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整理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武吉华版)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名词解释:
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
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双名法: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基本形式是:属名+种名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由非纤维素多糖和氨基酸结合物构成;无细胞核结构;无性生殖:细胞分裂;包 Nhomakorabea细菌和蓝藻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名词解释: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种区分布: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
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岛屿群落的进化:
岛屿的物种进化较大陆快(物种周转率更快);
远离大陆的岛屿上,特有种可能较多;
岛屿群落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群落
栽培植物起源(常见的):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植被分布与植被类型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被分布是指植被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而植被类型是指植被的种类与特征。

植被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地形、动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而极地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单一。

此外,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域也会有所区别,如森林、草原、沙漠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植物类型。

植物区系与植物地理区是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的植物组成,而植物地理区则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些特定地理区域,根据共性植物的自然分布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区系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与历史、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植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关系密切,为了便于研究和保护植物,科学家们将地球表面分成了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群落与植物生态区也是植物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植物群落是指由多种植物种类组成的生物群落,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

而植物生态区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区域。

植物生态区具有一定的生态位特点,如水域生态区、高原生态区、沙漠生态区等,不同的生态区域对植物的生长、分布和生态位有着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的分布、演化、生态位、多样性、形态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植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草木,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地理学-汇总

植物地理学-汇总
2、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物区系
3、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广义植物地理学中植物种属地理学、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三部分。
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
(一)种分布区
物种由个体组成,它们所占全部地域即是分布区。
描绘方法:
(1)点图法:只有定位意义,而无定量概念
(2)轮廓法:能清晰地表示分布范围和边界,实线表示确定边界,虚线表示推测性边界
(3)(1)和(2)兼用
1.分布区结构
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将植物种分成不同种群。若生境的差异过大,则会出现变种,但仍能进行基因交流。
主要类型:
有导管(或导管+管胞)(原始),不呈放射状排列
有木纤维,并发达,是主要的支持结构
有薄壁细胞
木射线单列或多列组成,全部由薄壁细胞组成
无树脂道



无筛管,有筛胞
无伴胞
韧皮薄壁细胞量少
无韧皮纤维(松属)或有韧皮纤维(柏科、松科)
有筛管
有伴胞
韧皮薄壁细胞量多
绝大多数有韧皮纤维
叶脉和脉序
叶脉的概念:叶脉(vein)是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组织与机械组织,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机械组织等组成。主脉→侧脉→支脉→细脉。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种子的休眠:种子具有活力而处于不发芽的状态(5)缺少必需的激素
休眠内在生理因素:(1)种皮机械压迫(2)对水和气的不透(3)有抑制性物质(4)胚本身未发育成熟
种子萌发: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生理上已经成熟的种子的胚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生长状态的过程。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武吉华版)(一)综合复习部分一、名词: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者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6.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8.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有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9.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0.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12.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是指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

【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期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1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资环学院资环专业 20081170016 盛芝露第一章绪论一.植物地理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动物学一起合称生物地理学。

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基本任务1.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2.具体内容包括:①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②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④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一些灭绝等。

⑤通过研究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三.1807年,亚历山大-洪堡德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使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 植物的分类1.植物分类的目的①辨别植物,给植物命名和描述②研究植物的亲疏同异,把它们分门别类,建立一个足以说明植物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的分种系统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①人为分类法A特征: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B人为分类法的贡献: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并为科学分类累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C人为分类法的局限性:a不够科学,其结果可能会给植物分类带来混乱,b不符合植物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c不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②自然分类法:A特征:根据最能反映亲缘形状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其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B实例•——恩格勒系统:根据假花学说建立,将柔荑花序类植物作为原始的类型。

•——哈钦林系统:根据真花学说建立,认为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分别平行演化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克朗奎斯系统:根据真花学说建立,认为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为起点③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区别人为分类法是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分类,而自然分类法是依据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后者更科学,更符合自然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更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3.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4.植物的命名双名法:林奈创立。

(整理)植物地理

(整理)植物地理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2、植物的五种生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1、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异地物种形成、同地物种形成、平行物种形成。
2、我国草原的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
3、
4、环境的两个特点: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分区和亚区:
5、植物的分布区的形状和类型:间断分布和连续分布。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湿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这一带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之间的大陆东侧,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第1章绪论1.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1.1植物地理学的分支植物区系地理学:区系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变迁的科学。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2.1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372~287年发现了气候、土壤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写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403年)的《诗经》记载有刺榆和榆树两种非常接近的树木在生态分布上的差异性。

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禹贡》记载了当时黄河下游直到长江三角洲的植被水平分布。

战国《管子.地员篇》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并注意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象和阴阳坡的差别。

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1807年,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地理分布,并解释其原因,把进化论引入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丹麦学者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5)和德国学者Schimper《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主要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植物地理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以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第五版的《植物地理学》是一本经典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个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情况和特点。

下面是对该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植物地理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3.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区系、植物群落、植物区系地理区、植物地理类型等4.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统计学、植物地理调查和采集、植物地理图、植物地理分析等二、植物地理类型和地理区划1.植物地理类型的概念和分类:北极型、冷温带型、温带型、热带型等2.植物地理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如北极植被、针叶林、草原、热带雨林等3.地理区划的概念和分类:界、界线、区系、分布区等4.地理区划的方法和标准:植物区系地理区的划分和确定三、植物的形成原因和扩散途径1.植物形成的原因:地质变迁、气候变化、地理隔离等2.植物的扩散途径:风散、水散、动物散布等3.植物的迁徙和适应:如植物的迁徙方式、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策略等4.植物的地理隔离和地理隔离的影响:如地理隔离对植物的遗传结构和物种形成的影响等四、植物的分布规律和特点1.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如纬度分布规律、海拔分布规律、水分分布规律等2.植物的特点和生态位:如植物的适应性、竞争与合作、生物多样性等3.植物的分布格局和地理分异:如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地理隔离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等4.植物的表型和遗传变异:如植物的形态特征、适应性进化等五、气候与植物分布的关系1.气候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如温度、降水、日照等对植物的限制和适应2.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等3.气候和植物的相互作用:如植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六、植物地理学的应用和意义1.生态修复和植物保护:如利用植物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保护濒危植物等2.农业和林业:如植物地理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地理学对农作物和森林资源的研究等3.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如植物地理学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4.生物多样性保护:如植物地理学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性总结:植物地理学第五版主要介绍了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个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情况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第一章1、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与环境的关系:种可在一定环境中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也可能在环境变得对它不利时消亡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变型(form):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P7——人为分类法(artificial,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年)特征: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自然分类法(natural,林奈以后,公元1753年到现在)特征:根据最能反映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其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3、植物的命名——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见《国际植物命名规则》4 、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P15个体发育(ontogeny)——某种植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即为植物的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系统发育(phylogeny)——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第二章1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植物分别区的静态特征P27————种的分布区(分布区的结构;分布区的形状;分布的范围)属和科的分布区(分布中心;间断分布;分布范围)3、异地物种同地物种平行物种三个概念的区别联系P354、植物区系成分分析P45分布多度分析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内的分布情况。

地理成分:植物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发生成分:起源地或起源中心划分迁移成分:按植物物种迁移到某一植物区系所在地所循的迁移路线历史成分:植物物种在某一植物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生态成分:植物物种的适宜生境第三章1、环境(environment) 的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3、生境(habitat):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4、生态因子分类——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P75①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②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③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④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the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适用于严格稳定状态;需考虑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Blackman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植物本身情况和其他因子综合状况而变化Shelford 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生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性范围。

任何接近或超过植物耐性范围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7、生态幅(tolerance):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生态幅的特征:生态幅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受多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不同植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生态幅不同;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也不同;- 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8、植物的内稳态(homeostasis):植物通过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9、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的区别联系P8410、温度三基点:植物的生理过程存在一个温度耐性范围: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P96)11、光合最适温度:光合作用达到最高时的温度成为光合最适温度12、热补偿点:净光合为零(CO2收支平衡)的温度称为热补偿点,包括光合最低温度与光合最高温度13、积温: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各个发育期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14、植物需热的生态类群:高温植物(热带)、亚高温植物(亚热带)、中温植物(暖温带)、微温植物(温带)、低温植物(寒温带、亚高山、高山)和冰缘植物(高山冰雪带)。

15、植物对高温的适应(哪些运动方式)-避热适应:保持低于气温的体温,避免高温危害。

-耐热适应:体温高于气温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热适应:需要一定的高温才能发芽——夏化作用16、春化作用:指很多温带一二生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必须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诱导进入生殖期(开花)17、水势:指的是1 md水分子的自由能P111*渗透势:又称溶质势,是由于细胞液赌质肘水分子的吸引力形成的,以负值表示细胞液浓度越高.吸引水分子的能力越强,水分子自由能越小,渗透势越低(负值越大),水往外渗透能力越低,细胞吸水力越强。

基质势是细胞内胶体物质的氢键水合作用和毛细管表面张力作用对目由水的吸引听引起的,以负值表示。

基质势越低(负值越大).细胞吸水力越强压力势是指细胞原生质吸水膨胀时.受到的细胞壁反弹压力,以正值表示。

压力势越低(正值越小,植物吸水力越弱18、P117 了解内容P143了解内容P145了解内容19、植物生活性与适应策略<重点>p159——17020、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趋同适应,成为相同生活型第四章1、植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2、<重>简答: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P1721》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2》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间相互作用3》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4》植物群落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5》植物群落是一个功能集体6》植物群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7》植物群落在时间上有其形成与发展过程3、了解生活型组成特征P1724、叶面积指数:(LAI)为单位土地面积内叶片表面(单侧)总面积5、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类型:均匀分布,水平分布,随机分布(P178)6、层片: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一定的生活型和一定小环境的种类组合。

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

7、最小面积: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积。

8.、种丰富度:9、植物种群特征:>多度Abundance: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density ratio):某一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盖度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盖度的大小不决定于植株的数目,而是决定于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体形,叶面积等。

>投影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简称盖度。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覆盖面积。

>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的种的盖度比。

林业上常用郁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频度是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全部物种频度之和的比>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10、年龄结构:增长种群;稳定种群、衰退种群。

11、种群增长类型:J型S型12、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也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14、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它依赖于优势种所提供的条件,如果优势种被排除,则导致它们在生境中丧失15、重点理解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第一性生产力P195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

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NP+R16、植物群落的物质循环17、植物群落的波动波动(fluctuation):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故亦可称为年际变化。

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