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配气相位

可变配气相位
可变配气相位

VVTI-概况

VVTI

VVT-i是Variable Valve Timing-intelligent的缩写,它代表的含义就是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这一装置提高了进气效率,实现了低、中转速范围内扭矩的充分输出,保证了各个工况下都能得到足够的动力表现。另一个先进之处在于全铝合金缸体带来的轻量化,不仅减小了质量,也降低了发动机的噪声。可变配气正时可变配气正时控制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在维持发动机怠速性能情况下,改善全负荷性能。这种机构是保持进气门开启持续角不变,改变进气门开闭时刻来增加充气量。(1)凌志LS400汽车可变配气正时控制机构(VVT-i) VVT-i系统用于控制进气门凸轮轴在50°范围内调整凸轮轴转角,使配气正时满足优化控制发动机工作状态的要求,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尾气的排放。VVT-i系统由VVT-i控制器、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和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传感器有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和VVT传感器。LS400汽车的发动机是8缸V型排列4气门式的,有两根进气凸轮轴和两根排气凸轮轴。在工作过程中,排气凸轮轴由凸轮轴齿形带轮驱动,其相对于齿形带轮的转角不变。曲轴位置传感器测量曲轴转角,向ECU提供发动机转速信号;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测量齿形带轮转角;VVT传感器测量进气凸轮轴相对于齿形带轮的转角。它们的信号输入ECU,ECU根据转速和负荷的要求控制进气凸轮轴正时控制阀,控制器根据指令使进气凸轮轴相对于齿形带旋转一个角度,达到进气门延迟开闭的目的,用以增大高速时的进气迟后角,从而提高充气效率。1)结构VVT-i控制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它包括由正时带驱动的外齿轮和与进气凸轮轴刚性连接的内齿轮,以及一个内齿轮、外齿轮之间的可动活塞。活塞的内、外表面上有螺旋形花键。活塞沿轴向的移动,会改变内、外齿轮的相对位置,从而产生配气相位的连续改变。VVT外壳通过安装在其后部的剪式齿轮驱动排气门凸轮轴。凸轮轴正时控制阀根据ECU的指令控制阀轴的位置,从而将油压施加给凸轮轴正时带轮以提前或推迟配气正时。发动机停机时,凸轮轴正时控制阀处于最延迟的位置,如下图(b)所示。2)工作原理根据发动机ECU的指令,当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位于图(a)所示时,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左侧,使得活塞向右移动。由于活塞上的旋转花键的作用,进气凸轮轴相对于凸轮轴正时带轮提前某一角度。当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位于图(b)位置时,活塞向左移动,并向延迟的方向旋转。进而,凸轮轴正时控制阀关闭油道,保持活塞两侧的压力平衡,从而保持配气相位,由此得到理想的配气正时。提高充气效率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的重要措施。除了增压以外,合理选择配气相位且能随发动机转速不同而变化,以及利用进气的惯性及谐振效应是提高充气效率的重要途径。进气惯性及谐振效应是随着发动机转速、进气管长度及管径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转速下,进气管长度应有所不同,方能获得良好的进气惯性效应。并且,只有采用可变配气相位,可变进气系统才能适应不同发动机转速下的要求,才能较全面地提高发动机性能。可变进气系及配气相位改善发动机的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能兼顾高速及低速不同工况,提高发动机的

动力性和经济性;②降低发动机的排放;③改善发动机怠速及低速时的性能及稳定性。这里首先介绍可变进气系统,至于可变配气相位以后会以不同的方式再作介绍。可变进气系统分为两类:(1)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2)可变进气道系统。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进气涡流强度、提高充气效率;或者为了形成谐振及进气脉冲惯性效应,以适应低速及中高速工况都能提高性能的需要。1.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实现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的结构方案有如下两种:第一,通过凸轮或摇臂控制气门按时开或关;第二,在气道中设置旋转阀门,按需要打开或关闭该气门的进气通道,其结构如图3-94a)所示,这种结构比用凸轮、摇臂控制简单。a)涡轮控制阀示意图 b)低速、小负荷工况 c)高速、大负荷工况图3-94 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示意图当发动机在节气门部分开度工作时,涡流控制阀关闭(见图3-94b),混合气通过主要螺旋进气道进入气缸。节流的气道促进混合加速,并沿着切线方向进入气缸,这样可以形成较强的进气涡流,对于低速工况及燃烧稀混合气是有利的。当发动机转速及负荷增加时,仅由主气道进入气缸的混合气不能满足发动机的需要,于是副进气道中的阀门开启,增加进入缸内的混合气(见图3-94c),而且抑制了进气道中进气涡流强度,这对于提高发动机高速工况时的容积效率及燃烧效率、减少能量损失是有利的。2.可变进气道系统可变进气道系统是根据发动机不同转速,使用不同长度及容积的进气管向气缸内充气,以便能形成惯性充气效应及谐振脉冲波效应,从而提高充气效率及发动机动力性能。(1)双脉冲进气系统双脉冲进气系统由空气室及两根脉冲进气管组成,如图3-95所示。空气室的入口处设置节气门,并与两根直径较大的进气管相连接,其目的在于防止两组(每组三缸)进气管中谐振空气柱的互相干扰。每根脉冲管子成为形成谐振空气波的通道,分别连接两组气缸。将六缸机的进气道分成前后两组,这就相当于两个三缸机的进气管,每个气缸有240°的进气冲程,各气缸之间不会有进气脉冲波的互相干扰。上述可变进气系统的效果在于:每个气缸都会产生空气谐振波的动力效应,而直径较大的空气室、中间的产生谐振空气波的通道同支管一起,形成脉冲波谐振循环系统。图3-95 双脉冲进气系统示意图a)低速段(n﹤4400r/min);b)高速段(n﹥4400r/min)当进气管中动力阀关闭时(见图3-95a),可变进气管容积及总长大约为70cm的进气管,能在发动机转速n=3300r/min时,形成谐振进气压力波,提高了充气效率,使转矩达到最大值。当发动机转速大于4000r/min时,进气管中便不能形成有效的进气压力波,于是动力阀门打开(见图3-95b),两个中间进气通道便连接成一体。优化选择在每个气缸与总管连接的支管容积后,能形成高速(如:n=4400r/min)下谐振进气脉冲波,使转矩值达到较高值。于是在n=1500~5000r/min的范围内,转矩曲线变化平缓,如图3-96所示。图3-96 采用可变进气系统后的转矩特性(六缸发动机)(2)四气门二阶段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由弯曲的长进气管和短的直进气管与空气室相连接,并分别连接到缸盖的两个进气门上,如图3-97所示。在发动机低、中速工况时由长的弯曲管向发动机供气;而在高速时,短进气管也同时供气(动力阀打开),提高了发动机功率。在发动机低、中速工况(n﹤3800r/min),动力阀关闭短进气管的通道(见图3-97a)。空气通过长的弯曲气道,使气流速度增加,并且形成较强的涡流,促进良好混合气的形成。此外,进气管的长度能够在进气门即将关闭时,形成较强的反射压力波峰,使进入气缸的空气增加。这都有助于提高发动机低速时的转矩。在发动机高速工况(n﹥3800r/min),动力阀打开(见图3-97b),额外的空气从空气室经过短进气管进入气缸,改善了容积效率,并且由另一气门进入气缸的这股气流,将低、中速工况形成的涡流改变成滚流运动,更能满足高速高负荷时改善燃烧的需要。图3-97 四气门二阶段进气系统a)低速段;b)高速段(3)三阶段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由末端连在一起的两根空气室管组成,并布置在V形夹角之间。每根空气室通过3根单独的脉冲管连接到左侧或者右侧的气缸上。每一侧气缸形成独立的三缸机,各缸的进气冲程相位为均匀隔开的240°。

两根空气室的人口处有各自的节流阀,在两根空气室中部有用阀门控制的连接通道,在空气室末端U形连接管处布置有两个蝶式阀门,如图3-98所示。图3-98 三阶段进气系统a)低速(n﹤4000r/min);b)中速(n﹥4000r/min);c)高速(n﹥5000r/min)在发动机低速工况(n﹤4000r/min)(见图3-98a),两空气室管之间的阀及高速工况用阀关闭。每根空气室管及与其相连接的3根脉冲进气管形成完整的谐振系统,将在一定转速工况下(如:n=3500r/min),将惯性及波动效应综合在一起,从而使充气效率及转矩达到峰值。当发动机转速高于3500r/min时,谐振压力波的波幅值变小,因此可变系统的效果也变差,相应地每个气缸的充气效率也变小。当发动机转速处于4000~5000r/min之间,即中速工况时(见图3-98b),连接两根空气室的阀门打开,因此部分损坏了低速工况谐振压力波频率,然而却在转速为4500r/min的工况下,形成新的谐振压力波峰,从而使更多的空气或混合气进入气缸。当发动机转速进一步提高,如:达到5000r/min以上,于是短进气道中蝶阀打开(见图3-98c),在两个空气室之间的短的及直接通道的空气流动,影响了第二阶段的惯性及脉冲效应。然而在高速范围(5000~6000r/min)内,通过各缸进气管的脉冲及谐振作用,建立了新的脉冲压力波及效果。于是三阶段的可变进气系统在三段转速范围内都能形成一个高的转矩峰值,从而提高了整个转速范围内的转矩,使转矩特性更平坦,数值更高。

发动机配气相位检查与调整

姓名:吕红伟学号:30112305班级:农机123成绩: 实验名称:发动机配气相位检查与调整 一、目的与要求 熟悉发动机配气相位的原理及配气机构的构造,掌握发动机配气相位的检查调整方法。正确理解配气相位对发动机工况的影响。 二、设备、仪器和工具 485或495A柴油机、塞尺、扳手、螺丝刀套(平口与梅花各一个)、千分表一只。 三、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根据发动机型号要求正确调整各气门间隙。 注意事项: 1、检查和调整气门间隙必须在气门关闭的状态下进行,其主要步骤如下:(1)拆下气门罩盖。(2)转动飞轮,使其上的上止点刻线对正水箱上的刻线。使活塞处于压缩位置。(3)用规定间隙的塞尺塞入气门杆和摇臂之间,能轻轻抽动塞尺且略有阻滞感。(4)如不符合,松开锁紧螺母,用起子旋动调整螺钉调整到规定数值。(5)紧固锁紧螺母。(6)抽出塞尺。转动飞轮,再复查一次。 2、检查和调整气门间隙必须在气门关闭的状态下进行。四缸发动机八只气门分两次可以调完,俗称两次调整法。调整时,先按逐缸调时确定上止点的方法,使第一缸活塞处于压缩上止点,调整1、2、 3、6四只气门的间隙。注意1、3是进气门,2、6是排气门,选用塞规片厚度时不要弄错。调好后,将曲轴旋转一圈,调整 4、 5、7、8四只气门(4、8是排气门,5、7是进气门)。调好后,摇转曲轴一圈,复查1、2、3、6四只气门的间隙,如有不正确的,重新调整。再摇转曲轴一圈,复查4、5、7、8四只气门的间隙。 (二)根据发动机型号规定,检查发动机配气相位: 注意事项: 柴油机拆装修理后需检查配气相位,检查方法如下。先正确调整好气门间隙,用磁性千分表架放在气缸盖上,千分表头顶在第一缸气门弹簧座上,按柴油机运转方向缓慢转动飞轮,当表针一动立即停止,观察飞轮上的刻线。进气门打开是否在上止点前8。,亦相当于飞轮上l、4缸上止点刻线位于机体上刻线之前2.5~3个牙齿的距离,如刻线未对准,提前或滞后了就需要调整。调整时,拧松凸轮轴齿轮上的三个螺钉,将凸轮轴按所需方向(如需提前,则顺凸轮轴旋转方向;若滞后,则相反)转一适当角度,拧紧三个螺钉,再按上述方法校核一遍。新柴油机出厂前配气相位已调整好,凸轮轴和凸轮轴齿轮的相对位置已用线条和箭头刻在二者端面上,切勿随便调整。凸轮轴上8个凸轮的相对位置在制造时已保证。调整气门相位时,只调整第一缸进气门的配气相位,无须各缸检查。(一)填写配气相位检查表

(完整版)配气相位教案(完美版)

授课教案 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配气相位 教师: 时间:2013年10月20日 课题: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配气相位 授课形式:班级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材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形成理论与实际的区别,更好的掌握配气相位知识点。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配气相位的概念、会看配气相位图 2、掌握气门早开晚关的优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配气相位图, 2、配气相位的五个角度。 难点:气门重叠角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3分钟) 1.四缸发动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一般需要进行几个冲程,每个冲程曲 2.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功用是什么? 二、课题引导(5分钟) 理论上讲进、压、功、排各占180°,也就是说进、排气门都是在上、下止点开闭,延续时间都是曲轴转角180°。为了提高发动机

的换气效率,我们需要增加气门打开的时间,那么气门实际开启时间该如何表示?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下面的内容: 活塞运动曲轴转角进气冲程从上止点到下止点↓0-180° 压缩冲程从下止点到上止点↑180-360° 做功冲程从上止点到下止点↓360-540° 排气冲程从下止点到上止点↑540-720° 三、新课讲授(20分钟) 配气相位: 以活塞上下止点为基准,用曲轴转角来表示气门开启和关闭的时刻。 1.进气提前角 (1)定义:在排气冲程接近终了,活塞到达上止点之前,进气门便开始开启。

从进气门开始开启到上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进气提前角(或早开角)。进气提前角用α表示,α一般为10°— 30°。 (2)目的:进气门早开,使得活塞到达上止点开始向下运动时,因进气门已有一定开度,所以可较快地获得较大的进气通道截面,减少进气阻力。 2.进气迟后角 (1)定义:在进气冲程下止点过后,活塞重又上行一段,进气门才关闭。从下止点到进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进气迟后角(或晚关角)。进气迟后角用β表示,β一般为40°— 80°。 (2)目的:利用压力差继续进气:活塞到达下止点时,由于进气阻力的影响,气缸内的压力仍低于大气压,进气门晚关,利用压力差可继续进气。 3.排气提前角 (1)定义:在作功行程的后期,活塞到达下止点前,排气门便开始开启。从排气门开始开启到下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排气提前角(或早开角)。排气提前角用γ表示,γ一般为40°— 80°。 (2)目的:利用气缸内的废气压力提前自由排气,恰当的排气门早开,气缸内还有大约300kPa-500kPa的压力,作功作用已经不大,可利用此压力使气缸内的废气迅速地自由排出。 4.排气迟后角 (1)定义:在活塞越过上止点后,排气门才关闭。从上止点到排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排气迟后角(或晚关角)。排气迟后角用δ表示,δ一般为10°— 30°。 (2)目的:利用缸内外压力差继续排气,活塞到达上止点时,气缸内的压力仍高于大气压,利用缸内外压差可继续排气。 5.气门叠开角 定义:由于进气门早开和排气门晚关,就出现了一段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称为气门叠开。同时开启的角度,即进气门早开角与排气门晚关角的和(α+δ),称为气门叠开角。

可变配气相位

VVTI-概况 VVTI VVT-i是Variable Valve Timing-intelligent的缩写,它代表的含义就是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这一装置提高了进气效率,实现了低、中转速范围内扭矩的充分输出,保证了各个工况下都能得到足够的动力表现。另一个先进之处在于全铝合金缸体带来的轻量化,不仅减小了质量,也降低了发动机的噪声。可变配气正时可变配气正时控制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在维持发动机怠速性能情况下,改善全负荷性能。这种机构是保持进气门开启持续角不变,改变进气门开闭时刻来增加充气量。(1)凌志LS400汽车可变配气正时控制机构(VVT-i) VVT-i系统用于控制进气门凸轮轴在50°范围内调整凸轮轴转角,使配气正时满足优化控制发动机工作状态的要求,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尾气的排放。VVT-i系统由VVT-i控制器、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和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传感器有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和VVT传感器。LS400汽车的发动机是8缸V型排列4气门式的,有两根进气凸轮轴和两根排气凸轮轴。在工作过程中,排气凸轮轴由凸轮轴齿形带轮驱动,其相对于齿形带轮的转角不变。曲轴位置传感器测量曲轴转角,向ECU提供发动机转速信号;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测量齿形带轮转角;VVT传感器测量进气凸轮轴相对于齿形带轮的转角。它们的信号输入ECU,ECU根据转速和负荷的要求控制进气凸轮轴正时控制阀,控制器根据指令使进气凸轮轴相对于齿形带旋转一个角度,达到进气门延迟开闭的目的,用以增大高速时的进气迟后角,从而提高充气效率。1)结构VVT-i控制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它包括由正时带驱动的外齿轮和与进气凸轮轴刚性连接的内齿轮,以及一个内齿轮、外齿轮之间的可动活塞。活塞的内、外表面上有螺旋形花键。活塞沿轴向的移动,会改变内、外齿轮的相对位置,从而产生配气相位的连续改变。VVT外壳通过安装在其后部的剪式齿轮驱动排气门凸轮轴。凸轮轴正时控制阀根据ECU的指令控制阀轴的位置,从而将油压施加给凸轮轴正时带轮以提前或推迟配气正时。发动机停机时,凸轮轴正时控制阀处于最延迟的位置,如下图(b)所示。2)工作原理根据发动机ECU的指令,当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位于图(a)所示时,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左侧,使得活塞向右移动。由于活塞上的旋转花键的作用,进气凸轮轴相对于凸轮轴正时带轮提前某一角度。当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位于图(b)位置时,活塞向左移动,并向延迟的方向旋转。进而,凸轮轴正时控制阀关闭油道,保持活塞两侧的压力平衡,从而保持配气相位,由此得到理想的配气正时。提高充气效率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的重要措施。除了增压以外,合理选择配气相位且能随发动机转速不同而变化,以及利用进气的惯性及谐振效应是提高充气效率的重要途径。进气惯性及谐振效应是随着发动机转速、进气管长度及管径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转速下,进气管长度应有所不同,方能获得良好的进气惯性效应。并且,只有采用可变配气相位,可变进气系统才能适应不同发动机转速下的要求,才能较全面地提高发动机性能。可变进气系及配气相位改善发动机的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能兼顾高速及低速不同工况,提高发动机的

配气机构答案

单元三配气机构 一、填空题 1.充气效率越高,进人气缸内的新鲜气体的量就__多_____,发动机研发出的功率就__高____。 2.气门式配气机构由__气门组___ 和___气门传动组______组成。 3.四冲程发动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__2___周,各缸的进、排气门各开启 ___1____ 次,此时凸轮轴旋转___1___周。 4.气门弹簧座是通过安装在气门杆尾部的凹槽或圆孔中的___锁片____或___锁块____ 固定的。 5.由曲轴到凸轮轴的传动方式有下置式、上置式和中置式等三种。 6.气门由__头部___和___杆身____两部分组成。 7.凸轮轴上同一气缸的进、排气凸轮的相对角位置与既定的___配气相位____相适应。 8.根据凸轮轴___旋向_____和同名凸轮的____夹角____可判定发动机的发火次序。 9.汽油机凸轮轴上的斜齿轮是用来驱动__机油泵___和__分电器____的。而柴油机凸轮轴上的斜齿轮只是用来驱动___机油泵____的。 10.在装配曲轴和凸轮轴时,必须将___正时标记____对准以保证正确的___配气相位__。 二、判断题 1.充气效率总是小于1的。( √) 2.曲轴正时齿轮是由凸轮轴正时齿轮驱动的。( X) 3.凸轮轴的转速比曲轴的转速快1倍。( X) 4.气门间隙过大,发动机在热态下可能发生漏气,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 √) 5.气门间隙过大时,会使得发动机进气不足,排气不彻底。( √) 6.对于多缸发动机来说,各缸同名气门的结构和尺寸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可以互换使用。( X) 7.为了安装方便,凸轮轴各主轴径的直径都做成一致的。( X) 8.摇臂实际上是一个两臂不等长的双臂杠杆,其中短臂的一端是推动气门的。 ( X) 9.非增压发动机在进气结束时,气缸内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X) 10.发动机在排气结束时,气缸内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X)

16V190发动机配气相位设计概论

16V190发动机配气相位设计 摘要: 通过boost一维分析软件建立16V190一维分析模型,输入初选的进排气管路尺寸、输入主要阻力元器件的阻力特性曲线、输入初选的增压器性能参数、输入预估的放热规律,进行分析计算,通过调整不同的配气相位角度,看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要求,看爆发压力、排气温度能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再查看热平衡数据和重要部位测点上的压力、温度、是否合理,从而实现配气相位的优化。 关键词:16V190;配气相位;boost 1、前言 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发动机运转的可靠性、振动和噪声,并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等基本性能。配气机构必须根据发动机工作循环及工作顺序的要求,按规律开启、关闭进、排气门,保证正确的配气相位。合理的配气相位是提高功率、降低油耗和排放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改善发动机技术状况,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本文主要对16V190燃气机在1000rpm转速下的配气相位进行优化设计。其中主要用到了AVL BOOST 发动机工作循环模拟计算软件。AVL BOOST 发动机工作循环模拟计算软件是分析发动机性能的重要的现代化工具,在开发新产品和改造老产品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 2、模型建立 采用AVL BOOST发动机工作循环模拟计算软件,以16V190发动机为原型进行建模,在建模时主要考虑发动机进气系统、排气系统、燃烧模型、摩擦功、加载热传递等重要边界条件 [3]。 图1为16V190燃气发动机的BOOST计算模型。图中,C1—C16为气缸, PL1、PL2为稳压腔,TC1、TC2为涡轮增压器,CO1是中冷器,CL1、CL2为空气滤清器,1—60为管道,J1—J15为管路接头,MP1—MP47为测点,SB1、SB2、SB3、SB4为系统边界。

汽车发动机配气相位机构

汽车发动机配气相位机 构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由于发动机进气的循环进行,导致进气管内的气体波动,以致汽缸进气量的忽高忽低,进而出现发动机工作的不稳定,动力性下降,而且随着转速的提高越加严重。为此,现代许多发动机设有可变配气机构、可变进气管等装置。 一、可变配气机构 许多发动机的配气相位通常是兼顾发动机各种工况下性能而采用一种折衷办法,其结果是发动机性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轿车汽油机的高速化和废气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配气相位固定不变的缺点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可变配气机构的研究和应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由于高速汽油机配气相位的设置通常偏重于高转速,进气门关闭角较大,而发动机在低速运行时,汽缸内的混合气会反窜至进气管中,致使汽缸内燃烧不稳定,功率下降,怠速不稳定。采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后,发动机的进气门关闭角在低速时自动减小,可消除上述现象,改善低速和怠速性能。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是发动机设计的新技术,近十几年发展迅速。可变配气相位机构主要有电磁式、液压式和机械式三大类。国外研制的此机构有数10种,每种形式都有能改变发动机配气相位的功能,但均有各自优缺点。 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 图1所示为日本本田公司9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称为“VTEC”机构。它是既可以改变配气定时,又能改变气门运动规律的可变配气定时一升程的控制机构。其

配气凸轮轴上布置了高速和低速两种凸轮轴,采用了设计特殊的摇臂,根据发动机转速的高低,自动切换凸轮,使摇臂分别被高速凸轮或低速凸轮驱动。由于凸轮的更换,从而实现了配气定时和气门运动规律均可变化的目的。其工作原理为:凸轮轴9上的高速凸轮11处在中摇臂2的位置,左右各自有一个低速凸轮10和12,分别处在主摇臂8和3的位置,在三个摇臂内装有同步柱塞4和5、定时柱塞6以及阻挡柱塞13。在转速低于6 000r/min时(图1 b),同步柱塞不移动同,主动摇臂驱动两个气门。当转速高于6 000r/min时(图1 c)在压力机油的作用下,定时柱塞6移动,并推动同步柱塞4和5移动,将中摇臂锁在一起,3个摇臂一道在高速凸轮的驱动下驱动气门,而高速凸轮两边的低速凸轮随凸轮轴空转。这种机构在本田D18C 型四缸直列式轿车汽油机上得到了应用。 a b c d 图1 1-定时板;2-中摇臂;3-次摇臂;4,5-同步柱塞;6-定时柱塞;7-进气门;8-主摇臂;9-凸轮轴;10、12-低速凸轮;11-高速凸轮;13-阻挡柱塞;14-机油流 二、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1、可变气门正时调节器 如图2a发动机在高速状态下,为了充分利用气体进入气缸的流动惯性,提高最大功率,进气门迟后角增大后的位置(轿车发动机通常工作在高速状态下,所以这一位置为一般工作位置)。如图2b发动机在低速状态下,为了提高最大转矩,进气门迟后角减少的位置。进气凸轮轴由排气凸轮轴通过链条驱动,两轴之间设置一个可变气门正时调节器,在内部液压缸的作用下,调节器可以上升和下降。 图2 a)发动机在高速状态 b)发动机在低速状态

配气相位

配气相位——以活塞在上、下止点为基准的扫/进气、排气机构的开闭时间称为配气相位,用曲轴的转角来表示,单位是度(。)。

即发动机工作时,进、排气门从实际开启到关闭相对于曲拐所转过的角度称为配气相位(角),通常用曲轴转角的环形图来表示,这种图形就称为配气相位图。四冲程发动机的进气相位(进气持续角)和排气相位(排气持续角)如图1所示。为了简化起见,常见的是把进、排气相位画在一个图形中,如图2所示。这种四冲程发动机的配气相位图,表示四冲程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720°过程中,进、排气门开启与关闭的(时间)情况。 在讲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时,从理论上说,随着曲轴的旋转,活塞位于作功冲程结束

(排气冲开始)的下止点时,排气门开始开启,当活塞位于排气冲程结束(进气冲程开始)的上止点时,排气门即关闭,同时,进气门开始开启,当活塞位于进气冲程结束(压缩冲程开始)的下止点时,进气门即关闭。曲轴再旋转一转,完成压缩与作功冲程时,进、排气门都关闭着。进气和排气的时间各占180°曲轴转角。 然而,实际上,由于发动机工作时曲轴的转速很高,活塞在每一冲程所经历的时间很短,一台最大功率时转速为8000r/min的发动机,活塞一个冲程所经历的时间仅为60/8000÷2=0.00375s,转速再高的发动机,其活塞一个冲程所经历的时间则更短。进气门和排气门这样短的开启时间,会使发动机(汽缸)充气不足、排气不净,导致发动机的功率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现代发动机都采取延长进、排气门开启时间的方法,即进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刻并不恰好是在活塞位于进气冲程上止点和下止点的时刻;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也不恰好是在活塞位于排气冲程下止点和上止点的时刻,而是分别提前和延迟一定的曲轴转角,以改善进、排气状况,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 由图1和图2可知:在排气冲程还没有完成,活塞还没有到达排气冲程上止点的时候,即曲轴的曲拐转到离上止点位置还差一个角度a时,进气门就开始开启;曲拐转过上止点,再转到活塞到达下止点,完成整个进气冲程,进气门还没有关闭;直到活塞越过下止点重新上行,即曲轴的曲拐转到超过下止点位置以后一个角度β时,进气门才关闭。这样,整个进气过程持续时间的曲轴转角为a+180°+β。 a(进气提前)角一般为10°~45°,β(进气晚关)角一般为40°~80°。同时可知:在作功冲程还没有完成,活塞还没有到达作功冲程下止点的时候,即曲轴的曲拐转到离下止点位置还差一个角度y时,排气门就开始开启;曲拐转过下止点,再转到活塞到达上止点完成整个排气冲程,排气门还没有关闭;直到活塞越过上止点重新下行,即曲轴的曲拐转到超过上止点以后一个角θ时,排气门才关闭。这样,整个排气过程持续时间的曲轴转角为y+180°+β。y(排气提前)角一般为40°~80°,δ(排气晚关)角一般为10°~45°。不同的发动机,a、β、y、δ角度的大小各不相同,低速发动机的a、β、y、δ值小一些,高速发动机的a、β、y、δ值则大一些。 进气门提前开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新鲜气体或可燃混合气能顺利、充足地充人汽缸;而进气门晚关则是为了在压缩冲程开始时,利用汽缸内的压力暂时低于大气或环境压力,靠进气气流的惯性使新鲜气体或可燃混合气仍可能继续进入汽缸。 排气门早开的原因,是当活塞在作功冲程接近下止点时,可燃混合气的燃烧膨胀已基本结束,但汽缸内的气体压力仍然较高,利用此压力可使汽缸内的废气迅速地自由排出;排气门晚关是由于活塞到达上止点时,汽缸内的压力仍高于大气或环境压力,利用排气流的惯性可使废气继续排出。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03T16:30:34.4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作者:何巍[导读] 摘要: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发动机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发动机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发动机系统性能更加优越,必须要对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目前模糊P1D控制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优势,成为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鉴于此,文章重点就模糊P1D控制技术在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及仿真研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模糊PID;控制系统;可变配气相位;仿真分析 引言 模糊控制已成为智能自动化控制研究中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成果的领域,其中模糊P1D控制技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仍将成为未来研究与应用的重点技术之一,这完全可以从过去的传统与现代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展历史来理解。到目前为止,现代控制理论从许多控制应用中获得了大量成功的范例,然而在工业过程控制中,PID类型的控制技术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化工、冶金过程控制中,众多量大面广的控制过程(温度、流量、压力、液位等),基本上仍然是应用着PID类型的控制单元。虽然未来的控制技术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宽广、被控对象可以是越来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技术也会变得越来越精巧,但是以PID为原理的各种控制器将是过程控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控制单元。 1模糊PID控制原理 1.1模糊PID控制系统结构 模糊PID控制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即可控PID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可控系统主要任务是完成直接通知,模糊控制主要任务是对PID参数的在线修正。 1.2PID参数调整规则 数字式PID控制器一般用以下函数表示: 2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研究 2.1VCT控制系统的组成 图1为VCT系统结构图,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对凸轮相位传感器和曲轴位置传感器传来的信号来判断凸轮相位相对于上止点的位置,EMS根据相位的实际位置和MAP图来控制机油控制阀动作,完成可变配气相位的控制。EMS有一个专门用于凸轮轴相位的特性场,根据发动机数据匹配的目标,在转速-负荷表格中设定了这些凸轮轴相位,凸轮轴相位由一个闭环控制回路根据VCT特性场进行调节。机油控制阀为比例电磁阀,根据控制电流的大小,输出不同的电磁力,使阀杆处于不同位置,进而控制VCT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及流通的截面积。根据流动方向确定相位调节的方向,通过改变流通截面积控制相位调节的速度。通过分析可知,在比例电磁阀工作区间内,液压执行元件的响应与占空比之间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这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VTEC技术解析

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VTEC技术解析 the camshaft and rocker arms, but unlike ordinary engine is the number and control method of cam and rocker arm. Medium and low speed with a small angle of the cam, two valve timing and lift different at low speed, this time a valve lift is very small, almost do not participate in the intake process, the air intake channel basically the equivalent of two valve engine, but due to the flow direction of an intake air barrier gas cylinder center, so it can produce intake eddy current, strong for low speed, especially in the cold car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mixture uniformity, increases the burning rate and decrease the effect of wall surface chilling effect and clearance, making the combustion more fully, thereby improving the economy,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HC and CO emissions; and at high speeds. Through to VTEC solenoid valve to control the hydraulic oil, so that the two intake rocker arms are connected as a whole and the intake cam from the opening of the longest and largest lift to drive the valve, this time two inlet valve according to the cam profile synchronization. Compared with the low speed operation, greatly increasing the inlet flow area and opening du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power of the engine at high speed. This two kinds of entirely different performance curve of output, Honda engineers so that they are implemented in the same engine, and vividly described as "the usual soft driving" and "wartime intense driving".

常见可变配气系统.

常见可变配气系统介绍 董昊轩 (潍坊学院车辆工程2班 11011240205)摘要:在发动机中,进气系统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很大。因此,汽车厂家为了提高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的提升发动机性能,都选择了去修改进气系统,其中可变配气系统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在实现可变配气系统方面,各大厂家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轿车发动机上常见的VTEC、i-VTEC、VVT-i、VVTL-i、VVT、VVL等字母,表示了这些发动机都采用了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关键词:可变配气正时(VVT);本田VTEC系统;丰田VVTL-i系统; 保时捷Variocam系统;宝马可变气门正时Valvetronic系统;大众VVT系统;日产VVEL系统 目前,大多数轿车发动机的配气相位可以随发动机转速、负荷变化而自动调整。常见调整方式主要有进气门升程、进气门相位、进排气门相位调整。进气门升程调整又可分为两级调整和连续调整; 应用于进气门相位调整的装置可分为叶片式、螺旋式和时规链式。配气相位调整装置装在凸轮轴正时齿轮(或正时链轮)与凸轮轴之间,接受发动机计算机的指令,对发动机配气相位进行自动调整。如本田汽车的i-VTEC,丰田汽车的VVT-i等。 1.进气门升程两级调整 (1)本田VTEC系统 VTEC意为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采用VTEC技

术的发动机具有4个气门,能够提高进排气截面积。进排气截面积越大,高速气流的流量也就越大,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发动机低转速时,气门升程很小,以减小进气道面积,增大汽缸内真空度和吸力,提高进气流的惯性,以提高进气效率;发动机高转速时,增大 气门升程,增大了进气道截面积,以减小进气阻力,增加进气流量。气门升程可变,保证了发动机在高、低转速时都能获得良好性能。VTEC 有两段或三段调节,当气门从一个升程转换到另一个升程时,由于进气流量突然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也突然增大,导致发动机在整个转速范围内的输出并不是线性的,也就是说工作不柔和。VTEC发动机在加速时有突如其来的推背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驾驶乐趣。但舒适性和发动机运转的平顺性较差。当然,要想做到动力线性的输出,则需要在技术上下更大的功夫,做到气门升程无级调节。VTEC 是利用不同高度的凸轮来改变气门升程,所以低转速凸轮使气门开启升程和时间都短,高速凸轮的形状能让气门开启时间更长,改变了配气相位。可变气门升程的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PCM根据发动机的负荷、转速、水温和车速等信息,决定何时改变气门升程及正时。改 变气门升程 及正时条件 有:发动机 转速为 2300~3200r /min(依进

可变配气机构和新技术

图1 发动机速度特性 可变配气机构及其新技术 摘要:本报告先介绍可变配气机构,主要从采用可变配气机构的原因、可变配气机构的分类等方面进行概述。然后就目前比较先进的可变配气正时新技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可变配气;VVT ;VANOS 1 可变配气机构概述 1.1 采用可变配气机构的原因 不同的发动机,由于结构和转速的不同,其配气正时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台发动机,其配气正时也应随转速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当发动机转速改变时,由于进气流速和强制排气时期的废气流速也随之改变,因此在气门晚关期间利用气流惯性增加进气和 促进排气的效果将会不同。例如,当发动机在低速运转时, 若配气正时保持不变,则部分进气将被活塞推出气缸,使进 气量减少,气缸内残余废气将会增多。当发动机在高速运转 时,气流惯性大,若此时增大进气迟后角和气门重叠角,则 会增加进气量和减少残余废气量,使发动机的换气过程臻于 完善。总之,四冲程发动机的配气正时应该是进气角和气门 重叠角随发动机转速的升高而加大。如果气门升程也能随发 动机转速的升高而加大,则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发动机高速性能。采用可变配气正时机构对发动机性能的改善,可由图1一目了然。 此外,能源与环境问题是目前汽车工业所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研发能耗低、污染低的“节能-高效-环保”发动机是目前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已成为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新技术之一,显著改善了发动机的怠速稳定性和排放特性。 1.2 可变配气机构的分类 按照控制参数的不同,可变配气技术可分为可变气门正时(VVT )和可变气门升程(VVL )两类。可变气门正时即气门开启与关闭时刻可变,根据气门开启持续期的变化又分为可变气门相位(VP )和可变气门相位与持续期(VET )两类;可变气门升程主要是改变了气门开启的最大升程,按照气门正时与持续期的变化情况又可分为可变气门升程与正时(VLT )和气门升程单独可变两类。 实现可变配气有多种途径,按照有无凸轮轴可分为基于凸轮轴的可变配气机构和无凸轮轴的可变配

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0引言 近年来,柴油机作为车用动力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人们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型和排放性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优化配气相位对于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则是一个研究方向[1]。 柴油机以压缩燃烧的方式,从燃料喷入燃烧室,到燃烧产物排出气缸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燃料在接近压缩终了时喷入气缸,经过一个很短的滞燃期后即开始着火[2],而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对柴油机的缸内燃烧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柴油机工作循环中,进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刻直接关系到换气过程,进而影响柴油机的燃烧,所以合理的配气相位有助于改善缸内燃烧,对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 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有着重要作用[3]。 本文以一款4缸D19TCI柴油机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配气相位设计试验方案,进行外特性、14工况部分负荷以及万有特性试验,对比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结果的差异,分析发动机在不同的进排气门开启和关闭时刻的性能表现。 1试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根据不同的配气相位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更换凸轮轴方案后的相位检查,即进排气门相对于上止点的开启和关闭角度、排气门相对于下止点的开启和关闭角度,不同方案的配气相位如表1所示。 2更换凸轮轴方案的相位检查 三种方案下凸轮轴与曲轴信号的关系如图1-图3所示。 3结果与分析 3.1充气效率 换气过程要尽可能在阻力较小的时候进气和排气,进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刻主要是使空气尽可能多的进入气缸,即有效的利用气体的运动提高充气效率[4],进而影响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燃油消耗和排放性能。 从图4中的充气效率曲线可以看出,总体上的充气效率:现有方案>方案1>方案2,因为现有方案的气门重叠角最大:现有方案>方案1>方案2,所以现有方案的进气量要大于方案1和方案2。 3.2外特性对比 从图5中可以看出,现有方案的功率和扭矩以及过量空气系数均大于方案1和方案2,而燃油消耗率和烟度总 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李思宇;谭永进 (天津中恒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300304) 摘要:建立不同的进排气门相位的方案,通过试验分析不同的配气相位对发动机动力,经济以及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较大的进气门开启角和排气门关闭角,较小的进气门关闭角和排气门开启角,发动机有更大的扭矩输出、较低的比油耗表现以及更低的烟度,CO,HC等排放表现;而较小的进气门开启角和排气门关闭角,较大的进气门关闭角和排气门开启角,发动机的NOx排放值更低。 关键词:柴油机;进排气门;气门正时;气门重叠角;燃烧 进气门相位排气门相位 现有方案 进气门开启角: 上止点24.8° 进气门关闭角: 下止点41.2° 排气门开启角: 下止点39.3° 排气门关闭角: 上止点30.7° 方案2 进气门开启角: 上止点22.8° 进气门关闭角: 下止点43.2° 排气门开启角: 下止点42.3° 排气门关闭角: 上止点27.7° 方案3 进气门开启角: 上止点20.8° 进气门关闭角: 下止点45.2° 排气门开启角: 下止点45.3° 排气门关闭角: 上止点24.7° 表1不同配气相位的试验方案 图23塑性应力振幅评估 最小计算安全系数SFA:1.43(R)/1.63(σm) 某双燃料发动机所有的目标参数都实现的情况下,此 设计开发缸盖是安全的,可以满足某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 需求,不需要采取进一步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李俊,陈群,等.车用柴油机冷却系统的CFD分析[J].柴油 机学报,2003,21(2):125-129. [2]关跃,刘铁文,等.发动机缸盖的CFD-CAD设计方法. [3]Kevin L,Susan Brasmer.The Use of Flow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in Cylinder Head Cooling Jacket Development.SAE891897.1989. [4]廖日东,左正兴,等.对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用气缸盖机械负 荷有限元分析边界条件施加方式的探讨[J].兵工学报,2001(1): 5-10.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VVT engine technology) 本文介绍了通过在配气机构多刚体模型中引入柔性体,描述了配气机构的动力学性能,建立了柔性体气门弹簧,分析了气门弹簧动刚度的非线性行为,并且依据模态技术计算得到其动态应力。主要从进气门晚关角及进排气的动态效应几方面着手,不断改进发动机的配气相位以及进排气系统,使发动机的实际性能曲线逐步接近计算机仿真曲线。其中配气相位、进气门间隙、排气门间隙、转速、负荷五个调整参数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该方法为优化设计配气机构等机械产品及对其进行疲劳性能研究提供了依据。该仪器可检测各种汽、柴油发动机的启动性能、高压点火性能、燃油喷射性能、充电性能、动力性能、配气相位、发动机异响震动分析等30余种技术参数,并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在检测过程中,可随时显示各种波形及技术参数和结果并可随机打印,该仪器内存有一百多种国内外发动机技术参数,内容十分丰富,随时可以与检测结果对比。 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能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污染。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已将汽车发动机的节能、减排、低排放作为“节能-高效-环保”一体化课题进行综合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了同时提高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世界各大公司竞相采用新技术生产汽车的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的配气相位对其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气污染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环境以及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排放污染已成为汽车发动机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发动机在保证良好动力性的同时,又要降低燃油消耗量,需要某种可变配气相位机构能使气门正时、气门开启持续时间及气门升程等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随发动机的工况变化实时进行调节,即配气相位角也应该随之改变。最佳的配

常见可变配气系统总结

常见可变配气系统介绍 摘要:在发动机中,进气系统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很大。因此,汽车厂家为了提高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的提升发动机性能,都选择了去修改进气系统,其中可变配气系统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在实现可变配气系统方面,各大厂家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轿车发动机上常见的VTEC、i-VTEC、VVT-i、VVTL-i、VVT、VVL等字母,表示了这些发动机都采用了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关键词:可变配气正时(VVT);本田VTEC系统;丰田VVTL-i系统; 保时捷Variocam系统;宝马可变气门正时Valvetronic系统;大众VVT系统;日产VVEL系统 目前,大多数轿车发动机的配气相位可以随发动机转速、负荷变化而自动调整。常见调整方式主要有进气门升程、进气门相位、进排气门相位调整。进气门升程调整又可分为两级调整和连续调整; 应用于进气门相位调整的装置可分为叶片式、螺旋式和时规链式。配气相位调整装置装在凸轮轴正时齿轮(或正时链轮)与凸轮轴之间,接受发动机计算机的指令,对发动机配气相位进行自动调整。如本田汽车的i-VTEC,丰田汽车的VVT-i等。 1.进气门升程两级调整 (1)本田VTEC系统 VTEC意为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采用VTEC技术的发动机具有4个气门,能够提高进排气截面积。进排气截面积越大,高速气流的流量也就越大,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发动机低转速

时,气门升程很小,以减小进气道面积,增大汽缸内真空度和吸力,提高进气流的惯性,以提高进气效率;发动机高转速时,增大 气门升程,增大了进气道截面积,以减小进气阻力,增加进气流量。气门升程可变,保证了发动机在高、低转速时都能获得良好性能。VTEC 有两段或三段调节,当气门从一个升程转换到另一个升程时,由于进气流量突然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也突然增大,导致发动机在整个转速范围内的输出并不是线性的,也就是说工作不柔和。VTEC发动机在加速时有突如其来的推背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驾驶乐趣。但舒适性和发动机运转的平顺性较差。当然,要想做到动力线性的输出,则需要在技术上下更大的功夫,做到气门升程无级调节。VTEC 是利用不同高度的凸轮来改变气门升程,所以低转速凸轮使气门开启升程和时间都短,高速凸轮的形状能让气门开启时间更长,改变了配气相位。可变气门升程的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PCM根据发动机的负荷、转速、水温和车速等信息,决定何时改变气门升程及正时。改 变气门升程 及正时条件 有:发动机 转速为 2300~3200r /min(依进气歧管压力而定);车速为10km/h或更快;发动机冷却水温度为70℃或更高;发动机负荷由进气压力传感器判断。低速时,发动机控制模

凸轮轴和配气相位:配气机构精髓所在

凸轮轴和配气相位:配气机构精髓所在对于四冲程汽油机来说,发动机能够良好工作的基础有四点:一是需要良好的气缸密封性,保证气缸压力正常,这由活塞、气缸、活塞环、气缸垫、气门、缸盖保证;二是合适混合气的浓度,这由燃油供给系统指供;三是良好的润滑和冷却、这由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来保证;四是足够的点火能量,这由点火系统提供;五是正确的配气时间和点火时间:即在进气时进气门适时的打开,当压缩和作功时必须关闭,当排气时排气门要及时打开,保证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在混合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后,点火系统要适时的点燃混合气。对于这些必需有时间保证的控制,在原系统的设计的基础上,需要维修工在装配时保证配气时间和点火时间的正确,这些操作的理论基础即是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配气相位。面对多种设计的配气机构和点火系统,本文将分析发动机工作原理和配气机位在发动机维修中的指导意义。 配气相位是研究发动机工作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的,配气相位的基础是气门的早开和晚关。因为气门的开启和关闭由凸轮驱动,而凸轮的曲线设计决定了气门在打开和关闭时需要一段时间,而全开的时间更短,为了保证充气效率,在凸轮设计上保证气门提前打开并迟后关闭。 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对理解配气相位有重要作用 为了了解配气相位,要从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中应掌握三点内容: 一是进气、压缩、作功、排气这四个冲程中活塞的运动方向,冲程开始时活塞处于哪个点、结束时处于哪个点:进气和作功活塞下行,开始于上止点、结束于下止点;压缩与排气活塞上行,开始于下止点、结束于上止点。

二是四个冲程中气门的状态:进气时进气门打开、排气时排气门打开,在其它冲程时处于关闭状态; 三是什么时间点火:压缩即将结束,活塞到达上止点前的某一时刻,火花塞点燃气缸的混合气; 进气门开启时间:为了实现进气门早开,在进气冲程的前一个冲程即排气冲程即将结束时,也就是活塞到达上止点前某刻进气门开始开启,当排气结束活塞处于上止点时,进气门处于微开状态,这体现了进气门的早开。 进气门完全关闭时间:进气结束活塞处于下止点时,进气门并没有完全关闭,当活塞上行一段,此时已是压缩冲程,进气门才完全关闭,这体现了进气门的晚关。 排气门开启时间:为了实现排气门早开,在排气冲程的前一个冲程即作功冲程即将结束时,也就是活塞到达下止点前某刻排气门开始开启,当作功结束活塞处于下止点时,排气门处于微开状态,这体现了排气门的早开。 排气门完全关闭时间:排气结束活塞处于上止点时,排气门并没有完全关闭,当活塞下行一段,此时已是进气冲程,排气门才完全关闭,这体现了排气门的晚关。 配气相位中重要的是两个点:压缩结束上止点和排气结束上止点。在压缩结束活塞处于上止点时,进气门和排气门均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而在排气结束活塞处于上止点时,进气门和排气门均没有完全关闭,此时即将完全关闭的是排气门、而即将打开的是进气门。 维修中的应用主要是能依据凸轮轴位置来判断某缸是处于压缩结束还是排气结束上止点。 多缸发动机同位缸的概念 多缸发动机为了保证工作平稳,要求各缸作功应均匀间隔,所以在曲轴的设计上出现了有两个缸的活塞运动方向相同,此时的两个缸被称为同位缸。当两缸活塞上行时,一个缸处于压缩冲程、另一个缸处于排气冲程,当他们处于上止点时,运用配气相位的知识,通过凸轮轴位置可以判断哪个缸处于排气结束,哪个缸处于压缩结束:两个气门均完全关闭的气缸处于压缩结束,而两个气门均处于微开一点的气缸是排气结束。 满足配气相位的要求,在曲轴的驱动下,定时的打开的关闭气门;采取化油器供油的发动机,凸轮轴上还设有偏心轮,用于驱动汽油泵;同时凸轮轴上的螺旋齿轮驱动分电器,有些发动机的螺旋齿轮同时驱动分电器和机油泵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定义: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开闭时刻和开启持续时间,称为配气相位。进气配气相位为180°+进气提前角α+进气迟后角β,排气配气相位为180°+排气提前角γ+排气迟后角δ。 试验证明:在进、排气门早开、晚关的过程中,进气门的晚关,对充气效率影响最大,其次是 重叠角的大小,人们多在进气门方面改善性能指标。 通过试验证明,两种进气迟后角的充气效率(ηv)和功率(Ne)变化规律是:1、低速时, 晚关60°的充气效率ηv低、发动机功率Ne升高迟后。 2、高速时,超过2300~2500r/min后,晚关60°的充气效率ηv和功率Ne ,明显优于40°的相位角。 进气门晚关时对ηv和Ne的影响。

正时柱塞的锁止槽中,该锁止片依靠高速时的惯性力解脱。 大众车系可变气门正时机构VVT (Varble Valve Timing)原理: 结构图 原理图

采用双顶置凸轮轴、4气门结构。排气凸轮轴通过正时齿形皮带与曲轴相连接,进、排气土林轴之间采用链条驱动,链条上装有油压张紧器。 a)低速时—早开、早关,重叠角加大;b)高速时—晚开、晚关,重叠角减小 可变相位调节器是在液压紧链器的基础上,加装了用ECU控制的电磁阀,形成了一个“配气相位调节总成”部件 大众车系链条式配气相位调节机构 工作原理 1)当发动机转速低于1 300r/min时,电磁控制阀不通电,进气凸轮轴即反向转动一定角度θ,进气门早开角度变小,进、排气门的重叠角变小,防止发动机回火,低速运转平稳。 2)当发动机转速高于1 300r/min时,电磁控制阀通电,进气门早开角度变大,进、排气门的重叠角变大,废气排出率加大,提高了容积效率和转矩值。 3)当发动机转速高于3 600r/min时,电磁控制阀又断电,调节工作结束,进气门又回到不提前的位置,晚开和晚关角度加大,可利用气体的惯性能量,提高功率值。 大众车系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特点是只改变进气门开、关时间的早晚,配气相位角值不变(时间平移—即早开、早关;晚开、晚关),不改变进气门升程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