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

2010级《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红色标记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黑色粗体为选择题。
引言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就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根据生物分布的幅度,生物圈的上限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下限可以达到12km的深度。
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面100m以内和水体之下100m的范围内。
2.植被(Vegetation):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P2二、问答题1.植物的生态作用。
P1答:(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对环境的作用(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2答: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被。
植物地理学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分布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3.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P2答:(1)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
(2)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
(4)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种(species):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P62.种群(population):植物种之间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通常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由花粉管(由成熟的花粉粒萌发而成)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的两个中央细胞(极核)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2.原核生物:指细胞核的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的一类原始生物。
3.真核生物:指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的生物。
4.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茎。
叶分化的一类自养型的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
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靠孢子繁殖的一个低等类群。
6.隐花植物:相对于显花植物而言,指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之为隐花植物。
7.有花植物:亦称显花植物,指靠种子繁殖的植物。
8.种子植物:相对于孢子植物而言,可形成种子并靠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类群。
9.裸子植物:胚珠没有包被而裸露的一类高等植物,如松杉类等。
10.被子植物:胚珠包藏于子房中的一类高等植物类群。
1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二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3.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心事物的外界动力和物质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1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称之为环境因子。
15.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称之为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6.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的生活环境称之为生态环境。
17.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地段称之为生境。
18.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素称之为非生物因子。
19.生物因子:植物、动物、人为等生态因素称之为生物因子。
20.最低量定律:在植物生活中需要量少而必需,同时又决定着生物量的化学元素称之为最低量定律。
2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之为限制因子。
22.光周期:每天昼夜的相对长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23.旱生植物:能耐受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水分亏缺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旱生植物。
24.中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仅在水分供应适中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称之为中生植物。
植物地理学复习

东南亚雨林: 400种/ha;
非洲雨林: 100种/ha (整个欧洲总共才有250种乔木)。
c)优势种不明显
例如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原始雨林1.5ha中生长着261 株胸径超过20cm的乔木,分属98种,其中属于同一种的个体不 超过12株,即占4.5%。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
一,形态学原则 以群落形态结构特征为分类依据,主要包括优势生
活型,成层现象和季节性变化,但对生态特征重视不 够。 二、生态学原则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应该发展什么类型的群落,而且 生境远较植物种类组成稳定,所以使用生境特征或参 照能反映环境特征的植物进行分类。 三、特征种原则
以植物区系学方法确定群落类型。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 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 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植物地理学复习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如水 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之间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 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如 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过渡带,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的过渡带等。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 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例如,地势变化较陡的山地的 垂直带,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池塘、湖 泊、岛屿等)。
1.苔藓植物门
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无完善的输导组织,无
根的分化,自养型,多生于潮湿的环境,在苔原、
泥炭沼泽或高山可能成优势种。
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
形成配子
形成孢子
分为苔纲、藓纲,约3万种。
植物地理学复习
2.蕨类植物门
有根、茎、叶分化,维管植物自养型,多生于
阴湿和湿热的环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和数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引言生物圈: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根据生物分布的幅度,生物圈的上限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下限可以达到12km的深度。
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面100m以内和水体之下100m的范围内.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的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的植被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研究内容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通过研究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阐明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对环境的改造和保护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阐明植物地理学、植物学以及植物生态学之间的关系(百度):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植物地理学的分类: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的组成、分布格局、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物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地理分布规律与自然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历史地理学:阐明植物种的起源及其分布的历史,阐明植物区系的发展史,记录生物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重建分类群与分布区的历史,并作出与地史相吻合的生物分布格局的解释。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
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植物的分类系统:①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或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而不考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
植物地理学

在亚洲,稀树草原分布在印度半岛22°N以南、斯里兰卡的北半部、巴 基斯坦、中南半岛及东南亚பைடு நூலகம்区。
2021/4/9
7
2021/4/9
瓶子树Brachychiton australe)
树干里可储存大量的水分
8
名称 : 纺锤树 別称 : 佛肚树,瓶子 英名:Buddha‘s Belly Tree 学名 : Brachychiton rupestris
2.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皮很厚,地上部分受火烧或旱害后萌生力很 强,树干多分枝,常具刺,有的树冠扁平如伞状,种子有厚皮保护,这些也 都与耐旱适应有关,同时也提高耐火能力。
稀树草原的散生乔木形态与具体环境有关。据Cole的意见,萨王纳疏林 的树高>8m时,可达15—20m,多为中型硬叶,落叶或半落叶性;萨王纳园林 的落叶树高不及8m(草高亦仅40—80cm),矮乔灌木萨王纳的树木常低于2m, 叶小型或退化,下层为较矮小的多年生禾草和大量一年生草类。刺灌丛位于 更干旱环境,草被一般很少。
澳大利亚的稀树草原有多种常绿的桉树为优势种,是与他处不同之处, 但金合欢仍很普遍,另有独特的瓶子树(Brachychiton australe),高达 20m以上,树干粗大。矮乔灌木萨王纳和萨王纳草地占地最广,疏林则分布 于东、北两侧的准平原化高台地上。
在南美巴西高原上分布着萨王纳疏林(称坎普群落),乔木高仅4—8m, 树干扭曲,可能因干旱使顶芽死去之故,树皮厚而开裂,叶虽较大但质地 坚硬,故干季仍能保持很久,只短期无叶。巴西高原东北部,气候显著干 旱,多月不雨,降水不规律,此处形成的卡汀珈群落包括热带旱生具刺落 叶疏林和刺灌丛等类型。卡汀珈群落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体内贮藏大量水 分的纺锤树,属木棉科,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此外,还有众多的肉 质植物,如仙人掌类、非附生的凤梨科和大戟科植物。南美北部的委内瑞 拉和圭亚那等地的广阔河谷冲积平原上,因砖红壤风化壳(硬盘)埋藏较 浅,树木 的根系一般难以穿透,故常以草地为主或杂有少量乔木,称为里 雅诺群落。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第1章绪论1.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1.1植物地理学的分支植物区系地理学:区系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变迁的科学。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2.1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372~287年发现了气候、土壤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写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403年)的《诗经》记载有刺榆和榆树两种非常接近的树木在生态分布上的差异性。
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禹贡》记载了当时黄河下游直到长江三角洲的植被水平分布。
战国《管子.地员篇》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并注意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象和阴阳坡的差别。
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1807年,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地理分布,并解释其原因,把进化论引入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丹麦学者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5)和德国学者Schimper《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主要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章 1.物种 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 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 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 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 属名 + 种名 +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 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 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 P35 2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 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 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 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 生态成分 3
9.世界植物区划划分出几个植物区?分别是什么? P49-53 (1)泛北极植物区 (2)古热带植物区 (3)新热带植物区 (4)澳大利亚植物区 (5)好望角植物区 (开普植物区) (6)南极植物区 10.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 P59-60 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 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11.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划分出哪些植物亚区? P60 Ⅰ、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Ⅱ、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Ⅲ、欧一亚草原植物亚区 IV、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V、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Ⅵ、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VII、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4
12.理解岛屿的隔离作用及岛屿种子传播的特点。P63-64 岛屿隔离的影响: 受海洋的隔离,岛屿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以海流和鸟播为主。 岛屿种子传播的特点: (1) 海流传播的种子可抵达很多海洋岛屿。 (2) 粘附鸟类体表的种子传播较近,在大陆岛常见,在远洋岛屿较少。 (3) 通过鸟体内传播的植物在一切岛屿都有大量生长。 (4) 由哺乳动物动物传播的植物一般仅出现在该动物能到达和生活的大陆岛上。 (5) 新出现的岛屿上,首先到来的是风播植物,稍迟为海流携带植物,然后是鸟播植物。 13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主要有哪些原生植物? P69 (1) 东亚中心: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和日本。原生栽培植物有粟、稷、稻、大豆、白菜、萝卜、桃、杏、山楂、柿、甜橙、荔枝、银杏、茶、桑、油桐、漆、大麻、人参、肉桂等。 (2) 东南亚中心:包括我国云南在内,原生种类有各种芋类、香蕉、甘蔗、椰子、黑胡椒等。 (3) 印度中心:为稻、黄瓜、丝瓜、胡椒、茄、柑橘、绿豆等起源地。 (4) 中亚中心:包括中国新疆在内,原生起源的有燕麦、蚕豆、菠菜、苜宿、葡萄、苹果等。 (5) 西亚中心:有小麦、大麦、石榴、豌豆、甜菜、韭葱等原生植 5
物。 (6) 地中海中心:有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原生植物。 (7) 非洲中心:有高粱,油棕、西瓜、甜瓜、葫芦、草棉、咖啡、芝麻等。 (8) 南美中心(以安第斯山区为主):有大量原生栽培植物,如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可可、烟草、古柯、金鸡纳、巴西橡胶等。 (9) 中美及墨西哥中心:为玉米、甘薯、木薯、西葫芦、菜豆、剑麻、陆地棉、番木瓜等重要栽培植物起源地。 (10) 北美中心:有向日葵、菊芋等原生植物。 (11) 欧洲和西伯利亚中心:原生栽培植物不多,如欧洲草莓、 矮 扁桃等。 (12) 澳大利亚中心:主要为各种桉树。
第三章 1.环境 P74 环境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2.生境 P74 生物群落生活地区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也就是与植物体周围具体而直接的小环境,是与一般的、广泛的环境相对而言。 6
3.生态因子 P74 外界环境包括很多要素,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地理分布有直接影响的要素通称为生态因素(因子) 4.适应 P77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5.生态幅 P78 生态幅三基点 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这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6.内稳性 P80 指植物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7.生态型 P82 对于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来说,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8.耐荫性 P90 植物忍耐遮荫的能力,即在弱光环境下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能力,称为耐荫性。 9.光周期 P93 生物的活动性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随季节和纬度的不同而变化。 10.积温 P99 7
积温是日平均气温的累加数,只要达到某一限度(如大于0℃或大于等于10℃)的温度都可以累计进去。
11.有效积温 P100 植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并非物理零度,而各有自己的生物学零度(生物学下限温度),低于此值为无效温度,所以计算积温应当累加下限温度以上的温度值,该值被称为有效积温。 12.物候 P108 物候指的是,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以次出现种子萌发(或发芽)、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花盛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其中,各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称为物候期。 13.微量元素 P127 植物需求量很少,稍多即发生毒害的元素。 14.寄生 P146 一物种的个体生活于另一个体体内或体表,一方获利,而另一方遭受损害,但不致死亡的关系。寄居在别种生物上并获利的一方称寄生物,被寄居并受害的一方被称为寄主。 如寄生在人体内血吸虫、蛔虫。苁蓉与梭梭、锁阳与红柳 。 15.生活型 P159 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活型反应了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趋同适应,称为相同的生活型。 8
16.生长型 P160 生长型:是指植物营养器官的总体形态特征 17.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P75+PPT (1)主导因素 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非等同,其中必定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主导作用,对生物影响最大。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任一要素并非孤立地起作用,都必须同其它生态因素一起综合发挥作用。 (3)生态因素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并非等同,各具有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是局部是可以补偿的。 (4)生态因素作用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导致了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当过了某一生长阶段之后,生物对其它的生态因子的需求可能更大,具有不可逆性。 18.根据植物生态幅的宽度,可将植物分为那两种类型 P79 广生态幅种:指的是该种植物对某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相对比较宽。 狭生态幅种:指的是该种植物对某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相对比较窄 19.理解光照条件、温度条件、水分条件、营养条件对植物的影响光(1)光照条件 9
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从光质、光强度和光周期三个方面来理解。 光质的生态作用 光照强度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主要表现在植物开花结果上:光照越强,花的发育越好,数量也越多;同时光照强度增加,对果实的成熟与品质也有密切的影响,在强光照下,能增加苹果、梨、桃等果实的含糖量和耐贮性。 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2)温度条件 ① 温度与植物的水分代谢 -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限制植物根系吸水 - 温度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② 温度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 光合作用需要适宜温度范围 - 光合作用的三基点温度:光合最适温,热补偿点(光合最低温与光合最高温) ③ 温度与植物的呼吸作用 - 植物呼吸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 - 不同地理起源的植物呼吸温度三基点差异大 ④ 温度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 植物各器官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 - 植物自身体温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过程 (3)水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