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配气相位

合集下载

进气系统可变配气相位认识

进气系统可变配气相位认识
提示:
1、控制进气道空气流通截面积大小的动力阀安装在进气管上,动 力阀的开闭由真空控制阀控制动作,ECU根据各传感器信号通过真 空电磁阀(VSV)控制真空罐和真空控制阀的真空通道; 2、真空电磁阀有两种类型:常态常开型和常态常闭型。
二、可变进气系统
2、进气谐振控制系统(可变进气道)
通过分阶段改变进气歧管的长度,使发动机在整个转速范围内都 能提高扭矩输出;在低转速范围内,对进气空气控制阀进行优化控制 以实现进气歧管长度分阶段改变。
新世嘉
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4、DVVT
有一些设计,双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它能同时改变 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的相位角,从而获得与转速 更匹配的气门叠加角,因此达到更高的配气效率。
DVVT通用 用的比较多
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5、可变气门升程(工作过程,详见备注)
(1)低速时,采用短升程,能产生更大的进气负压及更多的涡流,让 空气和燃油充分混合,因而提高低转速时的扭力输出; (2)高转速时,采用长升程来提高进气效率,让发动机的呼吸更顺畅。
2、可变进气系统分为动力阀控制系统和进气谐振系统;
3、动力控制系统是控制发动机进气道的空气流通截面的大小,以适 应发动机不同转速和负荷时的进气量需求,从而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 4、进气谐振控制系统通过分阶段改变进气歧管的长度,使发动机在 整个转速范围内都能提高扭矩输出;在低转速范围内,对进气空气控 制阀进行优化控制以实现进气歧管长度分阶段改变。
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
——冷却系统
——进气系统可变配气相位认识
前言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根据不同转速和负荷的情况 改变进气的时刻或进气方式,使燃烧效率达到最好 从而改善动力、降低油耗、减小污染。
可变配气相位的认识

可变配气相位

可变配气相位

况变化而变化。而传统发动机配气相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
种折衷方案,不能在各种情况下提供最佳正时。
2019/2/12
12
二 改变配气相位的方法
1 改变凸轮轴和曲轴的相对位置 ---使凸轮轴偏转一个角度
2 改变凸轮的形状
----不同工况使用不同的凸轮
2019/2/12 机电工程系 13

常见可变配气相位装置
迟后角越大。当汽油机小负荷运转时,由于进气压力较低,
要求气门重叠角减小,否则会出现废气倒流,使进气量减少。
2019/2/12
10
2019/2/12
11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简介
一 为何使用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1 配气相位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 2 为了获得较好的发动机性能,配气相位应随着发动机不同工
2019/2/12
机电工程系
27
工作过程控制 • VTEC系统气门工作状态的切换由控制系统控制。 • 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执行器组成。
发动机ECU根据转速传 感器、车速传感器、水温传 感器、负荷传感器等信号进 行判断,输出相应的控制信 号,通过电磁阀调节摇臂内 活塞液压系统,使发动机在 不同的工况下由不同的凸轮 控制,从而使进气门的开度 和正时处于较佳状态。
2019/2/12 机电工程系 28
2019/2/12
2
2 影响充气效率ηv的因素:
1 ) 气缸进气终了温度 Ta 2 ) 气缸进气终了压力 Pa 3 ) 残余废气 4 ) 配气相位
2019/2/12 3
3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1
2 3 4
5 6
减少进、排气阻力;如气道光滑、形状合理、 取消化油器等 使用多气门技术,改善换气效果 进、排气道分置,采用增压中冷技术 合理设计配气相位;尤其是采用可变配气正时 电控技术,优化气门开、闭时间和气门升程; 采用进气谐波控制技术 使用增压技术

可变配气相位的作用

可变配气相位的作用

可变配气相位的作用《可变配气相位的作用》嘿,朋友们!今天让我来给你们讲讲一个超厉害的汽车技术——可变配气相位。

咱先从一个日常生活场景说起哈。

你想想,你有个好朋友叫小李,他呀,特别喜欢开车,就跟车是他亲密伙伴似的。

有一天,小李开着他心爱的车子去兜风,那心情,简直美滋滋。

一路上哼着小曲,别提多惬意了。

可开着开着,小李就发现车子好像有点不对劲,动力不太够,加速也没以前那么猛了。

这可把小李急坏了,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咋办才好。

这时候,咱就得请出可变配气相位这个“大救星”啦!可变配气相位就像是车子的“魔法调料”,能让车子的性能发生神奇的变化。

你看啊,这汽车发动机就好比是人的心脏,而配气相位呢,就像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如果这个节奏一成不变,那车子有时候就会觉得“累”呀,跑起来就没那么带劲了。

但是有了可变配气相位,那就不一样啦!它可以根据车子的不同状态,灵活地调整这个“节奏”。

比如说,在车子低速行驶的时候,可变配气相位能让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变得恰到好处,就像一个优秀的指挥家,让整个“乐队”演奏得和谐又美妙。

这样一来,车子就能更省油,而且还能减少尾气排放呢,是不是超厉害?再比如说,当小李想要来个激情加速的时候,可变配气相位又能迅速调整,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发动机,就像给车子打了一针“兴奋剂”,让它瞬间活力满满,风驰电掣!这不就像是咱人跑步,有时候要慢跑,那就慢悠悠地调整呼吸;要是突然要冲刺了,那肯定得大口大口喘气呀!汽车也是一样的道理嘛。

咱再打个比方,可变配气相位就像是一个超级灵活的舞者,在不同的音乐节奏下都能跳出最精彩的舞蹈。

它能让汽车在各种情况下都表现得游刃有余,无论是在城市的拥堵道路上慢慢爬行,还是在高速公路上尽情驰骋。

你说,要是没有可变配气相位,那车子得多“憋屈”呀!就好像咱人被束缚住了手脚,想跑也跑不快,想跳也跳不高。

所以说呀,可变配气相位的作用那可真是太重要了!它让汽车变得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环保。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定义: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开闭时刻和开启持续时间,称为配气相位。

进气配气相位为180°+进气提前角α+进气迟后角β,排气配气相位为180°+排气提前角γ+排气迟后角δ。

试验证明:在进、排气门早开、晚关的过程中,进气门的晚关,对充气效率影响最大,其次是重叠角的大小,人们多在进气门方面改善性能指标。

通过试验证明,两种进气迟后角的充气效率(ηv)和功率(Ne)变化规律是:1、低速时,晚关60°的充气效率ηv低、发动机功率Ne升高迟后。

2、高速时,超过2300~2500r/min后,晚关60°的充气效率ηv和功率Ne ,明显优于40°的相位角。

进气门晚关时对ηv和Ne的影响。

正时柱塞的锁止槽中,该锁止片依靠高速时的惯性力解脱。

大众车系可变气门正时机构VVT (Varble Valve Timing)原理:结构图原理图采用双顶置凸轮轴、4气门结构。

排气凸轮轴通过正时齿形皮带与曲轴相连接,进、排气土林轴之间采用链条驱动,链条上装有油压张紧器。

a)低速时—早开、早关,重叠角加大;b)高速时—晚开、晚关,重叠角减小可变相位调节器是在液压紧链器的基础上,加装了用ECU控制的电磁阀,形成了一个“配气相位调节总成”部件大众车系链条式配气相位调节机构工作原理1)当发动机转速低于1 300r/min时,电磁控制阀不通电,进气凸轮轴即反向转动一定角度θ,进气门早开角度变小,进、排气门的重叠角变小,防止发动机回火,低速运转平稳。

2)当发动机转速高于1 300r/min时,电磁控制阀通电,进气门早开角度变大,进、排气门的重叠角变大,废气排出率加大,提高了容积效率和转矩值。

3)当发动机转速高于3 600r/min时,电磁控制阀又断电,调节工作结束,进气门又回到不提前的位置,晚开和晚关角度加大,可利用气体的惯性能量,提高功率值。

大众车系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特点是只改变进气门开、关时间的早晚,配气相位角值不变(时间平移—即早开、早关;晚开、晚关),不改变进气门升程的大小。

可变配气相位课件

可变配气相位课件

02
03
减少排放
优化后的进气、排气过程有助于 减少燃烧不完全产物的生成,降 低尾气排放。
04
02可变配气相位的类型连续可变配气相位定义
连续可变配气相位是指发动机在 运转过程中,进、排气门的开启 和关闭时刻可以连续地调整,以 适应不同转速和负荷下的需求。
实现方式
通过配备可变气门正时机构或连 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来实现。
3
故障三
控制系统故障。控制系统的电路或芯片 出现故障,也会导致配气相位异常。解 决方法是检查并修复控制系统电路,或 更换故障芯片。
可变配气相位的维修与保养
保养一
定期清洗。定期清洗配气机构和 传感器,防止积碳和污垢影响配
气相位准确性。
保养二
定期更换磨损部件。根据使用情况 和厂家推荐,定期更换配气机构中 的磨损部件,确保机构运转顺畅。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可变配气相位系统将不仅限于汽车发动机领域,未来有望拓展至航空、船舶、能源等 其他领域,提高各类动力系统的效率。
更高性能的可变配气相位系统研发
提高响应速度
通过优化控制系统和机械结构,提高可变配气相位系统的 响应速度,使发动机能够在更短时间内适应工况变化,提 高动力输出。
降低能耗
02
适应新能源发动机需 求
随着新能源发动机的普及,可变配气 相位系统需要适应新能源发动机的特 性,如更高的压缩比、更低的排放要 求等,以实现更佳的性能和环保效果 。
03
集成化设计
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可 变配气相位系统需要朝着集成化、轻 量化的方向发展,降低系统体积和重 量,提高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提高可变配气相位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系统 本身的能耗,有助于提高发动机整体燃油经济性。

汽车新技术8可变配气相位

汽车新技术8可变配气相位
汽油机可变配气相位
其特性参数主要是三个:气门开启相位、 其特性参数主要是三个 气门开启相位、气门开启持续角度 气门开启相位 (指气门保持升起持续的曲轴转角 和气门升程。这三个特性参 指气门保持升起持续的曲轴转角)和气门升程 指气门保持升起持续的曲轴转角 和气门升程。 数对发动机的性能、油耗和排放有重要影响。 数对发动机的性能、油耗和排放有重要影响。通常将气门开启 相位和气门开启持续角度统称为气门正时。 相位和气门开启持续角度统称为气门正时。随着发动机负荷和 转角的改变,这三个特性参数(特别是进气门开启相位和开启持 转角的改变,这三个特性参数 特别是进气门开启相位和开启持 续角度)的最佳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的最佳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续角度 的最佳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随着发动机各缸采用多气门化, 随着发动机各缸采用多气门化,发动机的高速动力性有了很大 的提高,同时却带来了中小负荷经济性变差和低速扭矩的降低。 的提高,同时却带来了中小负荷经济性变差和低速扭矩的降低。 为了解决此矛盾, 为了解决此矛盾,近来高性能轿车发动机广泛采用了可变配气相 位与气门升程电子控制(VTEC)机构,从而使从高速到低速整个使 机构, 位与气门升程电子控制 机构 用范围性能得到提高. 用范围性能得到提高
装有VTEC机构的发动机每个气缸和常规的高速发动机一样配置 机构的发动机每个气缸和常规的高速发动机一样配置 装有 有两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它的两个进气门有主次之分, 有两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它的两个进气门有主次之分,即主 进气门和次进气门。每个进气门均由单独的凸轮通过摇臂来驱动。 进气门和次进气门。每个进气门均由单独的凸轮通过摇臂来驱动。 驱动主次进气门的凸轮分别叫主、次凸轮, 次摇臂。 驱动主次进气门的凸轮分别叫主、次凸轮,主、次摇臂。 中间摇臂, 中间摇臂,不与任何气门 接触,三摇臂并在一起, 接触,三摇臂并在一起, 均可在摇臂轴上转。 均可在摇臂轴上转。 中间凸轮; 中间凸轮;升程最大

可变配气相位

可变配气相位

三、宝马(BMW's variable valve travel)
宝马的控制机构是由电机 驱动的,电机通过蜗杆传 动齿轮,然后由齿轮上的 凸轮带动摇臂运动来改变 摇臂的控制角,然后在凸 轮轴的驱动下由摇臂带动 气门运动。所以通过改变 摇臂的角度就可以改变气 门的行程了。由于是通过 电机控制的,所以可以在 一定区域内做无段级调节 气门开度。
方法:排气门早开是为了在气压较大时排干净,而排 气门晚关也是为了利用惯性排气。
由于进气门早开和排气门晚关,致使活塞在上止点附 近出现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称其为气门重叠。
气门重叠大小对发动机带来的影响
气门重叠角小:发动机在低速的时候可以获得较大的进气量, 能在低速时发挥出较大的扭矩。而在高速时发动机无法获 得较大的充气量,导致无法获得较大的功率,气门重叠角 过小时,发动机在高速时会熄火。
气门重叠角大:发动机在低速时无法获得较大的进气量,而 导致在低速运转时无法获得较大的转矩。而在高速时发动 机却能获得较大的充气量,使发动机能够发挥出较大的功 率. 配气相位使得气门开启和关闭时间成为一个定值,无法 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发动机只能在低速或者高速时发出较 大的转矩或者较大的功率。
新技术
近几十年来,基于提高汽车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降 低排污的要求,许多国家和发动机厂商、科研机构投入了大 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这些新技 术和新方法,有的已在内燃机上得到应用,有些正处于发展 和完善阶段,有可能成为未来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本田(VTEC)
结构:
VTEC不工作时,正时活塞和主同步活塞位于主摇臂缸内,和 中间摇臂等宽的中间同步活塞位于中间摇臂油缸内,次同步活 塞和弹簧一起则位于次摇臂油缸内。正时活塞的一端和液力油 道相通,液力油来自工作油泵,油道的开启由ECM通过VTEC 电磁阀控制。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的结构
•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可以使发动 机在高速运转时改变气门开启时间和升 程,并由ECM电控组件控制,同时也可 以改变高速时进、排气门开启的“重叠 时间”,使发动机在高速范围由于可变 配气相位的作用输出更大的功率。可变 配气相位控制机构由气门(每个气缸有 两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凸轮、摇 臂、同步活塞A和B、正时活塞等组成。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的检修
• 当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产生故障时,发动 机故障指示灯就会点亮,显示故障码。各重 型号发动机故障代码是不同的。其中,广本 故障码21,表示可变配气相位电磁阀线路接 触不良;故障码22,表示压力开关线路接触 不良。应进行以下检查:
• (1)检查电磁阀
• ① 从可变配气相位电磁阀上拆下连接器,测 量电磁阀电阻,其值应为14~30Ω。
检查可变配气相位摇臂ຫໍສະໝຸດ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的检修
• (3)检查摇臂 • ① 拆下气缸盖罩,在压缩上止点时,用
手推动三个摇臂,应能独立自由动作, 不应连锁。
• ② 从检查油孔注入压力为400kPa的压缩 空气,并堵住泄油孔,用手指将正时板 推高2~3mm,同步活塞应能把三个摇臂 连锁。
• ③ 不往检查油孔注入压缩空气,三个摇 臂能分开独立动作。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工作原理
• 在高转速时,正时板卡入正时活塞,活塞无法移动。 随着发动机转速升高,机油进入凸轮轴油道内,正 时板移出,油压便推动正时活塞移动,也推动A、B 同步活塞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逐渐推动三个摇臂, 使三个摇臂同时动作。由于高速凸轮升程高,使两 个进气门开启时间和升程增加,延长进、排气同时 开启的“气门重叠”时间,使发动机功率提高。而 当转速降低时,机油压力减小,凸轮轴油道机油流 出,正时活塞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三个摇臂 又分开各自独立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VTI-概况
VVTI
VVT-i是Variable Valve Timing-intelligent的缩写,它代表的含义就是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

这一装置提高了进气效率,实现了低、中转速范围内扭矩的充分输出,保证了各个工况下都能得到足够的动力表现。

另一个先进之处在于全铝合金缸体带来的轻量化,不仅减小了质量,也降低了发动机的噪声。

可变配气正时可变配气正时控制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在维持发动机怠速性能情况下,改善全负荷性能。

这种机构是保持进气门开启持续角不变,改变进气门开闭时刻来增加充气量。

(1)凌志LS400汽车可变配气正时控制机构(VVT-i) VVT-i系统用于控制进气门凸轮轴在50°范围内调整凸轮轴转角,使配气正时满足优化控制发动机工作状态的要求,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尾气的排放。

VVT-i系统由VVT-i控制器、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和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其中传感器有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和VVT传感器。

LS400汽车的发动机是8缸V型排列4气门式的,有两根进气凸轮轴和两根排气凸轮轴。

在工作过程中,排气凸轮轴由凸轮轴齿形带轮驱动,其相对于齿形带轮的转角不变。

曲轴位置传感器测量曲轴转角,向ECU提供发动机转速信号;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测量齿形带轮转角;VVT传感器测量进气凸轮轴相对于齿形带轮的转角。

它们的信号输入ECU,ECU根据转速和负荷的要求控制进气凸轮轴正时控制阀,控制器根据指令使进气凸轮轴相对于齿形带旋转一个角度,达到进气门延迟开闭的目的,用以增大高速时的进气迟后角,从而提高充气效率。

1)结构VVT-i控制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它包括由正时带驱动的外齿轮和与进气凸轮轴刚性连接的内齿轮,以及一个内齿轮、外齿轮之间的可动活塞。

活塞的内、外表面上有螺旋形花键。

活塞沿轴向的移动,会改变内、外齿轮的相对位置,从而产生配气相位的连续改变。

VVT外壳通过安装在其后部的剪式齿轮驱动排气门凸轮轴。

凸轮轴正时控制阀根据ECU的指令控制阀轴的位置,从而将油压施加给凸轮轴正时带轮以提前或推迟配气正时。

发动机停机时,凸轮轴正时控制阀处于最延迟的位置,如下图(b)所示。

2)工作原理根据发动机ECU的指令,当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位于图(a)所示时,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左侧,使得活塞向右移动。

由于活塞上的旋转花键的作用,进气凸轮轴相对于凸轮轴正时带轮提前某一角度。

当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位于图(b)位置时,活塞向左移动,并向延迟的方向旋转。

进而,凸轮轴正时控制阀关闭油道,保持活塞两侧的压力平衡,从而保持配气相位,由此得到理想的配气正时。

提高充气效率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的重要措施。

除了增压以外,合理选择配气相位且能随发动机转速不同而变化,以及利用进气的惯性及谐振效应是提高充气效率的重要途径。

进气惯性及谐振效应是随着发动机转速、进气管长度及管径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在不同转速下,进气管长度应有所不同,方能获得良好的进气惯性效应。

并且,只有采用可变配气相位,可变进气系统才能适应不同发动机转速下的要求,才能较全面地提高发动机性能。

可变进气系及配气相位改善发动机的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能兼顾高速及低速不同工况,提高发动机的
动力性和经济性;②降低发动机的排放;③改善发动机怠速及低速时的性能及稳定性。

这里首先介绍可变进气系统,至于可变配气相位以后会以不同的方式再作介绍。

可变进气系统分为两类:(1)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2)可变进气道系统。

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进气涡流强度、提高充气效率;或者为了形成谐振及进气脉冲惯性效应,以适应低速及中高速工况都能提高性能的需要。

1.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实现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的结构方案有如下两种:第一,通过凸轮或摇臂控制气门按时开或关;第二,在气道中设置旋转阀门,按需要打开或关闭该气门的进气通道,其结构如图3-94a)所示,这种结构比用凸轮、摇臂控制简单。

a)涡轮控制阀示意图 b)低速、小负荷工况 c)高速、大负荷工况图3-94 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示意图当发动机在节气门部分开度工作时,涡流控制阀关闭(见图3-94b),混合气通过主要螺旋进气道进入气缸。

节流的气道促进混合加速,并沿着切线方向进入气缸,这样可以形成较强的进气涡流,对于低速工况及燃烧稀混合气是有利的。

当发动机转速及负荷增加时,仅由主气道进入气缸的混合气不能满足发动机的需要,于是副进气道中的阀门开启,增加进入缸内的混合气(见图3-94c),而且抑制了进气道中进气涡流强度,这对于提高发动机高速工况时的容积效率及燃烧效率、减少能量损失是有利的。

2.可变进气道系统可变进气道系统是根据发动机不同转速,使用不同长度及容积的进气管向气缸内充气,以便能形成惯性充气效应及谐振脉冲波效应,从而提高充气效率及发动机动力性能。

(1)双脉冲进气系统双脉冲进气系统由空气室及两根脉冲进气管组成,如图3-95所示。

空气室的入口处设置节气门,并与两根直径较大的进气管相连接,其目的在于防止两组(每组三缸)进气管中谐振空气柱的互相干扰。

每根脉冲管子成为形成谐振空气波的通道,分别连接两组气缸。

将六缸机的进气道分成前后两组,这就相当于两个三缸机的进气管,每个气缸有240°的进气冲程,各气缸之间不会有进气脉冲波的互相干扰。

上述可变进气系统的效果在于:每个气缸都会产生空气谐振波的动力效应,而直径较大的空气室、中间的产生谐振空气波的通道同支管一起,形成脉冲波谐振循环系统。

图3-95 双脉冲进气系统示意图a)低速段(n﹤4400r/min);b)高速段(n﹥4400r/min)当进气管中动力阀关闭时(见图3-95a),可变进气管容积及总长大约为70cm的进气管,能在发动机转速n=3300r/min时,形成谐振进气压力波,提高了充气效率,使转矩达到最大值。

当发动机转速大于4000r/min时,进气管中便不能形成有效的进气压力波,于是动力阀门打开(见图3-95b),两个中间进气通道便连接成一体。

优化选择在每个气缸与总管连接的支管容积后,能形成高速(如:n=4400r/min)下谐振进气脉冲波,使转矩值达到较高值。

于是在n=1500~5000r/min的范围内,转矩曲线变化平缓,如图3-96所示。

图3-96 采用可变进气系统后的转矩特性(六缸发动机)(2)四气门二阶段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由弯曲的长进气管和短的直进气管与空气室相连接,并分别连接到缸盖的两个进气门上,如图3-97所示。

在发动机低、中速工况时由长的弯曲管向发动机供气;而在高速时,短进气管也同时供气(动力阀打开),提高了发动机功率。

在发动机低、中速工况(n﹤3800r/min),动力阀关闭短进气管的通道(见图3-97a)。

空气通过长的弯曲气道,使气流速度增加,并且形成较强的涡流,促进良好混合气的形成。

此外,进气管的长度能够在进气门即将关闭时,形成较强的反射压力波峰,使进入气缸的空气增加。

这都有助于提高发动机低速时的转矩。

在发动机高速工况(n﹥3800r/min),动力阀打开(见图3-97b),额外的空气从空气室经过短进气管进入气缸,改善了容积效率,并且由另一气门进入气缸的这股气流,将低、中速工况形成的涡流改变成滚流运动,更能满足高速高负荷时改善燃烧的需要。

图3-97 四气门二阶段进气系统a)低速段;b)高速段(3)三阶段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由末端连在一起的两根空气室管组成,并布置在V形夹角之间。

每根空气室通过3根单独的脉冲管连接到左侧或者右侧的气缸上。

每一侧气缸形成独立的三缸机,各缸的进气冲程相位为均匀隔开的240°。

两根空气室的人口处有各自的节流阀,在两根空气室中部有用阀门控制的连接通道,在空气室末端U形连接管处布置有两个蝶式阀门,如图3-98所示。

图3-98 三阶段进气系统a)低速(n﹤4000r/min);b)中速(n﹥4000r/min);c)高速(n﹥5000r/min)在发动机低速工况(n﹤4000r/min)(见图3-98a),两空气室管之间的阀及高速工况用阀关闭。

每根空气室管及与其相连接的3根脉冲进气管形成完整的谐振系统,将在一定转速工况下(如:n=3500r/min),将惯性及波动效应综合在一起,从而使充气效率及转矩达到峰值。

当发动机转速高于3500r/min时,谐振压力波的波幅值变小,因此可变系统的效果也变差,相应地每个气缸的充气效率也变小。

当发动机转速处于4000~5000r/min之间,即中速工况时(见图3-98b),连接两根空气室的阀门打开,因此部分损坏了低速工况谐振压力波频率,然而却在转速为4500r/min的工况下,形成新的谐振压力波峰,从而使更多的空气或混合气进入气缸。

当发动机转速进一步提高,如:达到5000r/min以上,于是短进气道中蝶阀打开(见图3-98c),在两个空气室之间的短的及直接通道的空气流动,影响了第二阶段的惯性及脉冲效应。

然而在高速范围(5000~6000r/min)内,通过各缸进气管的脉冲及谐振作用,建立了新的脉冲压力波及效果。

于是三阶段的可变进气系统在三段转速范围内都能形成一个高的转矩峰值,从而提高了整个转速范围内的转矩,使转矩特性更平坦,数值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