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纹样的异同
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

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设计艺术学1110060504040155白雪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摘要:中西古典家具的精美的雕刻纹样是家具作为传统手工艺形式的主要装饰手法,蕴藏着无穷的美学意蕴。
古典家具的精品主要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王公贵族,其装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主流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试阐述中国明清家具的装饰纹样与西方巴洛克洛可可式家具的装饰纹样从时代背景、装饰纹样类别、装饰纹样特点等方面的的比较分析。
1.时代背景1.1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时代背景巴洛克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那是的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控制教徒,此时,巴洛克艺术应运而生。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1.2.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明式家具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其时代背景有莫大的关系。
明代前期,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加上罗盘针的发明与使用,为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中期,犹豫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东南沿海手工业逐步走向繁荣。
不仅从业人数大增,而且技艺进步也很快;明中晚期尤其是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前后两个皇帝有几十年没有上朝,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人们饥寒交迫、困苦不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行将崩溃的边缘。
可另一面,这一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出于对政治的绝望,极力追求生活的舒适。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四)英国 英国巴洛克式家具工艺 的兴起和繁盛时期是在 英王查理二世 (Charles Ⅱ,1630— 1685)和安妮皇后之间 的半个世纪中。早期的 家具一方面是受荷兰影 响在民间流行的风格素 朴的胡桃木家具,另一 方面是具有奢华精美风 格的宫廷家具,二者都 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宫 廷家具多用珍木制成, 采用透雕细工、贴金花 饰或垂花雕刻等精致的 装饰手法,而且大多以 天鹅绒或织物包衬,从 而在装饰华丽的程度上 绝不亚于法国的家具 (图14-8)
(三)德国 • 德国的巴洛克式家具直到“三十年战争”后才稍露萌芽,
真正出现是在1660年以后,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形成高 潮。 • 德国早期的巴洛克式家具显然受到荷兰的影响。但是,较 之荷兰式的朴实谨严之风,德国家具具有生动活泼、注重 装饰的特点。 • 德国巴洛克式家具工艺风格的确立是在17、18世纪相交 的阶段。南部家具不仅在设计上注重优美曲线的运用,而 且实木和贴木的模塑技艺都已达到较高水平,著名的法兰 克福式碗橱就集中体现了这样的成就。北部的汉堡式双门 或四门大型碗橱也很有特色,它模仿建筑式半附柱、柱头, 以饰带和山形墙作为主要装饰手段,但都以莨菪叶饰和花 果雕饰破除了装饰的沉重感。此类橱柜在北部地区相当流 行。 • 另外,德国家具在17世纪末期也与荷兰一样受到中国明式 家具的影响,其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传统的后扭式直腿为中 国式的弯腿所代替,同时也出现过一些受中国家具启示而 创作的漆绘家具。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区别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区别:巴洛克起源于西班牙文,原指大而不均匀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以大小不一,剧烈运动的弧线和无穷的,大量反复的群曲线,以及交叉,对比的线条为主要图案语言,构图复杂,运动感强。
其后期作品逐渐忽略内容而追求形式多变。
(17世纪文艺复兴末期)洛可可原意为贝壳,指岩石和蚌客装饰的风格,是巴洛克的延续,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结果。
起源于法国宫廷。
具有纤巧秀美,繁絮和精致的女性化特点,极具装饰性,常采用短小,具有圆润转折的C形,S形,和漩涡形的丰富变化的弯曲的曲线。
(19世纪末)个人感觉:1。
巴洛克的花纹以大气为主,洛可可则以小巧为主。
2.巴洛克的服饰比较宽松,洛可可的比较紧身。
3.巴洛克的线条比较雍容膨胀,洛可可的线条一眼看去就觉得线条和配色都很有层次感。
洛可可与新洛可可的区别:所谓新洛可可,主要指这一时期的女装,。
推崇路易十六时代的华丽样式,不追求机能性,裙子膨大化,出现新的裙撑-克里诺林。
新洛可可时期的服装特点是男女装向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男装变得更加简洁和机能化,确立了不同时间、地点、场合的穿着模式。
女装不仅继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追求曲线和装饰的特点,而且还向着放弃功能、一味追求艺术效果的方向发展。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叶,成为欧洲文学艺术的主要思潮。
所谓古典主义,就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而得名。
到了18世纪中叶,庞贝城的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又重新复兴起来,故称新古典主义。
比较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的异同

比较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异同一、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 它的鼎盛期是在17 世纪。
“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 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
16 世纪的意大利, 社会骚乱动荡,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 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 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
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 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 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 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
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 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
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 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
作品强调形式的变化, 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 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 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 这种风格在16、17 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 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二、巴洛克艺术当历史进入18 世纪以后, 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
1715 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 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 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
“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 它的原意是指“贝壳”, 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服饰

男装——普尔波万
普尔波万变长,盖住臀部,肩线倾斜度很大,拉夫变成大翻领- 拉巴 领口收省来完成 或折翻下来的平领和披肩领,褶饰被蕾丝取代 。后来普尔波万腰际线上升,呈高腰身,下面连接着波兰状被截成数 片的下摆-佩普拉姆。男服仍然有斯拉修装饰,双肩上保留着埃波 莱特。
佩普拉姆:腰际线的下面连接的下摆呈波浪状。
女装:
摆脱了过于人为夸张的 特点,丢弃了宽大的裙撑,腰 线上移,收腰不十分明显,使 女子外形变得平缓、柔和和 圆浑。
上衣有的是齐脖子的花 边大领,有的完全坦露到胸口 。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 箍 gū 起来,一层层的装饰花 边。
女装
女服与男服一样呈高腰身,去掉 了紧身胸衣和裙撑,脱离了西班牙 风的僵硬感,线条变得平缓、柔和 、浑圆。除了与男服一样的披肩 领外,还出现了大胆袒胸的样式。 1 裙子---此时女性除了外面的罗布 外,还要穿三条颜色不同的裙子,而 且内裙比外裙色彩明度高,外面的 裙子为便于提起,多用薄地织物配 以鲜艳的里子。 2 袖子---仍是女服装饰的重点,使用 了许多技巧,有的上半截很膨大,在 肘部收紧;有的是宽松的短袖,露 出里面内衣的袖子。
洛可可特点是在图案造型上运用 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呈锯齿状的叶 子, 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婉蜒 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 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 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 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 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 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 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 开的优雅样式。
筒形长裤
1640年出现了长及腿肚子的筒形长裤,这是西洋服装史上首次出现的 长裤,一般有边饰。
克尤罗特
裤长及膝的半截裤克尤罗特,在膝上用吊袜带或缎带扎口,装 饰着蝴蝶结。
巴洛克与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区别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区别巴洛克风格以大小不一,剧烈运动的弧线和无穷的,大量反复的群曲线,以及交叉,对比的线条为主要图案语言,构图复杂,运动感强。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
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像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洛可可是巴洛克的延续,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结果,其起源于法国宫廷。
具有纤巧秀美,繁絮和精致的女性化特点,极具装饰性,常采用短小,具有圆润转折的C形,S形,和漩涡形的丰富变化的弯曲的曲线。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设计分享--洛可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别2013-11-19 艺思设计艺思饰品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象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巴洛克风格是一个广义词,意大利巴洛克,法国古典,洛可可都算)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主要是室内设计)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哈利波特的霍格华兹,城堡又粗又圆又高又破时,那叫做中世纪建筑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巴黎圣母院,又瘦又高又尖时,感觉还有很多刺的,那叫做哥特式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克里姆林宫,是个洋葱头,或者不是纯洋葱头,但是上面有个明显十字架,而且很柱子形状的时候,那多半是拜占庭风格。
(巴洛克或罗马式的圆顶个人感觉不象柱子,没那么瘦高)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很象美国的帝国大厦,又感觉象上海的外滩,方方的很对称外头又没什么花巧,那叫做ART DECO风格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
巴洛克与洛可可

洛可可女装则质感温软 精致优雅 多运用透明感缎子 丝沙 蕾丝花边 色彩明亮 粉色 一般是嫩绿 粉红
洛可可时期男装的变化
• 1. 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短 后长的设计 • 2. 男性外套出现领子的设计 • 3. 袖子变成贴合手臂 • 4. 背心长度变短、无袖、及有翻领的设计
现代服装对巴洛克与 洛可可元素的运用举例
内容
• 一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代表人 物及其作品 • 二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服饰的比较 • 三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对现代服装的 影响
定义
巴洛克一词可能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意思是变 异珍珠,其实这也是对这种华丽风格的讽刺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 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 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
两位绘画大师 巴洛克风格的奠定人 鲁本斯和贝尼尼
强烈的戏剧性和充满肉感和运动感的身体线条。充满活 力、张力和戏剧性的特点
自畫像 普鲁同抢劫普洛塞
阿波罗与达芙妮 圣特雷萨的沉迷
洛可朗索瓦·布歇 让•安托万 华多 与弗朗索瓦 布歇 安托万
• 《热尔桑画店》 •
• Mary Katrantzou2010秋冬伦敦时装周 • 罗琳娜·海莱娜(Carolina Herrera)2010秋冬 女装秀场
欢迎关顾我的淘宝小店 :香袭林子 专卖瑞丽时尚中高档女装,质量保证!性价比高,款式也多! 绝对有一款属于你的, 凡是加我QQ:593640264 加我说明“淘宝”在本店购物均私下有 优惠哦! 也做个朋友哦!嘻嘻,让你满意! 本店铺名:香袭林子 网址:/
《发舟西苔岛》
《热尔桑画店》
布歇作品
• 《浴后的狄安娜》
(整理)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差异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差異在哪裡??於十七世紀義大利的一種藝術風格及受義大利影響的歐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相類似的藝術風格。
在西元1600~1750年左右這段時期的歐洲藝術被稱為「巴洛克」藝術。
「巴洛可」所代表的真正意義是指「茺謬或怪異」。
使用巴洛克來稱呼此時期的藝術是因為十七世紀的建築風格異於古代希臘羅馬的建築形式,當時的評論家將這種不規則、變形與醜陋過於華麗裝飾的建築外表譏諷為巴洛克,於是後來巴洛克成為十七世紀藝術風格的稱呼。
在巴洛克的建築藝術中,教堂宮殿把建築、雕刻與繪畫集合成一整體,追求動勢與起伏。
此時期藝術家喜歡弧形、斜線、誇大的動勢、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效果。
加上在法國十八世紀的路易十五國王的注重享樂,標榜逸樂、貶低精神上的崇高,使得宮廷藝術過份強調華麗,輕巧繁瑣的裝飾性,成為後來18世紀歐洲的洛可可畫風。
著名建築師波洛米尼(1599~1667年)所建的羅馬教堂,為一真正高度巴洛克風格的典型建築。
教堂中央為神殿之入口,兩旁有成雙的壁柱左右對稱,圓頂與塔樓來裝飾屋頂,壁柱的頂端裝飾著捲軸與弧形曲線,夢幻式的裝飾化,具有誇張的舞台效果。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1.htm建於西元1660~1680年間的凡爾賽宮,可說是炫耀皇室貴族勢力的極致作品。
高貴壯麗的外貌,人工化的花園、噴泉,讓整個建築包括外在環境都成為一個美麗的舞台背景,許多當時的歐洲城堡,紛紛仿效凡爾賽宮,為自己塑造一個夢幻的人造世界。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4.htm帕尼尼作泰瑞莎的幻象(1645~52年)大理石高350公分。
貝尼尼是十七世紀一位雕刻兼建築家。
他習慣在教堂內設計充滿戲劇性的裝飾作品。
他曾為羅馬一間小教堂祈禱室製作祭壇雕刻品-聖女泰瑞莎。
作品呈現的方式極具舞台性的效果,由上方投射下來的光,照射在作品人物上,讓作品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2.htm巴洛克時期的主要藝術中心羅馬,匯集了歐洲各地的藝術家,此時期由於反宗教改革之運動,使得文藝復興時期受限於教會的藝術家們,變得更有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洛克时期纹样与洛可可风格纹样特点的异同巴洛克是一种艺术风格,从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盛行于欧洲。
在欧洲,最常见的定义是“通过动态运动,显性情感和自信的修辞为特点的艺术风格,衍生与发展了矫柔造作洛可可艺术”。
天主教会的普及和巴洛克风格的成功感到鼓舞的罗马天主教教会,这使已在安理会的遄达,响应时代决定的新教改革,认为艺术应直接沟通和情感参与宗教主题。
贵族也看到了作为一个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手段,那就是表示胜利的动力和控制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风格。
16世纪一度流行的样式主义,由于其刻意模仿盛期文艺复兴大师而缺少创新的艺术创作,因而没有激情和新的艺术表现力。
巴洛克艺术的出现正是为了在表达激情和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实现突破。
另外,扩大的陆地疆界和无限的空间的观念鼓舞了艺术家们向新的领域和风格扩展。
产生背景:1、天主教为了吸引信徒的给信徒以满足感,艺术的作用受了重视。
(巴洛克首先在罗马出现,同时大量的订单来自天主教会)2、社会上涌现出的巨富新贵使得豪华享受之风盛行,对艺术的需求增长。
3、大权在握的君主希望国家生活在各个方面展示和表达其权威的伟大。
特点: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总体上,它代表了一种对绚丽、激情、宏伟、豪华、运动的热爱,是艺术由严肃和轻松的一种交替。
巴洛克风格在其艺术观念中,含有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因素。
它摒弃尺度和规范,逐渐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平衡。
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展示一切可以造成人们惊奇、赞叹的东西。
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戏剧性效果和表现力是强烈和巨大的。
洛可可风格应形成于18世纪,巴洛克风格是它的前身。
洛可可是法国王室的末代风格,洛可可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沿袭了巴洛克柔和的线条及有人的色彩,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主要描述圣经和古典艺术中高贵景象,洛可可艺术时期则大相径庭,它表达的是更私密、更强烈的感情。
作品中充满了感官上的喜悦,它描述的是爱。
洛可可是法国的艺术风格,它的时代相当于路易15的执政时期,它起源于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在17世纪是一项重大变革,但在进入18世纪时,洛可可艺术将前期艺术改造升华成为一种更精美、更柔和、充满曲线的艺术风格,所以洛可可是一种更为优雅的艺术风格。
和前期艺术相比,它充满了宫廷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的重点在于它呈现了享乐主义——一种纵情娱乐的生活形态,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生活轻松、愉悦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
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这个字是用来描述一个充满享乐的理想化世界,一个充满爱情、音乐和无忧无虑的人们的理想世界。
洛可可艺术的特质:第一,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第二,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第三,色泽柔和﹑艳丽、轻快,给人轻松舒适感。
第四,崇尚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
第五,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洛可可艺术的另一个特色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
许多学者认为,洛可可仅仅是巴洛克细化,但这似乎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虽然有相似之处,洛可可主题和总的态度表明,它实际上是,巴洛克独立的一种风格。
洛可可的纹样造型多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在奢丽纤秀和华贵妩媚中,呈现一种阴柔之韵和矫柔妩媚之特征。
有人将「洛可可」与意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之间的区别有,巴洛克使用了许多宗教题材,有时加入天使和魔鬼等神话中的人物。
洛可可艺术表现几乎没有宗教的题材,整体呈现纤巧、精美、浮华、繁琐的特质。
用景观,政党和舞蹈家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的艺术形式。
十七,十八世纪时期科学和哲学的进步。
无论是巴洛克还是洛可可风格都在反映这些变化的时代,虽然洛可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相比之下没有过多的宗教信仰,但洛可可风格特点却拥有更多的纵情娱乐的生活形态,但是在巴洛克式,其中暴力场面并不少见。
这是两种风格的差异之一。
巴洛克风格,反映时代。
作为风靡世界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少致力于神明,学科越来越少的包含宗教性质。
这是宗教裁判所的结果和天主教教会的企图保留在新兴的教会的一些教义但却低估了科学进步的巨大影响力。
可是在洛可可艺术,几乎没有任何宗教题材。
虽然一些教堂被装饰沿袭洛可可的建筑风格,但几乎没有绘画宗教的证据。
这也是一个的反射。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
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
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 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
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洛可可是在十八世纪流行的启蒙时代之称。
国王的神圣权利的解散和世俗主义和理性主义占上风。
洛可可艺术是一个整体上更轻薄,比巴洛克艺术乐观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代生活的轻浮是显而易见的区别。
它没有巴洛克艺术嬉戏,是最接近巴洛克的一点,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嬉闹。
洛可可风格体现了时代的讽刺弯曲。
洛可可艺术体现在生活中的格调与情趣,是它的乐趣。
这是与巴洛克概念形成鲜明对比。
在巴洛克艺术中生命是短暂的,空洞的和无用的,但洛可可时期体现确实的生命的旺盛和愉快。
18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出现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中国热”浪潮。
当时,法国在壁毯、服饰乃至家具、室内装饰、墙纸、刺绣、染织图案和瓷器等设计上大量模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风格,并把这种风格称之为“中国风格”,Chinoiserie这个词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中国的亭台楼阁、秋千仕女、工笔画的花鸟风月、中国工艺品、扇子、屏风、青铜器等古董、中国传统图案中的龙、凤、狮子等大量题材出现在印花织物图案中。
这种风格曾经对“后期的巴洛克”图案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虽然巴洛克风格,主要集中在欧洲,但是洛可可却享受着异国情调的感觉。
来自东方的艺术开始被使用在巴洛克时期,但这主要是为引进东方的贸易。
东方艺术,但并没有真正普及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直到洛可可时期。
洛可可时期最主要的追求之一是东方新样式。
洛可可图案由于充实着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情调,以至有人将它称为“中国图案”。
中国的刺绣品对后来的“洛可可”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所以欧洲美术史家们创造了“Rococo-Chinois”一来概括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
甚至有好多美术史家认为“Chinoiserie”是洛可可艺术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决定性的原因。
这种理论无疑是确实可信的,因为中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图案。
唐朝神龙2年(公元706年)的章怀太子墓石椁上的图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收藏的唐开元9年(公元721年)兴福寺断碑、开元24年(公元736年)大智禅师碑都有这种风格的图案。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
由於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徵兆。
洛可可中的中国风巴洛克艺术在中国的演绎——牡丹亭洛可可艺术的特征是改变了古典艺术中平直的结构,采用C形、S形和贝壳形涡卷曲线,敷色淡雅柔和,形成绮丽多彩、雍容华贵、繁缛艳丽的装饰效果。
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The Empire of Flora)。
当时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而且蔷薇用的更多一些。
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中国的折枝花卉。
有时配上一些各种鸟类。
这种图案明显地受中国花鸟画的直接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洛可可仅仅是巴洛克细化,但这似乎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虽然有相似之处,洛可可主题和总的态度表明,它实际上是,巴洛克独立的一种风格。
与巴洛克风格相比,洛可可风格更加突出曲线的蜿蜒和优雅,着重表现繁丽、纤细、精致,追求虚构的、浮华享乐的世外桃源境界,比较注重艺术技巧的运用,尤其是在装饰艺术领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创造性。
由于洛可可主要是为和宫廷服务,因此它具有一种为宫廷贵族所喜爱的新情格调,与其说洛可可艺术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情趣更为贴切。
巴洛克的纹样较为粗犷奔放、色彩对比鲜明,但制作工艺精细。
洛可可的纹样纤细轻巧、华丽繁缛,色彩艳丽浮华。
相比之下,洛可可的纹样也更弯曲、扭动。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纹样的色泽柔和﹑艳丽、轻快,给人轻松舒适感的特点巴洛克时期服装纹样的绚丽、激情、宏伟、豪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