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本章总结共33张PPT[可修改版ppt]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1时 注意:a.东加西减;
b.时区差:同区大减小,异区相加。
(3)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是180经线。从西 向东越过日界线要减一天,从东向西越过日界 线要加一天。
(4)特别的计时
根据自己国家的需要来确定各自的时间。
如印度采用东5.5区(半时区),朝鲜采用了 东9区的区时(东部区时),中国采用东8区区时 (统一区时)。
1914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平均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17
①固态
上地幔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
地百度文库
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2900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核 内核
6370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4H
高压 高温
1He+能量
4.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直接提供光热 间接提供光热
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5.太阳辐射的分布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五、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从里到外分为光球、 色球和日冕三层。
2.太阳活动 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十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
气 成的包围地球的复 圈 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 质,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地表水、地下
水 的连续但不规则的 水、大气水、
圈 圈层
生物水等
是地球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
水圈里的水处 于不间断的循 环运动之中
北两极点无线速度)
自西向东 1恒星年(365日6时
9分10秒) 360°/年≈1°/日
近日点>远日点 平均约为30 km/s 近日点>远日点
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 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赤道 秋分
春分
23º26´S
列表比较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 一般特点,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绘 制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示意图、夏至地球光 照示意图。
通过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 圈层结构。
知识要点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 2.天体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3.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宇宙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 章本章总结共33张
PPT
本章知识结构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恒星世界
太阳系
太阳
地月系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运动
地理意义
本章教学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 行星; 3.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 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6.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各圈层的主要 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相关图片,说明天体类型及其系统的 级别关系,然后进一步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 置。用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 征和结构特征方面相同点,以此说明地球是太 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 地球上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并说明其 原因。
利用课本的图像信息,归纳太阳辐射的 时空分布规律。通过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太 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 响。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短 往南白昼越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 北两极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 远越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 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1.地震波
分 类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P 横波S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
固体
的性质而改变
2.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深度 地震波传播速度 发现者 发现时间
莫霍面
33 km
纵波、横波传播 莫霍洛 速度明显增加 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 降,横波消失
古登堡
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八大行星结构特征
普通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运行轨道
自 日地距离适中 有适宜的温度
身 体积和质量适中 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 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
有液态的水
四、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概况
2.太阳辐射的概念
3.太阳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南回归线
冬至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八、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 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
光的球体
(2)昼夜的界限 晨昏线(圈) (3)昼夜更替
周期:1个太阳日
2.时差
(1)地方时 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时
(2)时区和区时
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 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共分为24个时区。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1)对气候的影响 (2)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通讯 (3)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4)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六、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旋转中心
地球自转 地轴
地球公转 太阳
运动方向 周期
角速度 速 度 线速度
自西向东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 度处处相等,即15°/时 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南
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 地太阳高度最大,为90,每年直射两次。
十一、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
(1)天文四季 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
高的季节为夏季。
(2)气候四季
把3、4、5月划为春 季;6、7、8月为夏 季;9、10、11月为 秋季;12、1、2月 为冬季。
2.五带
十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九、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
2.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偏移的规律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 高越显著。”
3.地转偏向力的意义
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十、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夏至
冬至
直射点 位置
北半球 昼夜平分 赤 道 昼夜平分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 昼短夜长,越 往北白昼越长 往北白昼越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