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综述

第4卷 第3期 中 国 水 运 ( 理 论 版 ) Vol.4 No.3 2006年 3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Theory Edition) March 2006收稿日期:2006-1-30作者简介:王爱娟 女(1981-)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生 (430010) 研究方向:流域侵蚀产沙与江河泥沙关系项目基金:水利部创新研究项目(03-01scx2003-1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0427/YG03);秦巴中国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综述王爱娟 张平仓 丁文峰 刘纪根摘 要:从生态水文学的概念入手,分森林、湿地和干旱地区介绍了我国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以不同地区的地理特性和特点及所开展的研究为重点介绍了生态水文学的发展概况,总结了我国生态水文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急需从生态水文学的角度阐述水保措施防洪减灾原理。

关键词:生态水文过程 森林地区 干旱地区 湿地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03-0202-03 一、引言 生态水文学是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描述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的一门科学,是生态学的水文方面,是研究植物如何影响水文过程及水文过程如何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的水文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生态水文学重点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变化的水文学机理,揭示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回答与水循环过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的成因与调控。

二、生态水文学的概念 生态水文学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Ingram H.A.P 在1987年提出生态水文学这一概念,并对苏格兰泥炭地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研究。

Hatton等[4]的广义生态水文学定义,是指在一系列环境条件下来探讨生态水文过程,它考虑了干旱地区、湿地、森林、河流和湖泊的生态水文过程。

河道整治文献综述

河道整治文献综述

河道整治文献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水土流失等问题愈发突出,河道整治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日益受到关注。

河道整治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土地利用、水文学、水利工程、生态学等。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河道整治的文献研究。

1.河道生态恢复与整治的途径[pdf]Huimin Zhang, Wende Zhou, Songyu Liu(2014)。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iver regulation techniques in the Wuhan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Ecological Engineering.74:412-420.该文介绍了武汉长江段的生态破坏情况及整治对策,提出了将生态恢复与河道整治相结合的途径。

结合场地实践,通过生态重建、生态修复、水工结构优化等措施,提高长江段的河岸稳定性、水生态环境等,改善了水质与水生态环境,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2.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评估该文对某河道整治工程进行了生态效益评估。

通过野外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河道整治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并建立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得出不同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能够显著提高河道水质、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指标,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

3.多目标河堤超载试验研究该文研究了河堤超载对河道稳定的影响,并通过多目标约束理论、有限元分析等手段研究超载对河堤岸线稳定性、河道水文动力学变化等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超载前后河道水文动力学参数、河岸稳定性都发生了变化,从而为超载风险评估、河道整治方案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1.植物修复对河道生态系统的重建作用该文比较了北美和欧亚两地生态系统中河道整治文化对植物修复的影响,并讨论了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流域和流域内的河道修复、植被恢复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河道整治方法,植被恢复修复方法更具有生态效益,可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收集、整理、综合、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趋势,对于指导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结果的解释及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某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领域的研究发现:这个领域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要的领域还是全球环境变化,气候模拟和综合评价,文献综述表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并涉及到更加细致的研究领域。

一些关键词包括气候变化、干旱、土地退化、能源管理、大气污染、生态系统管理、重金属污染、生态水文学、全球变化等等。

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针对环境变化越来越紧迫的现状,未来的研究需要注重如何减少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的演化过程。

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整合人类和自然的影响,以更好地理解环境演变的进程。

另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发展新的跨学科方法和模型,结合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以提供更好的模拟、评估和规划工具,帮助实现环境可持续性。

此外,也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特定问题,如生态地图、微观生态学等学问。

最终的目标是提高人类对环境演变过程的认识,为制定政策和法律提供更为科学的支持。

并应该不断改进和加强环保手段和措施的效果。

总结: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问题,需要一个对环境研究的综合方法,需要高效地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全力以赴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现有的研究体系,加强合作与交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期到达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

文献综述 韩东

文献综述  韩东

河流地貌概述摘要: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河流地貌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河谷地貌和河床的发展情况,分析的部分地区的地貌状况。

并列出河流地貌结构特征指标,总结了河流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和其研究意义。

关键词:河流;地貌;指标Abstract: With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the landscape of the river becomes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iver valley landscape and the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in parts of the landscape. And lists the indicator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ver landscape, summed up the river geomorphologyresearch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ir research.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indicators.1引言河流地貌作为地表主体地貌类型,其发育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河流地貌研究必然涉及到区域自然地理的各个方面。

河流地貌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河道及河网的几何特征、与河流有关的侵蚀地貌及相关堆积物,如河谷形态、河流阶地、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洪积扇等,以及河口和三角洲区的有关河流地貌,还包括河流地貌的演变历史、河流地貌发展变化原因及河流地貌动态与未来变化预测等[1]。

2河谷地貌我国关于河流地貌的研究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以河谷地貌为重点。

1958~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地理系结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任务,调查了宜昌至奉节之间的长江河谷地貌,第一次发现在宜昌东湖系砾岩层内有来自川西及滇中岩层所形成的砾石,认为长江三峡远在第三纪初已经形成。

水文文献综述

水文文献综述

1.八里塘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赵生贵,戈立言,钟玉才)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从矿井地质特征,出水点分布规律对矿井水文的预测,主要从出水点分布规律及水量动态特征来写。

本矿的含水层主要是新生界孔隙含水层,基岩熔裂隙含水层,断层水。

由于有裂隙含水层,对底板,顶板突水有影响,对工作面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出水点特征1.出水层位多,出水面广。

2.同一含水层不同标高涌水量分布不均3.含水层裂隙发育,渗透性好,突水点初期水量大,但衰减较快。

4与新生界有水力联系,但补给量小。

从出水点特征出发,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治水害。

2白庙矿二1煤层充水因素分析及矿井水害防治(李睿,韩金旺)这篇文章主要从充水因素来对矿井进行分析。

其中冲水因素主要从含水层及特征,隔水层,冲水源等。

主要含水层为二1煤上覆砂岩裂隙含水层,对开采影响很小;太原组上部灰岩熔岩含水层,太原组下部熔岩灰岩含水层,对开采有潜在威胁;寒武系上统白云岩灰岩熔岩含水层,对开采用一定威胁。

隔水层二1煤层顶底板间,下部隔水层性能良好。

矿井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导水通道6条落差较大的断层。

以上是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

3大采深高承压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防治水技术(李志明)从4号煤层底板承受奥灰水压,发生突水事件分析了整个矿的水文地质。

本矿主要含水层为奥灰含水层,大青含水层,山伏青含水层,野青含水层,大煤底板砂岩含水层,大多为裂隙发育。

影响4号煤安全开采的含水层主要为大青含水层和奥灰含水层。

对这两个含水层进行分析,降低大青含水层水压保证安全开采,奥灰含水层为区域性含水层,有厚度大,分布广,静储量,水压大特点,也应减少水压。

对突水原因进行分析,1,开采周期来压2,开采标高降低,从先突大青水到先突大青水后突奥灰水3.,开采标高降低,煤层底板突水频率越来越高,突水量越来越大。

4,4号煤突水发生在掘进期间。

这边文章主要是从水压对开采进行的影响。

4.对淮安市及淮阴区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刘萃)对按赋存条件,水理性质,水力特征分为两类地下水,即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水。

水文生态学研究综述

水文生态学研究综述

水文生态学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而水文生态学作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的学科,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综述水文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一、水文生态学的概念水文生态学(Hydroecology)是水文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水文环境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和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反馈作用。

其中,水文环境包括了水文水资源、水文时间序列和水文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信息,而生态过程则包括有机物质的生产和分解、能量传递、物质循环和群落的演替等。

二、水文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水文生态学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对水文条件的响应。

研究生态系统对水文环境变化的反应机制,探讨各种生态系统不同等级的响应模式和反馈机制。

2.水文条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观测和模拟,探讨水文变化对生态系统能量、物质和群落数量的影响。

3.管控因素分析。

分析水文水资源变化的原因,探讨影响生态系统及水资源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水文生态系统的模拟和预测。

基于水文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

5.水文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研发相关技术手段,减轻生态系统的水文环境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三、水文生态学的现状与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文生态学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

在流域尺度上,以“清华流域研究”为代表的课题组全面阐述了流域水文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在河流生态系统方面,依靠生物-物理耦合模型的建立,华南师范大学对广州珠江流域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海岸带生态系统方面,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则探讨了海岸带生态环境与海岸带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水文生态学研究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灾害防治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洪涝灾害中的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灾害防治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洪涝灾害中的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灾害防治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洪涝灾害中的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文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洪涝灾害是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使得灾害防治工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测是灾害防治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洪涝灾害中的水文过程,探讨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方法,为灾害防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了解水文过程,掌握洪水发生的规律和预警机制,从而有效预防和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文献综述前人在洪涝灾害防治工程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水文学、气象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

其中,水文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水文过程模拟、洪水预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在水文过程模拟方面,研究者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模拟降雨、径流、土壤含水量等水文要素的变化过程。

常用的水文模型包括SWMM、HEC-HMS、TOPMODEL等,这些模型在洪水防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洪水预测方面,研究者基于历史洪水数据和气象预报信息,预测未来洪水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常用的洪水预测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神经网络等。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研究者通过优化水资源分配和管理,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然而,前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水文模型的应用范围和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洪水预测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进一步验证;最后,水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和效果需要加强评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洪涝灾害中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与预测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洪涝灾害中的水文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2. 设计实验观测方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洪水区域进行水文要素的监测和采集。

3. 利用水文模型(如SWMM)对实验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探讨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国内外水资源学研究进展综述

国内外水资源学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水资源学研究进展综述刘志丹1(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对国内外水资源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在对国际水文水资源研究发展趋势及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水文水资源研究现状及水问题解决的实践需求,论述了中国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学科体系的构成,并在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资源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对我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做出了基本展望。

明确了中国水文水资源研究方向,即需要进一步强化水循环及伴生过程演变机理识别与定量模拟方面的基础研究[1],完善水资源评价、配置、调度、水权分配、水价定价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综合管理、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民生水利及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等实践需求。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学;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研究体系Abstract :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water problem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summary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describ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hot issues and frontier problems,and combining with research status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practical demands on solving water problems in China,we discuss the subject system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and analyze the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trong human activities,water cycle shows obviously the natural-artificial characters on all aspects of dynamics,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Prototype observ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become a critical study method in these fields.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needs further strengthening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mechanism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of the water cycle and associated processes ,improving on the application basic research of assessment,alloc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right distribution,and water pric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to serve water-saving society establishment,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emergency treatment,drinking water safety,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nd other practical needs.Key words: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 natural-artificial dualistic mode ; development trend ; hot issues ; research system一、前言1. 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是维持生态系统的控制性要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唐恩勇( 贵州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1班)摘要:森林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不仅是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人类及其他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物质基础。

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无论是生活和生产实践还是科学的研究探索,对于森林的作用都有一个深刻地认识,总的来说,森林的防护效益有这几个方面: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作用,气候和环境的改善与维持作用,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防治作用,各种生物资源的保护作用,人类健康保健与环境美化作用等等。

水不仅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先决条件,而且是全球与局部气候状况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水的用途的要求越来越高,用量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全球环境的改变,地球上的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征对森林对水资源的作用,森林的存在对于水文效应的影响,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无论是从地上还是地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森林对水文的影响,更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实施。

研究和认识森林对水文影响的规律,对于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患,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森林水文效应生态效益为了认识森林对自然界水分运动的影响及所产生的效应。

研究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

1864年德国的 E.埃贝迈尔在巴伐利亚建立了第一个森林气象站,对林区降水量、土壤蒸发和枯枝落叶层对地面蒸发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1900年在瑞士的埃曼托尔山地的两个集水区,对森林和牧地、耕地进行了河流流量的对比观察。

之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段日趋现代化。

如在不同自然地域内开展各种林分的水量平衡和水质研究,探索不同林种、不同采伐方式对降水和径流的影响,找出最佳森林水文效益的林种和采伐、更新方式,以及在测试仪器和装置方面采用中子散射、无线电遥控、室内模拟等。

中国最早是于1924~1926年在山西、山东等地的寺庙林里进行了径流试验。

1森林的地上部分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大气降水落到森林表面时,首先被森林植物地上部分截留引起降水的第一次分配。

然后,当降水量足够大时,一部分降水到达枯枝落叶层引起降水的第二次分配。

这种再分配持续的时间和各层所能容纳的降水量,与它们的数量、性质和降水特征有关。

不同的森林类型,其树种组成不一样,群落的结构存在差异,对降雨的拦蓄能力也不同。

1.1 林冠层对降水的影响林冠层对降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林冠的截留作用,所谓林冠截留作用,是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树干所临时容纳,然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在降雨过程中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称为该时段内的林冠截留量。

在该时段内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之比,称为林冠截留率。

林冠层截留降雨的能力因树种不同、器官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主要与林冠层枝叶生物量及其枝叶持水特性从林冠截留作用产生的机理来看,对林分的林冠截留量影响比较大的林冠特性因子有:树种、树冠结构、林冠郁闭度、林冠的湿润状况等。

经多年的研究以及上表的推理,一般的规律是,针叶树因为枝叶茂密,层次多,树枝水平或轮状重叠排列,枝叶面积大,截留量比较大;阔叶树枝叶稀疏,层次少,枝叶总面积小,截留量也较小;硬阔叶树比软阔叶树的枝叶还稀疏,叶表面光滑,因而截留量比软阔叶树还小;灌木的截留量则居于针叶树和阔叶树之间。

就我国目前来说,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大约为11.4%--36.5%,变动系数(用以表示各个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的一种指标)约为6.68%--55.05%(温远光等,1995),而国外一般认为温带针叶林林冠截留率为20%--40%(GashJ H C,1980;Viville D,1993)--(余新晓,等2010.)。

林冠截留率与降水量呈紧密的负相关,一般表现为负幂函数关系(石培礼等,2001),目前Rutter模型和Gush 解析模型是较为完善且应用广泛的林冠截留模型(张光灿等,2000)。

1.2 林下植被层对降水的影响当降雨通过林冠层到达林下植被层时再次被截留,从而使雨滴击溅土壤的动能大大减弱。

林下植被的种类以及数量受林分结构的影响,不同林分结构下植被层的持水性能存在差异,一般以林下植被层的最大持水量来表示林下植被层截持雨水能力的大小。

林分结构和林冠组成均显著地影响了林下植被的物种分布,像杜英、千年桐、胡颓子、青冈、野柿、黄樟的分布跟林分结构紧密相关,半朔苣苔、华东安蕨、三叶木通、紫楠、香港四照花跟林冠组成紧密相关,然而林冠组成相对于林分结构解释了更多的物种分布;集群格局的零模拟分析还显示林冠组成显著地影响了林下植被的群落格局.本研究结果支持林冠组成是生态系统过程的主要驱动,也表明林冠组成是林下层群落格局形成的原因.(龙凤菊等,2011),1.3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林地的枯枝落叶层,也叫枯落物层,是由林木及林下植被凋落下来的茎、叶、枝条、花、果实、树皮和枯死的植物残体所形成的一层地面覆盖物。

枯枝落叶层具有保护土壤免受雨滴冲击和增加土壤腐殖质和有机质的作用,并参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效地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为林地土壤层蓄水、滞洪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是枯枝落叶层对森林涵养水源的重要贡献。

森林枯枝落叶层具有较大的持水能力,从而影响林内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和植物的水分供应(Putuhena W M,1996)--(余新晓,等2010.)。

枯落物的数量影响着截留量,优良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树种,应能产生大量的枯落物,在林地上形成连续交织覆盖的深厚枯枝落叶层。

在川西高山冷杉4个林型中每年每公顷凋落的枯枝落叶干重约0.8—0.9t(蒋有绪等,1981)。

根据11年生刺槐林的研究,每年每公顷枯枝落叶达12.5t (河北林业专科学校1971)。

总之,不同林型的森林枯落物的输入量变化很大。

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表征指标有枯枝落叶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枯枝落叶层的有效拦蓄量。

(张理宏等,1994)从实验中的得到的枯枝落叶层的有效拦蓄量计算式为W=(0.85R m R0)×M式中W-----有效拦蓄量;R m----最大持水量;R0-----自然含水量;M------枯枝落叶现存量。

然而,在研究枯枝落叶截留量时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枯枝落叶截留量为最大持水量和自然含水量之差(赵勇等,1995)。

枯落物的干燥程度也影响着截留量,枯落物的有效水容量与其干燥度有关,即与枯落物的排水性质有关,在枯落物比较干燥时,对于一次暴雨其吸收降雨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对于连续性的降雨其作用就可能不十分明显。

据J.I.Pitman(1989) --(余新晓,等2010.)研究,枯枝落叶的排水率主要决定于枯落物的蓄水量和水容量:D s=e k L(M L-L c)-1式中:D s----枯枝落叶的排水率;K L----枯枝落叶的排水系数;M L----枯枝落叶的水容量(最大);L c----枯枝落叶的水蓄量(最小)。

2 森林的地上部分对径流的影响2.1森林对年径流量的影响森林影响年径流量主要是从林木的性质和林地的性质,林木的性质主要表现在森林的覆盖率、森林的林钟等因素,而对于林地的性质主要表现在林下土壤的结构,物理性质等因素,然而对于森林能否增加降水和河水流量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陈军锋,李秀彬.2001)就是认为森林能增加降水,首先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得出相同结论。

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有林流域较无林流域径流量增加114mm,即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年平均径流量增加1.1mm(马雪华,1993)。

金栋梁通过对长江流域大面积森林流域的分析,认为森林覆盖率高的流域比森林覆盖率低的流域、有林地比无林地流域河川年径流量均有所增加,其增加幅度在21.8%--32.8%(金栋梁,1989)。

中国林学会森林涵养水源考察组,在华北选择了地质、地貌、气候等条件大致相似的三组流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石质山区,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流域径流量增加0.4—1.1mm(中国林学会考察组,1982)。

但在大量研究者得出森林能增加径流量时,也有一些学者(陈军锋,李秀彬.2001)认为森林不能增加降水,也就是在森林采伐后河水的流量不是增加,而是渐渐的减少。

这一观点是以美国和日本的学者为代表,也有许多其它国家的学者认同这种结论,得出这种结论的学者大多采用对比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无林流域和有林流域或者同一个流域采伐前和采伐后的径流状况。

刘昌明等分析了黄河中游的降雨及径流资料,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林区的年径流深显著低于其外围的边缘地区,林区的径流系数较非林区小40%--60%,周围非林区的年径流量为林区的1.7—3.0倍(刘昌明等,1978)。

以小流域森林影响径流的研究结果计算,则黄土高原森林减少的年径流量大约在37%以上。

周延辉对松花江水系蜚克图河上游陡嘴子河4个小流域近30年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年径流量在减小(周延辉,1989)。

经过长期的研究资料分析,以及我国几大流域的较大集水区的出的研究结果,都可以的出森林覆盖率的减少会增加河川的年径流量。

还有一种属于中间派的,认为森林的覆盖率不影响年径流量的变化(陈军锋,李秀彬.2001),这主要是从欧洲的匈牙利西部阿巴拉契山坡生长的枫树、栎树林的集水区的出来的,匈牙利是一个多气候类型交汇的国家,这里有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亚热带气候交汇,但主要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所以主要是大陆性气候为主,匈牙利在1957年实施强度为13%的择伐,采伐的地区和未采伐的地区对照,其径流量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金栋梁,1989)。

2.2森林对枯水径流的影响首先,要了解森林对枯水径流的影响,要从什么是枯水径流开始掌握,枯水径流是指一年中地表径流补给水减少而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时期的产流。

在林区发生降雨时,由于林区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很好,降雨形成的径流就转化为土壤水,在林地的土壤中蓄存起来,当枯水季节来临时,径流就靠地下的水补给,保证径流的不变,然而,又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枯水季节的到来,林内的蒸发会增加,补给的水量会减少,所以会影响年径流量,这些学者以周延辉(Bosch J M, 1979)的研究为代表,森林的覆盖率与枯水径流呈现负相关的趋势。

2.3森林对洪峰的消减作用一般来说,森林对土壤有较大改良作用,对地表的覆盖作用及地被物对径流的阻碍作用可保持降雨形成的径流充分下渗到土壤中,使林地的饱和持水量提高,这样,森林在客观上就起到消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即延长了洪水历时,降低了洪峰减小了洪水总量。

在国内的学者裴铁璠等在辽宁东部的山区抚顺县2个对比小流域观测到“辽宁(95.7)”暴雨径流全过程(马雪华,1980),7月25日—29日,总降水量450.6mm,森林小流域洪峰流量比皆伐迹地小流域消减35.2%,峰现时间推迟1h,径流历时延长76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