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堂教案:鲁迅散文《野草》的文化内涵解读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堂教案:鲁迅散文《野草》的文化内涵解读一、《野草》的概述和鲁迅散文的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代表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态度。
《野草》是鲁迅创作于1927年至1935年的一部散文作品集。
本文旨在探讨《野草》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野草》所属的时期背景和创作环境。
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之际,国家面临着危机与困境。
这个社会背景为鲁迅提供了揭露社会黑暗、关注人类苦难的题材基础,也成为他在《野草》中传达自己思想观点与情感抒发的契机。
其次,《野草》是由大量短篇散文组成,形式多样但主题紧密相连。
与其他古典散文相比,《野草》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直接简练,在措辞上更加坚决有力。
它呈现了鲁迅独特的批判视角和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具有深入民众生活并关心人民疾苦的特点。
二、《野草》揭示的文化内涵1.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反思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指出其腐败、虛伪和逆德向背。
他以平实而振聋发聩的笔触描述了"行藏教口"等社会弊端,并呼吁摒弃腐朽传统,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
2. 彰显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鲁迅对受压迫、贫困和不幸命运的人们表达了深切关怀。
他用尖锐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并呼唤广大群众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3. 批判个人主义和道德沦丧《野草》中不乏以讽刺手法处理个体主义问题,在细节中浸透着深刻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鲁迅之笔以哂弄和戏谑的方式描绘出浮夸、自私、得利忘义的形象,直击人性中那些消极、贪婪与狭隘的面孔。
4. 为民族振兴呼唤觉醒《野草》是鲁迅民族意识觉醒的写照。
“拥抱现实,关怀生活,努力进取”这一基调贯穿整个作品。
他通过对自身及大众生活状态揭示,体现了对于中国社会深深关切,为中国文化与国家走向振兴奋斗。
三、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介绍鲁迅和《野草》对学生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心理。
《草》教案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 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水平。
02 教学内容
课文背景
1 3
历史背景
介绍《草》所反映的历史时期,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作者介绍
2
简要介绍《草》的作者,以及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创作背景
阐述《草》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课文内容解析
主题解析
分析《草》的主题,包括主要思想和情感表达。
人物形象
解析《草》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情节结构
解析《草》的情节结构,包括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指出《草》的教学重点,如重要 段落、关键词句、主题思想等。
难点
指出《草》的教学难点,如难以 理解的人物心理、复杂的情节结 构等。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草》的情节和人物。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品味《草》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评价《草》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情感目标
01
02
03
引导学生感受《草》中的人物 情感和人性光辉,培养人文关 怀精神。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情 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 追求。
《草》教案教学设计
$number {01}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1
掌握《草》的文学背景、作者概况和创作过程 。
02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篇一:26.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二、检查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学生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野草》小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野草》这篇课文中的各种野草,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让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野草的特点。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通过手工制作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野草》这篇课文,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各种野草,如“小麦草、稻草、茅草、艾草、蒲草”等。
2. 通过观察和描述,让幼儿了解野草的外形特点,如“高矮、长短、叶子的形状、颜色”等。
3. 学习野草的用途,如“蒲草可以编织成蒲团、艾草可以驱蚊”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野草》课文PPT,展示各种野草的图片和文字。
2. 准备各种野草实物或图片,供幼儿观察和描述。
3. 准备手工制作材料,如剪刀、胶水、彩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引导幼儿关注和描述植物的特点。
2. 学习课文:教师通过PPT展示《野草》课文,让幼儿跟随课文一起认识各种野草。
3. 观察和描述:教师分发野草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和描述野草的外形特点。
4. 学习野草的用途:教师通过PPT或讲解,让幼儿了解野草的用途。
5. 手工制作:教师分发手工制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野草手工作品。
五、作业布置:1.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植物,描述植物的特点,并拍照记录。
2.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搜集关于野草的资料,了解野草的生长环境和用途。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野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评估幼儿在观察和描述野草时的表达能力,看幼儿是否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野草的特点。
3. 检查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中的动手能力,看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野草手工作品。
七、教学延伸:1. 带领幼儿去户外观察各种野草,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认识野草。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野草手工作品,增进亲子关系。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素养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新词。
会写“毯、裳”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领会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并学习作者在写景叙事中融入感受和想象的表达方法。
能从作者描写的四个画面想开去,感受草原的辽阔美丽,体会蒙汉民族情谊,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通过揣摩优美的语段,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会情景交融地抒发情感,形成审美品位。
新课导入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
(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教师谈话: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能谈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尽情描述: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那儿牛羊成群。
还可以说说那里的民族风俗等等。
)3.板书课题:草原阅读鉴赏任务一:自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草原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任务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说说作者按照什么表达顺序?本文围绕草原描写了哪几个画面?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描写草原秀丽的景色,再描写蒙古人民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依次描绘了四个画面,分别是“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依依惜别图”。
任务三:1、读读下面的一段话,思考: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句子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北师大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1野草》PPT课件 (2)

2019/5/20
11
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 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019/5/20
12
2019/5/20
13
2019/5/20
7
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2019/5/20
8
• 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透
钻
挺
20是怎样解读的呢?
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 的不止的力。
2019/5/20
10
资料补充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 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 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 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 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 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 草》。
2
学习目标 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4.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019/5/20
3
2019/5/20
4
2019/5/20
5
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
印象?
2019/5/20
6
课文中哪些例子描写了种子力大?
•北师大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2019/5/20
1
2019/5/20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 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 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之一。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 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 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 艺产生巨大影响。创作有电影剧本《狂 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 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 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 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荣誉称号。
《野草》教学设计

作者用两个故事,一个生长现象,清楚地告诉我们:植物的种子一一 力量 大,野草的生命 一一力量大,多么让人敬畏的生命,指读一一野草,多么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夏衍先生的呼声都是正义的呼声,都道出了生命 的价值。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呼声吧。(七、八自然段) 四、学习深化,拓展延伸1、品味题目
感谢这小草吧,它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领悟。
齐读课题一野草,“草”前带一个“野”字,怎样品味?
“野”展示的是不可控制,不可抵抗的顽强的生命力。这“野”是赞美, 是个性,是当时的中国大地需要的豪情。只要拥有这种豪情就可以(板书:顽 强不屈战胜一切)。文中,有太多的句子,在赞美野草,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高声地赞美吧!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小草的生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它为着向往
阳光……如此如此”。师:种子的力量,它还能一一 掀翻石块。
师:这一段,作者写得特别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咀嚼。请自由小声地读一 读,去体会作者在表达方法、用词用句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把感受深刻的地方 勾画下来,在旁边写下你的个性化感悟。(同桌交流、讨论)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什么?(板书:力量大)因为它能(板书:分 植物种子的力量是如此的一(一个词儿:……)
两个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同一个事实,那就是(植物种子----力量 大)。
3、过渡:前面两个故事,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
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教案
本文是关于《野草》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生物学家和解剖学者是怎样感受到种子力量的伟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物学家和解剖学者是怎样感受到种子力量的伟大。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并背诵跟小草有关的名诗名句,哪位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能谈谈你对这个诗句的理解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散文,看看我们还能读懂怎样美丽的生命。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背的诗句中展示了不同的野草形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在不同的背景下,野草形象是不同的。
在作者眼中的野草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迅速浏览课文。
2、谁来谈谈作者的观点,野草是怎样的?
三、品析“种子的力大”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课文用哪些例子来证明“种子的力”力大无比?
分开头盖骨掀翻重压
2、请从两个事例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事例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一下,把你的感受简单标记在书上。
把你的感受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阅读感受:
(1)谁细细品读了“分开头盖骨”这部分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2)很多同学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种子力大无比,课件出示“一发芽……如此如此”,请大家大声读,你从
这段话中还能读懂什么?
画出“完整分开”,什么是“完整分开”?
(3)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感情朗读,让我们就把这种震撼大声地表达出来。
4、我们用了惯用的“读-品-议-读”的方式读懂“分开头盖骨”部分课文。
哪位同学品读了“掀翻重压”这个事例?谈谈你的阅读感悟,把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1)学生汇报
抓“挺、钻、透、掀翻”这四个描写野草动作的词语感受了石块下的小草的生命力。
这四个词都有“长”的意思,如果我换掉,你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能不能够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2)画出,品悟“曲曲折折、顽强不屈”。
想象一下,石块下的小草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顽强不屈地面对这些困难的?看看图能不能受到什么启发?
(3)这顽强不屈得生命力真让人肃然起敬,你想不想会野草说点什么?带着我们的敬意和赞叹通过读表达出来。
让我们齐读第七自然段。
四、联系背景,深度感悟。
1、我们看着石块下生长的小草,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期抗战的力,什么是能屈能伸的力,什么是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感受了种子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
在震惊之余,如果我们走进作者当时所处的那战火纷飞的年月,你一定能读懂这段话的真正含义。
出示写作背景:
2、读了那段文字,你是不是对“长期抗战的力、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能屈能伸的力”深度理解?
3、扩说内涵,激情诵读。
这种子不仅仅是植物的种子,这草已不仅仅是草,而是一个一个有生命力的
中国人,一位位关心祖国命运的人。
同时“石块”“花房里的盆花”也不是在指石块和盆花,是指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党派。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意思表达出来。
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写作意图)
把文章当作抗战的号角,为英雄的中华儿女呐喊助威,只要生命在,我们革命必胜!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总结板书。
2、学习了这篇文章,感受了顽强的生命力,你都想到了谁?
学生发言
祝愿每个同学都拥有跟野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去拼搏、去营造祖国更美丽的未来和自己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