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知识点总结
概念获得的知识点总结

概念获得的知识点总结概念获得是指人们通过认知活动,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的过程。
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测试等认知活动,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其共同的特征,形成对事物的一般性认识。
概念获得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人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发展智力。
1. 概念的构成概念是人脑对具有一定共同属性或关联的事物的一般性认识。
概念获得的第一步是概念的构成。
概念的构成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共同属性原则和意义原则。
共同属性原则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知和实验,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概念;意义原则是指人们在获得概念的过程中,会考虑事物和自己的经验、需求、情感以及价值观等联系,从而赋予概念以意义。
2. 概念的分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概念可以分为原型概念、范畴概念和概念网络。
原型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本质的一般性认识,它是对一类事物的典型特征的概括。
例如,人们对“鸟”这一范畴的原型概念可能包括“有翅膀”、“会飞”、“有羽毛”等特征。
范畴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类别性认识,它是对一组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概括。
例如,人们对“动物”这一范畴的概念包括了很多有脊椎动物的特征,如“有血液循环系统”、“有神经系统”等。
概念网络是指人们在脑海中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人们可以很快地联系起不同的概念,进行关联思维。
3. 概念获得的过程概念获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多种认知过程。
在感知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感知事物的外在特征,将这些特征进行分类、比较,提炼出共同的特征。
在记忆过程中,人们通过将得到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记忆,从而在获得新的概念时,可以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在思维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形成概念,这是概念获得过程的核心。
4. 概念获得的发展概念获得是人类认知活动发展的重要过程。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概念获得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概念的知识点总结

概念的知识点总结概念是对事物或现象的一般而抽象的概括性认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规律和关系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
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
概念的形成是人们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的一种感性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过程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认识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起点。
概念是一种具有凝练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认识形式。
它具有概括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作用,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
概念的特征1.凝练性:概念是基本特征的凝练表达。
它对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概括,从而具有凝练的特点。
2.概括性: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进行的概括。
它具有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和规律的能力。
3.抽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即脱离具体个体而存在。
它是对具体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抽象的表达。
4.反映性:概念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规律的反映。
它具有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5.能指性:概念是语言和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能指性,即通过概念来指称和认识客观事物。
概念的作用概念是认识过程的基本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1.指导实践。
概念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概念的概括和抽象,人们能够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2.推动认识的发展。
概念是推动认识的发展的动力,它能够推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思维,并不断地深化和发展认识水平。
3.具有概括性和封闭性。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共性特征和规律的概括表达,它具有概括事物的共性属性和规律的能力,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
形成概念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涉及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过程。
1.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即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和体验,形成最初的具体形象和经验。
2.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
通过概念对感性认识中的客观事物进行凝练、概括和抽象,从而形成概念。
知识点详细概述

知识点详细概述导言:知识点是人们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人们对特定领域的了解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概述几个常见的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知识点一: 数学符号和运算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符号和运算。
在数学中,加减乘除、等于号、大于小于号等是最基本的数学符号。
另外,指数、根号、分数等也是常见的数学符号。
熟悉这些符号和运算的规则对于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
知识点二: 自然科学常识自然科学是指对于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中,有许多常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比如,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电荷有正负之分,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等等。
了解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
知识点三: 文化和历史事件文化和历史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不同文化的习俗和传统,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比如,中国的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美国的独立日是庆祝美国独立的日子。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增进人际交往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知识点四: 语言和词汇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
掌握一定的语言和词汇知识对于有效地沟通至关重要。
比如,在英语中,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是最基本的词汇类别;而在中文中,汉字和拼音则是学习的重点。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点五: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各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知识点。
了解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经济学中的市场原理、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等,对于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解决社会问题都有一定的帮助。
总结:知识点作为人们学习的基础要素,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概述了数学符号和运算、自然科学常识、文化和历史事件、语言和词汇以及社会科学这几个常见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
概念的基本特征知识点总结

概念的基本特征知识点总结概念的基本特征包括:1.概念的抽象性: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抽象概括,它不依赖于具体的个体和情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共同属性的抽象理解。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并不指代具体的某一种动物,而是对各种动物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的抽象归纳。
2.概念的普遍性: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行的概括,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普遍性。
在认知过程中,概念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理解和归纳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世界。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共同属性和特征,是概念的本质和特性;而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指代的一类具体事物的范围和广度。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有机体、自然生长、有感情等属性,而外延包括了狗、猫、鸟等各种具体的动物。
4.概念的层次性: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和组织结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包容和包含。
例如,从“动物”概念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哺乳动物”、“鸟类”等更加具体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包含和分化关系。
5.概念的认知功能:概念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概念可以帮助人们对世界进行快速的归纳和分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
同时,概念还可以成为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基本工具,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6.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新的概念不断产生和传播,旧的概念也在不断被修正和更新。
总之,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抽象理解和概括的结果,它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内涵和外延、层次性、认知功能和发展演变的特点。
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进行思维和交流。
概念判断推理知识点总结

概念判断推理知识点总结一、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概念1.概念概念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产物,是人们对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
概念是认识上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基础。
概念的形成离不开人们对事物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2.判断判断是人们对概念或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活动,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判断是指由已知的概念或命题推出新的概念或命题的思维活动,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推理推理是指从已知的命题出发,根据逻辑规则得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推理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概念判断推理的分类概念判断推理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类判断、关系判断和联结判断。
1.分类判断分类判断是指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在分类判断中,人们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归纳为同一类别,然后在这一类别中进一步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分类判断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关系判断关系判断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分析和推理的思维活动。
在关系判断中,人们通过比较、对照等方式,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关系判断是逻辑思维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
3.联结判断联结判断是指根据一些已知的概念或命题,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在联结判断中,人们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根据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结论,从而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联结判断是人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
三、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规则概念判断推理是一种严谨的思维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
下面将介绍几种基本的逻辑规则。
1.三段论三段论是一种基本的推理形式,它由三个命题构成,包括前提1、前提2和结论。
小学概念类知识点总结

小学概念类知识点总结小学教育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开端,它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学习内容除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外,还有各种概念类的知识点。
这些概念类知识点,涵盖了生活、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对孩子的认知、思维、判断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小学概念类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家长和老师们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学习和成长。
1. 时间概念时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小学时期孩子们需要学习的时间概念有:年、月、日、星期、小时、分钟等。
孩子们需要掌握时间的表示、运算、推算等基本技能,包括日期的简单计算、钟表的认识和运用、一天的划分等。
2. 空间概念空间概念是孩子在认识世界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了方向、位置、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空间概念有:左右、前后、上下、大小比较、形状分类、简单的方向推断等。
3. 数量概念数量概念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学习的数量概念包括: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排列、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简单的数学推理等。
4. 环境概念环境概念是指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这包括了孩子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的认识与了解,以及环境和生活的关系等。
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环境概念有: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规则等。
5. 生活概念生活概念是指孩子们对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认知和了解,包括了饮食、穿着、居住、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生活概念有:生活常识、生活技能、公共安全知识等。
6. 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指孩子们对自然、物质、力量、能量、运动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包括:简单的物质、能量、运动规律等。
7. 社会概念社会概念是指孩子们对社会、人类文明、规则、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和了解。
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社会概念有:人际交往、社会规则、公民责任等。
总结起来,小学概念类知识点非常丰富,包括时间、空间、数量、环境、生活、科学、社会等多个方面。
集合概念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概念性质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和自然语言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Ï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ÎR| x-3>2}或{x| x-3>2}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基础知识点总结(基本概念 )

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9.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0.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2.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3.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14.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15.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16.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7.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知识点总结1、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VF 数据库操作2、数据与程序设计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表单、报表、菜单4、SQL 语句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VF 数据库操作(第1、2、3、4、6章)一、数据库系统基本理论1、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 )和数据库系统(DBS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3、弄清三大数据模型的结构形式: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我们现在所用到的数据库都是关系数据库(a )(b )(c )关系(就是二维表,记录的集合);元组(行、记录);属性(列、字段);域(一个字段的取值范围);关键字(关键的字段,唯一能标志一个元组的字段或字段的组合);外部关键字(不是本表的关键字,但是是其他表的关键字;用来建立表间的联系)5、关系运算理解传统的集合运算(并、交、差、笛卡尔积)和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包括等值连接和自然连接)二、数据表操作1、了解表操作的一些命令,尤其以下几条:LIST显示记录:LIST | DISPLAY [FIELDS <字段名表>][<范围>] [FOR<条件表达式>]限定条件用FOR短语LOCATE条件定位:LOCATE FOR<条件表达式>本命令定位在满足条件的第一条记录,若想定为满足条件的下一条记录,必须用CONTINUE 用FOUND()函数为T判断是否有满足条件的记录(也可用EOF()为F)APPEND为追加记录;INSERT为插入记录REPLACE修改记录:REPLACE <字段名1> WITH <表达式1>[FOR <条件表达式>]2、删除操作分两步走:DELETE与PACKDELETE是逻辑删除,也就是添加删除标记,PACK才是真正物理删除;逻辑删除的记录还可以恢复(RECALL)3、理解工作区的概念系统提供了32767个工作区,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区同时打开多个表,使用工作区用其编号1~32767,或者别名,前十个工作区有别名:A~JSELECT 0表示使用最小未用过的工作区4、建立表之间的临时关联一个为主表,一个为子表,使用SET RELATION TO …INTO…语句要求两个表必须在不同的工作区打开可以使用SET RELATION TO解除关联三、数据库操作1、理解数据库文件它并不真正的存储数据,只是对存储数据的文件进行统一的管理建立数据库后,形成三个同名文件.dbc .dct .dcx2、理解自由表与数据库表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可以看一下“表设计器”自由表不能设置长表名、长字段名、标题、输入掩码、字段有效性规则、默认值、注释等内容自由表不能设置主索引自由表可以添加到数据库中形成数据库表(ADD TABLE…);数据库表可以移出形成自由表,相应的设置丢失,主索引变为候选索引(REMOVETABLE…)3、掌握索引的概念索引就是排序,但它是逻辑排序,排列的不是实际记录,而是记录指针,排序的结果存放在索引文件中建立索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查询速度(在有序的集合中查询某个个体很显然比无序中查询快得多)A、建立索引可以通过命令实现:INDEX ON <索引关键字表达式> TO <独立索引文件名> | TAG <标识名> [ASCE | DESC][UNIQUE] [CANDICATE]可以建普通索引(命令中不需表示)、候选索引(CANDICATE)、唯一索引(UNIQUE)B、可以以在表设计器中建立索引索引不是真正排序,表的排序命令为SORT,是对记录的排序,结果形成新的表文件.dbf4、区别索引文件的类型索引文件分为独立索引文件(.idx存放一条索引结果)和复合索引文件(.cdx 存放多条索引结果)复合索引文件又分为结构复合索引文件(与表同名)和非结构复合索引文件结构复合索引文件因其与表同名,随着表的打开而打开,表的关闭而关闭,在表被修改时自动同步修改,现在是主要应用的索引文件5、区别索引的类型主索引和候选索引意义相似,建立主索引和候选索引都要求关键字表达式的值唯一,没有重复。
它们的区别是:候选索引可以多个,主索引只能一个;主索引只能在数据库表中建立;主索引只能在表设计器中建立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允许出现重复值,不同的是,唯一索引值存储重复值之中的一个。
注意此处“唯一索引”中唯一的意义不同于上述“唯一”6、理解三种数据完整性(结合操作,理解概念)A、实体完整性:保证表中记录唯一的特性,(实体与记录是不同范畴的同意义概念),通过主关键字(索引)和候选关键字(索引)实现。
B、域完整性:域就是范围的意思,也就是限定字段的取值范围,为了尽量保证取值正确,通过设置字段的有效性规则实现,参照前面的图,“规则”框中设置条件,也就是字段允许取值的范围,是一逻辑表达式;“信息”框中设置出错后的提示信息,是一字符串;“默认值”框中可以填字段默认的取值。
C、参照完整性:在修改一个表时,参照与之有关系的另一个表的内容进行,也是为了避免有错误的操作。
首先建立永久联系,两个表要求必须在同一数据库中,而且之前先对同样的字段建立索引,一对一:主表建主索引,子表建候选索引;一对多:主表建主索引,子表建普通索引理解每种参照规则。
7、查询和视图(结合操作,理解概念)相似之处:都是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导出”(SELECT语句实现)部分数据,注意并不真正存储导出的数据各自特点:查询形成一个查询文件(.qpr),该文件中并不真正存储导出的数据,而是存储导出的方式,也就是一个SELECT语句,在使用时,运行查询(DO XX.QPR),可以以多种方式查看结果,但是查询只能查看结果,不能修改原来表中的数据。
视图是一个“虚表”,它并不真正存储导出的数据,而是一个查看原表数据的“窗口”,它不是一个文件,因为是“虚表”,所以必须放在数据库中依赖于原来的表而存在。
除了不真正存放数据这一点,其他的都与表相同,可以浏览数据、可以修改原来的数据、可以与表建立联接,可以根据视图再“导出数据”(也就是建立查询和视图)四、理解项目管理器在开发一个应用系统时,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文件,为了对它们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建一个“项目”,使用项目管理器就是为了对多种文件进行管理。
数据与程序设计 (第7章)一、数据1、掌握数据类型与表示数据类型的大写字母 字符型(C )、数值型(N )、整型(I )、日期型(D )、日期时间(T )、逻辑型(L )在表中还有两类特殊类型:备注型(存放长字符串)与通用型(存放声音、图片等特殊数据) 2、数据形式有四种:常量、变量、表达式和函数 常量就是具体的数据,使用常量时注意格式: 数值型常量(2.7,-13)、字符型常量要加定界符(”abv”,’计算机’,[张三])、日期型常量({^2011-2-24},连接符可以是短线、斜杠、句点)、逻辑型常量(.T.)3、变量就是不确定的数据,变量分为内存变量和字段变量,内存变量又分为一般内存变量(内存变量)和数组内存变量(数组)A 、内存变量:系统在内存中开辟的一个存储空间,用来存放用户使用到的数据,为了使用这个空间进行存取数据,给它命名,这就是变量名。
内存变量可直接使用。
B 、数组变量:内存中一块连续的空间,用来存放一组数据xa(1) a(2) a(3)x(1,1) x(1,2) x(1,3)x(1) x(2) x(3) x(4) x(5) x(6)DIMENSION a(3)DIMENSION x(2,3)数组有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
一组空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a),叫数组名,可以通过数组名引用整个数组,也可以通过数组名加下标使用其中的一个数据元素,每个数据元素相当于简单内存变量。
不可以出现同名的内存变量和数组变量。
数组使用前要先申请(dimension,declare),申请后,每个空间存放了初始数据.f.。
二维数组也可以象一维数组一样引用。
C、字段变量:表中一个字段的值有多个,所以把字段看作一个变量,字段名就是变量名,当。
4、表达式表达式是由常量、变量和函数通过运算符连接起来的计算公式。
要掌握各种表达式的运算符。
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数值计算的运算符(+、-、*、/、……)对于不常用的要着重去记字符串运算符+、-表示两个字符串相连接,+:直接连接;-:连接后,前串尾部空格转到新串船尾部。
日期运算也是这两个符号:+、-,日期加(减)数值代表此日期若干天之后(前)的日期。
两日期相减代表两日期之间相差的天数。
时间运算类似。
比较运算符主要有>、<、>=、<=、=、!=经常考到的是字符串比较运算,要记住:$:字串包含测试,前串是后串的子串,结果为真==:全等运算,两串完全相等结果为真=:与set exact 的设置有关ON状态时,在不考虑尾部空格时,两串相同,为真OFF状态时,后串是前串的前一部分,结果为真(在具体题中去记)逻辑运算符(AND、OR、NOT)5、函数函数也是一种操作,有函数名和参数两部分组成,格式为函数名(参数),函数名代表要进行的操作,参数代表对那些数据操作。
每个函数都是有返回值的,也就是操作的结果(即函数名(参数)本身代表一个值)。
参数可以是一个(比如取整函数INT(2.45)),也可以是多个(比如取子串函数SUBSTR(“计算机考试系统”,7,8)),也可以是0个(比如系统日期函数DA TE())。
要记住及灵活使用一些常用函数,我们在题里具体去讲。
二、程序设计此部分笔试试卷考的一般是阅读程序。
阅读程序就像做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一样,要想读懂一个程序,应基本做到两方面:一是懂得每条命令语句的意思;二是弄清程序结构。
程序中基本的单语句只有三种:输入语句:INPUT/ACCEPT TO <变量>赋值语句:<变量>=<值>STORE <值> TO <变量>输出语句:?<表达式>此处的<值>就包括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所有数据形式,常量(每种格式)、变量(三种,名称多样)、表达式(多种运算符)、函数(很多种)因此最复杂的是赋值语句。
程序中基本结构也有三种:顺序结构。
选择结构(IF和CASE):IF <条件><语句序列1 >ELSE<语句序列2>ENDIFDO CASECASE 条件1语句序列1CASE 条件2语句序列2…..ENDCASE循环结构:(WHILE、FOR和SCAN)DO WHILE <条件表达式><语句序列>ENDDOFOR <循环变量>=<循环初值> TO <循环终值> [STEP<步长>]<循环体>ENDFOR | NEXTSCAN[<范围>][FOR<条件1>][WHILE<条件2>]<循环体>ENDSCAN就是这三种基本结构和三条基本语句形成的程序就会千变万化,及其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