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习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解析】D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雁门太守行》李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雁门太守行》李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雁门太守行》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景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剖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 2 分)答: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感情?( 2 分)答:答案:12.衬着了敌军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紧急局势,表现了战争局势的紧急。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衬着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狠,并且“黑”字突出仇敌的猖狂、军情邪恶;“城欲摧”表现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紧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狠,以及开战两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露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衬着了敌军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紧急形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仇敌的猖狂、军情邪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对比,表现出战争局势的紧急。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颂扬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激情。

7.依据提示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状况,该空不得分)(1)蒹葭苍苍,。

(《诗经? 蒹葭》)(2),不亦君子乎?(《论语》)(3)马作的卢飞速,。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心古》)(5)《出师表》中,表示诸葛亮临危授命的千古名句是“,”。

(6)请写出连续两句含“家”字的古诗文名句:,。

答案:7.依据提示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状况,该空不得分)(1)白露为霜(2)人不知而不愠(3)弓如霹雳弦惊( 4)悲伤秦汉经行处(5)受任于败军之际,授命于危难之间(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雁门太守行选择题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选择题带答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角”,军中号角;“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B.首联画面感强。

凶猛的敌军像翻腾的乌云滚滚而来,城防眼看就要被攻破了;太阳光穿过云缝照射下来,城头上将士们的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C.颔联以声、色来写悲壮惨烈的战争。

“呜鸣”角声,在凄美的“秋色”里满天回荡,“燕脂”色的红艳,“夜”紫色的浓重,暗示了将士死伤的惨烈和战争的悲壮。

D.尾联和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及辛弃疾的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都抒写爱国报国之情。

2.请选出对《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B.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C.五、六两句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但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D.诗的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又契合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含蓄地点出了诗的主旨。

3.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B.一、二句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C.第六句中“不起”表现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的状态。

D.七、八句中诗人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个字词在《雁门太守行》中出现了多次?A. 黑云B. 金鳞C. 燕脂D. 玉龙2.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题是?A. 描绘山水美景B. 表达爱国情怀C. 叙述战争经过D. 抒发思乡之情3. 以下哪个句子不是出自《雁门太守行》?A. 黑云压城城欲摧B. 甲光向日金鳞开C. 角声满天秋色里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 “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指的是?A. 宫殿B. 赏赐功臣的地方C. 战场D. 山峰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李贺的作品?A. 《雁门太守行》B. 《将进酒》C. 《马诗二十三首》D. 《长吉集》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黑云压城城欲摧(解释“压”)2. 甲光向日金鳞开(解释“鳞”)3. 角声满天秋色里(解释“秋色”)4. 塞上燕脂凝夜紫(解释“燕脂”)5. 报君黄金台上意(解释“报”)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

3. 半卷红旗临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

4. 报君________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简要概括《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雁门太守行》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诗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环境和情感。

九、主旨剖析(5分)请剖析《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旨,以及诗人想要传达的思想。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B. 金鳞2. B. 表达爱国情怀3.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春望》)4. B. 赏赐功臣的地方5. B. 《将进酒》(《将进酒》是李白的作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压”在这里是动词,意为压迫、逼近,形容敌军如黑云般逼近城墙,给人以极大的压迫感。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五、诗歌鉴赏(共7分)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3分)(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中的“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3.(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

(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分)④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1分)示例二: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分)(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

(1分)(只答到“招揽贤士的地方”就可得分)②“玉龙”:指宝剑。

(1分)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2分)出处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资料1 四川省广元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基础知识及运用(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3字音字形(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4成语使用不当(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5 病句(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6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7《岳阳楼记》《范仲淹罢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8《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9古诗文默写(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0《西游记》名著阅读(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1刘洪文《卧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2综合性学习及语言运用(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3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作文题目“那一刻,让我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习题附答案
1.词语积累:
摧:。

甲光:。

甲,指。

金鳞开:。

金:。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

临:。

霜重鼓寒:。

声不起:。

玉龙:君:。

2.本诗选自,作者(790~816),著名诗人,史称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与,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1.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和比喻,渲染
一个“压”字,把敌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第二句写,借日光显示。

颔联从听觉和两方面渲染。

颈联写的场面。

尾联引用写出将士。

4.后四句写唐军将士,。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临易水”既表明,又暗示。

接着描写: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和,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参考答案
1. 毁坏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铠甲,战衣(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号角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一样,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王
2.《李贺诗歌集》李贺唐代诗鬼长吉李白、李商隐浪漫主义诗人
3.夸张。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守军威武雄壮。

视觉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援军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典故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交战的地点,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苦战的场面
5.白天黄昏前半夜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黑色(黑云,黑夜)秋色(黄)玉白色(玉龙)
6.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