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15篇

《草原》教学设计15篇《草原》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9.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
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五年级(上册)群文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小事物大启示》教学设计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中心校群文阅读课题组卢维玉牟静曾晓红刘小玲蒋丽试用年级:小学五年级议题:抓住身边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
选文篇目:〈丑石》野草》我家的小米椒》高粱情》文本分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人生哲理。
我们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选择了小事物大启示”这一议题组织文本材料进行群文教学。
选取的四篇文章〈丑石》野草》我家的小米椒》和〈高粱情》结构相同,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由身边的小事物的特点引起人们的反思,从而受到一定的启示。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静读、浏览、跳读、选读等方式,走进文本,抓住文中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并能联系实际感悟做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熟记文中重点词句,并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仿写事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小事物大启示》的四篇选文是一组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一些平凡事物(丑石、野草、小米椒、高粱)的特点,向我们揭示事物身上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
首先陪伴学生共读丑石》,通过阅读提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快速默读一勾画一批注一交流”中找出丑石的特点和所受到的启示,学生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借物喻人,并归纳总结阅读方法,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然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野草》我家的小米椒》和〈高粱情》,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进行细细品读,找出事物的特点以及从中受到的启示。
通过学生默读、浏览、快读、跳读、选读等方式,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卡,然后交流汇报完善知识树,形成共识,从交流中受到一定的启示。
最后总结归纳出四篇文章的共同点一一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仿写一种事物,以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
野草_教案教学设计

野草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常见的野草的名称、形态和生态习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植物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野草的名称、形态和生态习性。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录像机、实物野草标本。
2.教学材料:野草的相关资料、课件、学生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野草的录像。
2.引发学生的兴趣,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野草,以及野草的生长环境。
Step 2 介绍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利用投影仪展示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的PPT,向学生介绍野草的定义和特征。
2.通过分析野草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野草的多样性和广泛分布。
Step 3 分类讲解常见野草1.将准备好的野草标本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野草的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各组野草的名称,并将结果呈现给全班。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野草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和影响。
Step 4 动手实践1.在学校附近的草地上进行野草采集活动,让学生亲自采集一些野草标本,并请学生用手册记录野草的名称、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2.讲解如何制作野草标本,并指导学生进行标本制作。
3.学生完成标本制作后,进行分类和整理。
Step 5 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野草?野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野草的分类有哪些?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其他小组。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提醒,确保学生对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有清晰的认识。
Step 6 拓展延伸1.邀请一位植物学家或农民代表到班级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更多有关野草的知识和实际应用。
2.带领学生到自然保护区或农田进行野外考察,观察野草的生长环境和生态习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文章首先描写了“我”在“昏沉的夜”靠在椅背上,进入梦乡,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接着以“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为总领,点出了这个故事的特点。
围绕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作者描绘了梦境中回忆山阴道两岸的美丽风景,进而指出“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并具体描绘了这个故事中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最后,作者写梦醒时分,“好的故事”消失,“我”又回到了“昏沉的夜”,但“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读懂《好的故事》,需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要读懂作者是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
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对比两种主要的写法,用“昏沉的夜”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用“好的故事”这个美好的梦境象征理想与美好的生活,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描写梦境中美好的人和事的同时,作者还在梦境中回忆起故乡的美景。
作者用记忆中的故乡美景照应美好的梦境,使这个“蒙胧”的梦变得那么的“真实”,因此,作者说“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
这个“好的故事”从“蒙胧”到“清楚”,表现了作者内心对于“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坚定与追求,即便醒来梦已消逝,但作者仍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鲁迅通过这样的写法告诉读者,他心中的理想是真切的、实在的。
本课以《好的故事》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有目的的阅读”策略,从中心和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来读懂文章。
学情分析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学生的语言习惯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所以,课后题第一题提示了学生可以在初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鲁迅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阅读鲁迅的文章时,理解上存在困难,尤其像散文集《野草》中的文章带有很多象征意义,学生在阅读时更是比较难从文字表面读懂文章。
《野草》教学设计

作者用两个故事,一个生长现象,清楚地告诉我们:植物的种子一一 力量 大,野草的生命 一一力量大,多么让人敬畏的生命,指读一一野草,多么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夏衍先生的呼声都是正义的呼声,都道出了生命 的价值。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呼声吧。(七、八自然段) 四、学习深化,拓展延伸1、品味题目
感谢这小草吧,它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领悟。
齐读课题一野草,“草”前带一个“野”字,怎样品味?
“野”展示的是不可控制,不可抵抗的顽强的生命力。这“野”是赞美, 是个性,是当时的中国大地需要的豪情。只要拥有这种豪情就可以(板书:顽 强不屈战胜一切)。文中,有太多的句子,在赞美野草,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高声地赞美吧!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小草的生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它为着向往
阳光……如此如此”。师:种子的力量,它还能一一 掀翻石块。
师:这一段,作者写得特别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咀嚼。请自由小声地读一 读,去体会作者在表达方法、用词用句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把感受深刻的地方 勾画下来,在旁边写下你的个性化感悟。(同桌交流、讨论)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什么?(板书:力量大)因为它能(板书:分 植物种子的力量是如此的一(一个词儿:……)
两个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同一个事实,那就是(植物种子----力量 大)。
3、过渡:前面两个故事,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
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写作动机,激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2. 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3.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培养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名著阅读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写作动机,激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难点: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培养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名著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在同学们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这是对鲁迅先生有多大的误解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世界,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认识一个温情而冷静、善良而深刻的鲁迅先生吧。
(课件出示: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三闲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等。
二、整体感知,作品简介题目解说:“朝花夕拾”,字面意思是早上凋落的花,黄昏时将其拾起,“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引申含义就是人到中晚年再来回忆曾经的少年岁月。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就是《旧事重提》。
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精选14篇)《人生礼赞》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握诗歌节奏。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3、掌握词语“驱使、埋葬、昭示、搁浅、乘风破浪、斗志昂扬”。
教学重点:诗歌的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野草》一文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的力量是巨大的;《琥珀》告诉我们生命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获得永恒,成就另一种价值。
那么对于我们自己所拥有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呢?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一首现代诗《人生礼赞》,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
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歌谣、叙事诗和诗剧。
他的诗歌在美国广为传诵,在欧洲受到赞赏,被译成20余种文字;朗费罗晚年创作不止,备受尊祟,牛律大学和剑桥大学曾分别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他75岁生日那一天,美国各地的学校都举行了庆祝。
1882年3月24日朗费罗逝世。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获得这种尊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
2、释题:“礼赞”是什么意思?怀着敬意地赞扬,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情基调。
3、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诗歌的节奏,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在不解的地方和疑问的地方做记号。
(这首诗歌主要写了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
)三、精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意1、第一节谁来读?面对人生,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态度呢?谁来读第一小节?这一节指出人们对人生的两种什么态度?是什么?(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消极、听从命运安排;战斗中的闯将积极,勇于奋斗)作者在这一小节中说:(出示第一小节)“在人生这个壮丽的舞台上,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我们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你认为什么是“闯将”?师小结:一个“闯”字表明勇往直前、(板书:闯将)勇于开创的人就是闯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教案
学情分析﹕
《野草》是著名作家夏衍的散文名篇,写于1940年,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
其语言朴实、准确、生动,适合学生咀嚼、朗读。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一篇经典力作,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其表达手法,激发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或讨论,产生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珍视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意义。
4、对学生进行珍视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热身,激发兴趣
谈话:生命,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世界因各种各样的生命而变得美丽可爱。
今天,我们将走近夏衍笔下的野草,去感受它的生命魅力。
齐读课题:野草。
什么草?平时你看见过的野草给你什么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夏衍先生笔下的野草是什么样的呢?打开书,请自由快速的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你感受深刻的词句勾画下来。
2、同桌互读,交流。
3、检查“解剖”、“坚韧”、“机械”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字形掌握情况。
4、读了题目和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三、品析文字,合作探究
1、师:作者一开始就给我们讲故事,咱们班谁最会讲故事?请读给大家听。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抛出了一个问题?得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一起读一读这表明结果的句子。
(板书:植物的种子)
师:句中有一个词,确实说明了植物的种子力气大,它是超越一切。
故事里说,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力气超越了—大象狮子金刚,简直是超越了一切。
感受怎么样?
2、带着你的感受继续自由小声读第二个故事,你的感受会越来越深刻。
师: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什么?(板书:力量大)因为它能(板书:分开骨骼)植物种子的力量是如此的—(一个词儿:……)
师:两个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同一个事实,那就是(植物种子----力量大)。
3、过渡:前面两个故事,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
那么,
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小草的生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它为着向往阳光……如此如此”。
师:种子的力量,它还能——掀翻石块。
师:这一段,作者写得特别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请自由小声地读一读,去体会作者在表达方法、用词用句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把感受深刻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写下你的个性化感悟。
(同桌交流、讨论)
交流感悟,师:你认为这一段哪些词用得好?尤其是几个描写小草动作的词——透、钻、挺、掀翻。
指名读含“透”的句子。
小草为什么“透”?这石块下面的小草透得容易吗?字典里解释为“穿透、通过”的意思,它要穿透什么呢?﹙泥土、黑暗、石块……﹚这小草透出的是对光明的向往呀。
谁来读出它的向往?
指名读含“钻”的句子。
为什么钻?有一个词叫“根深蒂固”,钻得越深,才能站得?。
一棵小小的草一但站稳了,它就不怕了,不怕(……),“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这小草“钻”得越深越无畏呀!
“挺”字呢,能不能换成“长”?我们常用高大挺拔来形容树,可小草没
有树高,它也能挺,靠的是什么?到课文里去寻找(顽强不屈的精神,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挺”字,挺出了小草的自信。
谁来自信地读一读这一句?
从“掀翻”,你又读出了什么?多么有个性的小草哪!品到这儿,是不是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受?把它读出来(自由放声地读)。
小草它会“透”,会“钻”,会“挺”,还会“掀”,作者已经把小草当成什么了?这种表达手法叫做?此时此刻,你的眼前脑海里出现的仅仅是描写小草的文字吗?什么样的小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不屈……),多么顽强的生命啊,孩子们,站起来,像小草那样,挺直身子,一起读。
作者用两个故事,一个生长现象,清楚地告诉我们:植物的种子——力量大,野草的生命——力量大,多么让人敬畏的生命,指读——野草,多么值得赞美的生命,指读——野草。
4.那么,夏衍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内心情感写这篇文章的呢?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
夏衍先生用意何在?
师:可是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作者不能公开表达,于是,他这样写到—师生合作朗读七、八自然段,对照课文与时代背景,现在,你应该明白,文中的小草、石块、盆花分别指的是什么了吧?这种表达手法叫象征。
了解了小草石块的象征意义,再读这两段,你一定会读懂夏衍先生的心声,自由读。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夏衍先生的呼声都是正义的呼声,都道出了生命的价值。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呼声吧。
(七、八自然段)
四、学习深化,拓展延伸
1、品味题目
感谢这小草吧,它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领悟。
齐读课题野草,“草”前带一个“野”字,怎样品味?
“野”展示的是不可控制,不可抵抗的顽强的生命力。
这“野”是赞美,是个性,是当时的中国大地需要的豪情。
只要拥有这种豪情就可以(板书:顽强不屈战胜一切)。
文中,有太多的句子,在赞美野草,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高声地赞美吧!
2、读写拓展
抗日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今天,野草又会对我们的生命有着怎样的启迪呢?孩子们,请在我的视角里写下你的感悟。
(学生练笔,交流。
此环节也可放在下课时)
孩子们,我相信,这野草会指引着你们,顽强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拥有美丽人生。
板书设计:野草
分开骨骼
︳
植物的种子——力量大——
掀翻石块
︳
战胜一切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探究精神,是新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为了渗透这一理念,也为了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情景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去主动学习,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最后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和人文性。
首先,我运用了话题热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引入语,自然会点燃学生心中的热情。
接着,我设计了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文1-5自然段讲了两个故事,语言通俗易懂。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超越一切”、“可怕”等词语,学生读懂了两个故事都在讲:植物的种子—力量大。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而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象《野草》这样的散文名篇。
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于是,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将朗读与理解、探究结合起来。
激情的朗读之后,教师适当地进行小结。
之后静静的教室里响起了《在太
行山上》缓慢而又悲壮的音乐,教师在这种氛围中将时代背景资料出示在屏幕上,这便是我的情境教学。
恰到好处的电教手段对突破教学难点-----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会起到了妙不可言的作用。
《野草》这篇散文曾以《种子的力》为篇名出现过,哪一个题目更好,可不可以将“野”字去掉,值得引导学生去品味。
特别是学习完课文以后,设计这样的环节,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中心的理解。
最后,为了渗透本单元的主题思想,教育学生珍视生命,欣赏生命,也为了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延展性的话题:抗日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今天,野草又会对我们的生命有着怎样的启迪呢?写下你的感悟。
(学生练笔,交流)
就这样,生命在课堂上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