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教学设计.doc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草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感情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抓住中心句,了解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下载文档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1、从字里行间体会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2、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入,激发情趣。
1、以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轻松的走进快乐读书屋。
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读书屋吗?这是一座神奇的小屋,走进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读书内容,还能展示我们的读书能力。
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七,来欣赏一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草原,板书齐读。
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
2、教师的解说伴随着课件中优美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师)在那风光旖旎的草原上,20多条小河潺潺流过,乳汁般滋润着绿色的大地,300多个大小湖泊幽幽镶嵌,明镜般倒映着丽日,蓝天,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鲜花竟相吐艳,百鸟争艳,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
3、从课题入手,学生理解“锡林郭勒”的含义。
(师)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草原上,锡林郭勒是它的名字,锡林郭勒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
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去感受它特有的美吧!二、采用多种方式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篇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大声读,同桌合作读,分自然段读,比赛读等,读的不通顺和含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小组内的同学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
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非常投入,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并思考: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师)板书下载文档(师)刚才我们是用这些词语来概括锡林郭勒草原的特点,你能不能试着有这些关联词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来说一说?(师)出示小黑板(不但,而且不仅,而且既,又)三、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想象赏读。
《草原》教学设计15篇

《草原》教学设计15篇《草原》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9.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
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野草》教学设计

作者用两个故事,一个生长现象,清楚地告诉我们:植物的种子一一 力量 大,野草的生命 一一力量大,多么让人敬畏的生命,指读一一野草,多么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夏衍先生的呼声都是正义的呼声,都道出了生命 的价值。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呼声吧。(七、八自然段) 四、学习深化,拓展延伸1、品味题目
感谢这小草吧,它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领悟。
齐读课题一野草,“草”前带一个“野”字,怎样品味?
“野”展示的是不可控制,不可抵抗的顽强的生命力。这“野”是赞美, 是个性,是当时的中国大地需要的豪情。只要拥有这种豪情就可以(板书:顽 强不屈战胜一切)。文中,有太多的句子,在赞美野草,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高声地赞美吧!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小草的生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它为着向往
阳光……如此如此”。师:种子的力量,它还能一一 掀翻石块。
师:这一段,作者写得特别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咀嚼。请自由小声地读一 读,去体会作者在表达方法、用词用句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把感受深刻的地方 勾画下来,在旁边写下你的个性化感悟。(同桌交流、讨论)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什么?(板书:力量大)因为它能(板书:分 植物种子的力量是如此的一(一个词儿:……)
两个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同一个事实,那就是(植物种子----力量 大)。
3、过渡:前面两个故事,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
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写作动机,激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2. 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3.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培养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名著阅读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写作动机,激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难点: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培养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名著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在同学们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这是对鲁迅先生有多大的误解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世界,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认识一个温情而冷静、善良而深刻的鲁迅先生吧。
(课件出示: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三闲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等。
二、整体感知,作品简介题目解说:“朝花夕拾”,字面意思是早上凋落的花,黄昏时将其拾起,“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引申含义就是人到中晚年再来回忆曾经的少年岁月。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就是《旧事重提》。
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野草》小班科学教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标题:《野草》小班科学教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引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野草,它们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
小班的幼儿园生活中,了解野草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体验。
本文将介绍《野草》小班科学教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了解野草的生长环境。
2.了解野草的种类及区分野草。
3.观察野草的生长过程。
4.感受野草的美丽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野草的生长环境。
野草可在各种类型的土地上生长和繁殖,有些野草喜欢湿润的环境,有些喜欢干燥的气候。
为了了解野草的生长环境,可以带着孩子们去散步,看看野草所生长的地方。
观察一下生长在沙滩上、公园中、草地上的野草有什么样的变化。
2.野草的种类及区分野草。
幼儿园孩子们可以从自然的角度去观察野草的不同之处。
老师可以与学生们分享野草的学名、特征和形态。
让幼儿园生们去认识和区分不同的野草。
3.观察野草的生长过程。
观察野草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幼儿园生们了解野草的生命周期。
老师可以从收集野草的种子开始,然后观察幼苗成长,看看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4.感受野草的美丽和价值。
令人惊奇的是,野草不仅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
幼儿园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画画或者用摄影机记录下它们的美丽。
孩子们也可以了解野草对我们生活的一些重要的价值,可以帮助保持空气、水、土壤质量。
三、教学方法1.教材分析本教案以《野草》的科学教材为主要素材,融合幼儿园的特殊性,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孩子们更快地了解野草的生长和变化。
2.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和视频演示,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便于理解各种野草的图像、种类和特征。
3.情景教学引导幼儿园孩子们创造真实的情境,在户外或校内野外旅行中进行采集、野外学习和科学实验,让他们更好的了解野草的实际生态环境。
4.团队合作老师可以将幼儿园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增加小班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1课《秋夜》教案

第1课《秋夜》教案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导入: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简介《野草》《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枣树天空热爱青虫憎恶月亮红花恶鸟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课文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野草》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野草》这篇课文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4.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求。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c.鼓励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同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4.作业拓展:
a.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适当增加作业难度,提高学生的挑战性。
b.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c.组织学生参加与课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开展环保行动等,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掌握,如填空、改写句子等。
(3)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深入挖掘文章主题。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野草》的创作背景和主旨。
2. 理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把握文章的大意。
3. 学习鲁迅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把握文章的大意。
2. 难点:学习鲁迅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鲁迅产生兴趣。
2. 新课讲授:
- 朗读课文,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
- 讲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
- 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鲁迅的精神品质。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的理解。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鲁迅精神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教学设计-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
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熟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
1 5自然段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小草力量巨大无比。
6 8自然段是作者借赞美小草来鼓舞广大群众要向小草那样顽强抗战。
三、了解作者夏衍。
四、理解词语:致密、瓦砾、意志、顽强不屈、磨练、傲然。
第二课时
一、看门见山,直入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野草》。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
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
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
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
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
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
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
,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
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
练笔: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