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建筑风格

洛可可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及流派之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

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

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一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巴洛克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内涵极为复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使17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及艺术设计呈现出巴洛克气势雄伟、强烈奔放的特点。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设计作品,使我们欣赏到这个时期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领悟到他们艺术设计的精巧构思和创作技艺。领略到他们卓著的艺术思维能力。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有怪异、奇特、粗野或推理错误上的含义。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才给予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巴洛克是为教会服务并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学者王明道将巴洛克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二是它

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动感。运动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五是讲究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这个时期是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并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时期。进入17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较量。整个欧洲历经磨难——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乱,席卷整个欧洲,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取代教会统治;经济上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于君主一身,并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形成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以德国为战场.因路德教会和罗马天主教的冲突引起。几乎所有的欧洲实力国家都卷人了这场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具有德国内战和国际混战的双重特点。在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法之后.这场恐怖的战争才结束,每个德国小诸侯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变革与争斗.剧烈地改变着各国的面貌。30年的战争导致宗教问题目趋严重,最终把北欧和南欧分成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宗教派别阵地。德国和西班牙王朝逐渐衰落。尤其在时装潮流中的统治地位也日趋降低。英国内战连绵不断。灾难接踵而来,使它无暇顾及时装式样。丹麦和瑞典对战争的加入有扩张疆土的意图,但最终也消耗了国力。意大利因西班牙的统治而日趋衰败.失去

洛可可服饰风格品析

摘要:本文以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及特点为切入点,介绍了洛可可风格在西方服饰上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洛可可时期男女装服饰元素,证明了洛可可风带给服饰领域的优雅、繁琐、富丽。通过对洛可可风格服饰设计的赏析,为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提供借鉴。关键词:洛可可;艺术风格;现代服装设计 引言 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怀旧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衷追求古典情怀的人性空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古典风尚的作品大行其道,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现代服饰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审美趋向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

一、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洛可可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又称"路易十五样式"。它的形成过程受到中国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服饰、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又称"法国-中国式样",有人称洛可可风格为"中国装饰"。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

如何区分欧洲建筑风格

如何区分欧洲建筑风格 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众世纪1050-1550,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亚眠主教堂、科隆主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是其典型代表。 (2)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他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筑风格。耶苏会教堂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4)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5)罗曼建筑风格 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6)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丢勒里宫、鲁佛尔宫等。 (7)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巴黎的圣心教堂。 (8)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是18 世纪初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 洛可可在服饰方面的表现是通过工业革命带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这种花样繁多的装饰物在服饰上的大量运用就是洛可可时期典型的服饰特点。其装饰效果突出了女性的妩媚、娇柔和男性的细腻、精致。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洛可可服饰整体造型的特点:18 世纪中后期以后,洛可可

女装造型上最醒目的特征是由裙撑托起的向两侧突出膨大的臀部,腰部以下呈长方形;由紧身胸衣将躯干在腰部以上束裹成平挺的圆锥体,正视呈倒三角形,有丰富装饰的肚兜强化了倒三角型的轮廓。这种视觉上像圆弧形穹顶一样的整体造型就是洛可可时期人们相互追捧的夸张的造型。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女装最华丽的代表。其服装特别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缎带花结、人造花饰物和繁琐复杂的褶皱缀满全身,内裙和外裙上、下都装饰着弯弯曲曲的飞边、蕾丝,整个服装上上下下如花似锦,美丽富贵。 在具体局部造型上,洛可可服饰也有其典型的特点。比如以蓬帕杜夫人命名的蓬帕杜领口样式,它是一种设计为宽而低的领口,呈倒梯型,领口部位开口较宽,并且很低,可以坦露四分之一的胸部,而接近肩部的上领口较窄,这样的造型足以和宽而弯曲的宫廷服装领口相媲美。这种倒梯形领口款式造型与室内装饰中窗帘的自然下垂样式很相似。不难看出二者在造型上是相互呼应的。这一样式产生了洛可可服饰在总体上以不对称为主而局部对称的效果。 洛可可风格在法国持续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洛可可艺术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观念与装饰美术手法,至今仍给予艺术创造以启示。 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时装流行大潮中,这种具有夸张的装饰个性并带有浪漫感觉的古典题材不断地为时装界所瞩目。如

洛可可艺术概念

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2、词源与含义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

洛可可式建筑

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于有节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 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较:前者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的效果。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喜欢用舶来品(如中国瓷器、日本漆器、东方丝绸与挂毯、非洲珠宝、意大利水晶灯等)装饰室内。 室内装潢通常以白色为底,利用花朵、草茎、棕榈、海浪、泡沫或贝壳等作为装饰的图案,带来一种异常纤巧、活泼的趣味,但却破坏了建筑的均衡、庄重和安定的感觉,尤其是使用金、白、浅绿、粉红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缭乱,这种繁琐、矫揉造作的风格,实在是装饰艺术的极端。 代表作品:波夫朗(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苏比玆宅邸》(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听》(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B.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 代表作品 波夫朗(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苏比兹宅邸》(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 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听》(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B.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丹麦皇宫.中国的圆明园也是标准的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

谈罗可可艺术的女性化特征

谈罗可可艺术的女性化特征 背景: 日期:2009-5-6 作者:佚名编辑:exiber 点击次数:15 销售价格:免费论文论文编号: lw200905061058396388 论文字数:2300 论文属性:职称论 文 论文地区:中国论文语种:中文收藏:https://www.360docs.net/doc/429560995.html, google书签雅虎搜藏百度搜藏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 关键词:罗可可宫廷贵族艺术女性化艺术风尚文化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摘要: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的沿袭,“罗可可”不是一个艺术流派而是一种装饰艺术趋势,它反映的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是集享乐、奢侈、豪华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代名词。文章通过研究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探讨表现在建筑、家具、绘画以及服饰方面的女性化风格特征。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罗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 “罗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

风格。罗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罗可可艺术崇尚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于女性化象征的S形、C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罗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罗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罗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罗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罗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罗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罗可可艺术风格几乎侵袭了宫廷贵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18 世纪,罗可可趣味是随处可见的,贝壳、草茎和花朵是罗可可样式最常采用的装饰母题;即便是一件日用器皿,也能感到是罗可可时代的一个缩影。”①可以说,罗可可风格渗透到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与建筑上,还涉及到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 罗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巴洛克式的富丽堂皇、气魄宏伟的宫殿转变为优雅别致的别墅与私邸,而且还处处体现了女性化的安逸、亲切和舒适的装饰风格,如室内的柱子与楼梯修长而小巧;天花与墙面间以弧面婉转相连;房间的角落砌成柔和的圆形。罗可可

浅谈洛可可艺术风格

浅谈洛可可艺术风格 艺术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的沿袭,它反映的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是集享乐、奢侈、豪华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代名词。洛可可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 “洛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 的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 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 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 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洛可可艺术崇尚 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于女性化象征的S 形、C 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洛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洛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洛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洛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洛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洛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蓬巴杜夫人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会的心血来潮,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同时贵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心,而这时的沙龙已与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雕塑家、木刻家、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水晶器皿、糕点、大理石、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滥用着并且吸干了艺术家们的殷勤,用窃来的爱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这

常见的10种建筑风格分析

常见的十种建筑风格 NO.1 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nean Style)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洛可可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艺术 简介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 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丽夫人的趣味左右这宫廷,致使没话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Rocaille 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历史发展 时尚带来了变化。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这些元素在Niclas Pineau的建筑设计上有明显的表现。在摄政时期(1715-1723 年,路易十五还是个孩子,政权由其叔摄政) 随之而转变,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视为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来。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国高度发展, 这种风格从建筑和家具蔓延到油画和雕塑,表现在让-安东尼·华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细的图腾。不过在这一点上,它已经开始与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这种艺术形 18 可可风格为“法国品味” 艺术家像Bagutti和Artari 兄弟也作出同样的尝试。随着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仑从法国剔除出去。但到约1830年代,洛可可风潮正逐渐退去时,英国人才开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风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错了,并且以大量的金钱,购买经过过份涨价的二手洛可可风格物品,其实当时这些物品在法国几乎无法出售。[1]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艺术特点

洛可可艺术特点 洛可可艺术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的沿袭,它反映的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是集享乐、奢侈、豪华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代名词。文章通过研究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探讨表现在建筑、家具、绘画以及服饰方面的女性化风格特征。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洛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画家华多即属于法国洛可可绘画的前期代表。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描写一群贵族男女,梦寐以求地幻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 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 美丽岛屿。华多尽情描绘贵族男女准备出 发去那里访问的情景。既然那是个行乐的 天地,画家就以蔚蓝色大海为背景,远望 烟波浩渺,使人展开渴求这种环境的幻想 翅膀。 这里的构图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幻景, 所绘的大自然也充满诗意。金色的霞光普 照大地,这些贵族情侣在等待依次登上缀 满鲜花的彩船,他们是那样迫不及待,有 的早在相互搂抱,有的忙着挤上去。灿烂的阳光清楚地显现出这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男女的调情动作,尽管这些人物在整幅画上的比例较小。 “洛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 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 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洛可 可艺术崇尚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 于女性化象征的S 形、C 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 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洛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 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洛可可艺术则是典型 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洛可可艺术 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洛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 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洛可可艺术成为压 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洛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最终,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逐渐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由于洛可可艺术一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中,只为上流社会苍白、颓废、娇弱的思想生活服务,不免显得过于娇媚浮华,缺少了精神内涵的深刻性。但是,洛可可艺术夸张的手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则使它具有了超时代艺术生命力,甚至至今还为艺术家们提供着创作思路。

洛可可建筑风格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 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 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编辑本段] 特点 Rococo Style Room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贝壳和巴洛克风格的趣味性的结合为主轴,以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Rococo Hall, Ballroom [编辑本段] 风格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1732,热尔曼·博夫朗设计)和德国波茨坦无愁宫。而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French Rococo chairs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编辑本段] 特征

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的异同

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的异同 (一)巴洛克与洛可可的相同点 两个时期的建筑都是在经典时期之后出现的。巴洛克建筑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经典的风格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都已经是教科书般的存在。而洛可可首先从法国发展起来,古典主义在那里已经成为一个由艺术原则构成的严谨系统所建构成的指导原则。 两个时期的建筑在都是企图从经典的束缚与“规则”中解放,是非理性的建筑形式,因此他们的名称都带有一定的贬义。“巴洛克”原意为“畸形的珍珠”,衍义为拙劣、虚伪、矫揉造作、或风格卑下、文理不通,被那时的批评家用以贬低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洛可可”一种由贝壳与贝壳类似的图形制成的小巧甜食,并被当做企图满足上流社会放浪奇想的产物而遭鄙视。理论家从它与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相悖的观点批评洛可可这种艺术形式。 两个时期的建筑都对后来的建筑形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巴洛克建筑极富有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出奇入幻的新形式,开拓了建筑造型的领域,活跃了形象构思能力,开拓了室内空间布局崭新的观念,积累了大量独创性手法。因此,在古典主义建筑实力强大,拒斥巴洛克式建筑的新教国家,如法国,巴洛克式建筑的影响,还是突破政治和宗教的屏障,渗透了过去。直到19、20世纪,欧洲和美洲的建筑不论风行着什么样的潮流,其中多多少少都有巴洛克的形式和手法,证明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洛可可时期的建筑师和装饰家,是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法国古典主义的的伟大成就哺育出来的,他们并不缺乏创造的才能,因此,他们虽然只能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从事洛可可的装饰,却为它创造了许多新颖别致的、精细工巧的作品,它扩大了装饰题材,更富于生活气息,更加自然化。一些洛可可风格的客厅和我是,非常亲切温雅,宜于日常起居。所以洛可可的装饰影响是相当久远的。 两个时期的建筑都趋向自然化。巴洛克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市里建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洛可可的装饰题材中有自然主义的倾向,造园艺术也倾向自然化而摒弃几何化。 (二)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的不同点 两个时期建筑的历史背景不同。16世纪的文艺复兴改革推动并加剧了17世纪的知识和政治斗争,宗教战争持续,罗马教廷凌驾于天主教之上,统治者的经济势力走向衰弱。面对教会的压迫,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心情郁结躁动,寻求抒发,于是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20年代起源法国的一种建筑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20年代起源法国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制而偏于繁琐。不象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漩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 洛可可风格反应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洛可可建筑风格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建筑风格

洛可可建筑风格 百科名片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 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风格简介 意义背景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 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

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词源含义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于《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意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风格特点 Rococo Style Room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贝壳和巴洛克风格的趣味性的结合为主轴,以室内应用明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