资源等,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2、扎实基础,培养操作能力:通过讲解冲压工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对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系列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解决工艺和模具设计中的实用问题。
4、加强课程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课和工程实践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书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以下是该课程的任务书:1、理论学习和知识体系构建任务要求:课堂上完成课程要求的知识点掌握和作业完成。
课后进行任务重点部分的系统复习,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设计的理论知识,用于后期的工作实践。
2、项目典型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任务要求:深度挖掘市场需求,设计一个实际工程案例作为课程实践分析题目,并在课本上为案例提供合理的实验方案,公开讨论并进行实验调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工程实践任务要求: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工程实践,利用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理论知识完成实际生产时的模具设计、工艺控制并验证其实验性,增进并巩固学生掌握与工程实践技能.总之,本文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设计指导和任务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课程,能够掌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能够胜任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介绍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专业的工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冲压工艺和模具的设计,制作及使用,具有较强的技术素养,能够胜任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课程主要内容有:冲压工艺基础、冲压工艺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冲压机械组装、冲压操作及调试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冲压工艺的基础知识;2. 学会掌握冲压工艺设计;3. 学会掌握冲压模具设计;4. 掌握冲压机械组装、操作及调试;5. 培养学生抱着系统的、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素养,能够胜任相关技术工作岗位。
三、教学内容1. 冲压工艺基础(1)原理:冲压原理、冲压件分类、制造工艺要求;(2)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化控制技术。
2. 冲压工艺设计(1)工艺设计:材料分析、构型设计、加工工艺设计;(2)冲压工艺数据设计:冲压参数设计、加工参数设计、冲压缺口设计;(3)工艺过程设计:冲压过程设计、冲压加工组合设计。
3. 冲压模具设计(1)模具结构特性及原理:模具种类、模具结构特性、模具加工技术;(2)模具外形设计:模具尺寸设计、模具外形设计、模具开模方式设计;(3)模具细部设计:模具夹具设计、模具油道设计、模具放料口设计。
4. 冲压机械组装、操作及调试(1)机械组装:机床部件安装、工作台安装、冲程控制装置安装;(2)机械操作:调整冲程、挤压调节、调整冲头;(3)机械调试:机械功能调试、挤压参数调试、冲头快速调试。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为2学期,每周3个小时,36学时。
主要采取实验操作和讨论报告的方式,在实验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讨论中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五、教学考核及格考核和综合考核:成绩由实验操作50%、讨论报告50%组成。
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设计

5、需要上交的课程设计资料
1、设计任务书(指导老师负责) 2、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3000~4000字) 3、Autocad绘制并打印模具装配总图 (A1图纸)一张;
6、考核办法
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及学习态度综合考评。 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课程设计单独计算学业成绩(设计成绩不及格要求 重修), 设计完成后学生按规定提交课程设计资料(最迟第 13周星期五下午以前交),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若发现课程设计内容 雷同者均判为不及格。
2、冲压模具课程设计的题目
2、冲压模具课程设计的题目
可以参考冲压图片上的零件形状,自行设计一 个冲压件,尺寸自定(公差按一般冲压件 IT11~13),形状不宜太复杂。
2、冲压模具课程设计的题目
2、冲压模具课程设计的题目
3、冲压模具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1)完成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和产品 cad图的测绘; ( 2 )确定其最佳工艺方案,进行相应的工艺计算; 选择相应的冲压设备; (3)完成模具装配结构设计; (4)用Autocad完成模具装配总图的绘制;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级进模的排样设计
排样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排样设计是在零件冲压工艺分析和必要的工艺试
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 除了遵守普通冲模的排样原则外,还应考虑如 下几点: 1).利于成形,后工序不能影响前已成形工序。 2).载体形式选择: 载体:多工位冲压时条料上连接工序件,并使工 序件在模具上稳定送进的部分材料。 载体基本形式:双边载体、单边载体、中间载体。
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 立实践的机会,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锻练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一份设 计说明书 (3000~4000字) ; 用Autocad完成模 具装配总图的绘制。
大学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大学冲压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冲压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冲压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冲压模具的设计流程,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关键参数。
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冲压模具的初步设计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冲压模具的拆装、调试及维护的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工程实践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对制造业的热爱。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冲压模具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制图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冲压模具概述- 冲压模具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冲压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2. 冲压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冲压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冲压模具工作原理及关键参数分析3. 冲压模具设计原则及流程- 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冲压模具设计流程及各阶段任务4. 冲压模具设计关键技术- 冲模结构设计及参数选择- 冲模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模具的导向、定位及固定方式5. 冲压模具分析与优化- 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模具分析与优化- 常见冲压模具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案6. 冲压模具制造与工艺- 冲压模具的加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模具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7. 冲压模具的装配与调试- 模具装配的工艺要求与方法- 模具调试及试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8. 冲压模具的维护与管理- 冲压模具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模具库存管理与使用记录教学大纲安排:本课程共计32学时,按照以上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授课。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标准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课程的学习采取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形式进行。
二、课程目标通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各类冲压模具的设计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应用。
获得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认识到这类模具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打下专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自学能力。
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能较好的掌握各类冲压工序(包括冲孔、落料、拉深、弯曲等)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能较好的掌握各类冲压模具的功用、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3)具有阅读并分析典型冲压模具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的能力;(4)具有初步的对各类冲压模具的调试和排故能力。
2.能力目标(1)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技术手册等获得信息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3)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4)具有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5)具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素质目标(1)能阅读冲压模具和冲压机械的相关技术文件。
(2)初步具备冲压模具安装,调试,故障维修能力。
(3)能够读懂检修方案,并掌握检修方案的制定程序及方法。
(4)根据典型冲压模具装配的训练,掌握零件装配的基本方法及技巧。
(5)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科学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6)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工作的良好作风。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基于本课程在化机类专业知识、能力构筑中的位置及这门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充分注意“教、学、做”三结合。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设计步骤与方法探讨
设计步骤 1. 分析产品图纸和技术要求,确定冲压工艺方案。
2. 选择合适的模具类型和结构形式。
设计步骤与方法探讨
01
3. 设计模具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尺寸。
02
4. 确定模具的闭合高度和压力机参数。
5. 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03
设计步骤与方法探讨
01
设计方法探讨
02
1. 采用CAD/CAE/CAM等先进技术进行模具设计和 制造,提高设计效率和制造精度。
实践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方式,让学生 参与实际冲压模具设计过程,加深对理论 知识的理解。
B
C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手段,辅助学 生理解复杂的模具结构和设计过程。
互动教学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D
02 冲压工艺基础
冲压变形原理
01
02
03
2. 采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设计原则,降低 制造成本和生产周期。
设计步骤与方法探讨
3. 考虑模具的维修和保养方便性, 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4. 注重模具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设计, 保障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
典型冲压件生产工艺及模具设
04
计实例
拉伸件生产工艺及模具设计
拉伸工艺原理
通过拉伸模具将平板毛坯拉伸成所需 形状的零件。
03
冲压模具工作原理
冲压过程、模具受力分析、冲压件质量影响因素等。
课程目的与要求
掌握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
了解冲压模具的典型结构和 设计步骤。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冲压模具 的设计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设计

定位零件的加工工艺:包括铸造、 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保 证定位零件的精度和耐磨性
定位零件的安装和调试:按照 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和调试,保 证模具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模具导向零件的结构设计
导向零件的作用:保证模具的精确定位和稳定运行 导向零件的类型:包括导柱、导套、导板等 导向零件的设计原则:保证导向精度、耐磨性、抗冲击性等 导向零件的材料选择:根据模具的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模具标准件的结构设计
标准件类型: 包括螺钉、螺
母、垫圈等
设计原则:满 足使用要求, 保证产品质量
设计方法:根 据标准件类型 和用途选择合 适的材料和加
工工艺
设计注意事项: 考虑标准件的尺 寸、精度、强度 和耐磨性等因素, 确保其性能稳定
可靠。
模具制造的基本要求和工艺流程
基本要求:精度高、质量好、 寿命长
保证质量:模具可以保证零件的尺 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效率:通过模具可以快速、大 批量地生产出所需的零件
降低成本:通过模具可以减少废品 率,降低生产成本
模具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模具类型:包括单冲模、复合模、连续模等 模具结构:包括上模、下模、模架、模芯、模腔等 模具材料:包括钢、铝、铜、塑料等 模具设计:包括尺寸、形状、精度、表面处理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模具的装配工艺和检验标准
装配工艺:按照图纸和工艺要求进行装配,确保模具的精度和稳定性 检验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检验,确保模具的质量和性能 装配工具:使用专用的装配工具,确保装配精度和效率 检验方法:采用目测、测量、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确保模具的合格率
模具的使用和维护保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止动件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设计任务书 (3)二、止动件冲裁工艺性分析 (4)三、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确定 (5)四、排样设计 (6)五、计算材料的利用率 (7)六、冲裁力与压力中心的计算 (8)七、凸凹模刃口计算 (11)八、模具设计及其它零件设计 (13)九、模具装配图及零件图 (17)一、止动件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止动件”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内容及任务:一、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见产品图;二、设计任务:完成该产品的冲压工艺方案、设计说明书、模具装配图及工作零件图;三、设计工作量:●制定冲压工艺方案●模具总图一张,凸模及凹模零件图2张●设计说明书一份,20页左右四、设计要求:1.图纸用CAD绘制并交纸质图及电子档2.本任务书应与说明书、图纸一同装订成册,并加封面,装入资料袋中,否则不接收3.设计必须认真仔细,允许讨论,但严禁抄袭、复制或复印名称:止动件批量:大批量材料:Q235 厚度:2mm二、止动件冲裁工艺性分析①材料:该冲裁件的材料为Q235普通碳钢,具有较好的可冲压性能。
②零件结构:该冲裁件结构简单,形象应力也较为简单,并在转角有四处R2圆角,没有凸角,比较适合冲裁。
同时,在零件中部有两个对称的规则圆孔Φ10,并且圆孔直径满足直径落料冲裁最小孔径:min d ≥1.2t(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表3-8),min d =2.4mm 的要求。
另外圆孔和工件外形之间的距离为7mm 。
满足冲裁最小间距min l ≥1.5t=3mm 的要求,所以该零件的结构满足冲裁要求。
③尺寸精度分析:零件上所有未标注的尺寸,属于自由尺寸,按照规定按照IT14级确定工件公差。
孔边距12mm 的偏差为-0.11mm ,属于11级精度。
查公差表可得各尺寸为:零件外形尺寸: 6574.0-mm 、24052.0-mm 、30052.0-mm 、R30052.0- mm 、R2025.0-mm零件内形尺寸: Φ1036.00+ mm孔中心距:3731.031.0+-mm结论:此零件适合运用普通冲裁的加工。
三、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确定该零件包括落料、冲孔两个基本工序,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案:①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②落料——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③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①:模具结构简单,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套模具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零件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由于零件结构简单,为提高生产效率,主要应采用复合冲裁或级进冲裁方式。
方案②:只需要一套模具,冲压件的形位精度和尺寸易于保证,且生产效率也高。
尽管模具结构较方案一复杂,但由于零件的几何形状简单对称,凸凹模壁厚大于最小壁厚,为便于操作,所以复合模结构采用倒装复合模及弹性卸料方式。
方案③:也只需要一套模具,生产效率也很高,但零件的冲压精度较复合模的低。
所以,欲保证冲压件的形位精度,通过以上三种方案的分析和比较,采用方案②为佳。
四、排样设计查表确定搭边值得:两工件间的搭边:1a=2.2m;工件边缘搭边:a=2.5m;步距为:32.2m;条料宽度B0∆-=(maxD+2a) 0∆-=65+2x2.5=70mm;偏差值查P50表3-10得∆=0.50 确定后排样图如图2所示五、计算材料的利用率一个步距内的材料利用率η:裁单件材料的利用率(按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3-15)计算,即BSA =ηx100%=1550/(70x32.2)x100% =68.8%式中 A —冲裁面积(mm 2);B —条料宽度(mm );S —步距(mm)。
查板材标准,宜选900mmx1000mm 的钢板,每张钢板可剪裁为14张条料(70mmx1000mm),每张条料可冲378个工件,则总η为:总η=BLnA 1×100% =100090015503785⨯⨯×100% = 65.1%试中:n ——一张板料(或带料、条料)上的冲裁件总数目; A 1——一个冲裁件的实际面积(mm 2);B ——板料(或带料、条料)宽度(mm );L ——板料(或带料、条料)长度(mm )。
六、冲裁力与压力中心的计算1、冲裁力6.1.1落料力 总F = F 1=b KLt τ=1. 3×215.96×2×450=252.67(KN )式中:F 落——落料力(N );L ——冲裁周边的长度(mm );T ——材料厚度;b τ——材料的搞剪强度(Mpa ),查表退火Q235材料钢为450Mpa,未退火时为350MPa ;K ——系数,一般取K=1.3。
6.1.2冲孔力 冲F =KLt b τ=Lt b σ =1.3x27x3.14x10x2x450=74.48(KN)其中:d 为冲孔直径,27x3.14为两个孔圆周长。
2、卸料力落卸卸F F F =式中:K 卸—卸料力因数,其值由[2]表2-15查得K 卸=0.05。
则卸料力:F 卸=6×0. 055 ×37.24=12.30(KN)3、推件力推件力计算按公式:F 推=nK 推F 冲式中:K推—推件力因数,其值查表得K推=0.05;n—卡在凹内的工件数,n=4。
推件力则为:F推=6×0.055×37.24=12.30 (KN)其中n=6是因有两个孔.4、模具总冲压力为:F总= F落+F F卸+F压冲=252.67+74.48+12.30+12.30=351.75KN5、压力中心为:模具压力中心是指冲压时诸冲压力合力的作用点位置。
为了确保压力机和模具正常工作,应使冲模的压力中心与压力机滑快的中心相重合。
否则,会使冲模和压力机滑块产生偏心载荷,使滑块和导轨间产生过大的磨损,模具导向零件加速磨损,减低模具和压力机的使用寿命。
冲模的压力中心,的按下述原则确定:(1)对称形状的单个冲裁件,冲模的压力中心就是冲裁件的几何中心。
(2)工件形状相同且分布位置对称时,冲模的压力中心与零件的对称中心相重合。
(3)形状复杂的零件,多孔冲模,级进模的压力中心可用解析法求出冲模压力中心。
6.5.1如图3所表示由于工件x 方向对称,故压力中心X0=32.5mm ;由于工件x 方向对称,故0y =876543218877665544332211L L L L L L L L Y L Y L Y L Y L Y L Y L Y L Y L ++++++++++++++ 其中:mm L 241= mm y 121=mm L 602= mm y 02=mm L 243= mm y 123=mm L 3.114= mm y 244=mm L 605= mm r y 97.21sin 5==α其中r=32,a=445.13225.465==r l ,a 为弧度,转换度数为008.82)28.6445.1(360=⨯mm L 3.116= mm y 246=mm L 4.317= mm y 127=mm L 4.318= mm y 128=计算时,忽略边缘4-R 2圆角。
故:y=14.17mm由以上计算可知冲压件压力中心坐标为(32.5,14.17)。
七.凸凹模刃口计算7.1 落料模具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落料部分以落料凹模为基准计算,凹模磨损后,刃口部分尺寸都增大,因此均属于A 类尺寸。
零件图中落料部分的尺寸偏差如下:mm 074.065- mm 052.024- mm 052.030- mm R 052.030- mm R 025.02- 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表3-4)可知:凸模和凹模最小间隙为:mm Z 22.0min =凸模和凹模最大间隙为:mm Z 26.0max =;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表3-5)可知因数X 为:5.050.0=≥∆x 时,当当∆<0.50时,x=0.75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表3-8)可知:()40max ∆+∆-=x A A d ()185.0074.00max 63.6474.05.06565++=⨯-=d ()13.004/52.0074.2352.05.02424++=⨯-=d ()13.004/52.0074.2952.05.03030++=⨯-=d ()063.004/25.00281.125.075.02++=⨯-=d R 落料部分相应的凸模尺寸按凹模尺寸配制,保证其双面间隙为:0.22mm ~0.26mm 。
7.2 冲孔模具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冲Φ10的孔时,凸模外形为圆孔,故模具采用凸、凹模分开的加工的方法制造,以冲孔凸模为基准计算,其凸、凹模刃口部分尺寸计算如下: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表3-4)可知:凸模和凹模最小间隙为:mm Z 22.0min =凸模和凹模最大间隙为:mm Z 26.0max =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 表3-5)得因数x 为: x=0.5查(互换性及其测量技术 标准公差表)得:凸模按IT6,凹模按IT7级查,可知:mm p 011.0=δ mm d 018.0=δ校核:mm Z Z 040.0220.0260.0min max =-=- mm d p 039.0018.0011.0=+=+δδ 满足:d p Z Z δδ+≥-m in m ax 条件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 表3-6)得:凸模尺寸计算:()0min px d d p δ-∆+= =(10+0.5x0.36)0011.0- mm=10.180011.0-mm凹模尺寸计算:dZ d d p d δ++=0min )( =(10.18+0.22)018.00+mm=10.40018.00+mm孔心距尺寸计算:两圆孔之间的位置公差∆为0.62mm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表3-5)可知因数X 为:x=0.5 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 表3-6)得:2)2/(min dd L L δ±∆+==(37-0.31+0.5x0.52)± 0.125x0.52mm=37±0.078mm八、模具设计及其它零件设计8.1 工作零件结构尺寸落料凹模板尺寸:落料凹模厚度:H=ks (≥8mm )式中:s ——垂直于送料方向凹模型孔壁间最大距离 K ——由b 和材料厚度t 决定的凹模厚度系数 则:s=65mm查表3-15知,k=0.28 H=0.28x65=18.2mm落料凹模壁厚:C ≥(1.5~2)H=(1.5~2)x18.2=(27.3~36.4)mm则取:C=30mm查标准JB/6743.1-94: 凹模板宽B=125mm送料方向的凹模长度:L=212s s +式中:1s ——送料方向的凹模刃壁间最大距离;2s ——送料方向的凹模刃壁之凹模边缘的最小距离,其值查(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 表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