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古罗马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罗曼建筑 哥特式建筑 巴洛克建筑 洛可可建筑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比较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比较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欧洲艺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流派。
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传统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巴洛克和洛可可各有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从艺术特征、艺术创作主题、结构、技法和艺术态度等方面,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进行比较。
一、艺术特征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力强,具有繁复的线条和形式复杂度极高的装饰。
巴洛克艺术的作品精细而华丽,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性和浓厚的宗教性。
而洛可可艺术则更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它独具匠心的明亮色彩给人以温暖而柔和的感觉。
另外,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发展历程亦对艺术特征产生了影响。
巴洛克艺术主要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而洛可可艺术则始于法国,这也为两者的艺术特征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创作主题巴洛克艺术主要表现宗教题材,如天堂、圣经等,由于背景不同,宗教题材在欧洲地区的具体表现亦各异。
如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更具有波动感和精神力量,而西班牙的巴洛克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和压制感。
同时,巴洛克艺术也常常表现富丽堂皇,夸张的和建筑耐久的元素,表现出强烈的权力与荣誉。
与此不同,洛可可艺术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优雅而俏皮的气氛。
洛可可艺术的主题大多是贵族生活、自然景观、宠物等。
其中,洛可可艺术作品具有的轻盈、柔美和富有生命力的元素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喜爱。
三、结构和技法巴洛克艺术的结构和技法复杂,被广泛应用。
巴洛克艺术几乎以建筑为基础,展现成绩结构奇特、装饰复杂的设计风格。
此外,巴洛克艺术还借助了强烈的立体感和极其丰富的色彩,并以光和影进行更精细的构图。
洛可可艺术则更加注重对轮廓的显示,强调立体感和透视感。
抓住想象的一瞬间,通过流畅而轻盈的线条和浅颜色调来表现轻松、优雅等情感。
同时,洛可可艺术风格也秉承了许多法国亚细亚的艺术风格,如光线的明快、以及装饰品的精细制作和丰富细致的装饰。
四、艺术态度巴洛克艺术的创作非常注重形式的复杂与繁琐,通过华丽和夸张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强烈的精神内涵。
西方绘画流派欣赏读书笔记

西方绘画流派欣赏读书笔记一、引言。
西方绘画有着丰富多样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西方绘画流派的欣赏,可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二、早期西方绘画流派。
(一)拜占庭艺术。
- 风格特点。
- 拜占庭绘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画面多以描绘圣经故事、圣徒像为主。
其人物形象往往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程式化的特点,人物的身体比例被拉长,表情庄重而肃穆。
- 在色彩运用上,拜占庭绘画偏爱金色、蓝色等象征着神圣和高贵的色彩,这些色彩的组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 代表作品及艺术家。
(二)哥特式艺术。
- 风格特点。
- 哥特式绘画在继承拜占庭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它更加注重对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画面中的建筑背景常常采用高耸的尖拱和细长的柱子,营造出一种向上延伸的视觉效果,以表现出对天国的向往。
- 人物形象逐渐变得生动起来,虽然仍然带有一定的宗教仪式感,但表情和姿态更加多样化。
- 代表作品及艺术家。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流派。
(一)佛罗伦萨画派。
- 风格特点。
- 佛罗伦萨画派强调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精确研究,画家们通过解剖学的学习来提高对人体的表现能力。
- 在绘画技法上,他们注重运用透视法来营造真实的空间感,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深度感。
- 作品主题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但开始展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个性。
- 代表作品及艺术家。
(二)威尼斯画派。
- 风格特点。
- 威尼斯画派与佛罗伦萨画派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
威尼斯画家善于运用丰富而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色彩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 在题材方面,除了宗教和神话故事外,威尼斯画派也热衷于描绘世俗生活中的场景,如贵族的宴会、城市的风景等。
- 画面风格较为华丽、柔美,充满了生活气息。
- 代表作品及艺术家。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之比较-精选资料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之比较一、时代背景巴洛克(Baroque)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
17世纪的欧洲在历史上是一个变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抗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带了新的生机。
另一方面,由于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传统宗教的地位逐渐动摇,各地反宗教浪潮的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都有了动摇和改变。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巴洛克形式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更普遍的则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是“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不规则有瑕疵的珍珠,也就是“不圆的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
原本是十八世纪的学者指责这一时代的艺术中衰颓、浮夸和过分雕饰。
最初意大利人用它来表示建筑中奇特不寻常的样式,特点是装饰性强、辉煌华丽,注重光的效果,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在结构上富于动势,因此整个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很有生气。
这个艺术风格后来由建筑影响到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染织、服装等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
“洛可可”( Rococo)一词来源于法文,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色[资料]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60b351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9.png)
【儿童故事】山里来的小老虎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做小明,他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山村里。
小明非常喜欢在山里玩耍,他常常会带着他的小狗小白一起去山里探险。
小白是一只调皮的小狗,它总是跑来跑去,陪伴着小明在山野间尽情玩耍。
有一天,小明和小白正欢快地在山里玩耍,突然听到了一个很大的吼声。
他们循着声音走去,发现了一个小老虎。
小老虎浑身是雾,身上还挂满了枯枝败叶,一副可怜的模样。
小老虎看到小明和小白,也吓得躲到了树后,一双大大的眼睛里透着害怕。
小明走了过去,轻声问道:“小老虎,你怎么会在这里呢?难道你迷路了吗?”小老虎点了点头,小白也跑了过来,好奇地闻了闻小老虎。
小老虎看到它们并没有伤害自己的意思,渐渐地放下了警惕。
看着小老虎的样子,小明心生怜悯之心,便说道:“小老虎,你先跟我回家吧,我给你准备些吃的。
”小老虎离开树后,小心翼翼地跟着小明往山下走去。
小白也紧紧地跟在它们身后。
到了家门口,小明把小老虎带进了家里。
妈妈见到小老虎之后,惊讶地说:“小明,你怎么把一个小老虎带回来了?”小明笑着说:“妈妈,它很可怜,迷路了。
我想带它在家里住一段时间,好吗?”妈妈见儿子这么关心小动物,便点了点头。
小明和妈妈给小老虎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让它吃饱喝足。
小老虎吃饱喝足之后,显得精神了许多。
它看着小明和妈妈,眼中满是感激之情。
小明见小老虎的情况好转了,便和妈妈商量着把小老虎带回山里去。
妈妈想了一下,便说:“那我们先把它养好了,等它身体好了再送回山里去吧。
”小明点了点头,知道妈妈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小明和妈妈便开始精心照料小老虎。
每天,他们给小老虎准备好吃的,还给它洗澡,梳理毛发,让它舒适起来。
小老虎渐渐地从一个可怜的小老虎变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小老虎。
它在家里变得越来越精神,在院子里到处乱跑,把整个院子都弄得一团乱。
妈妈见到小老虎这么活泼,担心它会把家里搞得一团乱,便和小明商量,打算把它送回山里去。
小明知道小老虎是不适合在家里生活的,便同意了妈妈的提议。
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拜占庭式的建筑区别

哥特式艺术哥特(Gothic)艺术是指8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文学、建筑、戏剧等。
哥特(Gothic)建筑,中世纪教堂的建筑形式,以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型的天花板为特色,饰以斑斓的彩色玻璃窗和宗教壁画雕塑。
是天主教神权的象征。
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是其优秀代表。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是指文艺复兴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於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学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古典风格,并且发展了『柱式』的概念。
* 强调建筑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样,反映了宇宙的和谐於规律,这一点上很强烈地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的影响。
*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反对哥特式建筑知名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布拉芒特(Donato Bramante)、帕拉蒂奥(Palladio)等。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
17世纪起源於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於装饰的代名词。
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
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知名建筑师: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博罗米尼(Borromini)、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知名建筑:圣保罗大教堂、圣安德烈·阿尔·奎亚纳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无忧宫、凡尔赛宫等。
洛可可和哥特式

•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 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 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 的镜厅。
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 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 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 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 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 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 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 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 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 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 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 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 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 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 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 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洛可可和哥特式
制作人:向渊姗 彭锦淑
洛可可
•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洛可可风格(Rococo), 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本身倒 不像是建筑风格,而更像是一种室内装饰艺术。建筑 师的创造力不是用于构造新的空间模式,也不是为了 解决一个新的建筑技术问题,而是研究如何才能创造 出更为华丽繁复的装饰效果。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 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 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哥特式建筑
•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 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 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 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 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 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 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 巴洛克 洛可可 概念式

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概念式哥特式:哥特式建筑风格兴盛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经历了法国的几个时期,包括前哥特式、高哥特式、后哥特式等阶段,主要体现为建筑纹饰上的尖拱、尖顶和高耸的塔楼等特点。
哥特式建筑不仅是建筑风格的代表,也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拱形屋顶和长长的尖塔,通常是用石材和砖石建造的。
这些结构和物体因其高度和繁琐的细节而强调了人们欣赏纵向形状的感觉。
它强调了对光线的运用,大量采用玻璃窗,将崇高的光芒充分地表现出来。
因此,哥特式建筑经常被视为是光线和空间的完美结合。
哥特式建筑的精髓在于装饰艺术。
这种建筑风格的设计注重细节和纹饰装扮来表现建筑的气氛和故事。
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包括尖顶和其他尖锐的图案。
哥特式几乎是一种充满情感和讲故事的建筑风格。
因此,建筑上的各种雕塑和细节艺术都带有强烈的意境,精致的装饰也成为哥特式建筑最为人称道的特点之一。
巴洛克:巴洛克建筑风格于17世纪兴起,又称为“巴洛克式”,是指一种富丽堂皇富有华丽装饰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建筑注重豪华和夸张,强调建筑及其细节的装饰性和表现性,常常通过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装饰来表达力量和繁荣。
巴洛克建筑最典型的装饰元素是尖顶,这种特殊形状的建筑材料被设计成了具有非常大的视觉效果,甚至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意境。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也体现在建筑上的各种花瓶、浮雕、雕像等装饰上,这些装饰物的形式和数量均随着年代和区域而有所不同,但都具有非常浓厚的装饰性和夸张性。
在巴洛克建筑中,建筑结构特点被分解成了一系列独立元素,因此建筑就像是由一个个具有独立的经济和政治权利的组成部分拼合而成的。
在巴洛克建筑中,繁琐的装饰元素对于建筑的基本形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反映了巴洛克风格构成的建筑物在形式和意境上的强烈个性。
洛可可:洛可可是18世纪欧洲的一种流行风格,它强调轻松、柔和、优雅的艺术风格,采用了许多花哨、多彩、情趣盎然的装饰元素。
总的来说,洛可可建筑注重的是设计的优雅和装饰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
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
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
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
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
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
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
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
”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
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
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
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1750年),但年份并不代表绝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与音乐。
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复兴(1452年-1600年),下接古典时期、浪漫时期。
欧洲文化“除旧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变与成就。
资产阶级兴起,君主政治渐独立于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
科学在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开创下展开。
艺术上趋势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甚至好大喜功。
文艺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绘画上有鲁本斯,林布兰特等,影响都极深远。
也在这时期,欧洲向外扩张殖民,渐渐占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
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
由於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徵兆.
哥特式风格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
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风格宛如中国的明式家具,以流畅的线条和唯美的造型著称。
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时期巴洛克风格的法国古典家具的特点是雕刻,和当时路易十四国王的英勇善战有关,在家具中是通过雕刻体现出力量。
而洛可可风格更加带有女性的柔美,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你可以看到那种秀气和高雅,那种融于家具当中的韵律美。
而路易十六时期历经了历史的变革,所以摒弃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的繁杂,把家具的曲线变成了直线,只留下了凹槽的设计。
而到了新古典时期,则连凹槽也省去了,留下的就是直线条。
历经了时代的变迁,法国古典家具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然而洛可可风格仍然是最能代表法国古典家具的一种风格,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可和推崇,也是体现人身份和品位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